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电力企业名单:宋词鉴赏辞典--中华书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55:59
  宋词鉴赏辞典 主页 > 宋词鉴赏辞典 目录
  关于中华书库
  中华上下五千年   徐志摩诗
  唐诗
  宋词
  四大名著
  痞子蔡小说集
  悟空传
  镜花缘
  狼图腾
  孔子
  庄子
  荀子
.....

  生平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幼孤,少有才名,七岁能文            章。景德初,以神童荐,赐同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历任太常寺奉礼郎。翰林学            士,太子左庶子,加给事中,迁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因论事忤太后旨,以刑部侍郎            知宣州,改应天府。后为御史中丞,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            学士。明道元年(1032)迁参知政事,尚书左丞。庆历中官至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至和二年卒,年六十五,谥元献。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            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宋史》本传)。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官僚士大夫的            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诗文集今已不传。有《珠玉词》三卷。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晏殊词作鉴赏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            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            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            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            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词的独            特风格。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于            锦绣字面的堆砌,而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            象。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            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劈头“小阁重帘有燕过”点出环境与时令。此句看似平淡,实乃传神一笔,有破            空而来之势。这匆匆一过的穿帘燕子,莫非是远方使者,给帘内入传递了春将归去的            消息。像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层层波澜。一下子打破了小阁周围宁静            的空气,起着沟通重帘内外的作用。阁中人目随燕影,看到“晚花红片落庭莎”。原            来时已暮春,庭院满地落红。“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谢,形容落花的时间,一指            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节令。春末多雨,更兼庭中少行迹,满庭莎草已是一派            浓绿。“红片”与“庭莎”,绿肥红瘦,相映成趣。“曲栏干影入凉波”,庭院中池            边的曲曲栏干,倒影于池塘碧波之中。“凉波”的“凉”既是时已入暮,池水生凉的            真实写照,又是个中人此时此地心境凄凉的折光反射。以上三句写的是帘外景物,从            视觉所及落笔。“重帘”、“过燕”、“晚花”、“庭莎”、“曲栏”、“凉波”诸            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其色泽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动或静,使整个庭院呈现出一片            凄清冷落。虽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他的处境、心曲,已跃然纸上了。片两句由帘外            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一霎”、“几回”乃互文。虽说是“好            风”、“疏雨”,小阁里的人却听得分明,感得真切,可见环境是何等的静,人是多            么孤独。上句“翠”、“生”二字,一为冷色,一为动态,这种化虚为实的描写,把            周围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质感。好风入槛,翠幕生寒,孤身独处,情何以堪。下句            “圆荷”即荷叶。疏雨滴嫩绿的荷叶上,声音本是极细极微,但偏偏阁中人却听得清            清楚楚。帘外之凄清冷落如彼,帘内之空虚寂静如此,这一切本是足以生愁了,何况            又值“酒醒人散”之后。末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兴起感情波澜,似神龙掉尾,            极有跌宕之致。              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寞怅惘的心绪。结句抒发的亦是            富贵闲愁。前人评晏殊词圆融平静,多富贵气象。晏殊自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            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此词可见一斑。              ●浣溪沙              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全词婉转有致,犹            如一幅别具韵味、浓墨重彩的油画。              首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古时富贵人家,严冬时把冰块收藏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气。一“寒”字正反            衬出室中的热。接着,作者笔触写到室中人的身上:她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            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二、三句设喻。用意            用语均似“花间”。“粉融”,谓脂粉与汗水融和。不点出“汗”字,正是作者高明            之处。“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虽亦古诗词中常用之语,但本词中却有特殊的            意义,它跟“冰寒”句配合,盛夏中得清凉之意。以“玉”、“冰”、“粉”、“雪            ”之白,衬托“妆面”之红,写夏日黄昏女子妆罢的情景,真如一幅优美的彩照。              过片写她那下垂的鬓发,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妆饰;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            上脸边。两句写女子微醉的情态,艳而不俗,细而不纤。古时女子的面饰,有以黄粉            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李商隐《蝶》诗之三“八字            宫眉捧额黄”,似即指此。“欲迎”、“初上”,形容绝妙。不独刻画之工,且见词            人欣赏之情。“月”与“霞”,语意双关,既是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也是黄昏时的实            景。可以想象这位美艳的姑娘,晚妆初过,穿着件单薄的纱衣,盈盈伫立,独倚暮霞            ,悄迎新月。              “一场春梦日西斜”,方始点明,原来上边五句所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            。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妆。“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慵困无聊,闲愁            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末句倒装,“日西斜”三字,与上片“晚来”接应。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全词章法结构            上下关合:下片“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因离别而念远:“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            ,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结句借用《会真记》中的诗句,即转即收。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来,语甚警炼。“一向”,即一晌,一会儿。片刻            的时光啊,有限的生命!词人的哀怨是永恒的,那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谁不希望            美好的年华能延续下去呢?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这虽是《珠玉词》中常有            的慨叹,而本词中强烈地直接呼喊出来,便有撼人心魄的效果。紧接“等闲”句,加            厚一笔。词中所写的,不是生离,更不是死别,而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而已!“等闲            ”二字,殊不等闲,具见词人之深于情。短暂的人生中,别离是不只一次会遇到的,            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词人唯有强自宽解:“酒筵歌席莫辞频”            。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自遣情怀吧。“频”,谓宴会的频繁。叶梦得《避            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            ”,“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酒筵歌席”,即指这些日常的            宴饮。这句写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过片二语,气象宏阔,意境莽苍,以健笔            写闲情,兼有刚柔之美,是《珠玉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句。两句是设想之辞。若是登            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河山,徒然地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摧落            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语本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            能几时?”