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有人中过500万吗:明朝那些事PK易中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9:10:22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真名论坛  (http://www.zmw.cn/bbs/)
--  读书论坛  (http://www.zmw.cn/bbs/index.php?boardid=7)
----  [转帖]明朝那些事PK易中天  (http://www.zmw.cn/bbs/dispbbs.php?boardid=7&id=69006)

--  作者:猪头猪智慧
--  发布时间:2006-09-20 19:37:00

--  [转帖]明朝那些事PK易中天


新 闻周报2006年8月29日报道)最近,继刘心武、易中天以“草根学者”的身份红遍了中国阅读领域之后,更有一个号称“纯粹草根”的写手从网络中迅速走 红,他是一名年仅27岁的年轻公务员,网名叫“当年明月”。他的被千万网民疯狂追捧的作品《明朝那些事儿》还未出版,就已经在网络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明月事件”引发网络地震--一本极具争议的书,一件在著名论坛里极具争议的事件。

据 一直追踪此事件发展的网民“观海卢云远”描述——说起“当年明月”事件,还得要从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论坛说起。煮酒论史论坛号称“全球最好的华人历史类人 文BBS”,开版3年来吸引了国内外华人圈众多的历史类写手和读者。今年3月,一个叫“就是这样吗”的人在这里发了一个帖子《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 可以写得好看》,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在很短时间内,点击量就超过了百万。这个叫“就是这样吗”的人就是后来的“当年明月”。  

“煮酒”这样的文化论坛,比起情感类和杂谈类的论坛来算是‘净土’了,曾经最红的写手也不过只有10多万的点击量。而“当年明月”一登场就有如此人气,让很多人质疑其背后有阴谋。

“ 当年明月”自己回忆道:“5月中旬,有个在‘煮酒’很有名气的人用激烈的言语公开对我进行质疑。”然后,有人说100万点击率是假的,根本就是明月自己找 “马甲”、找朋友帮助“灌水”,或者是用了某种技术手段。“反对我的人甚至在回帖中贴出了血腥的车祸照片来吓唬读者。”

一面是“明矾”们的赞美和追捧,而另一面则是无数激烈反击。于是,“当年明月”成为了众矢之的,明月事件被怀疑成是“书商炒作、作者雇人上演的‘无间道’”。

然后,网友和论坛管理层出现了整体对抗、文章挑动历史观的分歧、书商引发利益讨论,事件的结果是版主辞职、“当年明月”最终离开天涯去新浪网。

“当年明月”事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作者“当年明月”本人的声名鹊起,迅速成为网络当红写手。“一本极具争议的书,一件在著名论坛里极具争议的事件”,他这样总结自己走红的原因。《明朝那些事儿》究竟有多好看--用现代人的表现方法来描述历史。

要 想了解《明朝那些事儿》有多火,看看这句话就知道了——谁能PK易中天,惟有《明朝那些事儿》。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流行文学研究家周枝羽说的。“ 明矾们”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好看就好看在作者完全用现代人的表现方法来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这种写法与年轻的读者们的阅读心理和语言习惯无疑是相当接 近的。

就拿它的开篇来说,“姓名: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 统统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年至1398年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法选) 社会关系——父 亲:朱五四 农民;母亲:陈氏 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1328年至1344年 放牛;1344年至1347年 当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1347 年至1352年 当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至1368年 造反(这个猛);1368年至1398年 主要工作是当皇帝”。这种人物介绍的格式参照了都市类报上娱乐明星的简历,年纪大的人可能会认为是胡说八道, 但是却能够引起年轻人的会心一笑。

流行文学研究家周枝羽对这篇历史长文进行了总结:“其几乎是一个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

其 一,忠实于历史,但懂得取舍之道。正史其实是最难写的,更别提好看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居然能够从浩繁的明朝历史中分出轻重缓急来,有的浓墨重 彩、有的一笔带过,绝少拖泥带水。这就显得非常清晰好读,读起来一点儿也不累。而且他的这种取舍,表现了很强的对历史“兴奋点”的关注,也就是作者非常清 楚哪些素材是可以形成“兴奋点”的,那就要写出来。而反之,既不特别重要又不特别令读者兴奋的,就无情地舍弃。

