古羌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20:15:58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1

差生是怎么产生的呢?当一个孩子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就成了差生。认为他们是“笨得要命,没有出息,没有长进”的学生,所以在他们的潜意识之中就有了用功也不会有什么超越,考上普通本科也够呛——的信息,久而久之在潜意识之中也就接受了这些负面的信息,建立起了一个失败的自我意象。一旦他在学习和行动的时候,他就会在自己的内心之中不断地看到一个垂头丧气难当大任的自我,听到“我笨得要命,没有出息,没有长进”之类的负面信息,这时候学生的心智系统是很少怀疑它的真实性的,他们只会根据这种自我意象去活动,结果他们所感受到的也就是沮丧、自卑、无奈和无能,当然也就的的确确出现了“考上普通本科也够呛”的真实局面,同样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造就出了差生),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有想要成功的一面,具体到我们的孩子来说,成功就是要考上大学,但是孩子是怎样考上大学的呢?作为师长我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考上大学的孩子是我们教育和培养出来的!这话我不反对,的确考上大学的孩子是我们教育和培养出来的!那么在此我要问:考不上大学的孩子是不是我们教育和培养出来的呢?有的师长就要说了,您这不是说废话嘛!呵呵,我认为我不是在说废话,其实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尖子生是我们家长、老师和社会教育、培养和欣赏出来的,差生也是我们家长、老师和社会鄙视出来的!在此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1831年英国的一次环球科学考察就要启程了,一个叫约翰.亨斯洛的中学校长建议委派他以前的一个学生做博物学家。这个小伙子当时22岁,在学校时他笨得要命,尽管他热衷于从乡村采集甲壳虫,但他的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其他学科也没有出众的地方。他和差生的行为表现几乎没有什么两样:爱打猎、掏鸟窝也就是上房揭瓦调皮捣蛋的那类、喜欢体育活动等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家庭教育失调所造成的差生”,一方面他母亲以温和的性情教育和引导,要求他做一个牧师;另一方面父亲暴戾专制,使他破罐子破摔,不让他采集甲壳虫他偏要这样去做(这是典型的逆反心理)。但亨斯洛从这个学生的身上发现了闪光的地方,他说服了有关方面以及这个青年,参加了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进而做出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三大发现之一的成就(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这个青年是谁呢?我想大家已经知道了他的名字——达尔文。

19世纪九十年代哈佛大学有一个身材矮胖、体质虚弱且爱多嘴多舌的女孩子,她经常丢三落四、上课迟到,听老师的讲课就像听天书一样,作业常常错误百出——他简直就是那种典型的笨蛋,那种不能集中精力办好一件事的女孩子,如果是现在我们可能会劝她留级或退学。但是她的班主任除了与她的父母沟通以外,还允许她考试交白卷,还给她的功课打了高分,并帮助她进入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就是在老师和家长的作用下,这个女孩子在离开哈佛十年后成了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的名字是格特鲁德.斯泰因。

前面我举了两个十九世纪的例子,大家可能会说离我们十分遥远,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我曾教过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成绩平平,课老师都预测他毕业的当年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想用心理促进法来调动他的心智潜能,于是我利用传统的面相学理论以及自我的发挥,对他说:“你眉立似倒‘八’字,额阔似乾坤、地阁方圆,口、眼、鼻以及面庞都显示出一股英豪之气,再加上耳垂肥厚,将来绝对是一个不凡的人……”不料,我的这一说法进入了他的思想,与他一知半解的宿命知识发生了融合。接下来的日子,他一改往日做事拖拖拉拉的习性,与自己叫起真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在高中毕业的当年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

从这三个例子来看,尖子生之所以成了尖子生,最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教师不断而反复的欣赏,而使孩子从这些不断而反复的欣赏以及成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我是一个成功者”的自我意象,一旦他在学习和行动的时候,这种自我意象就会让他在自己的内心之中不断地看到一个趾高气扬、不断进取、敢于经受挫折和承受强大压力的自我,听到“我做得很好,以后我会做得更好,我有实力,我有能力,我会成功,我一定会成功”之类的倍受鼓舞的信息,于是他便喜悦、快慰的积极心态来想尽办法,不断前进,直至成功。这样的成功同样也就会成就未来一个接一个的成功,所以他也就成了尖子生。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这个学生就成了差生。要想让差生变成尖子生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师长不断而反复的欣赏,调动和激发其内在的成功的积极性,让孩子反复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以成功来促进更大的成功,这样孩子就会变得如我们所期望的一样而成为了尖子生。所以我今天讲的就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批出来的。

