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澳门回归纪念币:加拿大育儿参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49:03

加拿大育儿观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52db6010009c2.html
    在国外生孩子我已经体会到了不同的生产观念,而在国外带孩子的过程也让我感受到更多的东西文化差异在养育孩子问题上的体现,尤其我在育婴课上听到的专家“育婴指南”更是颠覆了扎根在我头脑中的传统理念,例如对于孩子哭闹、啃手指、吃辅食以及用不用安抚奶嘴等等问题,加拿大育儿专家所给出的答案往往让我目瞪口呆,而惊讶之后仔细想想,似乎又有那么些道理……
孩子哭闹,抱还是不抱?
    从月子里开始,ALEX就经常无故哭闹,我所谓的无故是指既不是要换尿布,也不是饿了或者哪儿不舒服,纯粹就是要人抱。因为我住的公寓是和别人合租的,怕孩子哭声吵到人家,所以ALEX一哭基本上就把他抱起来,这个坏习惯从此一直延续下去,把我和妹妹两人累得够呛,照国内的说法,这孩子整个成了一个“粘手货”,也就是说得时刻粘在大人手上的。
    ALEX两个月的时候,舅舅来看他,说我们把他宠坏了,从一开始就抱惯了,从此就知道只要哭就有人抱。国内的朋友也都这么说,而且很多妈妈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我,说孩子抱惯了,以后做妈的有的罪受呢。说实话,我也曾考虑过狠狠心不抱他,有几次乘着家里没人,我和妹妹任由他在那里穷吼,就是不理他,看他哭得眼泪汪汪的,真是很可怜,但我们就是狠下心肠,哭了足足有半个小时,才抱起来哄哄。没办法,儿子这十三四斤的重家伙,我是越来越抱不动了。但就在我想继续实施“断抱”的计划的时候,我所上的育儿班的老师告诉我,“宝宝在一岁以内如果哭闹,家长就应该去抱他。”
    按照老师的说法,宝宝哭闹是一种呼唤的表达,比如他要你去换尿布了,或者要你喂奶了,又或者他只是要你关注他,如果宝宝长时间哭闹而没人理他,那会怎么样?专家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哭闹没人抱的孩子在长大后性格上通常会比较孤僻,不够关心人,这和他们婴儿时期的经历有关。老师还跟我说,“试想一下,如果你一直在喊某个人,而那人就是不理你,那你会怎样,肯定很气愤,宝宝不也一样吗?”
    当然,老师也指出,一岁以内宝宝的哭闹应该区别与大一点的宝宝那种任性的哭闹,“我们有时会碰到孩子因为没有拿到玩具,或是硬要出去玩,而和父母哭闹,那这是父母就没有必要老是去哄他抱他,这和小宝宝的需要关怀的哭闹是区别的。”
    在发给妈妈的育婴指南上有以宝宝口吻写的这么一句话,“当我哭闹的时候请来抱我吧,你不会把我宠坏的!”
安抚奶嘴,用还是不用?
    以前在电视里经常看到,老外的孩子老大不小了嘴里还叼个奶嘴,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如今到了国外发现,在街上看到的凡是坐推车里的孩子几乎没有不用奶嘴的,原来奶嘴是起到一个安抚的作用,在英语里安抚奶嘴就叫“PACIFIER”,能让孩子平静下来的东西。在加拿大安抚奶嘴已经有几十年的使用历史了,所以这里的妈妈没有不用安抚奶嘴的,在婴儿用品店,从满月到3、4岁各个阶段都有不同尺寸的安抚奶嘴,而且式样、颜色都很多,还有夜光的等等,随你挑选。
    在ALEX满月了以后,我也给他买了两个安抚奶嘴,主要是为了他晚上睡觉用,因为儿子晚上入睡很困难,经常抱在手上几个小时也不能完全入睡。但用了安抚奶嘴后,他睡觉平静好多,自己咂吧咂吧就睡过去了,睡着了自己又把奶嘴吐出来,一下子让我省了不少力气,有时儿子哭闹我又没力气抱他,奶嘴一上他就安静了,所以我和妹妹都称之为“神奇的奶嘴”。
    不过在用不用安抚奶嘴的问题上,老爸老妈一直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把安抚奶嘴“堵”孩子的嘴是一种偷懒省事的做法,老妈在视频里看了都说我太残酷,任我跟他们解释也没有用。
    确实,多数的中国妈妈似乎还不能接受安抚奶嘴,部分医生认为安抚奶嘴的使用会影响宝宝今后牙齿的发育,我特意在网上查询了很多资料,发现到现在为止国内对安抚奶嘴的态度还是褒贬不一。有专家认为给孩子套上奶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当然,我承认不分情况宝宝一哭闹就套上奶嘴确实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也许宝宝是饿了,或是尿了,甚至哪儿不舒服了,我自己就有一两次,宝宝半夜饿了哭,而我当时太累了,误以为才喂过,没仔细想就给他奶嘴嚼,等清醒了才发觉自己真是对不起孩子。
    但是话说回来,安抚奶嘴还是帮了我很大的忙,除了宝宝能按时睡觉,出去办事宝宝哭闹也有了急救的办法,不用把宝宝从车里抱起来,安抚奶嘴也成了我出门不能少的“武器”。而自从有了两次“失误”的教训以后,我在用奶嘴的时候也更谨慎了,只有在排斥其他可能之后才给宝宝用。我的计划是,等宝宝差不多开始长牙了,就开始给他“戒奶嘴”。
6个月内不能吃辅食?
