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帮博物馆简介:大明王朝祖陵的灵异传说与风水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15:53
2007-04-13 06:09:06
大中小
标签:倪方六朱元璋明祖陵朱五四朱初一朱由检盱眙风水龙脉明史

图:位于今江苏盱眙境内的明祖陵“南红门)
纵观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帝王,几乎没有不迷信的。
每个帝王都把自己想象成真龙天子,是祖上秘葬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上,接上了龙脉。但如果要问哪一朝对风水最讲究,迷信最严重?我觉得要数大明王朝的帝王们,每每国运波折便会想到祖陵的风水有恙,对祖陵的重视程度等同于国事。这大概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最喜欢故作玄虚,最早就是通过风水、迷信什么的,来建立自己皇威的,连面相都弄得怪异奇特,呈非之貌。而朱元璋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出世,也都被附会上了神秘色彩。
朱元璋生下时满室红光,邻人以为朱家失火了,这事我在前面文章中聊过,就不多说了(见前文《朱元璋少做了五年皇帝的天意之谜》)。单说朱元璋母亲陈氏怀上龙种的经过。民间传说,当年陈氏还住在属今江苏省淮安市的盱眙县洪泽湖边上。一日,陈氏路遇一位仙风道骨的神人,神人头载黄帽子,身着大红衣,长相怪异。神人给了陈氏一颗仙丹,陈氏回家服用后,即怀孕了(见下图)。十个月后的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陈氏足月产下一男婴,顺着哥兄排名,取名重八,此即朱元璋。朱元璋出生这年这月,怀王图帖睦尔在大都(今北京)被签枢密院事燕帖木儿拥立为元朝新皇帝,即文宗。但此时的元朝已进入衰败期,处尾声,时人称快出异姓天子了。40年后此语应验,1368年,40岁的重八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大明开国,天下改姓朱。

图:陈氏服丹孕龙种(图由“北碚小猪涂画坊”友情绘制)
这个传说,在今天看来只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当真不得,可那个时候偏偏有人信。如果陈氏真的未与丈夫朱五四同房而怀孕,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陈氏有外遇。为了证明传说不虚,当时有人又捏造出了朱家祖坟葬到风水宝地的事情,进一步神化之。本来,朱元璋与二哥抬着父亲尸体前去下葬时,路遇暴雨,雨停天晴,“土裂尸陷,已成坟”,此即所谓的“天葬”,已够玄乎了,为了证明朱元璋的真龙天子运,当皇帝是天意,又把这个故事移植到朱元璋祖父朱初一身上。
今天,就从朱初一所葬的风水宝地,聊聊明祖陵近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与大明王朝国运飘摇之谜。

图:明祖陵神道,两边有精美石刻
朱元璋本是今镇江句容“朱家巷”人氏,后朱初一带着一家老小迁到盱眙杨家墩一带。再后来,朱初一死后,儿子朱五四又带着全家迁往相邻的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乡,再迁太平乡。朱家离开句容,据说也是无奈。当时朱家被元官府籍定为“淘金户”,役税很重。忽必烈当政的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为了逃避税赋劳役,不得已才出走盱眙的。一日,穷得吃上顿没有下顿的朱初一,躺在杨家墩家宅后的一个土坑里睡懒觉。这时候过来了一老一少师徒道人,原来老道人懂堪舆认风水,对小道称,老头躺的地方是真龙结穴处,惹葬此不出三代即出天子。小道不相信,老道称,这里地气旺,不相信你在坑里插根枯树枝一试,不出十天就发芽长叶。十天后果然枯木逢春······朱初一死后即葬此坑内。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未及人工封土,坑口自然合上成坟。
这个故事可不是民间编造出来的,是朱元璋的同宗朱贵讲出来的。
当年朱贵的祖上和朱元璋的祖上一起,由句容迁到盱眙。明嘉靖年间人士王文禄在《龙兴寺》中,很具体地记述下了上面所说的灵异事件:“泗州有杨家墩。墩下窝,熙祖尝卧其中。有二道士过,指卧处曰:‘若葬此,出天子。’其徒曰:‘何也?’曰:‘此地气暖,试以枯枝栽之,十日必生叶。’熙祖起,曰:‘汝闻吾言乎?’熙祖徉聋,力以枯枝插之去,熙祖候之十日,果生叶。熙祖拔之,另以枯枝插之。二道士复来,其徒曰:‘叶何不生也?’曰:‘此必人拔去矣。’熙祖不能隐。道士曰:‘但泄气,非长支传矣。’谓曰:‘汝有福,段当葬此,出天子矣。’熙祖语仁祖,后果得葬,葬后土自望。其后陈后孕太祖,皆言此墩有天子气。”

