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3怎么计算下期和值:苗族支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51:58

苗族支系

 

历史上的苗族不断迁徙,到了近代,一部分苗族人逐步移居东南亚各国,继而远徙欧美。目前,国内苗族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中南的8个省区市。其中,贵州最多,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各地,而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为最多,其余分布在毕节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铜仁地区、六盘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阳市、遵义市。苗族在湖南有1557073人,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以及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和绥宁县,湘西北和湘西南其它各县也有部分苗族。云南有苗族896712人,主要居住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地区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屏边、金平、蒙自等县,其余在楚雄、曲靖、昆明等地。四川535923人,主要分布在川东南彭水、酉阳、秀山、黔江、武隆等县和川南宜宾地区叙永、古蔺、兴文、筠连、珙县、马边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425137人,以桂北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多,其次分布在隆林、西林、三江、龙胜、南丹、河池、资源等县。湖北省200702人,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来凤、宣恩、咸丰、建始等县。海南52044人,主要分布在通什、琼中、保亭、乐东、万宁、陵水等县。

苗族支系按其服饰的色彩有“红苗”、“花苗”、“青苗”、“白苗”等称谓,按其服装的款式有“锅圈苗”、“披袍仡佬”、“剪头仡佬”等称谓,按其居住地有“东苗”、“西苗”、“平伐苗”、“八番苗”、“清江苗”等称谓,按汉化程度有“生苗”、“熟苗”等称谓,无一而足。现代苗族支系可划分为以下类型:

湘西黔东支系:该支系自称“果熊”,旧时称为“红苗”,以湘、黔、渝、鄂边区(即武陵地区)为分布中心。使用语言为苗语湘西方言,内分东部和西部两个土语。东部土语主要通行于湘西沅陵、泸溪、辰溪及古丈部分乡镇,西部土语则通行于湘西凤凰、花垣、吉首、保靖、永顺、龙山、麻阳、新晃,贵州松桃、铜仁、江口、印江、石阡、德江、沿河、玉屏,重庆市秀山、酉阳、彭水、石柱,湖北宣恩、咸丰、来凤等县。现今除湘西、松桃、铜仁和秀山、彭水等县有部分仍保持本族语言和服饰外,其他县已基本汉化。该支系服饰为湘西型各式。

施洞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贵州台江施洞、老屯、良田、平兆、四新、五河、宝贵、坝场及与之相邻的施秉县马号、六合、双井和黄平县山凯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又称黔东方言)北部土语施洞话,服饰为清水江型施洞式。

革东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其与施洞支系为亲邻支系,分布于台江革东、交东、宝贡,剑河县温泉、岑松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革东话,服饰为清水江型革东式。

革一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主要分布在台江革一、台盘,凯里凯棠、翁项、地午、旁海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革一话。服饰为清水江型革一式。

台拱支系:该支系自称“蒙”,清史称“九股苗”。分布以台江台拱镇为中心,遍及县境内台浓、南省、方省、红阳、登交、坝场、报将以及革一、革东、宝贡等乡镇的部分村寨。使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台拱话。服饰为清水江型台型式。

巴拉河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清史称“九股苗”、“黑苗”等。分布以巴拉河两岸为中心,遍及雷山县全境,台江县排羊、台盘、南瓦、南宫、交下等乡镇部分村寨,凯里市挂丁、平乐、开怀、格冲、九寨、地午等乡镇部分村寨以及剑河县太拥乡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其中西江、丹江、桂丁土话各有差异,挂丁话被子确定为中部方言苗文标准音点。服饰为清水江江型西江式。

黄平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贵州黄平县内各乡镇及与之相邻的凯里市旁海、湾水、冠英、平良、大风洞、施秉县之白洗、翁西、新桥、福泉市哲港、萱花、翁军、凤山及麻江县下司等乡镇部分村寨。使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黄平话。服饰为清水江型黄平式、贞丰式。

高标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在剑河县稿旁、温泉、高标、镇江、观摩乡及台江县革东、交东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稿旁式。

柳川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剑河县柳川、久敢、九仪、南哨、远通、太拥、展模、翁座、南包、返排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柳川式。

高丘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于剑河县高丘、柳富、新柳、展牙、南寨、观摩、反皓等乡。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清水型高丘式。

久仰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于剑河县久仰、摆尾、久敢、镇江等乡的部分村寨和台江县翁脚乡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久仰式。

巫门支系:该支系自称“姆”,分布在剑河县温泉乡上、下巫门为中心,相邻的岑松、稿榜乡部分村寨及台江县方召、翁脚等乡的部分村寨亦有分布,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巫门话。服饰为清水江型巫门式。