    什么时候给宝宝吃辅食似乎一直都没有定论,我印象中国内的孩子基本上3个月以后就开始添加辅食,有从喝粥开始的,也有从米糊开始的,有的孩子甚至3、4个月就已经“开荤”了,大人在饭桌上吃什么,筷子蘸蘸就伸到孩子嘴里了!
    在加拿大,这里的专家一致认为宝宝在6个月之内都应该“纯母乳”喂养,所谓的“纯母乳”甚至连水和果汁都不加。我在上营养课的时候,听专家这样解释“纯母乳”喂养,他们认为母乳对宝宝来说是最有营养的食物,宝宝在6个月以内肠胃还没有发育完全,不能消化奶水以外的东西,所以不宜添加辅食。而至于为什么连水都不能喝,是因为母乳中已经含有了充分的水,如果另外喝水,必然影响宝宝的食欲,宝宝的胃就那么大,喝了水就喝不下奶,从而影响宝宝营养的摄入。
    听起来,“纯母乳”喂养是挺有道理的,但对于中国妈妈来说却不容易做到。儿子不到3个月的时候,我有一次发烧病了2天,奶水不能喝,我就买了米糊给儿子吃,小家伙还挺适应的,后来去上育儿课时,其他妈妈听说我给2个月的宝宝吃米糊都觉得“怎么可以这样!”因为她们觉得孩子幼小的肠胃根本消化不了固体的东西,实在不行也应该给孩子喂奶粉喝。在听了专家劝告后,我立即停止了给儿子喂米糊,反正奶水足够,我想着怎么也试试半年母乳喂养吧!但试想,如果在国内,产假只有4个月,你想母乳喂养也喂不了啊!
孩子啃手指竟然是好事?
    记得小的时候,我只要一把手指头伸到嘴里,就会被我爸妈骂,印象中喜欢啃手指头的孩子都是“没教养”的。只是,在加拿大,这里的专家竟然说,“孩子啃手指不用急着纠正,啃手指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上育儿课的时候,我经常看到隔壁比较大的宝宝两个小手塞在嘴里,啃地津津有味,咂吧咂吧地声音老远就能听到,开始时我觉得很奇怪,怎么当妈的看在眼里也不管管,任凭孩子啃,手指这么脏,细菌全进孩子肚子了!后来我发现,这里的妈妈几乎都放任孩子啃手指,啃玩具也是一样,任由孩子啃去,怎么回事?
    后来,在自由讨论的时候我向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结果老师竟然回答我“孩子啃手指其实是件好事”。她说孩子啃手指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那么小的宝宝什么都没有接触过,他们通过啃手指来感觉什么是“硬”,什么是“软”,什么疼,什么不疼,太早干涉他们其实是阻断了他们认识世界的途径。当然,由于手指上确实会有细菌,专家建议妈妈经常给孩子洗洗手,如果孩子喜欢啃玩具,那么也最好给玩具消毒,听起来,这似乎也是种变通的办法。
    而至于很多中国妈妈认为孩子肯手指会养成不好的习惯,老师笑着回答我,“你见过有大人现在还啃手指的?”


