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王曜君其人其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34:12

理想的学习,是让学习者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忘记的投入状态中,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使人记忆、领会或创造大量的知识。    —杭州  王曜君

 

我应该算是幸运的,听过省特级教师王曜君两堂课:一次是在2007年杭州勇进中学上的《老王》,一次是在宁波上的《端午的鸭蛋》,杭州西湖区教研室主任王曜君教师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听了他的汪曾琪的《端午的鸭蛋》。套用教研员刘启才的评价,王老师的课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用炉火纯青评价王老师的课,有点媚的嫌疑,听了他的课后,却确实有一种清新的感觉,真的很久没有听到这样优秀的课。课后,王老师就自己的思考和追求给于会语文老师开了一堂讲座。

老师认为,一个有追求的教师应该做有型的语文教师,老师追求的所谓有型包括三个方面:1、“灵巧、灵动、灵性的精致型课堂”是我的追求;2、“简明、简约、简化的设计型教学”是我的风格;3、“胸中有价值、心中有规划、眼中有孩子的内涵型教师”是我的践行。       王老师的教育思想和追求还可以从他的语录里看到。他说:“理想的学习,是怀揣着希望上路,让学习者因为未来的希望而愿意不懈地尝试和持久地努力。”“理想的学习,是让学习者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忘我的投入状态中,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使人记忆,领会或创造大量的知识。”王老师关于教师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就是因为学生难教,所以有了老师;就是因为有了老师,学生的生命才更有色彩。”“将学生变为孩子,感其所感,定能找到一条与学生同行的路。路是辛苦的,过程却如沐春风。”

其中《端午的鸭蛋》设计如下: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生活的真实源于平淡的细琐。看来很平淡而琐屑的吃鸭蛋、玩蛋壳,其实包含了作者真切而细腻的情感。因此,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家乡的热爱是本文的主要情感。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知语言,从端午的“趣”中体悟“童心”、“乡情”;品析“鸭蛋”融风俗、文化、情怀于一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

    模块一:交谈“风俗”

    1.提问导入。

    简介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小说家。

    2.对“风俗”的信息筛选。

    (1)端午风俗,文中共有8种,找出来加以辨析。

    提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

    (2)作者记叙这8种风俗时有没有详略之分?

    提示: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详写,其余略写。

    模块二:解读“童心”

    1.找到“挂鸭蛋络子”的段落。

    提示:第4、5段。

    2.选读“挂鸭蛋络子”,重点分析玩法。

    既往实录摘选:

    师:作者写了哪些玩法?

    生:挑鸭蛋、吃鸭蛋、装萤火虫。

    师:哪一种玩法特别好玩?

    生1:装萤火虫,好像回到了童年。

    生2:吃鸭蛋,很快乐。

    生3:挑鸭蛋,充满乐趣。

    3.对文中字词内容的解读

    既往实录摘选:

    师: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呢?

    生:有!

    师:有什么?

    生1:淡青好看坚固,可以碰鸭蛋。

    生2:萤火虫装进去好看。

    师:“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怎样理解?

    生1: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鸭蛋的不同感受。

    生2:是对鸭蛋身形的形象说法,上尖下圆是比较秀气的。

    4.精读“吃”鸭蛋。

    提问:“吃”有什么地方好玩的?

    提示:其一,“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饿了就吃,很自由。其二,“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因为要做“灯笼”,充满一点惊险与乐趣。

    小结:“吃”也可以写出“乐”、“好玩”。

    5.猜读。

    既往实录摘选:

    师:写到儿时“吃”的作家,有好几位,鲁迅就是其中一位。

    材料介入: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师:将儿时的事情写得那么细致,当时他大致多少岁?为什么会这样写?

    小结: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

    模块三:感悟“乡情”

    1.品析“高邮的鸭蛋”,从语言中体悟。

    重点研读第2、3段。

    既往实录摘选:

    师:作者为什么如此细致地写高邮鸭蛋?

    生:在鸭蛋里寄托他对家乡的思念。

    师:哪一段话写得特别有情趣?

    生1:“哦!你们那里(就)出咸鸭蛋。”——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咸鸭蛋似的。

    生2:“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对咸鸭蛋情感浓烈,就是对家乡的情感浓烈。

    生3:“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字里行间充满对咸鸭蛋的喜欢、赞美之情。

    2.体味乡情,朗读品析文白相间的语言。

    材料介入:1981年初秋,受高邮市政府的邀请,爸回到了他魂牵梦萦、阔别了42年的故乡高邮。出发前他掩饰不住的那股子欣喜劲儿,真如一个赤子将投进母亲的怀抱。

    江苏电视台为爸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我记得那次周末回家,爸急不可待地要放这部片子的录像带给我们看。汪嘲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几遍才算够?看片子的时候,我们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诨,说爸“表现不俗,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可是没有像以往一样听到他反抗的声音。我回头看,一下子惊呆了:爸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是饱含着泪,瞬间,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