其二,文笔生动、章节精炼、 巧设悬念。文笔生动是当然的,不然不会冒出势力庞大的“明矾”集团。但除此之外还是有技巧的,一个就是每个章节都不长,大约800字到1000字就能形成 一个故事。虽然这故事有上下文的连接,但往往也有自己单独的核心,这样读起来就更轻松并且始终有兴奋点。更绝的是,作者“当年明月”特别喜欢在每一章节结 束时设置一个悬念—— 一个等待破解的悬念,令人读历史竟能读出点悬疑小说的味道来。这种频繁设置悬念、搞出噱头的方法非常管用,能让读者不断有新鲜感, 并且也能让读者更关注作者最想讲的话题。

其三,对战争、官场、人物命运和人物的心灵花足了功夫。以上四个话题都是普通中国读者最喜欢的,“ 当年明月”这位作者非常懂得读者的心理。所以,这个人一方面固然在写历史,但他其实是在写人,写人性、写人性在历史中的遭遇、写人性之间的斗争。你看他已 经写出的那些人——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朱棣、蓝玉等,无不是以很强的个人情感介入到特定历史情景中的,并且经常会发一些很好玩的议论,以增强人物性 格刻画的效果,使得这些人物既形象突出又情感饱满,并且充满了使命感。而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更是满足了国人的胃口。  

“草根学者”们的瓶颈何在--未来中国社会重新评价历史的现象将越来越多。

“ 当年明月”的突然走红,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目前正如日中天的“草根学者”易中天。其实在易中天之前,刘心武等人已经开始以“草根学者”自居了。但是现在看 来,刘心武和易中天等人还算不上是彻底的“草根”,毕竟他们已经具有学者的身份,不像“当年明月”那样完全来自于民间。其实,民间像“当年明月”那样对历 史有浓厚兴趣的人有很多,也不断有人著文出书,只是没有引起过这么大的轰动。所以有人预测,“当年明月”现象会使更多“草根”投入到业余的历史研究和创作 中去。

“历史不应该只是古董和摆设,它应该是菜场里的真实的菜。每个人都可以买回家,自己加以烹饪。”文学评论家刘仰如是说。“我毫不怀疑 地认为,刘心武、易中天、‘当年明月’等人的作品属于面向大众的通俗历史读物,这也是他们广受大众欢迎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拿专业历史研究的框框去要 求他们是没有意义的。我相信,未来的中国社会这样重新评价历史的现象必将越来越多,至少他们做到了用今天的年轻人能够理解的表述方式很容易地获得历史知 识。”

但是,刘仰先生也指出,既然他们的作品是面对大众的,那么寓教于乐、让大众从中受到启发和借鉴的功能就不能没有,否则就纯粹成为了张 艺谋、陈凯歌、张国立等人的戏说,纯粹变成了休闲娱乐、纯粹变成了商业社会的畅销商品。如果我们被明确告知那只是娱乐,便不会对它严加挑剔。否则的话,我 们就要对给予读者的是什么东西担负起责任来。从这个立场出发,换个什么角度解读历史、让历史给今天的人们以何种启示,确实需要认真考虑。在这个问题上,目 前火爆异常的几位非专业历史解读者还存在着不少欠缺。

“全民读史热潮”合乎潮流

记者:你使用了哪些技巧,让你笔下的历史显得更好看?

