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彩后三格杀一码:刘少奇就开国秘访斯大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35:31

刘少奇就开国秘访斯大林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颇有几分怪异。
  斯大林虽然支持中国共产党,却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一直保持着外交关系。
  原因何在呢?
  原来斯大林不相信中国共产党人能取得天下,认为"美国人将会全力以赴地扑灭中国的起义"。所以,斯大林曾经劝说毛泽东与蒋介石和解,与蒋介石建立某种联合政府。
  出于这样的考虑,斯大林一直与蒋介石保持着正常的政治和经济往来。
  然而,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迅速改变了斯大林的想法。斯大林乐见其成,立即采取了很现实的立场,于1949年5月30日,召回驻国民党广州政府的大使罗申,完全放弃对国民党残余政权的支持和利用。
  这的确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这的确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解放军攻占南京之际,苏联大使是惟一随国民党政府迁到广州的外国使节,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各国的使节都留在了南京。新中国建立之后,又是苏联首先承认中共新政权,并立即建立外交关系,而美国,直至70年代末才承认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争取苏联及东欧各国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支持,具有非常意义。特别是苏联,在东欧各国中鹤立鸡群,号召力很强。同时,苏联也是当时世界上惟一敢与美国叫板的大国。还有苏联与中国接壤的疆域甚为绵长,保持与苏联的友好关系,争取苏联的帮助极为重要。因此,中共中央决定派秘密代表团访苏拜会斯大林,就建立新中国等有关问题向他请教,听一听苏联同志的意见。
  斯大林面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快速到来,也很想与中共领导人进行沟通。1949年初,苏联方面专门发电邀请毛泽东访苏,就重大国际问题和中国建国问题交换意见。后来,斯大林鉴于中国的战争还在进行中,开国工作万事纷纭,觉得毛泽东不便出行,便专电请毛泽东留在国内主持大局。
  这样,秘密访苏的任务落在了刘少奇的肩上。
  1949年7月2日,刘少奇、高岗、王稼祥等一行秘密启程,从东北赴苏联访问。
  毛泽东对斯大林有所了解,知道他是一位强硬的领导人,有时听不得别人意见,有些独断专行。但新中国在特殊的背景下成立,不能没有斯大林的支持。因此,代表团临行前,毛泽东再三嘱咐,要求对苏联党和同志一定要尊重友好,特别对斯大林同志的意见一定要认真听取,尽最大可能地做到"虚心、友好、学习"。
  苏联毕竟搞了十几年社会主义,确实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东西。
  出乎意外,斯大林对刘少奇的秘密来访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相当友好的态度,接待安排和会晤规格层次都很高。
  中国同志始料不及,却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刘少奇一行被安置在奥特洛夫斯卡姬大街8号公寓。这所公寓是沙皇时代一个女歌星的住宅,十月革命成功后收归国有,成为苏共中央招待国外高级领导人的地方。
  刘少奇一行稍事休息,便应邀到斯大林的孔策沃别墅去做客。
  规格确实很高,斯大林率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贝利亚、卡冈诺维奇、米高扬等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依次站在门口迎候中国客人。宾主握手问候后,斯大林设宴为中共代表团接风洗尘。
  双方边吃边谈,气氛十分友好。
  回到公寓,刘少奇立即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研究拟定与斯大林正式会谈的具体内容。
  王稼祥建议,苏联领导人如此重视我们的来访,我们应把工作做得细一些,可考虑把要谈的东西写成一个报告,把谈话内容基本讲清楚,使苏联同志对中国的情况和想法先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同时也使双方会谈时有所依循,不至于遗漏什么。
  刘少奇立即赞同,点头说好。
  于是,代表团的同志分头起草报告,最后由王稼祥统稿。
  出访前,中央特意把王稼祥从东北调到北平,并派邓力群、戈宝权协助他整理资料,为这次出访已经做了许多准备工作。王稼祥曾在苏联学习并担任过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对苏联的情况比较熟悉,甚至可以说是苏联通,因此,报告起草的比较顺利。
  不出两天,一份内容翔实的书面报告正式拟出。
  报告分四个部分:
  A.介绍中国革命的国前形势,介绍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土地改革方面的经验;B.关于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组建问题,提出中央人民政府将以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总理;C.关于新中国的外交问题,介绍了新中国的外交原则;D.中苏关系问题,提出如何处理苏联和国民党签订的苏中友好同盟条约、苏联在旅顺的驻军、蒙古独立等问题,要求迅速办理新中国与苏联的通邮、通电、通航等问题,并希望苏联帮助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派遣专家到中国,等等。
