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三红衣教弟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简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21: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简历55年授勋 

  1955年是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解放军实行了军衔制、薪金制和义务兵役制,并第一次在全军范围内大规模地给革命战争时期的有功之臣颁授勋章、奖章。这四项制度史称“四大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和国家决定奖励革命战争有功之臣,为此,根据我军的历史发展情况以及革命战争时期立功情况、奖励工作的经验,并参照一些友好国家对军队颁发勋章、奖章的经验,制定了勋章奖章条例。 

  1950年9月,总干部管理部成立时,设置了掌管军衔和奖励工作的专门机构军衔奖励处。中央军委曾计划于1953年7月在全军实行军衔制和勋章奖章制度,要求全军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授衔与授勋的准备工作。后来,中央军委根据当时军队的实际情况,决定授衔授勋应待军队组织编制确定、兵役法颁布实施后再进行。故人民解放军首次军衔制度与勋章奖章制度的实行时间延期到1955年。 

  1954年初,总干部部提出了当年干部工作要点之一,是在考核干部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评定军衔和颁发勋章奖章的准备工作。1954年12月16日,国务院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草案)》、《关于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功人员勋章、奖章(草案)》。12月22日,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实行义务兵役制、薪金制、军衔制和颁发勋章奖章的工作指示》。 

  1955年初,中央军委决定,要在年内将现役军官的授衔和授勋工作进行完毕。为指导这两项工作的开展,中央军委于1955年1月23日发出《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和《关于颁发勋章奖章工作的指示》,阐明了实行军衔和勋章奖章制度的目的、意义,并对评定授予的步骤和范围、评定的标准、批准的权限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1955年2月12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规定勋章奖章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决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 

  我军的勋章、奖章条例是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发展情况以及革命战争时期立功情况、奖励工作的经验,并参照苏联、朝鲜等友好国家对军队颁发勋章、奖章的经验制定的。我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为了表彰战斗和工作中的有功人员,我军各部队在历次革命战争时期也曾颁发过奖章和纪念章以示奖励。但是过去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奖励标准不统一,奖励范围也有很大局限。这次根据宪法规定颁发勋章、奖章,是对人民解放军在各个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一次总结性奖励。这种殊荣,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立功受勋人员的关心,也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伟大历史功绩的肯定,对全军官兵具有巨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条例规定:勋章奖章均分为“八一”、“独立自由”、“解放”三种,勋章每种分一、二、三级,奖章不分级。区分勋章奖章的条件,是以参加人民革命战争时间的长短和当时职级的高低,以及是否坚持工作和有无重大过失为依据。勋章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奖章由国务院批准,国防部长授予。授予勋章奖章的同时发给证书。根据宪法第31条第14项规定,将八一勋章和八一奖章、独立自由勋章和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勋章和解放奖章,分别授予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战争有功的人员。 

  1955年9月2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决定,授予朱德等1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决定授予朱德等131人一级八一勋章,授予朱德等117人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朱德等570人一级解放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陆续发布命令,授予元帅和将官以各种勋章。 

  9月27日下午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授勋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参加了授衔授勋典礼。毛泽东主席亲自将元帅军衔的命令状一一授予朱德等开国元勋。授予元帅军衔礼成之后,彭真又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的命令,毛泽东主席又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授予参加中国革命有功人员,以及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起义有功人员和对和平解放西藏地区有功人员。勋章奖章制度,是年轻的共和国对人民解放军颁布的一项褒奖法令,也是国家建立统一的正规奖励制度的开端。 

  勋章奖章的颁发工作,原计划分两期进行。1955年颁发现役军人的勋章奖章,1956年颁发转业、复员和离队军人的勋章奖章。但实际上授勋工作在具体实施时有了一些变动,未能按原计划进行。现役军人的勋章奖章,一直颁发到1957年。主要原因是授勋工作审批程序和政审非常严格,特别是评定勋章种类、等级工作非常细致、复杂,由于历史的条件所限,尤其是红军时期,干部档案制度尚不够健全,一些干部战争时期的任职在档案记载上不够明确,有时需要当年的上下级或同级来证明,这就给评定勋章增加了难度,也是造成分批公布受勋人员名单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杨成武上将1955年被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但直到1957年,才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 

  第一期完成后,第二期因故没能按计划实施,绝大多数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军人没有荣获勋章奖章。主要是因为这批人员人数多,人员变动大,情况比较复杂,再加上全党当时开始了反右运动,因而授勋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也很难再开展下去。两个有关授予勋章奖章的决议《关于规定勋章奖章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保卫祖国和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有功人员的决议》、《关于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有功人员勋章奖章的决议》,也因故未颁发条例付诸实施。 