看加拿大教育——孩子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http://qkzz.net/magazine/1004-3039/2007/06/875933.htm
  加拿大人的教育观念是,一切从幼儿抓起。法律、交通规则、生态环境、清洁卫生、服务奉献、创造发明等精神文明意识都是从幼儿期给以渗透。
  初到加拿大
  去年,我到加拿大帮女儿带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加拿大人在育儿方面与我们国人的不同。可以说,加拿大人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充满了一个“爱”字。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从不对孩子训斥、吼叫,更不兴打骂,而是以培养孩子的个性为己任,让孩子自由地成长。这与我们国人“严格管理”的教育方式相比有着截然的不同。
  我到加拿大多伦多的第二天,女婿开车把我送到幼儿园参观,由于他忙于工作,就把接送和照料孙子的任务交给了我。从此,我与孙子相伴为伍。自然,我去幼儿园的次数多了起来。
  幼儿园实施的是现代化教学,电视、录像、钢琴、电子琴等教具十分齐全。室内室外还备有多种体育器械,供孩子们玩乐和锻炼身体。幼儿园拥有多部专车,按时接送孩子,而且时间异常准确。
  教师素质高
  幼儿园的教师素质很高,既受过高等教育,又受过幼儿教育的专门训练,她们像母亲一样热爱孩子,早上老师们在幼儿园外排队迎接孩子们的到来:下午放学时,老师们又排队欢送孩子们回家。幼儿园还实行一月两次的家访,每次到我家走访的老师,总是把我孙子夸奖一番。也许加拿大人喜欢鼓励式教育,家访使大人、孩子个个喜在眉梢,笑在心头。
  周末,老师布置孩子们画画或制作工艺品,画什么、制作什么,怎样画、怎样制作,老师都不作具体布置,目的是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更不允许家长包办代替。但是,孩子所需要的材料,家长一定要满足。的确,我孙子制作的飞机、轮船、火车、汽车、别墅、鸟等工艺品,件件栩栩如生,十分逼真。
  加拿大幼儿园对孩子的身体更是爱护有加。一天,我孙子从温暖的幼儿园的室内到室外玩冰雪,着了一点凉,流了一点清鼻涕,两位老师立即把他送到医院看医生。服药后,老师又开车把他送回家,并嘱咐我按时给孙子服药。老师离开后,我安排孙子卧床休息,但他说什么也不肯,我摸他的头并不发烧,再看他的脸,清鼻涕也未流,连个喷嚏也未打,我观察的确没有什么大事,也就由他去了。看着孙子在家玩得很带劲的样子,我想,加拿大人不亚于中国的父母,拿孩子当掌上明珠。
  我孙子生性好动,喜欢玩雪玩冰玩水,常常把鞋袜打得透湿,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把园里备用的衣服为他换上,又将打湿的衣服洗净烘干,他总是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回家。一天,我在家看电视着了迷,竟然忘记按时去接孙子,司机牵着孙子的手送到我家,亲自交给我,使我非常感动.我连连说:“谢谢!”孙子把我的话翻译给她听,她却说:“不谢,不谢。”
  老师们个个都是辛勤的园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认真细致地教学,还把孩子们的吃喝拉撒睡玩,安排得井井有条,有的孩子把大便拉在裤子里了,老师们就赶紧为他洗屁股洗衣服;有的孩子互相逗闹哭了,老师就马上抱起孩子安慰劝解一番,直到孩子们平静为止。
  务实的关爱教育
  我孙子从幼儿园回家,总是把老师讲的课讲给我听,而且打着手势给我表演。使我从中体会到加拿大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务实教育。加拿大人的教育观念是,一切从幼儿抓起。文化科学知识、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都从幼儿抓起。法律、交通规则、生态环境、清洁卫生、服务奉献、创造发明等精神文明意识都是从幼儿期给以渗透。
  在老师的教育下,我孙子的头脑中就有了法律意识,他懂得砸他人的门窗,乱砍树木,毁坏花草,行人进入封闭的高速公路,捕捉禽兽等都是违法的。在幼儿园,他积极参加保护一草一木的活动;即使鸽子歇在他头上,跳到臂上争夺他手中的食物,他也不打鸽子。他懂得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道理,穿越马路时,他走人行道,会看显示器,红灯停,绿灯行。他讲究卫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垃圾,果皮、纸屑等都丢在垃圾箱内。
  孙子小小的年纪,在幼小的心灵上孕育萌生出服务思想和美好的爱心,他说长大了要当志愿者,要为大众服务。在圣诞节,他学着大人为穷人献爱心,从他的零花钱中掏出10加元捐献给穷人。在幼儿园和家中对来往的客人,讲文明礼貌,积极热情接待客人。
  孙子在幼儿园还广交朋友,他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和一位残疾同学结成手拉手一帮一的好朋友,孙子除了在幼儿园帮助和料理这位同学的生活外,在节假日还让他爸爸开车送他去这位同学家玩,或者由他爸爸开车把这位小朋友接到我们家中做客……小朋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亲热极了。
  我深深感到,我的孙子在加拿大幼儿园学了不少东西,使他德智体诸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他今后人生的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由衷钦佩加拿大幼儿教育和感谢孙子幼儿园老师的同时,我想,中国的幼儿教育是否也应该从他们的关爱教育中汲取点什么呢?