  这份报告在正式会谈前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斯大林很认真地看了这份报告。
  1949年7月11日10时,中共代表团与苏共双方的高级会谈在克里姆林宫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室举行。苏方出席的有斯大林、莫洛托夫、马林科夫、贝利亚、米高扬、卡冈诺维奇、布尔加宁、什维尔尼克,列席的有军事方面的领导人及陪同中共代表团来苏的柯瓦廖夫。
  会议由斯大林主持。
  简短的开场白过后,谈话进入正题。
  斯大林说,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合作,并吸收他们参加新的中国政府的决定是正确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东欧各国及德国的资产阶级不同,中国共产党利用民族资产阶级反对美国和蒋介石,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的政策是正确的。为了使民族资产阶级站在反对帝国主义的阵营内,这是需要的。这就要制定一种对民族资产阶级有利的政策,例如关税保护政策。劳资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我向中国同志建议:为使工人斗争不至破坏我们与资产阶级的合作,应当要求资本家与工人订立合同,在合同上使工人利益得到保障,使我们与资产阶级的合作能够比较长期地继续下去。
  斯大林的这些思想是经验之谈,中国共产党人是接受的。
  斯大林接着肯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及各项外交原则。他提醒中国同志,注意不要把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混淆起来。他建议不忙没收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个人企业,通过要求各国企业严格实行劳动法的办法和他们斗争,可以先与各帝国主义国家做生意,再谈承认新中国的问题。   中国建国后基本采取的就是这种策略。
  关于中苏关系,斯大林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他答应,只要新中国一成立,苏联立即给予承认。他特别强调,1945年苏联政府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条约是不平等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即可来苏联访问,待毛泽东同志来莫斯科后再解决这个问题。他还解释说,苏联在旅顺港的驻军可以抵制美蒋武装力量,既保护苏联的利益,又保护中国革命的利益。
  显然,他希望苏联驻军仍然留在旅顺。
  斯大林虽然滔滔不绝,但讲的很中肯,很有针对性,对中国有实际意义。因此,中国代表团的同志一直认真听着、记着,没有插话。看着斯大林讲得差不多了,代表团团长刘少奇立即接过话题。中共代表团有备而来,当然要听一下斯大林的总体意见,更要就一些具体问题交换意见。所以,斯大林讲话一出现停顿,刘少奇马上就说:"尊敬的斯大林同志,您刚才的讲话使我们很受启发。您的不少建议和意见对我们新中国的建设有很大的作用。斯大林同志,我们还想请您解答几个问题。"
  完全是请教的口气。
  "什么问题?你们尽管说,我会尽量回答的。"
  斯大林一派胸有成竹的样子。
  刘少奇说:"我们中国同志非常关心这样几个问题:会不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国际局势前景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国际共运和工运形势如何?防止战争和争取和平建设的可能性有哪些?"
  这些问题显然常在斯大林的思考之中,但中国必须了解他的看法、他的态度,以便有所应策。斯大林听后微微一笑,又一次侃侃而谈。
  斯大林认为,近期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各国人民刚从法西斯战争的灾难中摆脱出来,战争造成的创伤还没有得到医治,一般不会发生战争。只要各国人民不愿意打仗,战争就打不起来。我们应当发动人民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只要人民不受骗、反对战争,战争狂人是很难得逞的。国际间的互助合作是重要的。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友好合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是维护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这个思想在毛泽东后来的文章中有过明确的体现。
  斯大林专门谈到了中国。他说:"你们应努力争取20年或更长的和平建设时期,利用战争的间隙,大力发展和搞好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建设国防。我们的力量愈强大,战争的可能性就愈校因为弱者、穷者总是受到别国的欺侮。弱者、穷者强大起来了,就没人敢轻易挑起战端。"
  这次会谈决定:成立借款条约共同起草委员会,制定苏联给予中国3亿美元贷款的具体文件;苏联帮助中国办一所海军学校和修建乌兰巴托到张家口的铁路;苏联派电影摄制人员到中国前线帮助拍摄影片;分批选派专家帮助中国工作等。
  借款条约共同起草委员会:苏共方面由米高扬、柯瓦廖夫参加;中共方面由刘少奇、王稼祥、高岗参加。为有利于公开活动,由高岗代表东北政府签字,苏联报纸上发表高岗率东北商业代表团来莫斯科访问的消息。
  会谈取得了成果,尽欢而散。
  中苏两党在第一次会谈之后,又相继举行了几次会谈。在会谈中,斯大林谈到了宪法问题,建议中国现在可用共同纲领,但应准备宪法。
  刘少奇问:"您所说的宪法是否指社会主义性质的?"