作者不欲刻意去伤春伤别,故要想办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吴梅《词学通            论》特标举此二语,认为较大晏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胜过十            倍而人未知之。吴氏之语虽稍偏颇,而确是能独具慧眼。此处“满目山河”二语,“            重、拙、大”兼而有之,《晏殊》中仅此而已。“不如怜取眼前人!”意谓去参加酒            筵歌席,好好爱怜眼前的歌女。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他不会让痛苦的怀思去折磨自            己,也不会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怜取眼前人”,也只是为了眼前的欢            娱而已,这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贯态度。              本词是《晏殊》的代表作。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            者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            越,慨叹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词            人幡然感悟,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这首词又是《珠玉词》中的别调。大晏的词作,用语明净,下字修洁,表现出闲            雅蕴藉的风格;而本词中,作者却一变故常,取景甚大,笔力极重,格调遒上。抒写            伤春念远的情怀,深刻沉着,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使词意不显得            凄厉哀伤,这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            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            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            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            ,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            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            ,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            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            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            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            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            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            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            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            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            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            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            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            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            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            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            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            ,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            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            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词作鉴赏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            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            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            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            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            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            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            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            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            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            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            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            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            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            “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            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            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            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            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            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            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            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            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            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            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            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            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            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            ,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            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            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            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云鱼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晏殊词作鉴赏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绿水长流,而自己爱            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            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            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            ,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            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            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            ),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云鱼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            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            晖照着正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            ,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            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            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            依然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            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            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平乐              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与作者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都突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            贵气象。作者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            院等意象,通过主人公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            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起首二句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金风,即秋风。