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失调的和谐:书法与舞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50:41

书法与舞蹈  

2009-06-13 17:00:47|  分类: 毛笔书法学习交流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研究中国书法时,把它与舞蹈相媲美,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审美现象。笔歌墨舞、舞文弄墨、龙飞凤舞、鸾舞蛇惊等等这些词汇,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书法中有着独特的舞蹈意象。

 

在古代的书论中,常使用似乎玄虚的语汇,来形容书法的意象特征。比如孙过庭《书谱》中的“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就是抽象与具象统一而成的意象化描述。用巧设譬喻的方法,来体悟自然现象,比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夏云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路、屋漏痕等等,书法家从中寻找灵感,启发书法创作。王羲之观鹅、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怀素夜闻嘉陵江涛声而书艺大进,都说明了体会“意象”的重要性,而舞蹈,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角度。

 

唐人斐旻舞剑、张旭草书、吴道子画壁,时人谓之“三绝”(还有一说是李白诗歌、斐旻舞剑、张旭草书),是把书画与舞蹈比并的佳例。张旭最善狂草,下笔纵逸,变幻多端,当时有“草圣”、“张颠”之誉。他嗜酒,放旷不羁,醉后呼叫狂走,乘兴挥毫,每每有佳作,他的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冠军帖》、《古诗四帖》等,其中《肚痛帖》草书6行30字,一气呵成,明人王世贞有跋,说“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来极度赞美“张颠”的书法意象。

 

对于书法意象的欣赏,除了从书法本身的形式语言着手外,从视觉造型方面研究其暗含的多方面的审美特征,无疑会有助于对书法艺术的认知。意象,虽然似乎是虚幻的、主观的、认识上的,但必须依靠物质的、客观的、可见的形式来完成。舞蹈与书法,它们都必须有严格的秩序感。“不管是诗歌、音乐、舞蹈、建筑、书法还是任何一种工艺,都证明了人类喜欢节奏、秩序和事物的复杂性”,秩序感,左右着视觉效果的美丑与好坏。“一曰优游不迫,二曰沉着痛快”,这两个特征,最可以概括书法与舞蹈的共同要求,那超然的意象,不是无源之水。用笔的油滑不等于流畅,笔墨构图的臃塞不等于丰富,西方“滴墨舞”式的涂抹,与中国优秀的书法意象相去甚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书法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是蕴涵了丰富感情的高级语言。

 

书法基本属于抽象的造型艺术,尤其是最具表现力的草书,既可悦目,亦可娱情,那已不是简单的视觉构造,它与摄影、绘画、装置、雕塑等有不小的差别。书法的视觉效果是显见的,容易被人接受,而它所能包容的更多的意象,则不容易被人认识到,需要相应的审美经验来领会。书法用笔的流畅,所产生出的线条,分明是飞舞悠扬的身姿,是划过空中的曼妙有情的乐音,那是熔铸了作者感情的存在。“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以作者腕下笔墨为外在形式的线条轨迹,最后要归到作者的“心”上。“探彼意象,入此规模。忽若电飞,或疑星坠。气势生乎流变,精魄出于锋芒”,这种复杂难明的携带了感情的“意象”,完全是舞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个绝美的字体造型,就是一个动人的舞蹈身姿;一段逶迤变幻的线条,就是一个婉转绰约的舞蹈动作。

 

书法的纸张,虽然是平面的,但经由时间而划过的线条,一旦产生,就是空间的存在,它里面所可能包含的意象,的确能寄托无限的不可名状的东西。舞蹈艺术是美化了的人体动作,用以表现一定的思想情感,而书法线条在空间的运动轨迹,与舞蹈相比虽然在造型的抽象性与具象性、运动平面性与空间性、节奏的明显性与隐含性以及情感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等等均有所区分,但在远近、虚实、轻重、疾徐、露藏以及直曲、行驻、断连、缓疾、粗细、方圆、疏密、厚薄、浓淡等等方面,都几乎可以作为舞蹈的细微动作来欣赏,尤其是“S”形的走笔,也一笔而三面生,既在造形上体现了用笔的高超技巧,也暗寓着的蓬勃生命活力与感情色彩。圆润婉转、含蓄圆通、柔中寓刚、曲中见直,篆书中锋用笔所体现的“‘篆尚婉而通’,余谓此须婉而愈劲,乃可;不然,恐涉于描字也”,如此细腻妥帖,正可实现孙过庭《书谱》所提出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之境界。书法线条的情态,靠欹侧、错落、掩映、参差、呼应、揖让、穿插等等而产生。“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以使转为形质”,孙过庭这样的陈述,不但指出线条有性情,还说出了它所以产生的实际机理。

 

书法的用笔机理,具体而微,与舞蹈的动作不谋而和。唐人张怀瓘《玉堂禁经》提出“用笔十法”,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字变转,并引用《翰林密论》迟笔、逆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啄笔等十二种“隐笔法”,而刘熙载《艺概·书概》则提出“笔锋八法”,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实锋、虚锋、全锋、半锋,都是很具体的用笔动作。此外,迟锋、逆锋、涩锋、倒锋、转锋、涡锋、啄锋、隐锋、偏锋、筑锋、过锋、出锋、缩锋、抢锋、挫锋、趯锋、裹锋、簇锋、绞锋、捻锋、搓锋、摆锋、荡笔、摇锋、导锋、抵锋、折锋、翻锋、断锋、提锋、回锋、挈锋、按锋、顿锋、蹲锋、衄锋、驭锋、驻锋、淹锋、揭锋、渴锋、拖锋、打锋、截锋、拽锋、战锋、蹙锋、息锋、憩锋、押锋、结锋、振锋、拓锋、抽锋、拔锋、抛锋、铺锋、搭锋、越锋、度锋、飞锋、纵锋等等,几乎所有的人的动作,都可以用来思悟笔锋的微妙动作。而另一方面,古代文学作品对舞蹈的生动描绘,简直又可以直接作为书论来解读。汉人傅毅《舞赋》中的“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翱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张衡《七盘舞赋》中的“搦纤腰而互折,嬛倾依兮低昂”,唐人谢偃《观舞赋》中的“流而不滞,急而不促。弦无差袖,声必应足”、“进止合度,俯仰若一。节缓则顾迟,唱速则回疾。殊姿异制,不可殚悉”,莫不如是。舞蹈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其回环顿挫的每一个律动的瞬间,无论姿势、情态还是意韵,都与书法异曲同工。

 

从古代文论艺论中,来挖掘并咀嚼书法与舞蹈的意象关联,并互相印证、启发、参悟,以期提升对两种艺术的认识深度,并切实指导创作实践,其意义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