加拿大育儿:向6种妈妈说不
   导读:加拿大的儿童教育专家,对120余所幼儿园、2000余名不同年龄的儿童作了一次专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6种妈妈不受孩子们的欢迎。
  加拿大的儿童教育专家,对120余所幼儿园、2000余名不同年龄的儿童作了一次专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6种妈妈不受孩子们的欢迎。
  只想着爸爸的妈妈
  尽管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孩子对母亲的爱却可能带有种种“私心杂念”。要知道,幼年期的儿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会把母亲视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许自己以外的人、甚至爸爸“分享”。在这种情况下,妈妈理应有意识地向孩子作出种种表现或暗示,让他增加“妈妈确实最爱他”的自信。同时爸爸也应大度地退出妈妈视线的焦点,以便让宝宝更有安全感。不好玩的妈妈孩子大多活蹦乱跳,爱好广泛。
  这是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然。他们想从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那里模仿、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更希望能和妈妈拥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但如果妈妈对孩子的爱好一窍不通,而且总是一问三不知,甚至不以为然,孩子自然会感到失望、沮丧。同时也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负面影响。
  太胖的妈妈
  儿童比成人更看重一个人的外表,对自己最亲爱的妈妈自然更是如此。
  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过于肥胖的妈妈最好还是注意节食、运动和减肥,并适当关注自己的衣着服饰。
  过于严厉的妈妈
  严格要求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凡事都有个“度”。实际上,老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母亲大多属于完美主义者。她们批评的“弦外之音”是:孩子呀,你还没有尽力呢。
  而家长的完美主义对孩子心理上的最大危害是:渐渐剥夺了他们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从心理上不断地作出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特别对原本就较自卑的孩子来说,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并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
  不尊重孩子朋友的妈妈
  孩子的心灵尚未遭到世俗或偏见的污染,比成年人要透明干净得多。故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妈妈作为孩子步入社会的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务必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知道,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着对孩子的尊重。
  说到做不到的妈妈
  说到底,“说到做不到”的妈妈缺失的就是诚信。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公认的美德,更是一种可贵的素质。孩子接受的或有形或无形的“诚信教育”,往往始于牙牙学语时,并且贯穿于整个童年时期。故在孩子刚刚懂事起就理应帮助他们在心中树立起“以诚信为本”。而屡屡“说得到做不到”的妈妈,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起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加拿大专家学者提出早期幼儿教育新模式
(加拿大枫叶家园中文网)
近几年来,加拿大的儿童专家重视早期育儿模式研究,从大教育观出发,提出若干模式供幼儿园实验。以下是其中的三种模式:  
  一、互动中学  
  Dixion教授认为,北美的早期育儿模式应该关注个体学习、玩伴游戏和小组项目,强调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取各种感性的直接的经验,并通过主动的探索活动得到发展,而不是教师通过“说课”使幼儿发展。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该创设环境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获得经验,从而以他们自己的眼光来理解有关的知识(尽管幼儿的理解有可能是错的)。Wayne指出:“成人追求结果,而孩子追求的是理解”。Karen博士也指出:“我们不能因为要求孩子必须记住一些事实知识而剥夺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与执着”。 
  早期幼儿教育的观念是使每个幼儿往前进,在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不是一刀切。教师更多的是发现每个幼儿的兴趣,提供他们探索的环境和教育材料,使幼儿拥有更多的自信心。 
  二、选择中学  
  专家主张,早期幼儿教育模式既适宜幼儿个体的发展,又适宜幼儿年龄的发展。幼儿来到幼儿园可以自己选择活动区,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材料。Nerren说:“选择中学”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孩子的兴趣提供选择,而不是根据教师的需要。 
