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赌王电影 优酷:读书美文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36:24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

 

    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2010年4月至7月,中央国家机关广泛开展了以“读书与实践”为主题的群众性征文活动。随后出版了一本这次征文活动的优秀作品集《读书与实践》,编者将这些文章认真梳理,分成启智篇、明理篇、养性篇、博闻篇,记录了中央国家机关部分党员干部读书的心得感悟,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跳动着思想的火花。通过分享读书心得,相互交流、相互激励、共同提高,正是这次读书征文活动的意义所在。

  加强读书学习,是中央国家机关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履职能力、胜任本职工作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学习是进步的根基。古今中外,一切有作为、有成就的人,无不得益于勤奋学习”。温家宝总理也指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对此,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增强读书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选择了学习,也就选择了进步。中央国家机关党员干部是否重视学习、认真学习,是否注意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是有没有党性和党性强不强的重要表现。要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态度,把读书当作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养成勤奋学习和深入思考的习惯,以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尽量多学一点、学深一点,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通过学习促进工作,通过工作推动学习。

  二是学会把握重点,在读书学习中完善自我提高能力。读书学习是无止境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就要着眼于提高理论素养来读书,着眼于做好本职工作来读书,着眼于完善知识结构来读书,着眼于提升精神境界来读书。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党史的学习。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通过深入学习,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全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光辉奋斗历程的记载,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智慧结晶。认真学习党史,深入研究党史,可以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三是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实现读书学习的根本目的。读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认识的过程。要重思考,养成边读书学习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带着问题读书学习、结合实际工作读书学习,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读书学习的目的是实现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深刻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认真研究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提高依法行政和应对危机挑战的能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体现学习的成效。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中央国家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理应积极主动地读书学习,摒弃浮心躁气,持之以恒,为全社会读书风尚的光大作出表率。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杨衍银



兴读书之风 做学习表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对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大兴读书之风,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精心组织者、大力推动者,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领导干部。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更有价值、更为精彩的人生。

    一、读书是坚定信念、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

    近两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就读书问题多次发出号召。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是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面对社会深刻变革、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的新形势,领导干部只有通过读书学习,始终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才能使自己在政治上成熟起来,自如应对各种风险和复杂局面的挑战与考验。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读书是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读书,能够帮助我们走出自我的狭小,畅游历史的长河,触摸时代的脉搏,观照广阔的生活。李大钊、邓中夏等中国革命的先驱,正是在阅读《共产党宣言》等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后,才最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今天,我们也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谛,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自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我们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要从总体上把握,又要从各个方面进行钻研,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认识水平,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重大政治理论问题上明辨是非,树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

    对一名领导干部来说,道德品质的升华、政治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读书学习。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读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它能使我们开阔眼界、怡情养性、精神充实、智慧丰富,使我们加深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远离低级趣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认真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能够产生激浊扬清、清雅脱俗的精神力量;阅读方志敏的《清贫》,能够感受一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为了追求真理和信仰,可以献出宝贵的生命!有益的阅读能使我们不倦地追求人格的提升,追求廉洁心态,甘于清贫,为民谋利。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空间是有一定排他性的,不用高雅兴趣去占领,就会被低级趣味所占据。在现实生活中,对读书有浓厚兴趣的干部一般来说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志趣高雅,不屑于灯红酒绿;而那些纵情声色、腐化堕落的腐败分子则多半对读书学习没有兴趣。放松读书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淡化或忽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已经成为腐败分子的共性。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很多,只有通过加强读书学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才能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

    阅读是生命的一种光合作用,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铸。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却要面临那么多的挑战,这力量从哪里来?就是读书。回首几十年来的工作实践,无论在基层,还是担任领导职务,是读书这一爱好拓展了我人生的宽度,使精神变得更充实,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快乐。我深切体会到:做一个读书的人,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读书对加强自身修养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少一些吃喝玩乐、多一些知识文化。要把读书看作是最健康、最高尚的消费,把书籍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坚持以书为伴,通过读书学习来完善领导方法,改进领导作风,提高领导艺术。