当 年明月:如果说技巧的话,我想应该有两种,第一,我应用了流行文学手法。我指的不是现代语言,而是采用了一些比如幽默、推理、悬疑等手法以及整体上的构 思。我是用现代的笔法写真实的历史,如果仅仅是改编,那么一定是平淡无奇的。我使用的材料是明代的官方史料,把现代手法和权威材料相结合才能引人入胜,人 们喜欢真实的历史。

第二,写历史一定要客观。写人物不能符号化,我使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其实历史人物和我们一样也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没有 天生的好人和坏人之分,是环境促使人物完成了人格转变。比如于谦、张居正,他们同样得经历官场斗争才能坚持下去,而严嵩年轻时也很正直,后来被皇帝训斥之 后才改变了。而张居正也是有过贪污行为的。以往的历史往往把人物塑造成模型,而我则是把人性写出来,真正的人是有缺点的。

记者:你为什么要选择明朝这段历史,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当年明月:没有什么特别的。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明朝也是被人误解很深的朝代之一。提起明朝,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太监。我觉得写明朝有一定历史意义吧。

记者:你把自己的文章称为“明札记”,这是一种什么体裁?这种写法是你首创的吗?

当年明月:我在文章开头说,我也不知道这篇文章算是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也不是史书,算个“四不像”吧。这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我还没看到别人这样写过。

记者:你的文章虽然注重史实,但难免会有些虚构的情节,你是怎样处理的?

当 年明月:我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真实的,主要是依据《明实录》、《明史》、《明史稿》、《明史纪事本末》这些正史来写的,连大部分人物的对话都是有来由的。至 于其他部分,我觉得不能说是虚构,我是根据史实进行的发挥,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推测和想像。我开始写的时候,会把出处列在后面,但是太多了 之后发现这是对读者阅读的一种严重干扰,后来就去掉了。我曾经说过我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这个镣铐就是史料。其实,我觉得戏说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而人 们之所以厌倦戏说,其实厌倦的不是方式,而是虚假的内容,读者一定是欢迎轻松的历史的。

记者:你怎样看待目前的“全民读史热潮”?

当年明月:我觉得这与国家强大有关系,只有具备自豪感的民族才会关注自己的历史。尽管我现在出名了,但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个顺应潮流的人罢了。 
  
作者: 郑立华

(该书节选)

下面的这篇文章我构思了六个月左右,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
  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望大家能给予评价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不是小说,不是史书,就姑且叫《明札记》吧,从我们的第一位主人公写起,要写三百多年,希望我能写完。
一、童年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
  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明实录)。
  然而当时农民朱五四的心情并不像今天我们在医院产房外看到的那些焦急中带着喜悦的父亲们,作为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父亲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吃饭问题。
  农民朱五四的工作由两部分构成,他有一个豆腐店,但主要还是要靠种地主家的土地讨生活,这就决定了作为这个劳动家庭的一员,要活下去只能不停的干活。
  在小朱五四出生一个月后,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元时惯例):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我们这里再介绍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点。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亲我们介绍过了,叫朱五四
  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
  朱重八的童年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地主刘德家放牛。他曾经很想读书,可是朱五四是付不起学费的,他没有李密牛角挂书那样的情操,自然也没有杨素那样的大官来赏识他,于是,他很老实的帮刘德放了十二年的牛
  因为,他要吃饭
  在此时,朱重八的梦想是好好的活下去,到十六岁的时候,托村口的吴老太作媒,找一个手脚勤快、能干活的姑娘当媳妇,然后生下自己的儿女,儿女的名字可能是朱三二、或者朱四零,等到朱三二等人大了,就让他们去地主刘小德家放牛。
  这就是十六岁时的朱重八对未来生活的幸福向往。
此时的中国,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来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杀掉,然 后把土地用来放牧(元史),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过节要收“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打官司有“公事钱”,怕了吧, 那我不出去还不行吗?不干事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平白无故也要钱,要收“撒花钱”。服了吧。
  于是,在这个马上民族统治中国六十余年后,他们的国家机器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此时的元帝国就好像是一匹不堪重负的骆驼,只等那最后一根稻草。
  这根稻草很快就到了
  1344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上天终于准备抛弃元了,他给中国带来了两个灾难,同时也给元挖了一个墓坑,并写好了墓志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他想的很周到,还为元准备了一个填土的人:朱重八。
  当然朱重八不会想到上天会交给他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
  这一年,他十七岁。
  很快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的身上,但同时,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在等待着他,只有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历经苦难,投入火中,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浴火重生,成为光芒万丈的神鸟。
  朱重八,来吧,命运之神正在等待着你!