《文选》张协《杂诗》“            金风扇素节”中,李善注曰:“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此时庭院内是            西风落叶,画堂中的词人因饮了绿酒,一会儿便醉眠了。用笔轻灵,色调淡雅,语气            仿佛与一位友人娓娓而谈。其中两组叠字,首尾相接,音律谐婉。以“细细”状金风            ,就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而显得平静、悠闲。“叶叶”这两个名词连用,            展开一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并使人感到很有次序、很有节奏。向来写梧桐经秋都是            较为凄厉的,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            声声,空阶滴到明。”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经过一代又一代            词人的染笔,以至于使人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况味。而象晏殊写得如此            平淡幽细的,却极为少见。下面“绿酒”一句,因为用了“初”字和“易”字,就觉            得他的酒量不大,浅尝辄醉,也是淡淡的一笔。然后词人才用了较重的笔墨:“一枕            小窗浓睡。”“绿酒”句点出“浓睡”的原因,是陪笔,“一枕”句才是此片的主意            。宣何以“易醉”?浅醉何得“浓睡”?原来词人有一点淡淡闲愁,有愁故易醉,愁            浅故睡浓。              下片则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感觉。词人一觉就睡了整整一个昼夜,睡极浓矣。            浓睡中无愁无忧,酒醒后是什么样的情绪,他没有言明,只是通过他眼中所见的景象            ,折射出心情之悠闲,神态之慵怠,而结句中却仍反映出一点淡淡的哀愁。紫薇,夏            季开花;朱槿,夏秋间吐艳。上片说金风吹得梧桐叶坠,显然是秋天了,所以词人从            小窗望出去,这两种花都已凋残。值得注意的是:上片的梧桐叶坠,为耳中所闻;下            片的两种花残,乃眼中所见。词人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来表现他此际的            情怀。“斜阳却照阑干”,紧承前句,描写静景。晏殊另一首《踏莎行》中云:“一            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词境相似。              日暮了,斜阳正照着阑干,正是“双燕欲归时节”。此意平平说来,似不相干语            、没要紧语,但实际上,却用这样的语言来调和气氛,缓冲节奏,烘托情感。吴衡照            《莲子居词话》云:“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感。”“燕子欲归            ”,乃系景语,它对下句“银屏昨夜微寒”,正好起了一个铺垫和烘托的作用。双双            紫燕即将归巢了,这个景象便兴起词人独居无聊之感,于是他想到昨夜酒醉后原是一            个人独宿。一种凄凉意绪、淡漠愁情,不禁流于言外。但他不用“枕寒”、“衾寒”            那些用熟了的字面,偏偏说屏风有些微寒。寓情于景,含蓄蕴藉,令人低徊不尽。              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            ,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刘攽            《中山诗话》说:“无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也就是说            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但从这首词来看,它的闲雅风调虽似冯词,而其华贵气象倒有            点象温庭筠的作品。不过温词的华贵,大都表现词藻上的镂金错采,故王国维以“画            屏金鹧鸪”状其词风。晏词的华贵却不专主形貌,而于精神。“每吟咏富贵,不言金            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            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见吴处厚《青箱杂记》)这首词中所写的风,            正与上举两例相似。它所塑造的形象,借用晁补之评论其子晏几道词的说话,一看就            知道“不是三家村中人”,而是一个雍容闲雅的士大夫。              ●喜迁莺              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              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              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晏殊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赠别词,作者将离情写得深挚却不凄楚,有温柔蕴藉之美。              起笔“花不尽,柳无穷”借花柳以衬离情。花、柳是常见之物,它们遍布海角天            涯,其数无尽,其广无边;同时花、柳又与人一样同是生命之物,它们的生长、繁茂            、衰谢同人之生死、盛衰极其相似,离合聚散之际,也同样显露出明显的苦乐悲欢。            “应与我情同”是以花柳作比,衬写自己离情的“不尽”和“无穷”,宛转地表露了            离别的痛苦之深。“觥船一棹百分空”,一句出自杜牧的《题禅院》诗。作者这里强            作旷达,故示洒脱,以一醉可以消百愁作为劝解之辞,而“何处不相逢”,则是以未            来可能重聚相慰。对友人的温言抚慰之中,也反映了作者尽量挣脱离别痛苦的复杂心            态,他既无可奈何,又故示旷达。              下片自“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起,词情一转,正面叙写离别之情。            高山流水,贵有知音,朱弦声悄,是因挚友远去,一种空虚寥落之感油然而生。“天            若有情应老”,用李贺句意直抒难以抑止的离别哀伤。结拍“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            梦茫茫”二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又一次劝解。同为相劝之语,此处内涵上却与上片不            同。上片劝慰之语只就当前离别着眼,以醉饮消愁、今后可能重逢为解,是以情相劝            ;此处劝语却透过一层,以利名如梦为解,属以理相劝,劝解之中包含着作者自身的            感受和体验。晏殊一生富贵显达,长期跻身上层,但朝廷内派别倾轧,政治上风雨阴            晴,不能不使他感到利名场中的尔虞我诈,宦海风波的险恶,人世的盛衰浮沉,抚念            今昔,恍然若梦。              这首词明快、自然,读来如行云流水,与作者其它词风格迥异。其思想内核,一            方面是藐视名利,一方面是寄情山水歌酒。全词抒写离情别绪中,反映了晏殊的人生            态度和处世哲学。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            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            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            “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            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            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            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            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            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            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            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            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            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            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词中            “长恨离序”、“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彻而又富于概            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撼庭秋              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            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            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            ,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            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            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            。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            ,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            ”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            ,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            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            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            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            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            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少年游              晏殊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              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咏木芙蓉。秋风萧瑟,落叶纷纷,而芙蓉花却独自开得分外艳丽。这不畏严            霜的木芙蓉象征着爱情的坚贞、高洁,因此词人要特地把它留赠给自己的意中人。              “重阳过后”三句为景语,写重阳过后自然景物的变化。西风凄紧,庭叶飘零,            渲染出清秋萧索的气氛。