六合支系:该支系自系“木”,分布在黎平县尚重、六合、大稼、平寨、锦屏县固本及剑河县南加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六合式。

大塘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为“短裙苗”之一。分布于贵州雷山县大塘、桥港、掌雷、排告、桃江、柳乌,丹寨县孔庆、排调、配寨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短裙型大塘式。

太拥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为“短裙苗”之一。分布在剑河县太拥、南哨、久敢、九仪、远通、展模、南包、返排、柳川,台江县交下、南宫及雷山县方样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短裙型久敢式。

舟溪支系:该支系自称“嘎闹”。分布在贵州凯里市舟溪、青曼、鸭塘、万潮、荷花,麻江县下司、白午、回龙、铜鼓、卡乌、共和、宣威,丹寨县南皋、大兴、兴仁,雷山县公统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短裙型舟溪式。

丹寨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被称之为“八寨苗”。分布于丹寨县城关龙泉镇、金中、杨武、长青、兴仁、岩英、新华、龙塘、合心,三都县高硐、阳基、普安、交黎、苗龙,都匀市基场、桃花、羊列、坝固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有二种,一种存留在杨武乡为中心的短裙型古装式,一种是普遍的丹都型龙泉式。

平永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在榕江县平永、平江、仁里、乐里、太元、锡里、平阳、塔石、桥来、三江、八开,丹寨县雅灰、排路,雷山县达地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平永式。

打渔支系:该支系自称“木”,被称为“高坡苗”,“白领苗”。分布在贵州三都县打渔、都江、盖赖、巫不、甲雄、羊福、坝街,丹寨县雅灰、排路,榕江县兴华、定威、八开等乡镇,与平永支系为近亲支系。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雅灰式。

八开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为平永支系、打渔支系的近亲支系。分布在月亮山周围的贵州榕江县八开、定威、兴华、计划、水尾、加宜,三都县坝街、板甲,从江县加牙、孔明、加鸠等乡镇,广西环江县驯乐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八开式。

加鸠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为与八开支系等近亲的支系。分布于从江县加鸠、加勉、加牙、寨坪、尧贵,榕江县加宜,荔波县水维及广西环江县驯乐等乡镇之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加鸠式。

榕江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为清代“古州苗”、“车江苗”之一部分。分布于榕江县古州、八吉、腊酉、车民、中宝、宰麻、加利,从江县停洞、加哨、加民、下江、高岑、信地、增冲,黎平县银潮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高增式。

岜沙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在从江县岜沙同乐及相邻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岜沙式。

加勉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为加鸠支系近亲支系之一。分布在从江县加勉、加鸠、加牙,荔波县水维等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系加勉式。

融水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其内分为两个亚支系:分布在广西融水县安泰、洞头、四荣、安陲、中寨、杆洞,从江县高武、中里、潘里等乡镇为一亚支系;分布在广西融水县白云、大年、拱洞及贵州黎平县,广西三江县、龙胜县为另一亚支系。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融水式。

丹都支系:该支系自系“嘎弄”。他族称之为“白领苗”。该支系分布在丹寨县复兴、金中、乌湾、排调,三都县普安、高硐、交梨、苗龙、三合、拉揽、阳基、尧麓、打渔、介赖及都匀市王司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三都型。

坝固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分布在都匀市坝固、明英、绕河、羊列、新场、基场,丹寨县兴仁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坝固话。服饰为丹都型坝固式。

重安江支系:该支系自称“戈莫”。分布在黄平县谷陇、黄飘、重兴、代支、马场、重安、崇仁、新州、罗朗、浪洞,凯里市冠英、大风洞、洛棉、龙场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服饰为罗泊河型重安江式。

罗泊河支系:该支系自称“朦”。清史有“西苗”、“花苗”等称呼。分布在贵州福市县干坝、王卡、仙桥、沙坪、道坪、高石、双谷、汪谷、安谷、杨义司、高坪、岔河、鱼酉、甘巴哨、双龙、城厢、云顶、马场坪、凤山、龙昌,贵定县定东、定南、新铺、光明,麻江县乐坪、景阳等乡镇及龙里县巴江和开阳县等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罗泊河次方言。服饰为罗泊河型罗泊河式。

中排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之为“白裙苗”。分布在贵州龙里县中排、民主、六广、羊场,贵定石板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中排式。

云雾山支系:该支系自称“莫”,分布在贵定县云雾、铁厂、小普、江比、谷撒、仰望,惠水县岗度、本底,龙里县岱林、渔洞、摆省等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云雾山式。

高坡支系:该支系自称“某”。他族称之为“高坡苗”,分布在贵阳市高坡,惠水县大坝、半坡、甲烈,龙里县摆省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高坡式。