  直到1957年6月18日,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发布授勋命令,其中包括杨成武等47人的一级八一勋章、黄永胜等196人的一级独立自由勋章、王建安等421人的一级解放勋章。这一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人民解放军总部、各军种、兵种和各大军区的领导机关,先后隆重举行了授勋典礼。在总部和驻京部队联合举行的授勋典礼上,国防部副部长李达上将宣读了毛主席的授勋命令,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元帅代表毛主席把勋章授予杨成武上将等394人。在总参谋部的授勋典礼上,总参谋长粟裕大将代表毛主席把各种勋章授予968名军官。1955年至1957年,共授予人民解放军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各种勋章103349枚,各种奖章52万余枚。对于原国民党军队起义人员的授勋、授奖,一开始是授予起义后参加人民解放军,1955年仍在军队的人员,如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的陈明仁、董其武等;后来则扩大到未参加人民解放军,或参加人民解放军已转业到地方工作,影响较大的起义人员,如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的张治中、傅作义、马鸿宾、邓宝珊、卢汉、刘文辉、高树勋等。 

  尽管勋章奖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未按预定计划如期进行,也出现了个别攀比现象。但总的看,授予勋章奖章是有积极意义的。通过这一奖励,极大地激发了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的荣誉感和上进心,调动了他们建设国防、保卫祖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军队建设。 

  附:授勋小资料 

  1.各级勋章、奖章的授予条件 

  根据1955年颁发的条例规定,勋章、奖章均分为“八一”、“独立自由”、“解放”三种,勋章每种分一、二、三级,奖章不分级。具体情况如下: 

  (1)八一勋章和八一奖章:授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日至1937年7月6日)参加革命战争有功而无重大过失的人员。一级授予当时的师级以上干部;二级授予当时的团级和营级干部;三级授予1935年10月20日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1936年9月30日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1935年9月30日前参加陕北红军和红军第25军,1937年7月6日前坚持各地游击战争和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的连级以下人员。八一奖章授予在1937年7月6日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上述人员以外的人员。 

  (2)独立自由勋章和独立自由奖章:授予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参加革命战争有功而无重大过失的人员。一级勋章授予八路军时的旅级和相当于旅级以上干部,新四军时的支队级和相当于支队级以上干部,1945年9月2日前在八路军、新四军中和抗日游击队中相当于军级的纵队和新四军师级以上干部;二级授予当时的旅级、团级及其相当干部;三级授予当时的营级、连级及其相当干部。独立自由奖章授予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或脱产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2年以上,或参军虽不满2年,但因作战负伤致残的排级以下人员。 

  (3)解放勋章和解放奖章:授予在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3日至1950年6月30日)参加革命战争有功而无重大过失的人员。一级授予当时的军级以上及其相当干部;二级授予当时的师级及其相当干部;三级解放勋章授予当时的团级、营级及其相当干部。解放奖章授予当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年以上,或参军虽不满2年但因作战负伤致残的连级以下人员。 

  2.国民党起义人员授予奖章情况 

  解放战争时期直接领导国民党军队起义建有重大功绩,但参加解放军不满2年的原国民党军队有功人员,根据其功绩大小,分别授予解放勋章或解放奖章:直接领导一个整军以上起义的授予一级解放勋章;直接领导一个整师起义的授予二级解放勋章;直接领导一个整团起义的授予三级解放勋章;直接领导一个整排到整营起义的授予解放奖章。  朱德元帅 



  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字玉阶,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 

  朱德家里世代为农,终年劳碌仅能糊口。他母亲在生他前还在干活。朱德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后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六岁时朱德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当时社会的黑暗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毅然弃教,准备从军。 

  1909年1月,朱德历尽千辛万苦走到昆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步兵科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毕业之后被分配到蔡锷的部队任少尉司务长。蔡锷率军起义时,指定朱德为队官(连长)。 

  1913年夏,朱德升任蔡锷部队的营长,率部驻守于云南的蒙自、个旧一带。在这里,朱德自发地采用运动战方式一举歼灭了当地的土匪,因功升任团长。讨袁护国战争中,在蔡锷回云南之前,朱德即受命组织部队,征用车皮,等待蔡锷到来率军出征。在蔡锷率军出征四川与北洋军阀的战斗中,朱德及其团队作战最勇敢,朱德的衣服帽于多处被子弹打穿。护国战争胜利后,朱德于1917年7月升任旅长,军衔为少将。成为川蜀的知名人物。在四川军阀的逼迫下,朱德随滇军回到云南,任云南警察厅长职务,利用业余时间请教员教授英语,为出国学习作准备。 

