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有个图标删除不了:赫日当中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8:13:07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长篇连载)共78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页码: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8-05-21 11:41(大唐突厥争霸战-1)
  
  引子
  
  唐国公李渊也要造反了!
  这是一个造反者的时代。
  
  自从611年(大业七年),王薄以一篇《无向辽东浪死歌》为号召而起兵以来,几年下来,继之起兵者,遍于天下,曾经强大无比的隋王朝已经是四处楚歌了。
  可是好大喜功却又颇为自负的隋炀帝显然在战略上很藐视这些起义者,他仍然耗尽国力,将远征高丽进行到底,仍然再造数千龙舟,三游江都。但是他的神情自若并不能消除日益严重的危机,而起义军也不满足于造反者的角色了。
  于是乎,你方唱罢我登台,城头变换大王旗。
  616年,造反者林士弘自立皇帝,国号为“楚”,拥兵十余万。
  617年,窦建德拥兵十万,自称“长乐王”;同年,李密被推为“魏公”,在瓦岗拥兵数十万;郭子和自称为“永乐王”;薛举拥兵十三万,自称为“西秦霸王”……
  只要是明眼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大隋的气数已尽矣。
  李渊当然是明眼人。
  
  这是一个英雄逐鹿的时代。
  李渊与大多数的英雄不同,他出身高贵,他是世袭的唐国公,隋炀帝派往镇守太原的大将。不过隋炀帝并不信任,在他身边安插了两名亲信:虎贲郎将王威与虎牙郎将高君雅,以监视李渊。
  这个时代要以实力说话,李渊也搅尽脑汗来扩充自己的实力,不过此时他仍然是大隋王朝的一个臣子,扩充兵马,要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乱世之中最不缺理由,李渊以讨伐叛乱的刘武周为名义,命李世民、刘文静等人招兵买马,在十天之内招募了一万多人。
  王威与高君雅两人觉得有些不对劲了,这是一种政治上的敏感。两个窃窃私语:
  “你看李渊最近是不是有点不对劲啊?”
  “你也看出来啦?我看他必然有事瞒着咱们。”
  “可不是嘛,你看他是不是要……”
  “造反!”
  “嘘——小声点,这里耳目多,别叫人听到了。”
  “咱们怎么办?”
  “我看这样,过几天李渊要到晋祠祈雨,咱们派些亲信,乘此之机,先把李渊给逮了,再将此事上报朝廷。”
  “行,就这么办!”
  王威与高君雅二人对此计划很满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李渊已经是磨刀霍霍,要先下手为强了。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十五日的清晨,晋阳宫议事厅。
  这是例行会议。李渊坐在大堂的正座,王威、高君雅坐在两侧,会议略显沉闷。此时,堂下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只见刘文静带着一个人匆匆地跑上厅堂,对李渊禀报:“唐公,开阳府司马刘政会有秘密情报,需向大人禀报。”说罢呈上一纸密状。
  李渊“哦”了一声,用眼睛示意王威,前去拿取密状。王威正要起身,不想刘政会突然大叫一声:“密状惟有唐公可看。”
  李渊微觉意外,问道:“这却是为何?”
  刘政会抬起头来,扫视了王威、高君雅一眼,然后望着李渊道:“在下所告之人,正是副留守大人王威与高君雅,
  王威与高君雅听罢不觉一怔,李渊也故作惊讶状,斥责道:“休得胡说八道,两位副留守忠心爱国,有何可告之事?”
  刘政会朗朗答道:“唐公看过密状便知。”
  李渊一脸恼怒的样子,接过密状,开卷一览,不觉失声道:“竟然有此等事情。”说罢冲着王威、高君雅怒喝道:“王威!高君雅!你二人好大的胆子,竟然敢勾结突厥人,前来攻打太原城,你们该当何罪!”
  王威、高君雅一听明白了,原来这个狡滑的李渊与刘文静、刘政会合演了一出戏。高君雅“噌”的一声跳了起来,把袖子一卷,开口骂道:“李渊,你这个无耻之徒,老子早看出你心有异志,今天竟然串通陷害我等,老子跟你拼了。”
  拿什么来拼啊?此时只见外面人头涌动、兵戈闪闪,原来李世民已经率军封锁外面的通道了,兵士们一拥而上,把王威、高君雅二人轻松制服,押解到监狱中。
  
  说突厥前来攻打太原,这只是李渊导演的假戏。
  但是连李渊也没想到是,假戏居然真作了。
  两天后,即五月十七日,数万名突厥骑兵突然出现在晋阳(山西太原)城外,来势汹汹。突厥轻骑兵从外城北门杀入,蹓跶了一阵之后,从外城的东门出去了,如入无人之境。
  李渊既喜且忧。
  喜的是突厥骑兵不期而至,王威与高君雅二人是百口莫辩了。李渊当即向太原城百姓宣布:突厥骑兵分明就是王威与高君雅二人引来的虎狼。瞧,不是吗?刘政会的密报在前,突厥骑兵立马赶到。在百姓的一片愤怒声中,两人被斩首示众。
  忧的是面对突来其来的袭击,李渊其实也是准备不足的。突厥骑兵人多势众,而且战斗力极强,而李渊此时正准备兴师举事,他可不想在举事之前就耗尽自己的实力。怎么办?
  