  某幼儿园某班的一角,布置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品,冠名为“春桃的一家”。原来班上有个中国小女孩名字叫春桃,不会说英语,只会讲汉语,不合群。于是教师特意认真地学习中文,为春桃布置了许多与中国有关的图片,以减少春桃的压力,使她在熟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这就是关注个体发展的典型例子。  
  三、研究中学  
  儿童形成研究小组,在一个工作坊里,共同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与探索,这是早期幼儿教育的又一重要模式。例如,教师经常做的工作是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对事物的好奇心。Dobbie说,我们不怕孩子犯错,相反还鼓励幼儿多碰到问题,多走些弯路,多犯些错误,经常做错事的孩子,他们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师对孩子的错误,采取的是理解和鼓励继续探索的态度,这样孩子就越发有探索的愿望,他们也就因为多次的不成功而失去信心。


加拿大幼儿园的自由与自信 沐 岗
http://qkzz.net/magazine/1004-3039/2007/01/876040.htm
  这里的老师没有“权威”
  我最初把儿子龙龙送进加拿大的一所幼儿园时,很惊奇于孩子们对老师直呼其名。这里的老师看上去没有“权威”的感觉,他们以一种很平等、随意的态度与孩子们相处。
  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原则。比如在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方面,他们通常一丝不苟。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除了提示和辅导外,老师决不会包办代替。比如说每天午餐时,这些三四岁的孩子从取来午餐到饭后整理自己的午餐用具,全部都自己完成。老师只是关注,而不会干预,除非个别孩子遇到了特殊问题。
  龙龙入园的第二个星期快结束时,园里的菠拉老师告诉我,龙龙在午餐上已学会了自理。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奇。
  因为当时龙龙的英文程度基本上还是一张白纸,而且过去吃饭时常边吃边玩,时不时还要人喂上几口。我在惊奇之外很佩服老师们的耐心和努力。
  自那以后,龙龙不仅在很多事情上逐渐学会了自理,甚至还在幼儿园的诸如“母亲节帮妈妈做十件事”等活动的带动下学做一些简单家务。菠拉老师说:我们得相信孩子们的能力,他们只是需要机会锻炼而已。幼儿园确实是在抓住每一个时机来让孩子们得到锻炼。像每天孩子们回家之前都会按照老师的要求整理教室,把玩具放回原处。这时候,老师们总是大声地赞扬做得好的孩子,家长们也会在一旁很高兴地给自己的孩子口头上的鼓励,没有人怕孩子累着而上前帮忙。其实,与其说他们是有意这样做,倒不如说鼓励孩子自理自立,培养顽强性格的理念早已在西方深入人心。人们认为这是在培养令孩子终生受益的必要生存前提,何乐而不为呢?
  尊重孩子的个性成长
  在龙龙的幼儿园里,菠拉老师讲故事的绘声绘色堪称一流,再平常的故事到了菠拉老师的口中也显得格外生动。这个时候总会有七八个孩子围在她的脚边,瞪大了眼睛唯恐漏掉一字一句。但是我也总会看到还有一些孩子在做其他事情。比如龙龙最要好的朋友,那个淡黄色头发蓝眼睛的小布兰登常喜欢在一边玩火车;有些女孩在忙着为她们的娃娃布置房间。
  菠拉老师从不会强迫孩子们放弃自己的兴趣回到她身边。相反幼儿园还尽可能多地设计出各种小空间让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比如教室的一角总会有画架和颜料供喜欢画画的孩子信手涂上几笔,老师也会细心地为“小画家”注上姓名,以便带回家展示给家长。幼儿园还专门把一个小房间布置成太空船的样子,定做了道具太空服,让喜欢“太空遨游”的小探险家们享受一番乐趣。此外,教室里的各种儿童乐器、玩具都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同的快乐。老师们把这些理解为尊重孩子的个性成长。
  他们认为,孩子无论多么幼小都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人,老师和父母的尊重对孩子日后独立性格的形成大有好处。
  实际上,幼儿园从来都没有把孩子们囿于园里的狭小天地。孩子们经常被带到公园、植物园、科技馆、水族馆等去接触自然亲近动物体验科学,既扩大了视野,也在观念上增加了积极因素。每到这个时候,小家伙们穿上写有幼儿园名字的鲜艳的马甲,一个个兴奋得要命,而老师们也不会忘记摄下一些有趣的镜头带回来与家长分享。去年万圣节前孩子们去农场摘南瓜的照片有趣极了,龙龙和布兰登一起坐在农民的卡车上,每人怀抱一个大南瓜的样子让我每次翻看都忍俊不禁。没有被强迫的压力和无奈,这里的孩子很多都显得自信而自立,喜欢与大人讨论问题,能够从容不迫地与人交涉解决麻烦。
  应该说东西方的教育方式各有所长,因为两种方式之下都在人才辈出。但西方的孩子被赋予了更大的张扬个性的空间,享受了更多成长中的快乐。
  
  秘鲁对孩子的感性教育 江中峰
  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秘鲁,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孩子当时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当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做错了。
  对刚过一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秘鲁家长很善于通过对话使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地去做。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这意味着他们把孩子当做是一个完整的人。
  培养孩子个性
  秘鲁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如果家里有客人,孩子都要回到自己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