  斯大林摇摇头说:"不,不是,我指的是现阶段的宪法。帝国主义和蒋介石会用两种说法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对你们进行攻击。一种是说你们没有进行普选,政府不是选举产生的;另一种是说国家没有宪法。政协代表不是选举的,敌人可以攻击你们用武力控制了代表席位,是自封的;共同纲领不是全民代表通过的,而是由一党提出,其他党派予以同意的东西。你们应把敌人攻击你们的武器拿掉,我同意你们的意见,把共同纲领变成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内容包括:全民普选;承认企业主、农家的私有财产;承认外国在中国的企业租让权。
  我建议,你们可在1954年进行选举和通过宪法。"
  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确于1954年诞生。
  7月27日,斯大林在孔策沃别墅再次设宴招待中共代表团。
  这天斯大林兴致很高,谈话风趣幽默,并劝刘少奇等人尝尝格鲁吉亚风味的羊肉汤、红菜汤及烤羊肉串。
  席间,大家纷纷向斯大林敬酒,祝他身体健康。
  斯大林对刘少奇说:"中国共产党已度过了它的幼年和青年时期,现在已是成年了。它在斗争中成长起来,在政治上已经是成熟的党了!看来,中国共产党主要的成就是有了在实际斗争锻炼中培养出来的干部,他们经过了实践考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说完后,斯大林端着酒杯离开餐桌,到宴会厅的另一角,来回踱了几步。忽然,他又转回中共代表团成员身边,神情略带伤感地说:"苏中两党是两兄弟,两兄弟之间的团结友好是最重要的,对世界革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斯大林活着的时候,两国人民应该是团结的;斯大林一旦不在世的时候,仍然应该是团结的。我们之间的团结,是与世界革命和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具有重大意义的。"
  充满情感的话语,感动了中共代表团的成员,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斯大林同志,愿您永远健康!"
  斯大林有些激动,连忙说:"谢谢中国同志的良好祝愿!但人总是要死的,斯大林也不例外。"接着又说:"刚才,我说中国共产党成熟了,并不是客气话。西欧人由于骄傲,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他们就落后了。革命的中心由西方移到了东方。你们在半殖民地的国家取得了胜利,是很了不起的。苏联人和欧洲人要向你们学习。"
  此时此刻,斯大林可能出自真诚。
  刘少奇十分谦虚、十分诚恳地对斯大林说:"苏联给中国共产党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对此,中国共产党非常感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仍然需要苏联党和人民像老大哥一样的支持和援助。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永远向老大哥学习!"
  7月底,中苏两党进行最后一次会谈。
  斯大林在会谈中,根据苏联建设中所积累的经验,向中共代表团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斯大林提出:中国共产党在目前要动员一切力量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不管过去的底子如何薄,如何不平衡、不配套,但它是国家过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恢复了,社会才能稳定,新的人民政权才能巩固。发展经济必须从现实的基础上起步,踏踏实实地稳步前进。如果超越了现阶段的基础,把步子迈得过大,会使比例失调,把国民经济搞乱。经济发展有自己的规律。
  斯大林还指出:经济建设是很复杂的工作,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但涉及到资源、技术、机器设备,更重要的是要有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他向中共代表建议:要利用旧社会留下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就要制定一套正确的政策。
  上面的两点至关重要,实为经验之谈。如果中国能遵行不异,包括苏联遵行不异,都是一件幸事。然而,中国没有坚持好,出现了动乱;苏联没有坚持好,出现了国家的"雪崩"。
  刘少奇全力关心的是中国的建设发展问题,他见斯大林态度如此诚恳,又提出了要求苏联派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工作,并研究新建项目问题。
  斯大林比较爽快,他答应向中国派专家,但要求中方保证为苏联专家提供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到中国工作的专家家属的生活费用,也必须由中方承担;苏联专家如果犯了错误,一律由苏联方面来处理,中方无须过问。
  对于斯大林所提的条件,刘少奇一口答应了。当刘少奇回国时,苏联第一批50名专家随他同车来到了中国。
  为了向苏联学到更多的东西,刘少奇在逗留莫斯科期间,还访问了苏联外交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国家银行、外贸部、化工部等,并同这些部委的负责人进行了交谈,了解了国际形势和外交斗争、苏联的经济计划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以及各部门的职能和作用等。
  离开莫斯科前,斯大林又一次邀请刘少奇到孔策沃别墅做客。
  好客的斯大林,亲自领着刘少奇游览了别墅全景。
  席间,刘少奇有些激动地说:"斯大林同志,由于国内的工作很忙,我们得赶快回国了。苏联给我们很大的支援,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永存的!"
  斯大林点了点头。饯行之宴参加的人不多,是一种家宴形式,气氛格外亲切和谐。吃着吃着,斯大林想起了一件事,便问刘少奇:"你们打算在什么时候宣布成立中央政府?"
  刘少奇按照中央原定的方针如实相告:"目前我们正集中力量解放华南各省,准备在1950年1月,可能是1月1日正式成立中央政府。"
  斯大林听了思索一会儿说:"国民党政权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了,你们已解放了绝大多数的土地,具备了掌握政权的一切条件。解决重大问题时要注意把握时机,千万不要错过时机,要警惕帝国主义可能会利用所谓'无政府状态'对中国进行干涉。这是极毒辣的一着,不能不防。"
  斯大林的话引起了刘少奇的注意,这个问题大家过去没有考虑过。回到公寓后,刘少奇立即以电报的形式,向中共中央、毛泽东作了汇报。
  8月14日,刘少奇圆满结束访问,从莫斯科乘火车回国。
  刘少奇这次访苏,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夕的一次重大外交活动。这次访苏,使苏共领导人对中国革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得到了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并从苏联那里学到了不少宝贵的建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