    二、读书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必然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领导干部必须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工作能力。一定程度上说,领导干部的好思路、好办法、好决策,都离不开知识积累。只有加强读书学习,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政治要求、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态度,才能认清科学发展大势、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统领科学发展全局、创造科学发展业绩。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特别是近50年来,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的书,才能够用一辈子;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辈子学习,否则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原有的知识和本领面临严峻挑战,势必出现“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对经济、科技、法律、哲学、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做到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增加知识储备,拓展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要通过读书学习,显朝气、养才气、生灵气、筑底气,增强战略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在读书学习中寻找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探究深化科学发展的有效之举,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领导干部的视野是否开阔,对于自己分管的工作是否熟悉,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与效果,甚至影响到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发展。而读书学习对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学而优则进,学而优则胜。要想跟上时代潮流,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领导干部就必须增强读书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常思能力不足,常找学习差距,扎扎实实地学习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各种知识。领导干部只有在读书学习上比别人多下功夫,才能用知识的力量推动自己更快进步,才能有工作中的胜任、自信和从容。

    三、领导干部要有好读之心,更要有善读之举

    领导干部既要有好读之心,更要有善读之举,要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真读还是假读,巧读还是死读,效果大不一样。只有静下心来,用心读书,潜心钻研,才会有所收获;反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敷衍了事,就不可能有收获和提高。

    要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和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领导干部在对待读书学习上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强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要自觉地把读书学习与工作、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统计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有较强烈的读书需求,但工作太忙、应酬过多成为影响读书的最主要因素。客观上讲,领导干部忙,应酬多是实情。但是,“没有时间”不应成为借口。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在这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毛泽东同志无论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岁月,甚至在弥留之际,都手不释卷,让人高山仰止。邓小平同志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曾用功苦读《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一书,十分珍惜读书学习时间。美国总统尼克松有句名言:“所有我认识的伟大领导者几乎都是伟大的读书者。”当读书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生命中的重要事情时,就可以找到读书的时间,就会产生持久、内在的动力。要树立快乐学习的理念,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保持经久不衰的学习热情。

    要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读书。阅读穿越时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遥望世界的无限星空。但书籍浩如烟海,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书籍又好比饮食,不同的饮食结构往往造成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也会造成人不同的精神结构。我们不仅需要全面加强读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读书学习。如果看到什么就读,拿起什么就翻,显然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要立足本职岗位,从实际出发,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多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书,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工作能力较强、又富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要在宝贵的读书时间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要像温家宝总理指出的那样,“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多读那些能够激活感性、启发知性、锤炼理性的好书,多读原著、多读划时代的理论著作、多读经典。对于中国古代和西方的一些书籍,还要注意取其精髓,去其糟粕。

    要善于在读书学习中积累知识、思考问题。读书学习是一个知识、经验、智慧积累的过程。古人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领导干部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充实提高,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触类旁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考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阅读边思考是一种学习能力,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学与思的统一,坚持学以致用,学会用敏锐的眼光洞察新形势、用开放的理念谋划新思路、用务实的态度探索新方法。

    总之,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带头读书学习,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促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广泛开展,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夯实基础。

     来源: 《求是》理论网  作者:苏荣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

读书与美容
■王 涛

  读书不是美容术,但读书似乎又与美容有关。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然而书籍不是口红摩丝美容霜之类,可以涂抹卷烫,何美容之可言?山谷有说法:“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林语堂先生认为,所谓“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脸尽可于跑狗场,跳舞场,及政府衙门中求之。有漂亮脸孔,说漂亮话的政客,未必便面目不可憎。”可知“面目可憎”的真正原因是“尘俗生其间”,读书美容的作用自然是祛除俗气了。以读书来涵养性情,展露于外的自然是一种儒雅的书卷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俗气之无是最为难得之美。李笠翁有过给美人打分的戏说: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我想,这里的姿态当是指气质风韵。容貌爹妈可以给,但气质风韵爹妈却给不了,要想得到就只有通过读书的渠道了。所谓“大家闺秀”绝非就是说模样好,更多的还是指有过较好的文化熏陶。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某些人是模特儿身材,并不乏玉容花貌,只是一与接触,却粗俗不堪,令人作呕。而某些人雍容典雅气质非凡,有的长者年逾花甲而依然风度翩翩卓尔不群,似有一种沉积在身的力量吸引着你感染着你。        

  读书能美容还在于读书的过程具有稳定人的情绪,调节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等作用。《韩诗外传》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刚开始时,闵脸色干枯,但过了一段时间竟变得红润起来,使孔子大为奇怪。据闵子骞说,他在没读书之前,一心想着要做达官贵人,因此寝食不安,脸色为之枯槁。如今静心读为人处世之书,能辨是非、知美丑,因而心平气和临事不惊,脸色自然变好。这说明读书能让你纾解愁结、淡化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入到“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的忘我境界。心情舒畅必然身体健康,于颜面就会像闵子骞那样容光焕发。

