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有痣怀珠:回族医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7:14:22

【摘要】  回族医学是阿拉伯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完美结合,其理论重视先天(四行)与后天(三子)之间的和谐整体关系,构成其特有的七行学说。中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为背景,将五行学说视为理论构架,强调五行之间生克制化,从而实现机体的内在平衡。本文从理论探讨的角度出发,揭示回族医学七行学说与中医学五行学说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  回族医学 中医学 七行学说 五行学说

1  回族医学七行学说
   
  回族医学认为四行(即四元,包括气、火、水、土)为先天之气,为三子(即木、金、活)之母;三子是后天之气,为四行之子。回族医学认为天地定位,水火交错,万物开始化育,首先形成“金”、“木”、“活”。“四元”与“三子”配合而形成回族医学的七行学说。
回族医学四元三子即七行内在联系示意图

  1.1  七行与脏腑
   
  《默瓦吉福·格致全经》言,“风以动之,火以发之,水以滋之,土以奠之。”因此,水之功用为能滋润,以益生味(以益万物生长);火之功用为能熏蒸,以助温暖;气之功用为能舒郁(即舒散郁结),以助活物,土之功用为能负载,以奠安处(以助稳定)。风(气)归风位,则升而至于其里,因人身以内为上,故其至内者,为至上;火归火位,则升而至于风之位,其位亦内也。风、火居内,居上,则水不能内存上位,其势不得不降而就下,以与土相降依。风、火内升,其形为心;水土外降,其形为身。表里形合,人身之天地定位,中留空际,四元,四液交互,化育始蕃,是故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脉肌肤成形。刘智《天方性理》又言:“表理各有变化矣。其表之属土者,化为周身之肉。属水者,流为脉络之路。其里之属气者,化为心之质。属火者,发为灵明,而对峙于心之左右。心身既成,而即于心身之间,结聚四脏,以为四行专住之位。四脏即成,而六腑亦次第皆具。耳、目、口、鼻、四肢、百体,悉皆分著,是为定质品也”。

  1.2  七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回族医学重视先天(四元、四行)与后天(三子)之间的和谐整体关系。无木则火不生;无金则水不生,木金之子怀孕于水火,适木即生,而木之力亦能助火,是“子助母力”木能生火;同样,适金即生,而金之力亦能助水,是金能生水。这就是以先天育后天,以后天而补其先天。气火上达,土水下坠,万物生息而永存也。若这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木”“金”竭尽,即“水”、“火”无助,自然生态失调,“水”、“火”同居相搏,则两气耗伤,水不能常润,火不得常炽,万物生息即破坏。土与水合而生“金”;气与火和而生“木”;水、火、气、土四者共合而生“活”类。从金、木、活三者在天地化育之中而言,称为“三子”。而当三者形成以后,万物莫不靠它们而资生,所以又称“三母”。
   
  由此看出,回族医学着重研究四元连续着的生化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并且认为“四行”为万物化生之宗元,世界上万物的生、长、盛、衰均受到“四元”(即四行)的影响和作用。

  2  中医学五行学说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其运动变化的观点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五行学说又是中医学的理论构架,从五种不同属性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转化为反映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中医学五行生克制化示意图(略)

  2.1  五行与五脏
   
  中医学对五行的特性有明确的认识。如“木曰曲直”:即能屈能伸之义。木具有生长,能屈能伸,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穑”,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金曰从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中医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土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土等等。例如: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东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西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

  2.2  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关系。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对人体生理来说,也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能在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在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五行学说就是以五行之间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来说明任何一个事物是受到整体的调节,防止其太过或不及,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的虚弱,因而“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中医五行学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3  结论
   
  回族医学认为,天,即气也。而气,即水受火炽而上腾者,所以天定位上,且包乎地。地,即土地。土,即火与水搏而存迹以下坠者,此地之所以定位于下。火无所著而附于天,飞扬散布,遂成日、月、星、辰之象;水性善下而附于地,高下坚泄流浸,遂成江、海、河、渎之形。总之,火之存迹下坠,而其清者上附于天,水之真阳上升,而其浊者下附于地。天地万物均因水火交错而成。中医学则认为五行是互藏的,强调“水为造化之源,万物化生,其初皆水”,“火为阳化之本……凡属气化之物,非火不足以生”。重视脾在水升火降中的枢纽作用。回族医学对中医学主张的“五行生克说”持否定态度,但同时认为:四元为先天之气,三子乃后天之气,“盖五行生克之理,清真造化之根。生克谓之后天,造化谓之先天”。这里引出“气为水之精”、“气为木之母”、“金为土之子”、“子母同宫”以及“活性生风”、“木性生火”、“金性生水,石性生土”、“木、金、活为四元之子”等,为七行后天化育之机。反映了“四行”、“三子”相互关系及其制化的理论。与中医学中“五行学说”内容,即一脉相承,又同中有异,各具所长。
   
  回族医学是东西文化的合壁,但其实质是阿拉伯医学与祖国传统医学完美结合,其理论重视先天(四行)与后天(三子)之间的和谐整体关系。而中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为背景,将五行学说视为理论构架,强调五行之间生克制化,从而实现机体的内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