  家长还经常和孩子一起去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情况,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意感性教育
  秘鲁幼儿园全部课程的80%以上都和美术教育有关。不仅如此,在一般人的家庭里,比起其他的玩具更多的是手工制作用的材料。为了使孩子们随手就可以画画,墙上贴有很多可以绘画的纸张或者是在家里到处都是绘画用的工具。秘鲁的孩子们对建筑物或者是对音乐和美术的认识相比起其他国家的孩子更早熟,他们看见一幅画,就能谈到其配色、素材、明暗、构图等等,能够说出对画的感想。
  幼儿园还很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创意。他们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在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


加拿大儿童规则教育
http://www.chinababy.org.cn/article_view1.asp?id=3675
    远赴加拿大为期两个月的学习培训,使我对中国之外的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有了亲身的体验。所到学校给我的感觉都是那样的安静有序,这促使我去关注加拿大幼儿园管理的奥秘。结果我发现,加拿大在倡导幼儿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并将规则教育视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拿大儿童规则教育概述
  1.从小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一天,我走进了三年级的课堂,教师正在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游戏活动。我发现,在每一个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孩子们都要围成一个圈坐在教师周围,听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有时教师还会站起来进行示范,完了以后才让孩子们开始游戏。在游戏中,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能按照教师讲的规则进行游戏。带着一份好奇我与教师进行了交流,教师告诉我,在加拿大非常重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学校都有一整套详细的规则要求。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学会倾听、学会排队、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规则。我在Kindergarten的教室里也发现,游戏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孩子都会自己去洗手,然后拿出自带的小点心安静地吃着,孩子不会发出任何声音去影响别人。
  2.随处感受到规则的要求
  如何去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这是我最想了解的问题。在考察中,我发现在他们的教室里、走廊上随处贴着有关的规则和要求,其表述方式非常人性化,如在一个一年级教室门口就贴着这样一句话:“仔细听你就会明白,认真看你就会了解,大胆讲你就会交朋友,你将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他们的每一个班级里都贴着对学生的规范要求,在电脑房的墙上贴着有关如何使用电脑的图片。这些规则和要求都非常具体,操作性强。通过环境渲染让孩子随时都能有所感受,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又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语言去鼓励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和要求。
  3.让规则物化为具体行为
  在加拿大,我们参加了一次初中学生的开学典礼。记得当时校长对学生们说:“如果你想抽烟,没有人可以压制你,但是抽烟可能对人体有害,如果你一定要做,那么你要知道在公共场合、在学校内是不可以抽的,你必须在规定的地方抽烟”。加拿大的孩子16岁就可以拿到驾驶执照,在对孩子进行安全驾驶教育时,教师请来了因酒后驾驶而造成终身残疾的人现身说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不遵守规则的危害性。kindergarten的孩子做完活动后离开教室,教师要求孩子排队,可有部分孩子仍在吵闹,教师就轻声地对孩子们说:“现在教室里有许多好吃的东西,我们做小花猫轻轻走,一起去看看是什么好吗?”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安静了下来,这时教师才带孩子离开。与校长交流时我们询问:学校里有没有影响班级学习的学生?如果有那怎么办?校长回答说:“当然有啊,如何他影响其他人上课,就请他到高年级教室去听课,看看别人是怎么上课的,或者说找他出来谈话,让他明白你的行为已影响到他人”。这些事例生动地说明了加拿大对儿童进行规则教育时,很少说教,而是注重孩子的亲身体验,关注孩子的行为结果。


加拿大的小学一般只有上午有课
鸣星育儿网 http://talent.mxabc.com/haiwai/200612/50345.shtml
    加拿大的小学一般只有上午有课,下午则由父母安排孩子上兴趣培训班。作为新移民,叶榛奇的父母工作很忙,下午通常由爷爷带他到镇上最大的综合图书馆去,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或参加各种免费的培训讲座。
  那儿的图书馆,不仅有为儿童专设的“儿童(儿童食品)馆”,配有数万册的插画图书、音画图书和立体标本图书,还不定期地为小读者举办各种有趣的讲座,如陶艺捏塑、立体拼图、赛车船模组装、幻想画创作等,老师由义工担当,不只学费全免,连上课时所用的材料都由老师提供。在图书馆里浸泡久了,9岁的叶榛奇有了一个新想法:我也想当义工,为大家服务。他们接不接受小朋友当义工呢?
