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公路运输现状分析:岭南香云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40:57

岭南香云纱
   
    它曾价比黄金,生产工艺几近失传;它越穿越值钱、越久越昂贵……这种目前只能在广东省内生产的丝织品叫“香云纱”。

  香云纱究竟是什么?据资料说,香云纱在明朝永乐年间就大量出口,每匹售价高达12两白银。宋代《梦溪笔谈》与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过“赭魁”这种用来染色的植物,后人推测这极有可能就是用来染制香云纱的薯莨。

每一步都是纯天然

  一匹完美香云纱的诞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染色原料薯莨是一种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的地下块茎,其粉碎后棕红色的汁液是染制香云纱的主料之一。奇特的是染料之二——河泥,这种黑色塘泥要专门采自珠三角顺德、番禺一带没有经过任何污染的塘泥。两种染料的反复作用成就了香云纱的独特颜色。真正上等的香云纱正面是黑色,反面是黄褐色,这是由于涂抹塘泥时只涂抹并曝晒一面的结果。

  “上靠晴天风和日丽,下靠翠绿整洁草地”,说的是晒莨的外部条件。染料发生作用靠的热量完全来自阳光,每年4月到11月是晒莨的好季节,但又要避开日照过于强烈的七八月与大风天,因此真正是“靠天吃饭”的手艺。就连晒莨的草地也有讲究,绸匹只有在草皮上晒莨,而且是1到2厘米厚的草地,草身不能过软,软了受不了绸匹的压力,因此顺德人多选择俗称“爬地老鼠”的本土草种。

有钱人家的“试衣人”

  香云纱是一种很神奇的纱绸衣料,它不仅有阴阳两面,而且自生产出来就一直在变化。

 

  香云纱在洗涤时会有总体褪色的情况,这是因为其在加工、上色的手艺目前为止还是最原始的,用的染料都是纯天然的薯莨的汁液。所以香云纱面料最最奇妙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颜色越来越浅、纹理越来越细,如同有生命一样。这是其它任何一种衣料不能比拟的。香云纱能代代相传下去,大概就在于她越洗越美、越穿越美。

   

香云纱的制作过程犹如酿酒。由于是纯天然染色,反复染色的过程不但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而且染成后的面料还需保存“发色”6个月甚至数年后才能使用,且保存越久就越柔软。

  刚做好的香云纱衣服一般比较硬,早前的富人们买回后有时会先拿给下人穿,由于香云纱喜欢酸性环境,所以越容易出汗的人穿出来的“效果”越好,当首位“试衣人”把香云纱的衣服穿得柔软而细亮后,上身感觉才最好。“这种衣服旧的往往比新衣还贵。现在我们生产的香云纱使用了磨砂技术,已经没必要先找人‘磨衣服’了。”

双重气质:美丽与哀愁

  十五世纪(明朝永乐年间),广东佛山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种叫香云纱的衣料。这其实是一种真丝面料,是由一种特殊的植物“薯莨”的汁液染色加工而成。染色的时候需要将丝绸在这种天然染料中浸泡——然后暴晒,反复经过30余次后,再在日出前用含铁质和盐分的黑色河涌泥涂抹,过段时间后洗净再晒,才算完成。

  明清以来,广东珠三角地区丝绸业发展繁盛,“广纱甲天下”之说名不虚传。民国时期,南海县首创了经线组织为绞纱组织的新产品,俗称“白坯纱”,经过晒莨后的成品称“莨纱”,即“香云纱”。产品长销不衰。

  顺德的白坯纱和晒莨的工场、晒场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普遍出现了“自晒卖”、“织晒卖”等形式的经营者。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顺德香云纱的生产发展达到巅峰。1922年~1926年,全顺德有晒莨工场五百多家,主要分布在陈村一带,工人一万多人,日产香云纱四千多米。   

染色是吃力的活,但从业者大都是当地人,也许是为了保证配方不外泄

  由于香云纱具有挺爽柔润、日晒、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强、易洗易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贮存或穿着时间越长越舒适、越柔软、越亮泽的特点,北京、上海的上流社会人士都以穿香云纱为时尚,东南亚等华人聚居地更是流传甚广。

