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计算器单选按钮:观察事物的三种视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57:50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州立大学的H. A. Linstone教授是著名未来学家,他1975年与人合编的著作《德尔菲方法》已经被引用了1500多次。Futures杂志2002年3-4期合刊发表了他题为Corporat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the long waves(团体规划、预测与长波)的论文,文中他概括了观察事物的三种视角的各自特征,很有启发性:
技术视角
组织视角
个人视角
世界观
科学或技术
群体或机构
个体或自己
目标
解决问题
行动、过程、稳定性
权力、影响、威望
系统关注点
人工构造物
社会的、制度的事物
遗传的、心理的事物
伦理基础
笛卡尔逻辑、客观性
公正、正义
道德性
理性基础
科学、还原论
群体共享的环境
个人环境、情感
探究模式
观察、分析、最优化、模型化、因果性
共识、讨价还价、满意化、议事日程、问题下放
直觉、学习、挑战-回应、少数人的创造力
规划视野
长远
适度贴现
多数人属于强贴现类型
对不确定性的态度
注意到不确定性
利用不确定性
不喜欢不确定性
交流方式
技术报告、吹风(briefing)
内部语言、觅母(memetic)观念、传播
个性化的方式,领袖魅力对于有效地领导至关重要
可接受什么样的风险
逻辑完整、可公开评估
机制上兼容、政治上可接受
时空遥远
场景类型
发生概率较大(probable)的未来场景
希望发生(Preferable)的未来场景
有可能发生(Possible)的未来场景
准则
分析(可重复)
价值(可解释)
形象(plausible,说得过去)
导向
探索(外推)
规范
愿景式的
模式
结构的
参与的
感知的
创立者
思想库团队
利益相关者
个人
中国的科研人员应该提倡“一根筋”的工作态度
武夷山的博文“观察事物的三种视角”中提到,“我国的多数人,包括科学家,只掌握或习惯于一种视角”,并提出“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能理解三种视角,并能够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否则,决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这种观点本身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用来指导中国的科研现状,我认为学术界的问题会更严重。
我每次回国,都看到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很忙,不是忙科研,而是开会评审汇报等等,都是替领导者管理者在干活。国内的科研人员,大概很少有人可以有两个小时,安安静静的,没有电话,没有人访。大家都习惯了为领导着想,为他人着想。如果我怎么怎么,领导就会怎么怎么,别人就会怎么怎么。结果就是什么也别干了。而且那些什么也没干出来的,反而很有道理,是因为领导了他人了,反正是因为国内环境不好。这样下来很多人,很多科研人员都是按照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要求自己,多视角跨视角,就是忘了自己科研的目的是干什么。这也就是王鸿飞说的国内没有普通科研人员。
中国的科研人员,就应该提倡“一根筋”的工作态度,别想太多,埋头干活。
真正上层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也别按照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要求来要求普通的科研人员。各司其职。
搞科研是如此,办期刊也是如此。我以前写过一个博文系列,办不好科技期刊,请不要抱怨政策体制,请不要抱怨承办单位,请不要抱怨作者,请不要抱怨审稿人,就是这个意思。
更多中国的科研人员,更多的科技编辑,应该想到自己不是领导者,不是管理者。多视角跨视角没错。人人都这样,就什么也别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