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界杂志社:张元济廉政思想研究——从《新治家格言》管窥张元济的廉政思想及其对地域廉政文化的影响--海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44:20

张元济,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商务印书馆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当选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任华东军政、行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首任馆长,当选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出版家和文献学家。在图书出版、古籍整理、版本目录学、校勘学、藏书和图书馆学等领域贡献卓著。张元济是一位爱国者,也是廉政文化的倡导者,他的廉政思想在其手书的《新治家格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代江苏学者朱伯庐所著的《治家格言》,从旧时代的道德观出发,规劝人们安分守己,修身养性。从总体上说,由于历史的局限,反映了作者“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的宿命论哲学。但在提倡勤俭持家、重视待人接物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后人誉为“朱子家训”,并视为行为的准则。

张元济重视个人思想修养,尤能推己及人,因此在肯定《治家格言》的体例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于1948年立春日,“访朱伯庐体兼补其所未备”(《新治家格言》),撰写了584字的《新治家格言》。张元济时已82岁高龄,《新治家格言》可以说是张元济一生处世立业、亲身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新治家格言》的廉政内涵

一、“修身”以为人

张元济在其《新治家格言》的首句就提出,“为人之道,修身为本”。 这与孔孟的为人之道完全一致 。《大学》有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说:无论是谁,想不失做人的本分,想为君子,希贤希圣,或者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从修身做起。廉洁修身,乃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孟子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修身,就是修己。“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这是一种思想品质、思想意识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反省、检查 、约束自己 。二是由于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这种反省而逐步形成了某种情操,达到某种道德境界。

修身的目的,旨在为人,为百姓,为国家。张元济在其《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的“编写本意”中说到:“我们良心上觉得应该做的,照着去做,这便是仁。为什么又会有求生害仁的人呢?为的是见了富贵去营求它,处在贫贱去避免它,遇着威武去服从它。看得自己的身体越重,人们本来的良心就不免渐渐地消亡。贪赃枉法,也不妨……有了这等人,传染开去,不知不觉受他的引诱,这个民族必定要堕落,在世界上是不容存在的啊”。他在《我国现在和将来教育的职责》中说道:“社会上迷漫着一种骄奢、淫佚、贪污、诈伪、鄙贱、颓惰、寡廉鲜耻的风气,使我国家糟到这样的田地”。在张元济看来,修身之本在于正心、在于仁、在于善。存善心,行善事,做善人。而善是修来的,绝非天生就有。“只注重新知识,将人格的扶植,德性的涵养,都放在脑后”(《我国现在和将来教育的职责》),子不孝、兄不亲、父不严、夫不尊、官不廉、民不敬,整个社会秩序就会大乱。

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期间,主持编辑了多种修身教科书,如《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简明修身教科书》等,包含了个人修养教育和国家社会观念的灌输,开启了近代国民教育的第一步。这是张元济修身而推己及人的根本所在。

二、“自立”以处世

张元济在《新治家格言》中提出,“人贵自立,须知有志竟成,民生在勤,漫冀不求而获”。他在《论孔子在今日的地位》一文中,十分推崇孔子的“自立”、“廉洁”、“勤劳”之说,认为“做人最要紧的是独立。孔子说道,匹夫不可夺志也。又说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孔子不许人苟且的”,“还有是廉洁。孔子说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又说道,小人喻于利。又说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是孔子不许人贪污的”,“还有是勤劳。孔子说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他看见他的学生宰予在白昼睡觉,就骂他是朽木、粪土之墙。这是孔子不许人闲惰的”。 张元济主张“一日之计在于寅,诸宜乘早。七有不堪总由懒,切莫贪闲”。(《新治家格言》)要通过个人的勤奋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不是消极地依靠父母所赐,朋友所助,不是靠请客送礼,摧眉折腰乞求而来的施舍,更不是贪污受贿,巧取豪夺。这是张元济对儒家“自立”、“廉洁”、“勤劳”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三、“喜新”以除旧