  之后,香云纱几经起落,经历过辉煌与低谷,走到今天,由于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人们穿着习惯、气候与场地条件的限制,香云纱的风光显得比较“极端”。一方面是在海内外成衣市场上的“贵比黄金”,需求旺盛;另一面是古老生产工艺的步履蹒跚,力不从心。这种世界上惟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真丝绸面料,兼具着美丽与哀愁的双重气质。

晒莨的主要工艺流程

  1.绸缎准备:莨纱绸疋通常要求长18.5米,因此绸缎进厂后要剪成20米左右一段,这样既便于晒莨工人一人操作,也便于成品的剪裁。每段绸疋的两头都要缝制棉织品的穿棒套,以便于工人晒莨时穿入竹竿,拉动绸疋。

  2.浸莨水:把准备好的绸缎放入水槽中,用最浓的薯莨水(称“头过水”)浸过绸面,并不断用手翻动,绸疋浸透吸匀薯莨水需半天的时间。把磨碎的薯莨放于竹箩内浸于第一个槽中得到的汁液称“头过水”,浸过“头过水”的竹箩内的薯莨碎浸入第二个水槽中得到的汁液称“两过水”,依次为“三过水”、“四过水”(又称“渣水”),浸出的各种薯莨水经过过滤后放入大木桶内备用。www.singtaonet.com

    3.晒莨:取出浸槽中的绸匹,自然脱水后,置于草地上,正面向上摊开,使绸疋平挺,并压上竹竿,使其不致卷边,曝晒至干。

  4.洒莨水:绸疋晒干后,用“两过水”盛入酒桶,洒到绸疋上,并即时用葵叶扫把将绸面上的汁液涂扫均匀晒干,如是重复6次。

  5.封莨水:经过6次洒莨的绸疋已渐成淡棕色。为使薯莨汁液浸透到织物的每一个交织点,把绸疋收起来后,放到特制的封水槽中,用“三过水”浸透绸疋1小时,再放到晒场曝晒,如是重复6次。

  6.煮绸:为使绸疋均匀吸收薯莨水,防止交织点(织眼)堵塞,将已封过水的绸疋置于大铜锅中(不可用铁锅,因薯莨所含单宁会与铁锅中的铁质发生化学反应),用水温在约45℃到50℃之间的“三过水”煮4到5分钟,并不断用手工翻动,使其煮得匀透,绸疋松身,再自然脱水、晒干。

  7.用“四过水”封莨水12次。

  8.用“四过水”煮绸。

  9.用“四过水”封莨水1次,待绸疋晒干后将其卷成筒状。此时绸疋已成半成品。   

10.过河泥(俗称“过乌”):此工序是晒莨的关键,需在日出前进行。首先将河泥均匀搅拌成糊状,将绸疋正面向上平摊于洁净的水泥地面上,平涂河泥于绸面,再用刮板刮匀河泥,使河泥成一薄层敷于绸疋表面,并以肉眼看不到露底为好。涂匀后将绸疋按中轴线轻轻对折,再由操作人员出力均匀而平稳地将绸疋抬到草地上平摊半小时,保证河泥和薯莨充分接触起化学反应变乌。

  11.水洗:将“过乌”后的绸疋抬到晒地附近的河涌水洗,洗涤时应将绸疋从宽幅方向上下提动,以使绸面清洁滑爽而不留泥污。此时天以放亮,再将绸疋放在草地上以清晨微弱的阳光晒干。至此,绸面已变得乌黑油亮。

  12.封莨:最后一次封莨水1小时,目的是使绸面更有光泽,吸色更匀。封莨水后再平摊于草地上晒干。

  13.摊雾:在经过之前20到30个小时曝晒后的莨纱,虽然已充分吸收了薯莨汁液,但绸疋手感较硬。为了使绸疋变得柔软,这时还需要一个为时约40分钟的叫“摊雾”的工序:将绸疋在傍晚6时后平摊在草地上。此时,日已西沉,草根吸收了地里的水分滋润到草身,绸疋由此也吸收了草身的水分而软化。晒莨过程至此已全部完成。整个过程大约需5天左右。

  14.卷绸、码尺、整装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