图:明祖陵前的金水桥
洪武十七(公元1384年)十月,朱初一当年下葬的地方,真的让朱贵给找到了。
明末清初藏书家孙承泽在其所著《春明梦余录》中,记载了朱贵替朱元璋寻找祖坟一事,“即画图贴说,认识宗派,指出居处葬处,备陈灵异始末。”朱贵回盱眙寻找祖陵是有背景的,《明史》记载,“太祖即位,追上四世帝号”。刚当了皇帝,朱元璋依据古代帝王的惯例,给上四代封官进爵建陵。但除父亲朱五四的坟墓是自己亲手埋葬的,一下子就找到,祖父辈以上的地穴却不知道在哪。之前,相信自己祖坟风水好的朱元璋,已多次派员去盱眙查找朱初一所葬的坟址,一直未能如愿,领命官员只能在泗州城西潮河坝“望祭”。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在那里建了祖陵庙,供奉祖父以上三代牌位,即祖父朱初一,追尊熙祖裕皇帝;曾祖朱四九,追尊懿祖恒皇帝;高祖朱百六,追尊德祖皇帝。
找到了祖坟,朱元璋大喜过望,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开始(亦有称是洪武十八年,即1385年),着手修缮盱眙祖陵。具体负责此事的,朱元璋没敢安排别人,而是让太子朱标亲自前往。张廷玉编纂的《明史·山陵》记载了这件事情,“命皇太子往泗州修缮祖陵,葬三祖帝后冠服。”祖陵有皇城、砖城、土城内外三重城垣,棂星门、享殿、大金门、金水桥、左右庑碑亭、石像神道、玄宫等,一应具全,一个不缺,为明帝王陵寑中规制最大的一座,以后的每一座帝王陵都能逾越。当年的规模,比朱元璋的孝陵、朱棣的长陵都宏大、气派,被称是“明代第一陵”。陵址在“凤阳府泗州蠙城北”。而在此之前的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凤阳皇陵已开始营建,到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已完工。祖陵建成后,朱元璋任命朱贵为第一任祖陵署令,专门负责看护。
朱初一葬到了真龙结穴处,朱元璋当上了真龙天子。但这块风水宝地到底妙在何处,贵在哪里?成书于崇祯年间的《凤泗记》对此作了具体的解析,“龙脉西从汴梁而来,由宿虹至双沟镇,起伏万状,为九沟十八洼,从西转北,亥龙入首坐癸向丁······大约五百甲之内,北戒带河,南戒杂江,而十余里明堂前后,复有淮、泗、汴河诸水环绕南、东、北,惟龙从西来稍高。陵左肩十里为挂剑台,又左为洪泽湖,又左为龟山,即禹锁巫支祈处,又左为老子山。自老子山至清河县,县即淮、黄交会处也。陵右肩六十里为影塔湖,为九冈十八洼,又右为柳山,为朱山,即汴梁虹宿来龙千里结穴。真帝王万年吉壤。”《凤泗记》的作者是朱由检的时礼部侍郎蒋德。

图:明祖陵前精美石刻,历六百年风雨而生气不减
明祖陵真的如蒋德所言是风水宝地,“若葬此,出天子”?
那个地方我曾多次经过,紧靠洪泽湖,东西都是水,地势极其低洼,有“九岗十八洼”恶名。过去若是阴雨天前往,烂泥能把鞋子粘掉,根本没有办法行走。不只不像风水宝地,连居民出行都甚觉不便,地贫人稀,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时常有人家迁走。当年朱五四带着妻陈氏一家老小到凤阳钟离乡讨生计,就是这个原因。但在蒋德眼里,祖陵所在偏偏就是妙不可言的风水宝地。实际上,这是一派谎言,我想是蒋德忽悠朱由检的。
实际上,当时的堪舆大师刘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根据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三奇即山、水、案,前、后、左、右、为四应;左右有护砂,所谓“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罗城,罗城由山或水组成,相绕四周;远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为罗城,以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态势为佳;如果周围无山,一马平川,则借水势成龙,以泽国环抱为上。
明祖陵地处苏北,基本上属平原地貌。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所以,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实际上,明祖陵的所谓风水饱受了自然环境的侵害,特别到了明朝后期,明祖陵一直深受水患困扰。
明英宗朱祁镇当政时期(公元1435-1449年,当年瓦剌南侵,朱祁镇亲征败于土木堡被俘,弟弟朱祁钰称帝,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复辟,再当政至1464年)起,明祖陵开始受到洪水威胁。到明晚期,水患更为严重,神宗朱翊钧(见前文《明神宗朱翊钧棺椁打开后发现的天大秘密》)当政的万历八年,淮河再泛大水,祖陵即被水淹。明人曾惟诚等纂修的《帝乡记略》记载了当年的情况,“下马桥水深八寸、旧陵嘴(传说是朱初一实际下葬处,即老道士所说的风水宝地)水深丈余,淹枯松柏六百余株”。虽然高筑堤,疏水道,但由于祖陵所处淮水边上、地势低洼的天然缺陷,水患根本无法根治。
终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黄淮两水并涨,酿成灾难。不只明祖陵消失了,整个泗州城也被淹没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水漫泗州城”。此后,明祖陵躺在水下近三百年一直无人知晓,直到“文革”期间的1963年大旱,部分建筑露出水面,明祖陵这才重新被发现。1976年当地文管部门进行修复,目前成了苏北一景!此地原叫仁和集,因境内有明祖陵而出名,现在干脆易名为明祖陵镇。