张元济自认“平生宗旨以喜新厌旧为事”,商务印书馆能有此成绩,“其一部分未始非鄙人喜新厌旧之主义之所致”。(《张元济书札》)张元济在《新治家格言》中提出,“逮居亲丧,毋徇俗尚,麻衣草屦,何必墨守古风;礼忏诵经,亟宜革除陋习,厚殓非礼,还防盗贼生心;入土为安,休信堪舆谬说,火葬最为解脱;公墓亦可安宁”。 这是张元济对于旧丧葬的“喜新” 论,是张元济廉政思想在《新治家格言》中的又一体现。认为厚葬并非礼制,且仪式繁杂,耗费巨大。成为死者家属的一项沉重负担。只有少数的大户才操办得起,而其他人家因无力厚葬,又不敢薄葬死者,生怕有违礼制,受到非议,故只好将棺木停放起来,待日后再葬。张元济曾痛斥这种现象“窃维停棺不葬,最为恶习”,(《张元济诗文》)“民智蔽寒惑于风水之说,吾邑大盛,欲葬必先卜地,地师日吉,则其值颇昂。力不逮者辄逡巡而止”,(《张元济诗文》)“……凡此皆溺于迷信之说也”。(《张元济诗文》)他在《新治家格言》中明确提出:“迷信必当破除,不作无益害有益”。张元济的此种崇尚新风的进步思想,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为了清除当时泛滥成灾的“停棺”现象以及旧丧葬陋习,张元济曾亲自主持创办张氏合族公墓,“号召薄葬”(《张氏宗祠、公墓规则》)。反对庸俗的礼尚往来,不请宴,不做道场。提出“亲友送葬,万不敢当”(《张元济诗文》),主张“庆吊勿侈多仪;此为改造旧家庭,更求适应新社会”(《新治家格言》)。

这是80多年前张元济的思想,与如今的某些官员为建豪华祖坟毁林圈地花费百万又有着怎样的鲜明对照呢。

四、“仁心”以待民

张元济在《新治家格言》中提出,“四民无分阶级,先除贵贱之见”。又提出, “家有雇佣,并宜善视;曾侍先代,当以伯叔相尊;若在少年,视如子弟之列,昔为主仆,今同主宾”。“四民”,乃从事“农、虞、工、商”之人,喻指社会一切民众。在张元济看来,不管是种地的农民,还是经营的商人,富也好,贫也罢,都应一视同仁,不分阶级,不分贵贱。“冠服不尚奢华”,“饮食不求丰羹” (《新治家格言》),这便是张元济对于贵贱的态度,认为“人们物质的享用太过,久而久之,目的只有金钱,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我国现在和将来教育的职责》)张元济在《谈绑票有感》一文中提到,“国家管着教育,为什么使他们得不到一些知能;国家管着工商、路矿、农林,为什么使他们找不到一些职业?蝼蚁尚且贪生,狗急自然跳墙,人们饥寒到要死,铤而走险,法律固不可恕,其情却也可怜。”他从心底里同情绑匪的境遇。在给好友丁文江的信中有这样几句话:“若辈……如有生路,谁肯为此?呜呼!谁实为之而令其至于此哉!人言此是绿林客,我当饥民一例看,未知我兄闻之又作何感慨也。”(《我的父亲张元济》张树年著)虽身历险境而不畏惧,脱险后又替绑匪辩护,这就是张元济的仁心、胸襟和气度。

张元济《新治家格言》中所蕴含的修身、自立、除旧、仁心等廉政内涵,是张元济廉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一生孜孜追求和实践的价值所在。
身体力行彰显廉政风范

一、大公而无私

张元济历来主张重责轻利,每年所得红利自己规定要低于其他高级职员。每遇身体不适,虽照常上班而拒受全薪。如遇病休,则要求公司停发自己的工资。至1926年退休,积款连本带息达到5100多元,请他提取,他坚不收受。只得按他建议把这笔钱当作教育基金,为公司低收入职工的子女缴纳学费。(《智民之师张元济》张人凤著)