打引支系:该支系自称“们”。分布在惠水县打引、长安,长顺县敦操及罗甸县巴沙等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黔中南B型董上式。

摆榜支系:该支系自称“满”。分布在惠水县摆榜、斗底,平塘县西关、大塘、新塘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摆榜式。

摆金支系:该支系自称“毛”,他族称为“打铁苗”。分布在惠水县摆金、甲烈、甲浪、大华、和平、鸭绒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摆金式。

花溪支系:该支系自称“谋”,他族称为“花苗”。分布在贵阳市花溪、党武、青岩、黔陶、马林、石板、燕楼、麦坪、孟关,清镇县中八、麦格、龙窝、百花湖,平坝县林卡等乡镇,修文县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贯首型花溪式。

乌当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花苗”,分布在贵阳市乌当、下坝、东风、偏坡、龙洞堡、黔灵、永乐、龙里县洗马、谷龙、猫场、平寨、落掌、龙场、坝子及开阳县与之相邻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贯首型乌当式。

麦格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之为“四印苗”。分布在清镇市麦格、麦西、龙窝、甘沟、五里、新发。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贯首型麦格式。

长顺支系:该支系自称为“蒙”,他族称之为“尖尖苗”。分布在长顺县东部、东北部各乡镇及相邻之惠水县长田、赤土、高镇、平坝县大坝、林卡、马路、马场,贵阳市燕楼和清镇县相邻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广顺式。

边阳支系:该支系自称“答蒙”。分布在贵州罗甸县边阳、董王、冗翁、逢亭,惠水县董朗、新场,长顺县代化及与罗甸县交界的望谟县乐旺、麻山、桑郎等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与当地布衣族服饰相同。

南丹中堡支系:该支系自称“仡迷”。分布在广西中堡、月里乡的部分村寨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南丹话。服饰为贯首型坪岩式。

鸭寨支系:该支系自称“木”,清史称“谷蔺苗”。分布在惠水县鸭寨、鸭绒、雅水、甲浪、合爱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中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B型鸭寨式。

安清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安顺、清镇、普定交界之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安顺型华岩式。

安普支系:该支系自称“蒙拉”,他族称之为“花苗”。分布在安顺市城郊、东南部、北部、西部及普定东北部、镇宁城关及东部各乡镇村寨中。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麻山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他族称“白苗”。分布在贵州望谟县麻山、乐旺、桑郎,安龙县洒雨、化力,罗甸县逢亭、纳平、床井、罗悃、罗苏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麻山次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乐旺式。

岔河支型: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毕节市东南部、大方县境各乡,黔西县部分乡镇,贵阳市乌当、孟关,平坝县下坝、林卡,清镇市中八,镇宁县空洞河等地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乌蒙山型甘河式。

西林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广西西林县境各乡,隆林县德俄、蛇场,云南广南县董堡、洛里、阿科、黑支果、富宁县田逢、董干,邱北县八道哨、平寨及马关县、文山县、麻栗坡县、砚山县等均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西林式。

寨和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四川古蔺观文、寨和、石宝及叙永县、兴文县、珙县、合江县,贵州赤水县、仁怀县、金沙县等部分乡镇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寨和式。

遵义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遵义泗渡、布政、板桥及桐梓县相邻之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德峨支系:该支系自称“答孟”,他族称之为“栽姜苗”。分布在广西隆林县德峨、田坝、新街、蛇场及相邻西林县的一些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贯首型德峨式。

鲁沟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青苗”。分布在贵州安龙县鲁沟、洒雨,兴义县佐舍,兴仁县三角地、鲁础营,贞丰县核桃树、纳盘、下烟山及镇宁旧场坝等乡村。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贯首型鲁沟式。

鲁打支系:该支系被称为“喇叭苗”,分布在贵州晴隆鲁打、中云、长流、花贡、纳屯、普安县丫口、龙吟、茅坪、石古,六盘水花戛、格所、鲁戛等乡镇。

叙永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花苗”。分布在四川叙永县合乐、分水、摩尼、金尼、两河、小洞等。

 

威宁支系:该支系自称“阿卯”,史上多称“大花苗”。分布在贵州威宁各乡,贵州赫章、六盘水市和云南昭通、彝良、宣威、武定、禄劝、曲靖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滇东北次方言。服饰为乌蒙山型威宁式、武定式。

六冲河支系:该支系自称“蒙”,被称为“小花苗”。分布在黔西北六冲河两岸,南岸以赫章、纳雍、威宁、织金较为集中,北岸以毕节、大方沿岸乡村较为集中。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服饰为乌蒙山型六冲河式。