图:明祖陵景区内仿当年“太子祭陵”表演
在今天看来,朱初一葬风水宝地和灵异传说,无疑系无稽之谈。但有一个现象,或者说谜团,也应该注意一下:在明祖陵开始遭水患之后,大明王朝确实从此进入了多事之秋。特别是北方边境战事吃紧,瓦剌老是前来骚扰,再到后来的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似乎祖陵饱受水患的时间,与大明王朝的灭亡时间,一对曲线呈平行态势发展,国势亦如风雨之中的祖陵一般飘摇,这也许仅是一种巧合,但不由人不去联想。过去人认为,甚至包括尚书级别重臣在内都忧心,大明国运受阻与明祖陵受淹一体关联,看来此并非闲来无事之语,也非别有用心的江湖瞎话。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赴北亲征的朱祁镇竟然在土木堡被也先率领的瓦剌兵士生俘,成了中国帝王中最丢脸的一个人,真龙天子的不败之身神话被戳破了,国运就此逆转。《明史·英宗前纪》是这样记述的,“······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北狩”,即北去打猎,系文人给朱祁镇要面子的说法。但“狩”,除了打猎的意思,还有“捉住”一解。史家用此词乃一语双关,不可谓不妙,一代帝王竟然被“狩”,不可谓不是奇耻大辱。当时有朝臣议论,这可能与祖陵龙脉受水患威胁、风水不时受到当地人开山放炮、取土葬坟的干扰有关。为此,大明王朝多次下旨,加大对祖陵的保卫和修护力度,增出相关禁令。
实际上,明朝对祖陵的看护一直非常严格,有非常慎密而又严厉的保护制度。常年派有兵士把守,多时达200人。还设有祭户、铺排户、厨户、屠户、酒户、窑匠户等祖陵户。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祖陵的风水不被破坏,龙脉永存,国运永兴。这个制度,从朱元璋在世就开始执行了。但后来,由于王朝威信的不断下降、加上天灾人祸,祖陵的龙脉受到严重威胁,山民不时去附近的地方开山采石,在“太岁头上动土”,甚者有人欲沾王气,在朱家龙脉范围内葬祖坟。《英宗实录》记载:“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六月,南京祠祭署祀朱镛言:盱眙第一诸山,虽隔淮河,然朝拱祖陵。纵民伐石立窑,恐残地脉,亦不容对山以葬。上命中都留守司究其,已对葬者,迁之;填塞其伐石立窑之处,仍命都察院揭榜禁约。”从朱镛的话里,可以知道祖陵当时的守护出了麻烦。
到最后,女真人(后来的满人)建立的后金政权在东北兴起,对大明王朝构成了直接威胁,形势已十分糟糕。明朝廷一方面派人去破坏北京九龙山下的金祖陵,掘断其龙脉,希望通过风水来阻止后金(大清)的发达(见前文《朱元璋子孙干的掘大清龙脉秘闻》);另一方面加紧对孝陵、皇陵、祖陵等在南方先祖陵寑的保护,防止王气外泄,龙脉受损。
孙承泽所著的《陵园·察勘陵纪》记载,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四月二十五日辰时,朱由检在中极殿召见成国公朱纯臣、恭顺侯吴惟英、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万炜、巩永固,宣平伯卫时春、礼部尚书林欲楫,侍郎王锡衮、蒋德景等,要他们汇报孝陵、皇陵、祖陵情况,重申近陵不准开窑取石、砍伐树木的规定,决定遣派重臣勘察。朱由检特别关心盱眙祖陵的保护,询问龙脉有无受到损坏。礼部侍郎蒋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到盱眙、凤阳勘察了祖陵、皇陵,写就了《凤泗记》一书。
但朱由检的一切努力不起作用,最后自己吊死在后宫禁地煤山上的歪脖槐树下。大明王朝如一盏枯油灯,国运耗尽,江山易主。明祖陵那块风水宝地,最终没能枯枝生叶,再显灵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