--  作者:猪头猪智慧
--  发布时间:2006-09-20 19:39:00

--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到来了,这一年刚开始,元帝国的头头脑脑们就收到了两个消息,首先是黄河泛滥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即使不把老百姓当人,但还要防着他们造反,所以修黄河河堤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情。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在元的政府中,竟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一定要修,另一种认为不能修。在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黄河泛滥居然不去修,难道要任黄河改道淹死那么多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也不例外。
  
  客观的讲,在这样一件事上,就维护元朝的统治而言,主要修的不一定是忠臣,反对修的也未必就是奸臣,其中奥妙何处?要到七年后才会见分晓。
  
  极力主张修的是元朝的著名宰相脱脱,他可以说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名臣,实行了很多的改革政策,为政清廉,而且十分能干(宋史就是他主持修的),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极力主张,已经给元朝埋下了一个大大的炸药包,拉好了引线,只等着那微弱的火光。
  
另一个是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对于元政府来说,这个比较简单一点,反正饿死病死了就没麻烦了,当然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皇帝(元顺帝)要下诏赈 灾,中书省的高级官员们要联系粮食和银两,当然了自己趁机拿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赈灾物品拨到各路( 元代地方行政单位),地方长官们再留下点,之后是州、县。一层一层下来,到老百姓手中就剩谷壳了。然后地方上的各级官员们上书向皇帝表示感谢,照例也要说 些感谢天恩的话,并把历史上的尧舜禹汤与皇上比较一下,皇帝看到了报告,深感自己做了大好事,于是就在 自己的心中给自己记上一笔。
  
   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满意
  
  但老百姓是不满意的,很多人都不满意。
  
  朱重八肯定是那些极其不满意的人中的一个。
  
  灾难到来后,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如果说这是日记的话,那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之一。
  
  朱重八的愿望并不过分,他只是想要一个家,想要自己的子女,想要给辛劳一生,从没欺负过别人,老实巴交的父母一个安详的晚年,起码有口饭吃。
  
  他的家虽然不大,但家庭成员关系和睦,相互依靠,父母虽然贫穷,但每天下地干活回来仍然会带给重八惊喜,有时是一个小巧的竹蜻蜓,有时是地主家不吃的猪头肉,这就是朱重八的家,然而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朱重八的姐姐已经出嫁,三哥去了倒插门。除了朱重八的二哥,这个家庭已经没有了其他成员。
  十七岁的朱重八,眼睁睁的看着他的亲人一个一个死去,而他却无能为力。人世间最大的痛哭莫过于此!
  他唯一的宣泄方式是痛哭,可是哭完了,他还要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埋葬他的父母,可是没有棺材、没有寿衣、没有坟地,他只能去找地主刘德,求刘德看在父亲给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分上,找个地方埋了他爹。
  
  刘德干净利落的拒绝了他,原因简单,你父母死了,关我何事,给我干活,我也给过他饭吃。
  
  朱重八没有办法,只能和他的二哥用草席盖着亲人的尸体,然后拿门板抬着到处走,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地方埋葬父母。可是天下虽大,到处都是土地,却没有一块是属于他们的。
  幸好有好心人看到他们确实可怜,终于给了他们一块地方埋葬父母。“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这是后来能吃饱饭的朱元璋的情感回忆。
  
  朱重八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辈子,却死后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地主从来不种地,却衣食无忧。为什么?可他此时也无法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也要吃饭,他要生存
  
  在绝望时候,朱重八不止一次的祈求上天,从道教的太上老君到佛教的如来佛祖,只要他能知道名字的,只是希望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下去,有口饭吃。
  