读书的确是一种通过治本而达到治表的美容术,尽管当今什么脂什么霜层出不穷,但请君切莫忘了读书是一种受益永久的美容方法。

 

“惟有书色 艳比西子”:读书与养颜

 

 读书与养颜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但按照马克思唯物观的说法——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其实啊,读书就好像家里老妈子的老火靓汤一样,需慢慢熬,久而久之就会熬出其养颜的功效来了。

梁武帝萧衍说过“三日不读谢玄晖诗,便觉口臭”,可见谢朓的诗有一定的抑制口腔分泌之功效;宋人黄庭坚也说过“三日不读书”就会感觉自己“面目可憎”,明白这个道理后,如果洗面奶生产商还不大量销毁黄庭坚文集就等着倒闭吧;古语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证明了读书其实还是有潜在的药用疗效的,你不见病入膏肓的人吃了千年灵芝后脸上才能泛出这种难得华丽的光彩吗?

    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有其读书规则的,好像使用化妆品饰物一样,也知道头喷发胶,口涂唇膏,脸饰薄粉,身着靓衣,手戴金链,脚踏青云;夏日会涂上防晒霜,冬来会抹上润肤露。那读书当然也有其法门了:朝读刘墉的短小文章,闲淡心境,在百忙的节奏中劳逸结合,有益心肌健康;午餐前可以读读毕淑敏的散文,好像清蒸竹笋,读后胃口大开;午餐后读韩石山的评论,鞭笞丑态,饭后感觉解恨,颇有帮助消化、养胃益脾;下午饭前读读豪放派的词,宛然听一曲《英雄交响乐》,抖擞精神抗拒疲劳;下午饭后适宜引壶细酌,品一篇梁实秋或者林语堂的小品文(当然啰,梁实秋的《男人》首段切不可读,否则会浪费国家粮食),有轻松经脉、舒筋活络之功效;晚上则适合读读归有光的古文,读读蒲松龄的《聊斋》,黄卷青灯,别有一番幽情,帮助睡眠治疗失眠、减轻胸闷心烦和治疗神经衰弱、坐骨神经痛等久治不愈的症状,使人第二天精神焕发、充满活力。

    这样你还敢否认读书和养颜没有必然的联系吗?相信了吧?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已步入中年的人为了掩饰衰老,开始花大力气、大投资进行仪表修饰,美容、美体、化妆,常有人一掷千金。人们有能力修饰自己,使生活更美好一些,这本无可厚非,但人们发现,虽然每周去美容院做护理,自己美好的容颜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美容手段只能减缓皮肤表面的衰老,却不能使人的精神面貌保持青春。

    常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一本好书就等于结识了一位良师益友,在许多良师益友的帮助下,你的人生态度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达观,琐碎小事就不会缠绕你的头脑,是是非非也无法扰乱你的心灵,你的脸上就会写满幸福、平和。

 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每天揽镜自怜,叹息年华逝去,希望留住青春,却不知青春是留不住的,能留住的只有内心世界所焕发出的光彩——气质。许多人羡慕那些有脱俗气质的人,舍本逐末地在各方面模仿他们,却不知回过头来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

    有人说,现在太忙,以后有时间再读。而人的大脑任何时候都不会处于空白状态,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也在活动,积极的心理意识不去占主导地位,消极的心理意识就会迅速占据优势,一旦诸如懒惰、自卑、猜疑、嫉妒、势利这一类的消极的心理意识占据了优势,那么你就会逐渐习惯这种消极的状态,直至你脸上写满这些东西,甚至于在体态上也表现出来。按唯物辩证法,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所有事物都在变化中,无论人们的主观、客观乃至万事万物,不生长就衰落,若是你爱惜自己的容貌,不想让它衰落得一塌糊涂,那么就通过读书让你的心灵充满生机吧。只要你好读书,读好书,你所获得的将不仅仅是外貌的平和可人,还会有许多许多。

    大凡说到读书,世人都明白它有许多妙处,古今文人骚客妙笔生花各抒高见。但说读书可以养颜,恐怕就没多少人相信了。

    一个人的美,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美——容貌,二是内在的美——气质。前者是与生具有,父母给予而无法改变(当然现代人工美容手术什么都可以改变,但失去了自然的美);而后者表现的美感尤其动人。

