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交通局:中国外交运作的新转向:创造性介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3:36:57

中国外交运作的新转向:创造性介入


 

  中国的综合国力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明显跃升,海外利益急剧扩展。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中国已初步具备世界大国气象。大多数的亚洲重大事务与越来越多的全球重大事务需要中国的参与与表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对外事务上如何因应、外交行为如何改进,是中国外交决策者、执行者与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实践既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另一方面,中国外交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症,如未雨绸缪不够,拙于应对非政府组织与大众舆论,不善于在否定他国建议后提出可行议案,等等。从表面上看,这是大国成长中的烦恼,但深层探究,却涉及中国外交政策与外交运作上调适不到位。在全球化导致主权相对弱化与层次化的背景下,海外利益猛增的中国,如何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与相关国家与个体实现合作共赢?僵化地固守不干涉内政原则显然窒碍难行,放弃这一原则并以人权取代主权更行不通。改良是合适的途径。但如何改良?见仁见智。

五种外交运作方式

  北京大学王逸舟教授的看法是:在具体的外交运作上,实行创造性介入(creative involvement)。他列举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并认为这一模式有大力扩展的空间。依据笔者的理解,创造性介入包括五种外交运作方式:特使外交、故事外交、创新平台、借力外交、人本外交。前四种可以概括为柔性外交,第五种外交则体现为中国特色的“适时发力”。

  特使外交并非中国首创,但中国频繁地加以应用,却是近年的事。比较成功的案例是说服缅甸接受联合国的调解,以及说服苏丹接受安南第三阶段方案。这一外交的中国特色在于:绝不公开施压,通过私下进行平等、详细的利弊分析,使对方体面地接受国际组织的介入。“公开的批评等于羞辱,体面的外交容易达成合作共赢”,这本来是外交常识,但欧美大国却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尤其是在对待中小国家时。

  “中国在向外传播自己的信息时,不善于讲故事”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外交官亦然。前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的独到之处主要在于,成功地让西方公众意识到:阻挠奥运火炬传递的种种做法,实实在在地伤害了全球将近14亿华人的美好情感诉求,也有违奥运精神。她的行为被视作柔性外交的典型案例。

  互联网时代,外交不仅仅限于官方交往,中国也已经开始注重公众外交。但如何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同时,以当地受众(尤其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己方的诉求,依然是大多数中国外交官面临的新课题。 

多边外交与非正式外交    虽然也有“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与“以民促官”的案例,但总体而言,中国外交运作通常习惯于双边外交与正式外交。从参加东盟(亚细安)地区论坛与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CSCAP)开始,中国逐渐意识到多边外交与非正式外交的必要性与不可替代性,尝试倡议建立一些新的外交平台。“朝核六方会谈”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就是其中的两个显例。前者让主要的利益攸关方有了表达各自的利益关切、达成一些协议、延缓事态恶化的平台,后者则让中美两国能就广泛的议题进行定期的、多层次的磋商,明显有助于扩大共识、达成协议、减少误解、防止恶斗。 
  美国的军事支持是台湾问题未能解决的主要原因,把美国引入台湾问题显然是双刃剑。但现实地看,阻止台湾“法理独立”是中美利益的公约数,在借力美国防止台独的同时,扩大两岸经济文化联系、削弱台独的民意基础,效果显然要优于中国大陆单独应对台湾问题,而且在相当时期内将保持这种情势。

  东盟无力充当东亚整合的领头羊,但在“中日双引擎”难以形成的情况下,中国支持东盟坐在驾驶席上、以东盟为新安全观的实践平台、推进中国—东盟的经济整合是最优选项。中国的外交客观上促成了日本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与东盟建立自贸区。中国的力量与国际影响都在增长,但也清楚在有些情况下,借力与迂回是更好的选择。

  随着海外中国人数量的急剧增加,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成为中国外交的新重心。2007年成立领事保护中心、近几年多次实施撤侨工作是中国强调人本外交的重要体现。其中2011年初的撤侨工作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并没有大规模海外投送能力,但这次特事特办,动员海内外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十几天内安全撤离3万6000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以及近2000名外籍人士。力度之大、速度之快、组织之完善,给世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说明中国特色的外交运作中,适时发力所能起到的效果。中国的人本外交肯定会继续,而此次的运作,无疑给海外中国公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很可能,上述五种外交运作方式会继续发酵,从而推进中国外交政策乃至原则的进一步改进。笔者尤其希望在如下几个方面看到创造性的进展: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依据议题的需要,从“一对一”双边谈判转向“双边谈判”与“多边框架”并举;在中国与美日同盟之间建立安全磋商机制;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在两岸关系上搭建起让后代击节的新框架。 这,无疑是华人之幸,也是亚洲与世界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