   结果让他失望,于是他那幼小的心灵开始变得冰冷,他知道没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
  
   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心底燃烧
  
   如此的痛苦,使他从脆弱到坚强,
  
   为了有饭吃,他决定去当和尚。

--  作者:李三苗
--  发布时间:2006-09-23 00:52:00

--  

俺也参加pk

因缘际会,游方僧遭逢乱世咸鱼翻身

古 代皇帝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无所不用其极。秦汉时期,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之说盛行,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信仰。东汉光武帝更是半信半疑中利用谶纬加强和神话 皇权,东汉时代迷信思想弥漫,皇帝对此深信不疑说明所谓圣主不过你我一般都是肉眼凡胎,最多算是跟风赶流行。朱元璋也玩神道设教这套鬼把戏,洪 武年间,民间流传着许多神异故事,以为朱元璋是真命天子。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是:天上有二十八宿,轮流下凡作人间君主。朱元璋出生的那一年,天上的娄宿不 见了,直到朱元璋死的那年,娄宿复明。民间盛传洪武帝是娄宿下凡。当时因质量差而在市面上流通不多的洪武钱被乡下人当作避邪的神符,给孩子们佩在身上。

朱元璋不是神仙转世,当时人谢缙在《上万言书》中已经指出:

“陛下天资至高,合于道微,神道诞妄,臣知陛下洞瞩之矣。然不免所谓神道设教者,臣谓必不然也。一统之舆图已定矣,一时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摄矣,天无变灾,民无患害,圣躬康宁,圣子圣孙,继继绳绳,所谓得真符者矣。何必兴师以取宝为名,谕众以神仙为征应者哉!”

朱 元璋不能改变自己破落户的家庭成分,又担心士绅们看不起他,就编了许多神叨叨鬼话,给自己脸上贴金。奈何明代谶纬一套早就没有市场,才有了直肠子大臣谢缙 上面的那一番话。事实上朱皇帝再怎么往自己身上贴金,也改不了其出身卑贱的事实,若是赶上以“无产”为荣的时代还好,偏偏古代社会不认这一套。

[决定改变命运:乞儿和尚三思后行加入红巾军]

并 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是早早立下改变天下的鸿鹄大志,如同项羽看到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仪仗队,慷慨激昂地说:“我一定会取代他”,或者如刘邦那样流着口水说:“ 大丈夫就该那么活着。”东汉光武帝初到长安时,“豪气万丈”地说:“做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执金吾不过是三品的武官,阴丽华却是南阳出名的大 美女。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如果生活在太平世道,可能会在安徽凤阳老家耕地读书,能不能混上一官半职还很难说。

朱元璋小名重八,生在凤阳县孤庄村,父亲朱五四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地少人多,日子过得紧巴巴。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 淮河流域遭受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疫。别说朱大叔这样的普通人家,就连很多大户人家也逃到外地去谋生了。这一年里,朱家老爹、大儿子重四、女主人陈二娘、 接连死去。小儿子重八眼睁睁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一点办法也没有。手头没有一贯钞,一钱银子,没钱抓药请大夫治病,也没钱买棺木装殓。重八和二哥求来一片 坟地,一面哭一面抬着尸首准备安葬。忽然间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天一下子暗了下来,小兄弟两个顾不了许多,放下尸体,跑到树下,害怕得发抖。约摸一顿饭的 工夫,雨过天晴,两兄弟走到刚才停放尸体的地方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坡土松,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下来,恰好掩埋了尸首。三十五年后, 朱元璋的皇陵碑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殽浆!”

家 里穷得活不下去,重八的亲戚日子也都过得紧巴巴,天大地大,竟无投奔之处。寡嫂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儿时的玩伴、后来成为得力助手的周德兴、汤和都外出谋生 去了,家里只剩自己和二哥俩人,在家乡闲混半年,邻居汪大娘提起当年重八父亲在皇觉寺许愿将重八许给高彬法师当徒弟的事,说与其在家里饿死,不如到皇觉寺 当和尚去。重八离开家乡,投奔到皇觉寺,剔了头发,穿了件旧僧衣,便过起了和尚生涯。整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算是暂时安定下来。安定日 子过了刚刚五十天,皇觉寺日子米缸见底,也闹起饥荒来,只得裁员。重八是新来的小沙弥,不幸被列入第一批裁员名单。没奈何,他只好靠着这身和尚行头:一顶 破帽、一个木鱼、一个瓦钵和一个小包袱硬着头皮,离开家乡,云游四方,从庙里的杂役行童变成化缘的游方僧。用社会上的话说,游方就是叫化。