在用人方面,张元济提出“取诸社会,用人惟才”的方针。认为“满清之亡,亡于亲贵;公司之衰,亦必由于亲贵。”张元济的儿子张树年,当年从美国留学回国,擅长经济管理,对商务来说,是亟需的人才。但张元济始终以公司大局为重,提出“我历来主张高级职员的子弟不准进公司,我应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我的父亲张元济》张树年著)

退休后,张元济义务主持《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重要文献的编辑工作,对于公司奉上的酬薪支票,只略做沉思,便挥笔复函:“……断断不敢拜领,原票注销缴上,敬乞收回。”(《智民之师张元济》张人凤著)

二、廉洁而大义

上海沦陷后,张元济一家生活日益窘迫,连为数不多的善本都陆续卖掉了。在一位亲戚的建议下,开始鬻字为生。但面对汉奸的重金索字,则视如粪土。汪伪政府的浙江省长傅式说附庸风雅,托人送去一幅画卷,请他题字,还附有11万元的支票,他从支票的印章发现是傅式说,马上断然拒绝,退回支票,修书一封:“是君为浙省长,祸浙甚深……以是未敢从命”。(《智民之师张元济》张人凤著)

张元济自己生活颇为艰难,对贫困潦倒的裱画师却慷慨相助。上海南市有家小裱画店,营业萧条,全家数口濒于绝境,因以前与张元济有装裱业务关系便上门求助。张元济自己也囊中羞涩,无力资助,但他取出所藏的三副自书对联相赠,让其装裱后出售,以解燃眉之急。店主感动得流下了泪水。(《张元济在上方花园》沈飞德)

三、公私而分明

建国前夕,张元济应邀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主办方在北京饭店举行盛宴,招待与会的著名人士。张元济则以“辞谢不往”的办法来应付。虽然日记中没有解释,但足见张元济的做人原则。(《张元济日记》)

会议期间,因公司事务,张元济委托大会招待处往上海发过一份电报。事后多次向该处邓主任询问费用,邓都避而不答。无奈之下让人去电报局了解价格,然后把电报费交到邓主任处。并恳切地说:“公款不可滥用,如果这笔钱实在不好处理,也应该留在招待处当作公费使用。”(《张元济日记》)

为照顾张元济生活起居,有关方面允许其儿子树年到会陪伴,并送来作为补贴的零用钱,张元济却“不敢领受”。一位代表劝说“规定供给,不必过谦”。张元济却说:“我们父子二人来此,食宿已极受优待,何敢再耗公款?”一个月后,张元济在日记中写道:“招待处送零用费一万六千元。于原单上注明‘不敢领受’。”(《张元济日记》)

四、节俭而慷慨

张元济崇尚俭朴,经常教育晚辈勤俭节约,无丝毫奢侈浪费之恶习。勤俭持家之风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就连绳子、纸片一类都是不允许浪费的。张元济广交八方人士,每天都会收到大量信件。他把信封积累起来,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让家人做一次“翻转信封”,就是把收到的信封拆开,翻过来重新粘贴好,再次利用。(《水流云在——张元济孙女回忆录》张珑著)

抗战胜利后,张元济在一次《新闻报》记者专访时流露出对家乡海盐教育的忧心:“八年战争的结果,海盐的房屋被毁了百分之八十,这里的老百性连吃饭都成问题,教育似乎就更有问题了”。 1951年4月,85岁高龄的张元济虽已瘫痪,但心里仍挂念着家乡的教育。于是致函海盐县人民政府,信中表示“愿将祖遗座落城内虎尾浜现租与县立中学(编者按:每年象征性收取租费大米一石)使用之房屋全所并余地捐与该中学为校舍”。当中学领导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读张元济“捐赠证文”时,全体师生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智民之师张元济》张人凤著)

这只是张元济廉政思想亲身实践的几个点滴。在张元济的一生中,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以上几例只是对张元济廉政思想的一个佐证。
对地域廉政文化的影响