    读书,修心养性,是培养气质的最佳方法,知识的武装能让一个容貌平平的人光彩照人,而让相貌俊美的人锦上添花。

    不是吗?有的人粗看很平常,是在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海中看一眼就会忘掉的人,但与他(她)熟悉后,其丰富的知识结构,敏捷思辩的谈吐,温文尔雅的性情,真正让人赏心悦目。忍不住再看一眼,发现原来这个人小小的眼睛充满了睿智和灵气,虽身材矮小粗胖,但觉得他(她)很美,俗话说:“一白盖三丑”,而我看读书却可使一个人平添三分清秀,和美容有着妙曲同工之处。

    男人们经过读书熏陶,周身有股书卷气,人皆喜与其交往。岁月如河,人生如歌,境界是神仙般修炼出来的。人生的经历就像是一本书,一个人的神韵就是如此累积而成。

    而女人更需要读书美容,常见貌若天仙下凡的女子口吐秽语,那感觉如同吃了苍蝇让人生厌。像李清照、蔡文姬这般情才俱全的女子,能千古流芳,受世人的仰慕,那都是读书的惠泽。

    我对镜顾影,上天没有赐与自己姣好的容颜,脸上是岁月的打造留下的条条皱纹,还有什么可挽回容颜的逝去?学着读书养颜吧(当然前题一定是好书),躲避都市的尘嚣,避居郊野,也许有一天早上起床,突然发现自己返老还童,变成嫦娥一般,呵呵,醒来原是一梦!

    据《韩诗外传》载,春秋时,鲁国闵子骞(qian)拜孔子为师。刚来时,他脸色干枯,过一段时间竟变得红润起来,孔子大为奇怪,问原因,闵子骞说,没读书之前,我一心想做达官贵人,每日寝食不安,脸色就枯槁。如今静心读为人处世之书,辩是非,知美丑,心平气和,临事不惊,脸色自然就好了。

    这个故事说明,读书涵养性情,益志搏德,一种儒雅的书卷气自然展露于外。读书纾解愁结,淡化名利,使人进入忘我境界,心情舒畅,身体健康,颜面必然容光焕发。读书稳定情绪,调节精神,陶冶情操,通过治本来治表,骨子里透出灵气和锐气。语言谈吐流露出香味,精神、气质便透着柔质的美感。

 许多先贤认为读书能够美容,古来就有“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腹有诗书气自华”、“惟有书色,艳比西子”等说法。

    林语堂先生认为,“面目可憎”的原因是“尘俗生其间”,读书美容的作用是祛除俗气。李笠翁先生给美人打分说,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七分,六七分容貌缺乏姿态等于三四分。他说的姿态是指气质风韵,是一种难得的脱俗之美。

    一个人的美表现在多方面,除了相貌和外表,还有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内在。博览群书,饱学厚识,可以遮掩身体上的缺陷,许多读书人虽然长相不敢恭维,但风度翩翩,卓尔不群,有一种沉积在身的力量吸引和感染着人们,光彩照人。

    古人把美容归功于读书明理,为我们开了个良方。今天,读书仍是获取知识、增广见闻、提高才干的重要途径。多读书,读好书,读出宁静心态,从容心情,理智头脑,开放胸怀,充实人生,照样魅力四射。

    读圣贤经典,到中国文化源头的花园里,品淡淡书香和人生哲理,拉近与人距离,增强凝聚力。读好文艺作品,让思想流淌在形象与抽象的河川上,懂得什么是真善美、假丑恶。读人物传记,与伟人对话,和崇高交流,知晓古今,纵横东西,从伟人身上汲取力量。读科技图书,视通万里,驰骋宇宙,明天地之奥秘,察世事之变幻。读优秀管理图书,使工作方法更有艺术性。结合工作性质,读相关书籍,成为某方面专家。

    读书是最高档的养颜补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饮食珍贵文字,修缮自己灵魂,日益强壮,不再缺钙、孤独和软弱。人只有在书中才能体验出生命滋味,让身体得到运动,大脑得到运转,心灵得到酬劳,改变人生气象,永葆青春活力。

    大仲马说:“人生就是不断的等待与希望。“生命肌体成长会催发脸上皱纹,但读书渐入佳境会变得睿智、豁达、优雅而美丽。尤其是在物质心态喧嚣时代,静下心来,与书为邻,以书为有,直接走入书的灵魂,从中获取知识,开阔眼界,蕴蓄精神,是一种时代美。(鸣翥)

来源: 光明博客

 

