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银行营业网点:New Page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50:38

教育孩子的十大误区

1、不适当的表扬和指责 
  表扬太多对孩子并非有利,心理学家詹姆士·温德尔说:"一个依赖于夸奖的孩子只追求让父母满意而不是让自己满意,久而久之,哪怕是做一些日常的家务活,孩子都期望得到家长们毫不吝惜的称赞,或者,如果没有表扬作动力,孩子就无法完成一项工作。" 
  对孩子过分的挑剔、指责也是十分有害的。如果你总是喋喋不休地专拣孩子的缺点去指责,那么"失败"可能真的要与他相伴了。心理学家指出,一般而言,赞美应超过批评三至二倍,如果你的表扬太多,你的称赞也许不够真诚或夸大其词;如果太少,你未免过于挑剔了。 
  对孩子的表扬必须视情况而定,你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等因素,譬如:6岁的孩子学着擦玻璃窗,尽管留下许多污迹也应表扬;但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若是敷衍了事,擦过的玻璃仍污迹斑斑的话就不应表扬了,因为他有能力做得更好。 
  2、把孩子当小大人对待 
  对于蹒跚学步的幼儿来说,你没有必要向他们解释制定每条规矩的原因,"因为我说要这样!"这就是充分的解释。当孩子稍大些后,就会对你定的规矩有所疑问了,这时,你再告诉他们理由,给他们解释。 
  有些事你可给孩子一些选择的余地,比如:是先穿睡衣还是先刷牙。但有些要他们做的事却只能以命令的方式而不能用提问的方式。试想你如果问"我们现在去看医生,好吗?"则暗示小孩子可选择去也可选择不去。 
  3、滥发脾气 
  小孩子免不了会淘气犯错,这时你可能会高声训斥,似乎在看谁的嗓门更大。孩子因害怕暂会服贴,但你却已失去控制。 
  最好的办法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到浴室去静一静,让你的配偶去处理,或者,请一个朋友过来帮忙。你一旦平静了,俯身看着孩子的眼睛,严肃地同他讲道理(你也不能用一种聊天的腔调讲话)。把你的大声喊叫留到紧急情况时,比如警告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儿离开热炉子。 
  4、方法僵硬 
  孩子长到7岁,再让他在墙角罚站已起不到什么作用了。他会对此不屑一顾,但是你又不敢变换策略,因为专家们说过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 
  坚持不应与严格相混淆。"在一段时期内很有效的做法在日后也许会失败。"心理学家温德尔说。这时,你便应该改变一下教导孩子的技巧,试试以下方法: 
  让他静坐思过把调皮捣蛋的孩子送到一个安排好的房间或让他坐在指定的椅子上,让他静坐思过,静坐的时间按孩子的年龄来定--2岁的孩子2分钟,4岁的孩子4分钟…… 
  取消一些特权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个性,可以限制他看电视、打电话的时间,以示惩罚。 
  对那些恼人的行为视而不见如果你不去注意孩子的哭诉、愠怒或争吵,也许他们会自行终止。 
  5、一视同仁 
  不同的孩子个性会不同,因此没有一个完美的理想模式教育孩子。 
  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应有不同的要求。学步的幼儿需要规则来约束他们的一切危险活动以确保安全。对学龄前儿童,就要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以及友善地对待别人。你可问问他们:"有人把你的画夹弄得一塌糊涂,你是什么感受?"因为学龄前儿童已经学会比较了。 
  6、忽视惩罚 
  如果孩子看不到他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恶果,他就很可能吸取不到教训。"处罚并没有什么错,只要公平合理即可。"温德尔认为。 
  惩罚要同他犯的错误相关联。女儿错过了公交车让你开车送她去学校,你就让她晚上干些额外的家务以补偿你所花掉的时间。 
  惩罚要同犯错误的程度相当。 
  虽然体罚能暂时性地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但长期的体罚只能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一个常挨打的孩子并不一定就能学会自我控制,而只是学会害怕。 
  7、过分姑息 
  你过分的姑息往往对孩子没有益处,你必须保持对一些规则的应有权威。 
  当父母言语果断时孩子会很听话。孩子犯错误时,你首先应制止他,其后才是寻找原因。比如:你的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打你,你就要抓住他的手腕告诉他:"你不可以打妈妈,马上住手。"然后再问他:"为什么这么不高兴?" 
  8、滥用奖赏 
  "别把洗澡水泼在地板上,听话的话晚饭后我会给你一盒冰淇淋。"你这是在向做错事的孩子许诺。也许你没意识到,倘若你没有履行诺言,孩子就没有理由改正错误了。"为阻止错误行为而以奖励作为条件简直就是一种贿赂。"温德尔说,"它暗示规则本身已失去了它的内在价值。" 
  奖赏只能用作对正确行为的鼓励。当你发现孩子们一起将活动室清理得井井有条时,奖冰淇淋就是一种赞赏而不是贿赂了。 
  还要让孩子明白内在的精神奖励,以及由此而来的满足感。对孩子说:"你干得真不错,房子收拾得这么整洁,让朋友们看看你一定会很自豪的。" 
  9、父母意见不和 
  当家长们毫不隐讳地在孩子面前为家庭问题争吵时,孩子们会感到迷惑,没有安全感。既然父母的意见都不一致,孩子会钻你们两人的空子。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夫妻一定要团结统一,分歧要在私下里解决,要让孩子确信你们在家务活、日常杂务、作息时间以及禁止打架、偷窃、撒谎等规章制度上的意见是一致的,即使一方强烈反对另一方的某些观点,孩子在场时也应作出暂时让步。要给双方以管理不同事务的权力,如父亲负责处理杂务,母亲监督执行作息时间,避免一方负责所有的规则,否则,当这位"负责人"不在家的时候,孩子会对规则置之不理。 
  10、否定一切 
  你的上6年级的孩子抱怨说一个同学狠狠地打了他。你不要给他这样的回答:"一定是你做了让人家发疯的事。" 
  "如果你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定是孩子的错,"温德尔说,"你的所作所为只能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他是个本质很坏的孩子。" 
  看待问题,应该对事不对人。尽力避免说"总是"("你总是把你的破烂玩意儿弄得到处都是")和"从不"("你从不听我的话"),你应该做的只是对孩子予以纠正,比如:"你忘了挂上外套。"让他知道你相信他能按你所期望的做好,即使他这次没做对。 
  当孩子知道你是同他站在一起的,他就会心情舒畅,也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素质教育: 
  情感的教育,人格的教育 
  申屠杭西 
  教育实践家冯恩洪认为:"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要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而后是做学问,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中国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的人。"我以为冯先生的话说出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它是情感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有完整的人格,文明而充满爱心,这是需要我们学校和家长共同配合塑造的未来人形象,这样的教育有它自己的方式。 
  首先,它需要平等的教育。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也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有更好地实施的土壤。在我们如今倡导的"小班化教育"中,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真正走到学生中,有时蹲着、有时坐到学生中,有时半跪着进行指导,营造一种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其次,它是需要爱的教育。我们经常提赏识教育,但这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灌输就能做到的。赏识要有发自于内心的信任、尊重、理解、宽容、激励才能做到。信任就是相信孩子能行,并把这种信任落实到平时的言行中,使孩子体会到你对他的信任,进而激发孩子的自信与自强。要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宽容则是要求教育者"尽其所长,恕其所短",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学校和家庭都要努力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既能满足孩子不断学习的需要,又对孩子没有过多的规定和限制,我们都要认识到,教育应该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应该让孩子自主地学习,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地成长。我们的基本教育思想,应该是充满民主、科学和个性的,要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不过,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对孩子的成长置之不理;让孩子在自由、民主的空间里张扬个性,也不等于我们可以对孩子的未来放任自流。我们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我们的学校里,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就从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在什么方面积极地赏识和激励他入手。我们要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鼓励孩子们一次次战胜自己,引导提醒孩子们从自己"犯缺点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缺点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我们都要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明白更多的做人道理,会增强自控能力,会分清是与非,会养成好的态度与习惯。