    材料介入:细想来,汪曾祺的文字,和高邮咸鸭蛋是很相似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会冒出来了”。鸭蛋只有腌到好处,才能冒红油;同理,只有胸藏丘壑,才能做出一等一的文章来。汪曾祺一生,写过的小说散文虽为数不多,却无不老到,都可算极品……那个老笑话在脑袋里上了年份,便失了真,这会儿只觉得高邮当真是有咸鸭子的,这咸鸭子,叫做汪曾祺;而他的文字,正是那冒红油的咸鸭蛋。(路建华《汪曾祺传》)

    模块四:质疑或总结

    材料介入:爸去世以后,我们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写些什么呢?想来想去,决定了,就写:…… (《老头儿汪曾祺》汪明)

面对材料中的省略号,学生可能回答“高邮咸鸭蛋——汪曾祺”,或“高邮咸鸭子——汪曾祺”,在会意的笑声中出示“高邮——汪曾祺”,为整节课画上意味深长的最后一笔。

[点评]

这个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心中有孩子,在本真的阅读教学中,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内化。比如这样几个问题:作者写了哪些玩法?哪一种玩法特别好玩?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写高邮鸭蛋时哪句话写得太有趣了?……就是最好的体现。阅读是一种很个性也很感性的活动,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做的是解读而不是解剖。整个设计从端午风俗开篇,引领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了解文本的内涵,最后在浓浓的乡情中收尾,让我们感性地认识了对故乡一往情深的汪曾祺。还有材料的介入多而不乱,恰到好处,体现了一位教师的文化视野与设计能力。

 观看了王曜君老师的《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切切实实地打开了我思索的天窗,从中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体悟。

一、高屋建瓴,立意深远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先生一篇写乡情的回忆性文章。在整个课堂设计中,老师都是围绕着风俗这个中心所展开。从开篇瑞安地区端午风俗的导入,再转而联系作者故乡高邮端午的风俗,引导学生从感性角度区别不同地区各自特有的风俗,从而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放在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课堂上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乡土之情。

作家的作品与他本人的生活态度是一致的,而作者的生活态度又断然离不开文化的浸染,只有从大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课文,才能真正把握作者想要从笔墨中抒发的真情实感。老师这种将语文课堂演变为人文讲堂的形式,使学生不但是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学习文化风俗,文化传统。

二、娓娓道来,自然晓畅

传统语文课堂,教师往往先介绍作家作品,再总体感知,最后进行重点段落或重点句、词品析。各板块界限分明,有棱有角。但在老师这堂课里,却没有这种传统的板块模式,整个课堂教者自己激情投入,引导启发学生逐渐深入,课堂如行云流水,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感。一堂语文课一般只能解决一个主要的问题,围绕这个大问题设计出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即形成问题流,才能使整个课堂紧凑而有序。老师的课堂就围绕作者的“童心”,重点分析“挂鸭蛋络子”的玩法,其间又设计对文中字词内容的解读,比如 “蠢”、“秀气”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思路十分清晰,逐层深入,步步挖掘,提升境界。

三、旁征博引,有机拓展

教材内容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资源,但不是惟一的,不是至高无上的。要真正理解作家作品,光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作为名家名作,更是需要通过课外拓展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打通文学的脉络。老师在《端午的鸭蛋》课堂中,就结合了鲁迅的《朝花夕拾》,结合了汪建华的《汪曾祺传》,结合了《老头儿汪曾祺》等,通过课外知识的延伸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分析和思考,得出文章中心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回想,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又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回归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乡土情节之下,课堂教学内容浑然一体,让人意犹未尽。

《课程标准》提到:“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觉得一堂真正优秀的语文课来源于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来源于精巧的课堂设计和问题流的贯穿,来源于学生自主性的真正体现。只有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热爱、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精神的提升,这才可能是一堂优秀的理想的语文课的最主要标志。

从王老师的课中,我深切感受到他曾经说过的“教师眼中不能仅仅是教案,而应该是学生”。正如海德尔格所说:“人要诗意的栖居”,语文教师不应该满足于做“教书匠”,而必须做爱的使者和快乐的传播者,做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者。全新的课堂教学景观正有待于我们开拓。我们要不断地追求卓越,与新课程同行,跟学生一道成长。

面对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我们不得不俯下身来,好好想想何谓“理想的学习”,躬身实践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育专家不愧是专家,王曜君老师的那堂《端午的鸭蛋》真的让人回味无穷。他儒雅的教态,幽默的语言,精巧的课堂模块设计,对汪老头(汪曾棋)真实的人文解读,对课件材料的适时运用,无不体现出一个教育专家对学生“理想的学习”透彻理解,不过让“让孩子遐想无限、欲望无限”才是这堂课的真正价值。

    我也遐想无限,我想,这将是我以后成长的最大动力。我很庆幸,我有与他一样的教学历练,从小学到初中,十六年农村教育锻练,已累积了宝贵的一线经验,而且现在我有一股莫名的热情,促使我在像王老师一样探索着教育的理想之路。我正如一只曾断线的风筝,现在终于有了自己飞翔的引线,飞得越来越稳,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