  李渊断定突厥前来,定然只是为了劫掠一番,并非志在攻城略地,索性赌上一把。于是李渊索性将内城的城门也洞开,这下可把突厥骑兵给看懵了,这太原留守李渊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突厥骑兵没有轻举妄动。
  可是突厥兵虽然不进城,却在城外虎视眈眈,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李渊派部将王康达率一千多名骑兵出城试探,结果这一千多人有去无回,被突厥骑兵杀得片甲不留,全军覆没。出战不是一个好主意,反应敏捷的李渊当即又布下迷兵之计,令城内守军在半夜时偷偷从南门溜出去,然后次日清晨时,敲锣打鼓、旌旗飘飘地从其他城门大摇大摆地入城。突厥人一看,哎呀,不得了,来了这么多的援军了,在城外呆了两天之后,终于不敢发动进攻,只是扫掠了一番,捞点油水回去了。
  李渊擦了擦额头冒出的冷汗。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8-05-21 23:28  今天忙了一天,中午发完贴后就出门到现在才回来。
  看到很多朋友的支持,十分感动。
  
  觉仁兄:兄所写是大唐的后半段,我写的是大唐的前半段,正如兄所说,是姐妹篇了。
  
  麻辣兄:多谢支持,还要多向你学习。
  
  江上苇兄弟:也希望早日看到你的新作。
  
  同时谢谢cqlyh、不敢发言、若朝露、白刀入红刀出、Swordz、猪背上的乌鸦、坐看烟花如雪落、紫沐、有趣之极、秋霜洁、samuraipsj、你好冠希、神仙幸福么、木鱼之木、默看往史诸君的关注。
  
  zzz17:“虽远必诛”最近正在修改,会继续更新的。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8-05-22 08:51  (大唐突厥争霸战-2)
  
  李渊断定突厥前来,定然只是为了劫掠一番,并非志在攻城略地,索性赌上一把。于是李渊索性将内城的城门也洞开,这下可把突厥骑兵给看懵了,这太原留守李渊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突厥骑兵没有轻举妄动。
  可是突厥兵虽然不进城,却在城外虎视眈眈,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李渊派部将王康达率一千多名骑兵出城试探,结果这一千多人有去无回,被突厥骑兵杀得片甲不留,全军覆没。出战不是一个好主意,反应敏捷的李渊当即又布下迷兵之计,令城内守军在半夜时偷偷从南门溜出去,然后次日清晨时,敲锣打鼓、旌旗飘飘地从其他城门大摇大摆地入城。突厥人一看,哎呀,不得了,来了这么多的援军了,在城外呆了两天之后,终于不敢发动进攻,只是扫掠了一番,捞点油水回去了。
  李渊擦了擦额头冒出的冷汗。
  
  突厥骑兵的到来并没有影响到李渊起兵举事的计划,他迈出人生重要的一步。
  李渊要造反,但不用“造反”这个词,他称为“勤王”。他放出风声,自己准备率军南下江南,迎回隋炀帝杨广。
  这当然只是一个幌子,这个幌子有它的妙用,它表明起兵的合法性。
  率军南下,不能不考虑大后方所面临北方突厥的巨大威胁。
  此时的突厥(东突厥)进入始毕可汗的时代,这位杰出的草原游牧民族的首领,趁隋王朝大乱之机,极力扩张实力,在大漠南北刮起一股突厥旋风,拓地万里,控弦百万,不仅征服周边其他的游牧民族,而且开始染指中原隋王朝的事务。北方的各路军阀们,或多或少都在拉拢突厥,有的甚至接受突厥的册封,如刘武周被封为“定杨可汗”,梁师都被封为“解事可汗”等。
  李渊要做大事,他不可能无视强大突厥的存在,更不可能在此时选择与突厥的对抗。他必须要做出最佳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与突厥结盟。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所谓与突厥结盟,其实不过是臣服于突厥的另类说法,李渊志在天下,岂甘心臣服于蛮夷呢?但形势所逼,不得不然,这是战略上的考虑。
  大丈夫能屈能伸——李渊想到此,把心一横,提笔写下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这封信,言辞谦卑,有几分无奈的语气,时势所逼,不得不然啊,李渊叹口气,把书信连同一份厚重的礼物,差人送达始毕可汗的手中。
  