生活中,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作比较,这也不如别人,那也不如别人,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长处比,这样只有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甚至产生自暴自弃、偏激、攻击等行为的发生。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我们心理学界常说的“南风效应”,“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上,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同样我们要使孩子如我们所愿刻苦努力、学习进步,虽然有时候雷霆闪电、暴风骤雨的训斥和打骂孩子,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孩子惧于你的威慑起了作用,但是长此以往却使孩子“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所以我们不妨学学“南风”,这就是说当家长的要有善于表扬的心态,舍得夸孩子,特别是感觉孩子缺点很多的家长,很多时候需要带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优点加以表扬、加以鼓励,让孩子从你这儿得到一种信心,得到一种关爱,得到一种被关爱、被肯定的感觉,他的责任感就焕发出来了,于是他的学习就会有突破的,甚至创造奇迹。所以当家长的要舍得去表扬孩子,以这样一种心态你会突然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优点,值得你去表扬。

正如一段教育名言所提示的: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了头脑平静地生活。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那么,你的孩子生活在什么之中呢?

教育家孙云哓认为:能够说出孩子十个优点的家长是优秀家长,能够说出孩子五个个优点的家长是良好家长,能够说出孩子三个优点的家长是合格家长,说不出孩子一个优点的家长是不合格家长。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作为家长,赏识的核心就是爱孩子,在这里大家可能要说“你这不是废话嘛,我们不爱孩子何苦要牺牲休息时间来听你的讲座呢?”,过去我们讲“疼在心里,恨在脸上和口上”,这对于物质匮乏年代历经苦难的孩子来讲是非常有用的,但是面对物质生活充裕年代的孩子来讲,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受苦、什么是节俭,更不知道什么是“疼在心里,恨在脸上和口上”这种深沉博大的爱,所以我们对孩子既要疼在心里,也要爱在脸上和口上,用这样的爱就会把蕴藏在孩子身上巨大的潜能调动并发挥出来,以信任,提醒,宽容等方式正确对待孩子身上的优点和弱点,让孩子在意识和潜意识中都有“我能”“我行”“我正期待着……” “我有实力,我有能力,我会成功,我一定会成功。” “一定有办法”等的自信,并用这些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于是便能想尽办法,不断前进,直至成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2

赏识教育是对孩子的保护。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亲密的保护者,我们不仅要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更要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可能我们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可能我们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之上不如别的孩子那么优秀,同时也可能学习起来缺乏自信,调皮捣蛋,与父母对抗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作父母的反思过自身吗?比如我们与孩子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是如何想象孩子的呢?我们对这个偶然落入我们怀抱之中的小宝贝身上看到了什么呢?在他稚嫩的肩膀上能扛些什么呢?他的小脑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呢?他的眼睛滴溜溜、骨碌碌的转着在寻找着什么呢?在孩子每天所表现出的行为之中我们发现了孩子的什么,以及我们对孩子抱着什么幻想呢?等等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能学会自信;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能学会自爱。有时我们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热情的表扬,都可以在孩子身上转化为无穷的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精心呵护每一颗美好而脆弱的心灵。当我们的爱注入孩子心田时,我们的爱就会转化为孩子对知识和世界的热爱,从而促进孩子良性发展。