重 八离开皇觉寺,不知何去何从,听人说汪南往西一带年景较好,就一径望南,先到合肥,接着到固始、信阳、汝州、陈州、鹿邑、亳州,到颖州。这一路受尽风霜之 苦,尝尽人情冷暖,了解民间疾苦,也丰富了社会阅历。过了三年多“身如蓬涿风,心似滚沸汤”的生活,重八踏上回乡的旅途。此时的淮西大地上,靠明教聚集起 来的反元红巾军势力原来越大。重八已经不是那个只为混口饭吃的农村青年,回到皇觉寺后,他开始留心结交朋友、物色有志气、有胆量的人物,并时刻关注城里的 最新动态。

元 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木儿沉湎酒色,朝政全由宰相伯颜把持。伯颜贪污舞弊,子侄都作了大官。他仇视汉人,反对蒙古人读汉人书,至正元年,破天荒取消科举 考试。至元三年,天下汹汹,四处都有因活不下去而造反的义军。伯颜不从自身找原因,竟说造反的全是汉人,在朝廷做官的,必须表明立场。怎么表明?汉官必须 提出诛补造反汉人的办法。接着提出更为荒唐的主张:杀掉张、王、刘、李、赵五姓的汉南人,他异想天开地认为,这五姓人数最多,汉南人杀了大半,自然造不了 反。其后伯颜自家窝里反,他的侄子脱脱嫌伯父挡了自己升官的路途,施计逼死伯颜。脱脱上台,并未改变伯颜的行政方针。人祸总是伴着天灾。至正三年五月,黄 河决口,洪水暴涨,平地水深两长。脱脱决议动工治理黄河,征发各路民夫戍军。韩山童听说后,叫人四处散布谣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然后找人凿 了一个独眼石人,偷偷埋在皇陵冈工地,因被克扣工钱的河工挖到石人,便当作上天的启示,韩山童聚集了三千人,起兵反元。两淮、江东西的百姓迅速响应,很快 队伍发展到几万人。当时民间流传这样一首《醉太平》小令: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二十五岁那年,重八已经投奔红巾军的朋友汤和,从濠州托人捎来一封信,催他也来入伍。重八犹犹豫豫,一时拿不定主意,打卦占卜,下不了决心。直到元军放火烧了皇觉寺,他才参加红巾军。

二十六年后,他写回忆录是,写道:

住 (皇觉寺)方三载,而有雄者跳梁。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收不去,号令彰彰。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旁有 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智者相商,乃告知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默祷以阴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神乃 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

    朱元璋喜欢弄神弄鬼,假借将自己的决心归功于神佛的启示,无非是想证明自己的行动是受命于天的。如果他没有和汤和等人暗中联系,又怎么能搭上红巾军这条线呢?

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重八投郭子兴部下为兵。这个决定改变了重八个人的命运,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左右逢源:朱元璋靠实干和手腕混成大元帅]

别 看朱皇帝后来残忍好杀,刚加入红巾军时,他的人缘是有口皆碑。身边的人都夸他小心勤慎、敢作敢为。他打仗时身先士卒,得到战利品,不管贵贱,悉数献给元 帅。元帅称赏,有推说功劳是大伙的。几个月后,郭子兴就把他当作心腹体己,不时和他商量事情,更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他。重八平白作了元帅东床快婿,有了身 份,就不能再混叫上不了台面的小名,于是起了一个官名叫元璋,字国瑞。从此军中人都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讨了一房体面的老婆,这成为其人生的一大契机。

在 朱元璋的生命中,妻子马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虽然是郭子兴的养女,却不过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孤女,即便如此,当时她的地位比朱元璋要高。马氏没有上过 学,长得也不漂亮,却是一个帮夫的贤妇。郭子兴性格暴躁,忌才护短。用得着人的时候,对人千好万好,危机一过,便开始横挑鼻子竖挑眼。朱元璋的亲信一个接 一个被调走,还派了另外的心腹监视他。马夫人对郭子兴的家庭环境了如指掌,她拿出私房钱巴结郭子兴得宠的小老婆,求她在郭子兴面前替朱元璋说说好话。一度 和州被围,她鼓励将士,抚慰眷属,稳定后方。陈友谅大军围困应天时,成立的官民人心惶惶,有的要逃难,有的私藏财宝粮食,她不慌不忙,拿出自己的体己,犒 劳有功将士。