  爷爷一问,只要孩子年满5周岁,就可以在图书馆申请当义工。英文水平不过关的,可帮助“儿童馆”更小的孩子整理玩具和图书,引导他们上洗手间等。有一定英文基础的,则会在父母的帮助下,为儿童馆的图书编写母语与英文对照的“检索目录”。这些年,加拿大已成为亚洲人技术移民的首选之地,图书馆的双语检索资源明显不足。叶榛奇就为儿童馆新购入的1000多册图书做了一个中英互译的补充名录,为此馆长还特别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表彰他为图书馆所做的贡献。
  不久,叶榛奇又加入了图书馆组织的“业余朗诵小队”。原来,加拿大的公益性图书馆还有针对高龄读者的一项特殊服务:馆方定期送书去老年公寓,为老人送上“精神食粮”。由儿童义工组成的“业余朗诵小队”,为老人带去了欢声笑语,让他们重新体感到社会的温暖。
  参加这项组织的孩子,年龄通常在8~12岁之间,除了为孤独的老人们朗读书刊外,还为老人们表演小魔术、小话剧和歌舞等节目。许多移民的孩子还会带来展示自己国家人文特色的图书和礼物。看!来自山东的叶榛奇,就带来了沂蒙剪纸、走马灯和一个折叠式脸谱风筝,引起了老人们的浓厚兴趣。
  孩子也能当义工,是加拿大的一个传统,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回馈社会的习惯。“慈善不是富人的事,也不是闲人的事,慈善是每个人的事”,这是加拿大社会形成的一个共识。加拿大的父母们普遍认为,孩子从小有当义工的经历,会为他们的成长带来许多的好处:
  •凡事懂得为他人着想,不那么“自我中心”;
  •关注弱势群体,分析事物有全局观念;
  •乐观向上,因为“残疾人和老人都能快乐地跳舞和歌唱,一个孩子有什么理由悲观失望”。
  另外,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做一次义工产生的正面心理效应,抵得上孩子长大后看8次心理医生。
  据叶榛奇的爷爷反映,叶榛奇成为“小义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以往的思维常常是,“为什么没人来帮我?我为什么不是最得宠的那个?”现在他的思维变成了:“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我可以帮助你吗?”


加拿大高中教育感悟
http://www.12edu.cn/hfm/hzxs/200809/208052.shtml
移民加拿大五年多来,陪女儿读书是我的主要生活内容。通过陪读,使我对加拿大高中教育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感到,加拿大的高中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都体现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孩子对学习和学校的生活充满渴望,感到充满乐趣。
  加拿大的高中采取学分制,每门课一个学分,修满30分即可毕业。30分中,有16分是必修课,其中包括英文,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体育,艺术,家政,法语,基础电脑应用等;其余的14个学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未来的发展设想进行选课。在选修课中,有五个系列的课程,学生以一个系列为侧重点,由低向高选修上去。
  五种选修课程系列为:商科系列:包括统计、会计、各种商业法律法规、消费学、生产力布局学等;自然科学系列:包括物理、化学、生物、高等数学各个分支、电脑高级语言等;艺术系列:包括戏剧、绘画、摄影、各种美术设计等;技术系列:包括电工、木工、管工、汽车修理、房屋修缮等;社会科学系列:包括各历史学科分支、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学等。另外还专门开设驾驶课程,以便让16岁以上的学生尽快取得驾照。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从9-10年级 (14-15岁) 起就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始侧重选修与这一方向有关的课程,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这一领域里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所以,加拿大的高中毕业生尽管在数理化总的方面不如中国学生学的深,但在某一领域的知识和参与能力却非常强。
这种课程设置使加拿大的高中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将来可能成为政治家、科学家、工程师、工商管理人员、医生、律师、教师等,而那些不能进入大学甚至不想上大学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自立。
加拿大的高中教育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有上述特点,而且教学方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教起。例如,家政课是一门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烹调、缝纫、家用电器的使用和简单维护,房屋的简单修缮,如何做父母及喂养小孩等,而且每项内容都配之以实践:学校有专用的厨房让学生们实践做饭,有缝纫机供学生们做自己设计的衣服,有车间共学生们做木工活,还有专门设计好带电脑程序的假娃娃供学生们带回家里”喂养” ,老师根据电脑记录给分,老师还专门带学生去附近的幼儿园实践如何带弟弟妹妹。再如,学校专门为学商科课程的学生开了一个小卖部,只在学校内部营业,经营管理和日常运作全部由这些学生负责。