阿弓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之为“角角苗”。分布在织金县阿弓、顺聋、普戛、倮木、鸡场,纳雍县德科,六枝特区梭戛、冷坝、鼠场及普定县煤硐、马场等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阿弓式。

盘县支系:该支系自称“蒙”,“花苗”之一。分布在贵州盘县、普安两县交界地区。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滑石板式。

开远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博”,即“黑苗”之意。分布于云南开远、蒙自、广南、文山、马关、个旧以及文山、红河所属的其它县市的部分乡镇。服饰为川黔滇型开远式。

蒙洒支系:该支系自称“蒙洒”,即“汉苗”之意。被称为“歪梳苗”。分布在贵州大方、毕节、织金、黔西、平坝、安顺、普定、镇宁、郎岱、六盘水、安龙、兴仁、晴隆、兴义、广西隆林、西林,云南广南、邱北、蒙自、个旧等县市的部分乡村。语言为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织金式。

海南支系:该支系由大陆迁去,语言、服饰与瑶族“金门”支系基本一致。

回答者: scrubs0315 | 四级 | 2009-5-13 14:18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说:苗族有 100 多个支系

“苗族”以其分支繁多复杂、文化丰富多彩而著称于世。不同的支系有不同的称谓,其文化上也有较大的差异性。

 

从语言学的角度析而言之,东部方言苗族自称qR ?o?35(仡熊);中部方言主要有两类自称qa nau24(嘎闹)、mhu33(模);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自称mo?43 、mho?43(蒙),分布在川黔滇交界地带、黔西、滇东南等地;西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分布在滇东北、滇中北、及贵州西北部分地区,自称a mau55(阿髦);操西部方言除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以外各次方言的苗族,自称有mo?55、mho?24、ma?22、mjo31、mho24(苗、蒙)等,分布在黔中、黔南及其靠西一带。各支苗族的自称,一般多有“人”的意思。各个方言区苗族的自称虽然看上去很不一样,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认为,他们大同小异,具有对应性、同源性。

 

汉文古文献中把苗族称作“蛮”、“髳”、“髦”、“猫”、“苗”等,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这些称谓多源于对苗族自称的音译。由于支系的差异,以及汉人认识角度的不同、时代的局限等原因,各地苗族又有红苗、黑苗、青苗、白苗、花苗、东苗、西苗、紫姜苗、长裙苗、短裙苗、高坡苗、海巴苗、歪梳苗、长角苗、九股苗等各种各样十分杂乱的他称。这些称法多数情况下不准确,也不被苗族人所喜欢,所以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基本上已经废弃不用,尤其是正式文件中不再使用。

 

“苗”,一般认为它源于对个别支系的苗族自称的汉语音译,后来推而广之,指称更为广泛而具有一些共同性的群体。从明末清初以来,一直到1950年以前,“苗”经常用于泛称中国南方各少数族群,尤其是贵州境内各族群均被指称为“苗”(或“苗夷”)。而且由于群体的被歧视,其称谓(“苗”)也被染上了浓浓的歧视色彩。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族识别”工作,从此,“苗族”所指称的对象才逐渐固定下来。而且,政府对其歧视性含义做了许多消除工作。

 

苗族的历史十分悠远,也是十分的模糊。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其先民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可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客观地说,史学界对于苗族的族源尚未形成定论。远者,有学者把苗族的起源追溯到高加索地区或者两河流域。我且称之为“玄虚派”。次者,有人把它追溯到蚩尤九黎部落或者东夷部落(有人把二者揉为一体作为苗族的族源,也有人把二者区分开来,各执己见)。中者认为可以明确的族源是江淮流域的三苗部落(关于三苗,又有三说:一者坚持三苗即苗族的直接族源,为苗瑶语族先民;二者认为三苗与百越族群有渊源关系,于是一派否认三苗与苗族的关系,另一派则指出百越渊源的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第三,认为三苗乃氐羌族群,有认为三苗为氐羌族群与苗族的共同族源,另一种则认为三苗作为氐羌之源与苗族无关)。次中者有人否认苗族与三苗的关系,而把苗族与商周的“髳”、“髦”联系在一起;而另外,还有人强调苗族与吴越的关系,苗族与荆蛮、与楚的关系,苗族与南蛮的关系,均各执一说。近者的观点指出,前面各种观点都嫌证据不足,只有秦汉时期的“武陵蛮”、“五溪蛮”是目前最可靠的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族源。持最务实观点者认为,现代苗族的历史从宋朝写起“可矣”,再往前追溯没有充分的史料支撑,没有实在意义。我称此派为“务实派”。