张元济是海盐人,作为中国著名的出版家和文献学家,张元济是海盐人民的骄傲。作为廉政思想的倡导者,张元济又是海盐廉政文化建设的楷模,对地域廉政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

一、“学”张元济修身而推己及人的思想品德
“扶助教育,启迪民智”是张元济修身而推己及人的思想理念。他创办过通艺学堂(清末),主持过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办过通艺学堂图书馆、东方图书馆、合众图书馆,主持商务印书馆半个多世纪,无不为了这一理念而终身耕耘着。1921年,他在给朱希祖的信中说:“弟数年以来,亦锐意采购同邑先正著述……建筑图书馆,弟久有此意”,一直渴望家乡海盐能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然“既经倭乱,鉴于祠屋半毁,修复无力,本地图书馆之建设,更属无望”。为了张元济的这一宏愿,学习、继承并发扬张元济的思想,1987年建起了以张元济名字命名的公共图书馆——张元济图书馆。1999年,建起了重点中学“海盐元济高级中学”及“涵芬图书馆”。2002年,在张元济“捐赠祖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海盐中学迁入了新校舍。多少年风雨兼程,多少年流光溢彩,海盐教育在张元济思想影响下,注重思想道德培养,经常性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张元济图书馆也被命名为“嘉兴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发挥着廉政文化教育的作用。张元济的廉政思想已根植于家乡海盐,廉政文化教育正稳步推进。
二、“研”张元济卓越而开辟草莱的学术成就
茅盾曾经说过,“在中国的新式出版事业中,张菊生确实是开辟草莱的人”。研究张元济的生平事迹,发扬张元济精神,是传承和发展张元济学术思想包括廉政思想的根本途径。海盐县委、县人民政府,商务印书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出版博物馆等通力合作,在国内外众多研究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下,1987年以来,已在海盐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性的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出版了《张元济轶事专辑》、《纪念出版家张元济先生诞生130周年文集》、《出版大家张元济》、《纪念张元济诞生140周年暨第三届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等研究专著,且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等的案头之书。2008年,张元济研究会在海盐成立,规范了研究工作的开展。以学促研,以研促教。张元济的廉政思想推动了地域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
三、“用”张元济清正而公私分明的廉政思想

学习张元济,研究张元济,目的就是要用好张元济这一名人文化品牌,传播张元济的廉政思想,教育广大领导干部以先贤为榜样,执政为民,克己奉公,勤俭持家。海盐县大力倡导地域廉政文化建设,把张元济廉政思想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溶入到廉政建设的许多方面。

一是和廉政文化进校园相结合。在学校开展“张元济思想报告会”,有的学校在网站上开辟了“海盐名人故事”专栏,其中就有“张元济的人格风范”等,让学生们感受张元济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张元济廉洁奉公、清廉节俭的高尚品格。

二是和“人文海盐”讲坛相结合。利用“人文海盐”讲坛开展张元济思想辅导讲座,宣传张元济的廉政思想。

三是和纪委教育工作相结合。海盐县纪委为了加强地域廉政文化建设,把张元济公私分明、陆绩孝廉传千古、郑晓巧拒贿金等12个廉政故事印制成月历,并精心绘制插图,发放到海盐县中层以上干部及村、基层站所负责人手里。

四是和图书馆社会教育相结合。张元济图书馆设有“张元济先生纪念室”,陈列着张元济的生平事迹资料。自开放以来,已接待参观者6万多人次,还开通了网上“纪念馆”——张元济研究网。

五是和“海盐精神”相结合。“大气如海,淳朴如盐”的海盐精神,是以文化历史为支撑,以地理特质为依托,通过剖析“智、勇”的“海”之精神,“仁、实”的盐之内涵,对海盐深邃的人文精神进行了精要提炼。这种精神,是海盐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正是张元济等清廉、仁智者的精神。

张元济的廉政思想和实践,对地域廉政文化建设影响深远,为海盐人民“崇廉尚廉”树立了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