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是其教学方法的另一个特点。老师讲课并不面面俱到,而是提倡学生自学和思考。有时老师专门安排一两个自学单元,让学生自学后,选一个重点给全班讲出来或提交读书报告。这几年来,我女儿不知写了多少读书报告,每一次都要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有些读书报告还要求图文并茂,所有报告后面都必须附上参考书目录和引文出处,而且要打印得干干净净,装订得整整齐齐,才能交给老师,俨然像中国大学生或研究生提交的论文。考试也不只要求死记硬背,很大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的独立思考。
例如,我女儿上10年级的地理课考试,老师出的题目为:在某个社区拟建一个超级市场,老师给出了这个社区的基本状况,如地理位置、人口及结构、收入水平、交通环境、超市的规模等,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建超市是否可行的结论。而且,答案也不要求与老师的看法一致,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当时我感到,这种题目在中国的学校,只有大学学城市地理的学生才会遇到。尽管对于10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题目比较难,他们不可能分析得很透彻全面,但毕竟是一次很好的实践。又如,一次我女儿美术课的期末考试是,老师给出几个主题,学生们任选一个主题,设计一张加拿大邮票并附设计说明。电脑课的期末考试是用所学的语言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游戏软件,我女儿为设计这个软件,熬了好几个通宵,不仅一句怨言也没有,而且还其乐无穷。她经常跟我说,”上学太有意思了,每天都很 EXCITING(振奋) ” 。孩子有这样的心境面对学校和学习,她能学不好吗?
加拿大的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协调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从小在加拿大上学的孩子对PROJECT(课题) 和PRESENTATION(演示) 这两个词都不陌生。PROJECT大都需要和几个同伴一起完成,根据老师的题目,大家商量对策,分头准备,然后一起动手写,或画,最后在班上宣讲或表演出来,也就是PRESENTATION 出来。几乎每一门课都有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锻炼了与他人的合作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了自信心,而且还享受着思考与创作的乐趣。例如,我女儿选的戏剧课,高年级期末考试是和几个同学一起写一个剧本并把它表演出来,从写作到表演,从服装、道具到音乐、灯光,全由他们自己解决,为了得到好成绩和与其他小组竞争,每个人都认认真真的工作,积极地出谋划策,这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当时我就想,这对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与他人一起配合工作是一种多么好的体验和锻炼埃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他们的考试制度。加拿大高中的期末考试并不可怕,因为期末考试仅占总成绩的25%,其余的75%由平时的每一次作业,每一个小测验,每一项PROJECT和PRESENTATION以及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出勤等因素综合组成。总之,一门课要想得到好成绩,就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要积极地参与。上大学也没有类似中国的”高考” ,而是以高中最后一年6门课的平均分去申请。但如果一个学生历年来经常参加学校和社区的活动,或做志愿者,或有一些工作经验,即使平均分低一些,大学也愿意优先录取这样的学生,因为加拿大的大学也不愿意培养那些只会读书,高分低能的“书虫” 。这里的人们认为,人的能力可以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而只会读书的人并不一定能够适应社会。
同时,学校也为学生早日适应社会,提高各种能力提供了许多条件。在加拿大,如果孩子有兴趣,可以在学校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和活动,或去社区做志愿者,以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例如,学校有数学俱乐部,科学俱乐部,戏剧俱乐部,足球队,冰球队,小乐队等等,社区图书馆、敬老院、活动中心等机构都欢迎高中生去那里做志愿者,有些机构还为长期在那里做志愿者的学生提供上大学的奖学金。我女儿从13岁到了这里,一直参加学校的话剧俱乐部,一连五年,年年在学校的戏剧节演出。从排练到演出,所有的演员,工作人员,舞台监督,布景,化妆,灯光、音乐,道具等工作全部由学生承担,老师只负责指导,这是一个涉及几十人的大 PROJECT。通过参加这项社会活动,她不仅很快提高了英语水平,弥补了其英语的先天不足,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她的组织能力和与别人的协调配合能力,而且通过在话剧俱乐部里和当地孩子的接触,更多地了解了这个社会的风俗、文化,为其将来走入这个社会做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