做 了皇后以后,她常常苦劝朱元璋少开杀戒。皇子的师傅李希颜脾气古怪,不讲究教学方法,常常体罚诸位小王子。皇子不比乡下小儿,娇贵无比。一次,李师傅把朱 元璋疼爱的小王额角打伤。小王跑到父亲那里告状,朱元璋特别生气,眼见就要处置这位师傅。一般人家不过解雇而已,皇家师傅,得罪了皇帝,满门抄斩都有可 能。马皇后在一旁劝解:“师傅拿圣人的道理管教小孩,怎能生气呢?”朱元璋才释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红五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死,年五十一。病时怕连累医生,不肯服药。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的脾气更加乖张暴戾。

话 说朱元璋在军中地位稳固后,便开始暗自培植自己的势力。少年伙伴和乡里徐达、周德兴、郭兴、郭英、张龙、张温、张兴、顾时、陈德、王志、唐胜宗、吴良、吴 祯、费聚、唐铎、陆仲亨、郑遇春、曹振、张翼、丁德行、孙兴祖、陈桓、孙恪、谢成、李新、何福、邵荣、耿君用、耿炳文父子、李梦庚、郁新、郭景祥、胡泉、 詹永亨等人,都来投奔他。比朱元璋先来的汤和对这位小同乡也格外尊重。汤和、徐达、周德兴、邵荣等人都是勇猛善战的将才。这些人以后一直跟着朱元璋,冲锋 陷阵,出生入死,成为朱元璋部下基本队伍。这些淮西老乡死在疆场的尚能获得英勇的赞誉,侥幸活到明初,做了开国功臣,便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开国第 一功臣徐达,洪武十八年生背疽,忌吃蒸鹅,病重时,朱元璋特赐蒸鹅,不吃,就是欺君罔上,不但自己难于活命,家人也会受到连累;吃吧,明明是致命毒药。徐 达心中百感交集,脸上老泪纵横。他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蒸鹅,跪地谢恩后,当着使臣面吃下,不多日就死了。洪武十九年,朱元璋透出口风,说不愿意诸将长久带 兵。汤和听说,主动交出兵权,借口是自己年纪大了,打算衣锦还乡,回家养老。朱元璋大喜,赏给他大笔钱,准许汤和告老还乡。这些都是后话,在创业初期,朱 元璋对这帮老哥们那还是相当不错的。

手 下有了将,还需要有谋士。定远人冯国用、冯国胜兄弟带着自己的小股武装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见冯国用深沉有计谋,冯国胜骠勇多智略,极力拉拢,认作心腹。朱 元璋问以功敌方向,冯国用献计说建康(今南京)形势险要,是“龙蟠虎踞”之地,乃历代帝王建都的地方。要想成大事,必须走出濠州一隅,先取下建康作根据 地,以后逐步发展,扩大地盘。不谈子女玉帛,多做好事,争取民心,做到这些,建功立业不是难事。朱元璋心心念念就是建立大业,听了这番话,任用他为幕府参 谋。