  始毕可汗看了信之后,对左右道:“隋炀帝这个人,我是很了解的,如果把他请回京城,他肯定会首先杀了唐国公李渊,然后就是出兵来攻打我们。如果李渊自己想要当天子,我倒可以出兵助一臂之力。”始毕可汗有自己的想法,李渊要是当了中国的皇帝,自己便是太上皇了。始毕可汗让使者回禀李渊。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8-05-22 08:54  (大唐突厥争霸战-3)
  
  七天后,使节回报李渊。
  可是李渊一口回绝了始毕可汗的提议。
  并非李渊不觊觎帝位,但现在不是时机,他要利用“尊隋”做为口号,师出有名,以达到逐鹿中原的目的。可是回绝始毕可汗,就意味着无法与突厥结盟,此时李渊虽然招募了一批士兵,可是战马极为缺乏,突厥兵可以不要,但突厥的马匹却不能不要。怎么样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回绝始毕可汗的要求,又可以得到突厥的帮助呢?
  突厥人对隋炀帝没有任何好感,所以李渊便顺着突厥人的意思,将战略任务修改为:立代王杨侑为隋皇帝,架空隋炀帝为太上皇,退居幕后。同时把军队的旗帜作了改变,隋朝的军旗为红色,改为红白相间,借以显示这支军队乃是一支独立的、不受制于隋王朝的军队。
  始毕可汗认可了。
  
  六月十八日,突厥柱国康鞘利抵达李渊的兵营,同时带来了一千匹战马,这是与李渊的第一笔武器贸易。康鞘利此行的真正用意,乃是近距离试探李渊臣服于突厥的诚意。
  李渊毕恭毕敬地接受始毕可汗的赐书,那种卑屈的神态,让康鞘利非常放心,在他看来,李渊与突厥所控制的其他傀儡政权并无二样。
  固然此时的太原非常缺战马,但是李渊却故意只花钱买下其中的五百匹。其他将领看了之后十分不解,纷纷对李渊说:“唐公,若是太原缺军饷,我等愿意自掏腰包把其余的五百匹战马买下来。”
  李渊摆摆手,摇摇头道:“突厥人的马匹多的是,而且他们又十分贪财,要是我们一下子就把一千匹马都买下来,很快他们就会再拉一批来卖了,到时你们钱再多也会花光的。我之所以只买五百匹,便是为了突厥人暗示,咱们的手头很紧。至于其他的五百匹战马,我也要留下来,只不过不付现金,而是用赊欠的方式。”
  狡滑的李渊假装没钱,康鞘利犯难了,既然战马都不远千里拉到太原城了,再千里迢迢地拉回突厥,似乎也不妥,罢了,赊欠就赊欠吧,突厥不在乎这几百匹战马。这样,李渊在在起兵之初,结盟突厥,消除北方的巨大威胁,又以不一半的价格得到突厥的一千匹战马,对他来说,这是一笔好买卖。
  
  李渊觉得还不够,他还需要一支突厥象征性的军队,他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临行前,李渊密嘱刘文静:“突厥军队一旦进入中原,对中原百姓来说乃是一大祸害;我之所以要一支象征性的突厥军,不过是用来壮壮声势,也防止刘武周联合突厥人为患边关,所以你这次向突厥人借兵,要控制在几百人之内,人数太多就会有隐患了。”
  刘文静对李渊的意图心领神会,他见了突厥始毕可汗之后,开出了一个极为诱人的价码:“如果唐公李渊进入长安城,民众与与地归唐国公,金银丝绸归突厥。”始毕可汗听了大喜过望。刘文静根据李渊的指示,坚持突厥的军队不超过五百人,而且故意磨磨蹭蹭的,拖延时间,直到两个月后,才与康鞘利率五百名突厥骑兵以及二千匹马与李渊的大部队会合。
  这样,李渊在没有北面突厥之忧的情况下,全力南下。
  七月,李渊发兵晋阳;八月,斩杀隋将宋老生,攻克霍邑;九月,大军围河东趋长安;十月,李渊调集诸军二十万围长安;十一月攻克长安城。短短几个月时间,势如破竹,夺取长安。
  拥立十三岁的杨侑为隋朝皇帝,把隋炀帝杨广架空为“太上皇”。李渊这回捞足了政治资本了,“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
  到了进封唐王这个地步,一个新的王朝呼之欲出了。
  
  李渊躇踌满志,这一切来得太顺利了,使他有恍如梦中的感觉。
  但当他看到突厥使者康鞘利那鹰一般锐利的目光时,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73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