读书使人优雅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安徽 金肽频

  毕淑敏有篇文章《读书使人优美》,我觉得她说得还不够,只说出了读书对人七分的作用。使自己变得美好,是每个人的天然愿望,在此方面,唯有读书使然。美好着重于人的心理状态与仪态姿势。我认为,读书带给人们的除了这两点重要之处,它还可以加深人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内涵,使人变得优美高雅。

  对于女人,读书可能是一种简单而又高效的美容。自古以来,这方面就不乏著名例证。钟离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丑女,然而她饱读经书、贤惠淑德,令齐王折服,被封为后。至今仍传有“无盐娘娘长得丑,她为齐国定邦基”的美谈。历史上读书使丑女变美的经典故事至今仍在影响着现代女性的行为方式,但似乎也变得有限起来。尽管女人的美丽是天生的,但后天的环境也是一个致命的影响。试想,一位女士穿戴高档,涂脂抹粉,珠光宝气,形象足以和明星媲美,但若她一开口,就令人倒胃,那她何谈高雅之有?相反,尽管你眼前的女人相貌平平,甚至丑陋,但若你看到她掩卷而读,睫毛低垂,暗波在眼,你不觉得这样的女人也很可爱么?丑女和美女相论,是需要细节的,是需要精神这个大层面的。古人黄庭坚也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看来,读书是使女人变美的一个不老法宝!

  罗曼·罗兰也曾劝导女人多读些书,说多读好书是女人唯一的美容佳品。但现在一些女人喜欢看的是时装杂志和生活休闲之书,在流行中间行走,读书的方法讲究快速。甚至有些女人把读书当成了气质的时装。这样读书对生活有利,但不一定对精神有益。真正的阅读应该是思想性的,启发式的,一本好书在手,犹如良师在家,与高贵的灵魂促膝交谈,与智者进行着深层的精神对话,从而使人思考问题时能从理性中进出,拓展了女人狭隘的胸怀,把眼界变成了世界。

  如果说,读书能使女人变得优美雅致,那么男人读书,应该变得优美高雅。社会角色的区别,要求男人在读书时,不能仅仅以打发无聊为主。也不能像女人那样,可以用读书为自己美容。因此,男人读书应该增加自己的智慧与幽默,增加心胸的宽度与广度。读书是男人摆脱平庸最好的办法,不会在辽阔的世界与漫长的时间里迷失自己。因此,我读书时,常常喜欢把自己带入一种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关注纷繁的世界对人内心的袭扰,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与精神生长,从而追求一个高远的人生信念。

  男人读书比女人读书应更注重选择性。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大师,只有你在书中与这些大师们建立了真正的友谊,他们才会带你神游其中。你享受到的不但有思想的快乐,还有精神上的上升。要知道,女人最不喜欢的就是不读书的男人。明代诗人于谦曾为此写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他本人就是一位清静读书的实践者。当代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今寿高九十有余,依然思维敏捷,鹤发童颜,他靠的是哪门秘方?读书。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与豁达。

  读书还是改变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状态的好办法。它改变的不但是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而且使你不断地增长职业智慧,使你的事业闪耀着睿智与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对于女人如此,对于男人更是如此,唯有读书能够使你远离平庸,使你呈现出美丽与优雅!  

 

读书与气质●高国春

  气质是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气质不只是外表,而是内在的不自觉的外露。气质与生俱来,难以改变。曾国藩曾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可见,读书的作用不只是能获取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宋人黄山谷曾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面目可憎,对人语言无味。”这不是说读书多了,便会变成美女俊男。而是不读书,即使美女俊男,与他交谈,眼前的俊美,也变得风韵全失,索然无味,也觉得辜负了一张好脸,并且觉得面目可憎。

  读书是一种精神的跋涉,能造就一种文气,这种文气是靠平时读书滋润出来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一个人的心灵若能得到知识的浸润,就会生出许多灵气和色彩。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管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如何,读书都是提升魅力的重要路径。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人生不再孤独;读书,使我们成为达事理、明善恶、辨美丑的人;读书,使我们气质脱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我们在感叹、欣赏别人的优雅气质时,心动不如行动,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选择和终身爱好。自己的长相不能选择,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来让自己拥有优雅的气质,让自己魅力四射,从而拥有自信,创造美好的未来……

 