 

上述观点总起来可以分为“九说”,九说之下又分为若干“亚说”。在此之中,又有连续说、主次说、综合说。“连续说”,我们不再细述,仅举例言之,有人主张苗族的族源即与蚩尤九黎有关,又与三苗有关,而三苗是九黎的后裔。与其相对的观点是,苗族族源可靠地只能追溯到三苗,与九黎的关系缺乏证据。所谓“主次说”,例如:他们认为,三苗与九黎没有渊源关系,三苗是苗族的主源,九黎的后裔中有一部分南下加入到三苗之中,而形成后来的苗族。其他各种观点中,也还有类似的“连续说”与“主次说”。不再一一分析。所谓“综合说”,即把上述七种说法(亦或减去其中一两种)(除了玄虚派和务实派没有明确的族源人群所指例外),再加连续说、主次说等各家观点,融为一体,合为一说,称各家所指均与苗族有渊源关系,只不过是时代不同、名称不同的区别而已,或者是主次成分有异。我称之为“和泥派”。

 

多数苗族研究者根据已有汉文古文献和苗族的民间口碑资料认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是可考的苗族最早的文化源头,与三苗、南蛮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汉文史籍中的“武陵蛮”是苗族古史中记载最确切的早期史料。《苗族简史》、《苗族史》、《中国苗族通史》这几部近二十年来出版的苗族史著作均持此类观点。近些年出版的两种《中国民族史》(分别为江应梁主编;王锺翰主编)以及陈连开主编的《中国民族史纲要》没有支持苗族与蚩尤九黎的族源关系,而采纳与三苗有关系的观点。

 

九黎部落联盟最早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在其西进过程中,与东扩的黄帝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发生战争。经涿鹿之战失败后,九黎联盟中的部分部落向南迁移。千余年后,他们经过与长江流域各土著族群的整合,在长江、淮河流域又形成了三苗部落联盟。后者相继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尧、舜、禹部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并展开长时期的武装对抗。最后,他们未能抵抗住强大的北方部落的南侵,从而逐渐向西部的山区转移,进入今天的鄂西、湘西、川东,甚至可能溯汉江而上进入川北和陕南。

 

商、周时间,他们被黄河流域的华夏人称为“南蛮”、“荆蛮”等。“髳”、“髦”则可能是这个时期汉文献中对苗族先民中另外一个支系的称谓。春秋、战国时期,再次受到中原族群大融合和频繁战争的排挤,尤其是受秦楚之战的影响,“南蛮”和“髳”人后裔再次向南、向西迁徙。秦汉时期,聚居在武陵山脉的苗族先民被称作“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等,并渐渐形成为一个比较稳定而强大的族体。而与其有亲缘关系的群体“长沙蛮”、“溇中蛮”、“零阳蛮”等因为处于相对靠南、靠东的地域而与使得两地各群体间互相交流困难、文化差异逐渐增大,族群发生分化,后者形成为瑶族的先民。

 

沿着沅水及其若干支流溯河西迁南移,呈现出一波接一波的水波式效应,成为秦汉以降两千年来苗族先民迁徙方向的一个重要特点。汉朝以后,伴随着中原王朝的频繁更替和汉人的雪球般扩张,苗族先民一批又一批地涌入贵州,并相继辗转散布于川南、云南、广西的广大山区。苗族先民中向南的支系,保持了比较多的与瑶族先民的关系和共同点。而向西迁得最远的苗族支系,则其历史显得愈益模糊。宋、元时期,中原王朝再一次注意到苗族这个广泛分布而爱好自由的群体。在汉文史籍中,他们被普遍记载为“猫”。到清朝时,由于原始上被称为“苗”的群体的势力及影响持续强大,“苗”逐渐跳出其狭义所指,成为贵州省境及其周边各少数族群的泛称。正是由于此称谓来源于苗族本身的特质,加上族群界线清晰化的诉求,“苗”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又逐渐恢复其本义,不再作为不准确的群体之泛称。

 

大约从明朝开始,苗族从云南东南部流转进入与中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国家,先是越南,继而老挝、缅甸、泰国。苗族在东南亚国家广泛分布开来,已经是清朝中晚期了。苗族进入泰国只是最近一百多年前的事情,那时正值中国的清朝末期。1960年代老挝的苗族卷入到美国挑起的第二次印支战争。在战争对立两边,苗族都是主力精锐。1973年,美国宣布其在印支战场的失败,然后停止了干涉态度。此后,苗族作为战争难民开始迁离故土,走出亚洲,远徙到世界其他地区。现在,在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属圭亚那、阿根廷、德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苗族的集中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