 

不讲清楚,也是一门艺术

    不讲清楚,向来被视为教师教学的大忌。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热自动化专家、东南大学著名校长钱钟韩先生却不以为然,他在思考哪些老师对他的业务学习帮助最大时,得出的结论是某些公认的“蹩脚老师”。他们每次讲课,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由于他们不把问题讲清楚,就会引起自己的注意,把脑筋集中到真正的难点上,听课之后总觉得不满足,只能自己去学。这些老师讲过的内容,必须经过自己摸索才能弄清楚,在自己脑子里反复思考,按照自己的思路找到答案,花了不少气力,所以印象深刻。而且日后用到的时候,虽时隔多年,却仍然记忆犹新。
毫无疑问,这里的“不讲清楚”不是业务荒疏,不是敷衍了事,不是以其昏昏使其昭昭。“不讲清楚”的真正含义是:不必将问题讲得过细、嚼得太烂,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广阔空间。学生最感兴趣的片段被有意忽略了,解题必不可少的步骤被故意忘却了。教师不再是权威,甚至也不是导游,而只是随处可见的指路人,到底怎么走,就看你自己的了。这是一种貌似漫不经心其实是精心设计的讲课技巧,是一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炉火纯青的授课艺术。
    一位高中数学老师的一次授课“失误”证明了这一点。这位教师在一个班教授“差角余弦公式”时,把中间证明步骤给忘了,他只好请学生自己看。到另一个班上同样的课时,他吸取了教训,备课充分,讲解详细。可测试结果却表明,第一个班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好得多。这似乎正好印证了这样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轻易得到的,也会轻易失去。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构建信息的意义,这种构建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的讲解越是详尽,学生的心智越是处于懒惰状态。在这里,一分耕耘并不意味着一分收获,教师的辛勤劳动恰恰是对学生“主动构建”的残忍剥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臭名昭著的“满堂灌”遭到了现代教学论的批评和鄙弃;也正在这个意义上,探究式学习应运而生。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是探究学习的倡导者,他说:“在教条主义的课堂里,教师的作用是解释书本上不清楚的地方,并测试学生对他所说的内容掌握的程度。现在教师的作用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习”,“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探究”。这种在我们完全陌生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学习方法,似乎已经受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但从各地纷纷开设的研究性课程来看,显然违背了“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探究”的宗旨,把研究性学习变成某种外加的东西。因而,这样一种游离于现有课程之外的课程,反而不如“不讲清楚”更接近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古往今来,“讲”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问题是,愚蠢的教师把学生讲糊涂了,聪明的教师把学生讲明白了,只有那些富有智慧的教师把学生讲聪明了。讲与不讲大不一样,讲清楚与不讲清楚的结果令人深思。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基础教育的改革却举步维艰的今天,研究一下“不讲清楚”的艺术,不会毫无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