攻 下滁州,朱元璋得到比滁州更为重要的谋士——李善长。李善长是滁州当地有头有脸的士绅,读书有智谋,眼光也很深远。朱元璋一见,便觉投机。朱元璋试探地问 他:“现在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我也是没办法,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太平日子。”李善长何等聪明,顺着朱元璋的话茬,说:“您要学汉高祖,别看他 是平民出身,为人有气量,看得远,也看得宽,善于用人,也不乱杀人,五年工夫,便平定了天下。现当今,元朝不得人心,上下不和,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 如果您能做汉高祖,天下很快就太平了。”李善长这话说到朱元璋的心坎上,他连声叫好,马上将李善长任命为掌书记(机要秘书),拉着他语重心长地说:“如今 天下,群雄四起,要打好仗,最要紧的是要有运筹帷幄的参谋。我听各地的探子说群雄中长官文书和作参谋的幕僚,总是在上官跟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爱说左右 将军的坏话,搞得团队关系紧张,将士施展不了才能,自然非失败不可。将士垮了,剩主帅光杆司令,非灭亡不可。如今你做了这个位子,我希望先生不要学那些幕 僚的坏样子,能够起到好作用。”这次谈话后,朱元璋留心以刘邦为榜样,李善长也兢兢业业,沟通各方面的关系,互通有无。提拔有功能干的将吏,处分不称职的 将吏,使得不下人尽其才,各安其事。李善长是淮西人,他乡土观念特别中,因此淮西集团成为朱元璋成事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建国后权力斗争的风暴中心。

朱 元璋心计深重,经常担心手下的大将有异心,为了监视各路将军,他将自己收养的义子派到前线将领身边。元末,军中流行收养义子的风气。带兵的将领要培养心腹 干部,就把勇猛的帅小伙儿留在身边,不但打仗时肯拚死命,在紧要关头,还能用来监视手下。朱元璋有二十几个义子,一来显示他仁义,能够照顾战死部下的遗 孤;二来可以监视前线的大将,给自己做眼线。至正十八年大将胡大海与朱元璋义子李文忠闹意见,官司打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派人告诫李文忠说:“你是我的义 子,胡大海是我的心腹。你在胡大海身边就好像我在一般。你应该真心待胡大海,节制以守之,使我所图之易成。”其中关键就在“节制以守之,使我所图之易成” 一句,李文忠是代表朱元璋来检视胡大海,并有节制之权。这一个例子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猜疑心有多重,也说明朱元璋驾驭将士的策略。

除 了义子监军外,朱元璋还规定将士家眷必须留在后方。这样将士顾念家属安全,自然不敢投敌以至反叛。不过物极必反,骁将邵荣因为长年征战,不能和家人团聚, 恨透了朱元璋,乃至动了杀念,自然未能成功。此外,朱元璋还格外堤防将官和读书人往来。规定:“所克城池,令将官守之,勿令儒者在左右议论古今,止设一 吏,管办文书,有差失,罪独坐吏。”凡是元朝的官吏和儒士,都要由他自己选用,不合作者死。不许将官擅用儒生。

至正十五年(1355年), 郭子兴得病不治身死。军中形成三派实力: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郭子兴妻弟张天佑和朱元璋。一时群龙无首,外敌当前,便推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 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郭天叙年轻,没有军事经验;张天佑空有匹夫之勇,逢事无决断。朱元璋虽然地位最低,但他身边有大批勇猛善战的战将和自己的军队,属 于他治下的军队占郭子兴军事力量的很大比重。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一直处心积虑,要自立门户,身边又有李善长、冯国勇等谋士,因此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变成了事 实上的主帅。同年九月,诈降朱元璋的陈埜先送给他一份大礼。朱元璋派心有二意的陈埜先与张天佑、郭天叙协同作战,用意深刻,陈埜先若是真降,一举能拿下原 集庆;陈埜先如果是诈降,正好借他的手出去张天佑、郭天叙两块绊脚石。陈埜先并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一战失利后,他设宴请张天佑、郭天叙舅甥吃酒, 正喝得起劲时,出来几个彪形大汉,上来就擒住张、郭二人,送给元军统帅福寿,福寿拿了二人,即使杀了。

朱 元璋名正言顺的接收张、郭二人的旧部,成了名实一致的大元帅。郭子兴的三儿子天爵,在朱元璋底下做官,自然是没兵没权,小伙子也是作死,不晓得此时已经不 是父亲郭子兴当家作主了,常发牢骚。恰好被时刻准备抓他小辫的朱元璋知道,找了个理由将其处死。这样,朱元璋完成了将郭子兴的部队转到自己名下的工程,便 要准备像他同乡刘邦那样,问鼎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