赏识教育是对孩子的期待。孩子的学习不是单纯的、封闭的、没有情感色彩的接受过程,而是双向或多向的、开放的,具有情感色彩特别是具有积极、愉悦和快乐的情感色彩的情况之下,才能收到出奇的效果。所以如果孩子能在学习中不断的自我肯定与被肯定,那么它就会表现得和我们所期待的一样,当他取得成就与奖励之后,就会出现以成功促成功,优秀上更加优秀的效果。著名的罗森塔尔“期待效应”其实就是对孩子施加积极期待,能使期望化为孩子“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从而使预测成为现实。我们对孩子的良好期待,其实就是引导和推动了孩子积极而健康成长,就如给一艘迷失的航船指明了方向,这样孩子的目标性、追求成功的积极性就会更强。一旦这种期待被激活,就会转化为孩子自身的源动力和内驱力,从而逐步树立信心,建立恒心。作为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想方设法要让他建立成功地自信心,以及养成取得成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鼓励孩子抬起头做人,挺起胸走路。

赏识教育是对孩子的激励。行为科学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80—90%,以至更多。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赏识,亲子之间仿佛架起了一座桥梁,把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在一起。这样孩子就会主动地和我们沟通和交流,这样我们就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然后随其心顺其性千方百计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让孩子找到自尊,寻回自信,使他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经常保持满足,快乐,稳定的情绪内涵,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只有微小的差异,这就是心态的积极与消极。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就让我们去做那双善于捕捉孩子闪光点的眼睛,用放大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优点,用缩小的眼光看孩子的缺点,让优点同化缺点,缺点转化为优点。让孩子尝到学习的甜头、成功的乐趣。但同时我们要注意对孩子的赏识不是盲目的夸奖,流于形式的表扬,而应做到适时,适度,不能不加节制,一定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让孩子能愉快的学习,乐观的生活。相信自己,也相信我们的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邹韬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孩子对自己所学的是不是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正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从哪里来?靠批评、训斥是不行的。要找到他的优势。给他指出方向。让他看到成功的希望。然后才能扬起风帆,乘风破浪,到过理想的彼岸。

当然,夸孩子不是无原则的戴高帽子,也要讲方式方法。我们夸孩子勤奋,不夸孩子聪明;夸孩子进步快,不夸孩子学习好;夸孩子的进取精神,不夸孩子居功自傲;夸孩子的自信,不夸孩子的自负;夸孩子不拘一格的创新,不夸孩子照猫画虎的重复。

需要说明的是:夸孩子要注意掌握技巧,发现孩子有成绩就要给予表扬,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更要表扬,激励他,鼓励他奋进;孩子有了缺点,不要指责,更不要训斥,要分析孩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到原因之后在适当的时候找他谈。在谈问题之前要肯定孩子的成绩,指明他努力的方向,然后再说他目前还存在一个小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改了他就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了。这样他就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改正不足。

(附)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写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说:“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能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那只信封上。

我们大家其实每天都在寻找或发现孩子所表现出的品行,我们在孩子出生就开始了对孩子的幻想或期待,比如,我们翻阅字典、测字打分、请教长辈,甚至求助于算卦先生等等,挖空心思给孩子起一个充满意义、充满幻想或期待,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名字;在孩子满月、百天、周岁的时候,将孩子装扮成为各式各样的姿态或角色来为其拍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在父母所控制的幻想中成长,所以我们有的父母反对学校对孩子的控制,比如,有一个高三的学生英语成绩比较差,老师所布置的英语单词以及背诵课文经常性的不去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英语老师就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这个学生记单词和背诵课文,结果他的母亲却向学校反映说“英语老师与我的孩子过不去,这样的老师不知道关爱学生”;有的父母严谨或杜绝孩子阅读武打或网络小说,孰不知武打或网络小说就像体育健将的身体所需要的非食物的营养品一样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品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东西可以减缓孩子的心理压力;有的父母则把孩子赶出家门让他与其他孩子粗野的玩耍;其实父母的这些心理性为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习成绩提升,变得坚强勇敢成为男子汉等等。

在这里我们知道,关于孩子的天赋、潜力等方面的发展,最关键的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能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以及他所关注的事情,他内心深处是什么样子的,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以及由老师进一步的发现孩子的天赋并给予最大限度的开发。