读书五要
———与师生共勉
吴绍麟

    书,是人类智慧心血之结晶,经验教训之凝炼,精神生活之财富,言谈举止之指南。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学以致用,指导实践,继承创新,是读书的目的。如何取得好的成效,在于掌握必要的读书方法和窍门,对此,先辈们早有深刻体察和精辟的论述。前人的智慧、经验、教训,是启迪后人少走弯路,多点收获的治学要略。
    前人善于读书的方法、窍门、经验非常丰富,归综起来,大体为“五要”。
    一、要循序渐进
    读书无捷径可走,即使是过目成诵者,也须逐字过目,方有可能成诵。对于循序渐进,早在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就已作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清末学者阮元,不敢恭维一目十行者,他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先贤老子,学者阮元之语,都是对读书要循序渐进的谆谆教诲。循序渐进,是再聪明的人也违背不了的治学规则。一目十行的读书者,不能说绝对没有,即使有,也只会是食而未知其味。欲知其味,就应如阮元所言,须十目一行,深入研读,耐心咀嚼,反复回味,方可“炼成锋锷真关学,历尽艰难始算才。”(清末大臣端方诗句)
    二、要锲而不舍
    有深奥哲理的书,有科学远见的著作,以至诸多文史之类的经典,因受某些因素的制约,可能一时读不懂,难明其意。正确的态度应是迎难而上,敢于攻坚。对此,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况曾作过深刻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近代词人冯煦也曾形象生动地把读书比为:“行而不舍,若骥千里;纳无所穷,如海百川。”著名作家林语堂对不爱读书且借口推托时日的行为,曾作过辛辣的评述:“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去,不如等待到来年。”他语重心长地说:“其实读书是四季咸宜,古人所谓‘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读书皆不释卷,这样才是读书的样子。”人生启蒙教育阶段,常念叨的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如囊萤,如映雪”的读书精神;毛泽东主席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建国时期,直到垂暮之年,总是抓住日理万机的点滴余暇,如饥似渴地读书,且做到深钻细研,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们靠“锲而不舍”的自学而成就了伟大事业,实现了远大抱负。他们可谓“锲而不舍”的典范。
    三、要养成习惯
    俗语道:“懒惰容易勤勉难,习惯成自然。”作为人生,就私而讲:上为父母,中为自身,下为后代子孙;就公而讲: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都应该立志学习和继承前人积淀起来的知识。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须要志趣作先导,毅力作基础,目标作动力,三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北宋诗人,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对于懒惰读书者曾作过尖刻的讥讽,他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则说:“余生无过人处,只好读书。忧愁非读书不释;愤怒非读书不解;精神非读书不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追溯历史,看看当代,凡有大作为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无不具备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人生成就事业的梯子。
    四、要善于笔记
    人们知识的积累,仅凭脑子去记忆是有限的,要有一定的辅助手段加以帮助。虽然当代人靠电脑这种先进载体储存知识,省了许多功夫,效率提高许多倍,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前人作读书笔记以积累知识的办法,还是很有必要的。司马迁从青少年时代就随父游历全国,所见所闻极为丰富,接触到众多的文史资料,随手作轧记;读书阅档亦是摘其所需,日积月累,成了他写《史记》的资料库。可以说《史记》是司马迁对三千年历史资料的综合与艺术加工的奇葩。明代书法家、文学家祝允明则是:“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清末学者梁启超对作读书笔记亦深有体会,他概言道:“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有无数小册子或纸片,觉得有用者即抄下,——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多年搜集积累的故事传说汇编。当代文人钱钟书一生所作的笔记,字数远远超过他的著作,平均一天有4页读书笔记,在他的著作中引用了上万本书中的名词警句,就是从他所作的笔记中得手的。
    许多有心之人,笔记本随身带,看到或听到妙词、佳句,顺手记录,以作备忘,天长日久,便有许多知识财富在握,可以减少“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尬尴。
    五、要精博结合
    当代著名文学家梁实秋,他渊博的学识来源于刻苦读书。他结合自身实践,对如何读书曾作过言简意赅的论述:“读书贵专精,专精才能有见地;读书亦贵博广,博广才能有透视。”专精与博广,辩证统一,相得益彰。专精就是前人“读书破一卷”精神:诸如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宋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宇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把数字家耿克逊的《近代代数理论》一书中仅20页的一篇文章,反复读了半个多月;王名秋读《阿Q正传》,读到第十四遍时,才悟出了文中的深刻哲理。他们不亏是读书“专精”的典范。博广,说到底就是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意在知其概要,着眼精彩,摘其所需,日积月累,集腋或裘,分类整理,备用参考。
    上述五要是打开人生成功大门的钥匙,是步入事业殿堂的通道。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