紧接“朱阑”三句,作者凄清的背景下,反出一艳笔:这秋            日的清晨,芙蓉(秋天开白、黄或淡红色花)枝梢簇集一处,淡雅美丽。这里用对比            、反衬手法,益见出清秋开放的芙蓉之可贵。              “霜前月下”三句着意刻画的是:清霜中,明月下,那微斜的红花、淡黄的小蕊            ,是多么鲜明美丽,真的要叫春天回转了。“霜前月下”,泛写芙蓉开放的环境,从            另一角度补充“朱阑向晓”句意:“斜红淡蕊”,具体刻画出芙蓉的“妖艳”:“明            媚欲回春”,是芙蓉所引起的强烈感受,它似乎能把萧瑟的秋季化作美好的春天。结            拍二句承上抒怀:不要把这美玉般的花儿随便地摘下来,还是留着它赠送给意中人吧r            花及人,因人惜花,惜花亦惜人,此句为点睛之笔。              这首咏物词,咏木芙蓉的同时,自有词人的感情。词人要把这凌霜耐冷、独傲秋            庭的花儿送给意中人,实际上寄托着作者对坚贞高洁之品德的肯定与赞赏。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以往日之“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面,对照今日之孤独寂寞,            上下片对比强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词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明写,有暗            示,有详笔,有略笔,写得跌宕有致,音调谐婉,意韵深长。              首句“池塘水绿风微暖”中的“水绿”、“风暖”两个细节暗示出时令为春天,            好风轻吹,池水碧绿。这一句是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            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此句将“风”与“水”联一起,又隐            隐形成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可谓蕴含丰富            。              “记得”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首先以详笔            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即绝色女子            之代称。紧接着“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这            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            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            ”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            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            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第一句“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            此句与上片若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            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今昔,这样就为最            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张宗橚《词林纪事》中说:“东坡诗:”樽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            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遍,不禁惘然。“的确,此词结句”当时共我赏花人,            点检如今无一半“,留给读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长的。              ●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              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晏殊词作鉴赏              这首词借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无常,细腻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作            者的复杂情感。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词作,为晏殊词的另类作品。              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            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            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            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            。“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从客观转到主观,说对着上述现象,千头万绪,细细盘算            ,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暂起,这两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            出下面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            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            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            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            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交互钩连            ,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            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象卓文君、神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            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            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            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来看,他写这件事,应该是            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            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            ,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            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            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            慨之声。              此词化用前人的诗句,信手拈来,自然贴切。词中的复杂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            人生态度和襟怀。              ●木兰花              晏殊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              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              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晏殊词作鉴赏              这首词虽写离愁别恨这一传统题材,但却别有一番情调,是作者性格的体现,是            明澈理智和深厚感情的完美结合。              上片首句勾勒出一个豪华、优美的环境:玉楼朱阁,有明窗可以赏月,帘外的庭            院里种着好花。但情与境的关系却很复杂,处这个明快环境的主人公,由于与心爱的            人分别,对着“横金锁”的楼阁,便有人去楼空之痛。寒食、清明时节,春色最浓,            却是将残之候,故云“寒食清明春欲破”。这两句从“横金锁”三字已露出可愁之迹            。接下来两句写景与写愁结合,写斜月照着人凝愁的双眉,人看帘外的落花,因触动            身世之感而双眼落泪;同时又点染出天上的一勾缺月和窗里人的愁眉相似,帘外花落            有如帘里人垂泪。              下片转而以抒情为主,兼带议论。起两句:“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            ?”用典:朝云,用的是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            ,以喻美人。无那,无可奈何。“朝云”一句说与心爱的美人的聚合离散,都是不由            自主、无可奈何之事,这是对于人力有限、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和情绪的感叹,是人            之常情。“百岁”一句说的是:面对这种情况,看透了也就不用过分伤感,自寻烦恼            ,因为自古以来,有几个人能和他的爱人厮守相看到百年呢?只有看透世事,超脱常            情,才能有此议论。这议论是对上面所写感情的否定,然而下面两句接着说:“别来            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将为”与“将谓”通用。这两句的意思是:主人            公以为可以排除离愁别恨的牵缠,结果还是“万转千回”地思念过了;这表明情不容            易被战胜,而且主人公也不甘心放弃它,又回到对情的肯定。这样,理与情、肯定与            否定,互相渗透,把一种复杂的感情,处理得单纯而又明净,有“哀而不伤”之致。              晏殊词语多浑成,少雕琢。此首“窗问”一联即是情景交融、精工美妙的佳句。            还有一些词句,概括了时移物换、悲欢离合方面的感受,即如这首词中的“朝云聚散            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确乎饶有理趣,能使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给人以启迪            和回味。              ●诉衷情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晏殊词作鉴赏              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            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            情致缠绵。词中化用金昌绪的《春怨》和王昌龄的《闺怨》诗,但有神无迹,如轻霜            溶水,泯融无痕。诗词都写到莺声惊梦生恼,春柳触发怨情,但诗中闺妇听莺声而小            庭追打,见柳色而直说悔意,明朗爽利,感情真切;词里的香阁女子却只是浓睡不起            ,宿妆不整,娴静温婉,含而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