作为父母来说,为孩子提供吃住,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需要与孩子有融洽而和谐的交流,激发和鼓励孩子去有意识的调动老师教的积极性。当然我们千万别忘了孩子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给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帮助。他们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们心理上的需要,对他们心理上的需要漠不关心,那么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也会感到不满、苦恼,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正如他们的环境和营养中缺少某些物质时会产生身体上的疾病一样。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有发展的过程、规律和特点。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同的需要应该满足。他们的心理更与成人不同。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特点,把对成人的要求强加给他们,或用对其他年龄阶段的要求来对待他们,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问题的条件,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产生不信任感、内疚性、自卑感等等,并影响以后的发展。当外界的要求和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相距太远时,这种要求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会使他们的发展产生偏离。

每个孩子都还是一个具体的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每个孩子都还具有他个人的特点,表现上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家长如果对儿童的个性特点敏感,采取适合于某个儿童的特点的教养方式和态度,这个儿童的心理就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反之,如果家长按照统一的模式,采取不适合儿童的态度和方式,或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待儿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不协调,甚至产生冲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的特点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孩子,家长更应该精神对待,防止他们的问题产生。

学习是脑力劳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人的认知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没有主动的求知欲望,认知过程中产生不了愉悦,是学不好的。对于情感比较脆弱的少年儿童,尤其如此。在孩子的大脑已经疲劳,对认知活动不再感兴趣的情况下,硬逼着孩子再学,不但无效果,还有害,会使孩子厌恶学习,甚至对课内的正常学习任务也这么认为,岂不更糟了! 科学的做法应是:

1、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方式是很多的。为孩子创造条件,多听、多看、多读,使孩子知得多,见得广,鼓励孩子多观察、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激发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2、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取得成功的人自信心比较强,屡屡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容易产生自卑感。对于儿童和少年来说,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有利于增强自信心。懂得科学教育的家长,总是能够根据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为孩子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多种活动中得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心。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表扬鼓励孩子要谨防超限效应,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转变后进的孩子不是一劳永逸的,孩子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而反复又是转变中的中心环节,甚至会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这是因为这些孩子意志品质不够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面对孩子的反复,父母要特别谨慎,绝不能气馁和放弃教育,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根据孩子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使孩子渡过反复关,更快地进步起来。在此过程中要防止"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因为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反复,会失去教育的信心,过分责备孩子,在批评孩子之后,会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孩子极不耐烦,讨厌至极。家长不能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的做法,切忌再用陈谷子烂芝麻翻个没完没了的方法,那样会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亲子之间感情上的疏远,产生逆反心理。我常听我们有些家长说我把道理讲了一大堆,好话说了一箩筐,但是我要孩子这样做,他却偏往那边跑。从心理角度上讲,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指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有书桌、台灯、书柜和各种工具书,还包括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气氛。如果家长在家里摆麻将桌,吃吃喝喝,来来往往的朋友不断;家长在家里从不读书看报,家里也没有起码的书报杂志等学习资料,家里没有读书的气氛,那么孩子就不能受到良好的影响,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也就不能受到好好学习的家庭教育。因为,教育绝不是不断重复的简单说教,它是环境的熏陶,是榜样的示范,是情感的感染,是心灵的呼唤。

4、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日本学者田畸仁先生的研究认为,人们的活动,80%的行为靠习惯支配。由此可见培养良好习惯的重大意义。

同时在指导孩子学习过程中还要避免几大误区:1、对孩子唠叨个没完;2、对孩子总是数落;3、给孩子规定学习指标,达到有奖;4、对孩子的学习搞疲劳战术。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要求自己仔细观察和揣摩孩子的心态、处境,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温暖她、鼓励她;当孩子受窘时,说几句话为她解困;当孩子沮丧时,用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用智慧的语言给她提个醒;当孩子自卑时,点亮她“闪光点”,燃起她的信心。良好有效的学习规律应是有张有弛,有劳有逸。学习的时间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般经过一个小时,就要休息一下,松弛一下,使大脑的疲劳得到缓解,待精力恢复了,再行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不要一味地反对孩子玩,适当地玩,也是一种休息。事实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并没有学得那么苦、那么累,那么不分昼夜,相反,他们学得都比较轻松,合理分配时间,从而保证良好学习状态。

家长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请你拿出宽容和爱心,多找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自信地走上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