  1922年10月,朱德来到柏林见到了周恩来,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朱德在德国入格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和哲学,在德国期间因参加工人运动两次被捕。 

  1925年他第二次被捕时被吊销了护照并遭驱逐。离开德国后,朱德来到苏联,先入东方大学学习马列主义,后到军事培训班学习现代军事。在那里他结合中国的实际,产生了“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拉上队伍入山打游击”的思想。 

  1926年夏天,朱德回国从事革命活动。 

  1927年初,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担任教育团团长,同时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共产党人从血泊中爬起来,决定直接抓**杆子,建立自己的武装。党中央决定组织起义,南昌是条件最好的地方,朱德奉命与刘伯承、贺龙等在南昌起义。他利用公开的身份,把敌人的两个主力团的团长拖住,为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南昌起义时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作为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朱德享有“红军之父”的美誉。 

  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后率部与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在井冈山时期朱德与毛泽东齐名,所部被称为“朱毛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兼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是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1955年授衔时位列十大元帅第一名。 

  朱德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给世人留下了质朴而崇高的元帅形象。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彭德怀元帅

 
  彭德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原名得华,字怀归,号石穿。 

  1898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读过两年书,因家贫辍学务农,下煤窑做工。十五岁参加饥民闹粜,被官府通缉,逃到洞庭湖当堤工。 

  1916年入湘军当兵,痛恨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黑暗统治,萌发富国强兵思想。 

  1919年在连队秘密组织“救贫会”,后因派会员杀死一恶霸被捕,在押解途中逃脱。 

  1922年改名彭德怀,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回湘军任排长、连长、营长。 

  1926年随部队编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 

  1928年1月升任团长,4月在大革命失败的革命低潮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7月22日与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任军长兼第13师师长。率部在湘鄂赣边转战数月,建立三省边界革命根据地,后率5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第4军会师。 

  1930年6月任第3军团总指挥及军团前委书记,率部在平江击败国民党军的进攻,乘胜攻入长沙,占领十日。 

  1931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4年1月补选为中共第六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中,他是前线主要指挥员之一,所率3军团屡建战功。 

  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渡赤水,克遵义,攻占娄山关。 

  1935年9月,第1、3军合编为陕甘支队,任司令员。10月,与政治委员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在他率领红军勇猛打退敌军骑兵的追击后,毛泽东曾写诗赞扬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同年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直罗镇战役。 

  1936年1月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2月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5月任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底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副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副总司令员)。1940年,在华北发动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使全国军民受到鼓舞。 

  1942年8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 

  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中共北方局书记,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后为第一野战军)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1947年3月初,国民党军胡宗南等部20多万人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时,指挥仅2万余人的陕北部队和后勤机关,同十倍于己的敌军作战,在一个半月内连续于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后又在沙家店歼敌两个旅,挫败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扭转了西北战局,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在其他战场的作战。1948年2、3月间率部在宜川、瓦子街一举歼敌五个旅,于4月22日收复延安。 

  1949年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形势下,运用军事进攻与和平谈判方式,解放西北五省。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 

  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2年4月回国,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54年9月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9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期间,勇于直言,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提出批评,遭到错误的批判,并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被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首领,免去国防部长职务。 

  1962年6月,他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写信,反驳庐山会议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坚持真理,再次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审查。 

  1965年9月被派往四川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中,遭“四人帮”严重迫害。 

  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林彪元帅 
 
  林彪,军事家,共和国元帅。原名林育蓉,1907年12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户地主家庭。林彪五岁读私塾,聪明又刻苦。幼时的林彪身材瘦小、面容清秀,柔弱得像个女孩儿,但却有一腔孤傲不群的凌云壮志,于是改名林彪,想添增一点虎气。随着“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各种进步思潮的兴起,林彪逐步接受了新的思想。 

  1923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当时只有十六岁。 

  1925年十八岁时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军事,在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5月毕业,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二营七连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7年8月,随叶挺的二十四师参加了南昌起义。 

  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 

  1929年1月随红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 

  1930年6月,任红军第四军军长,时年二十三岁。 

  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 

  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 

  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 

  1936年6月,任红军大学校长。 

  1937年1月,红军大学改称抗日军政大学,任校长兼政委。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1937年9月,率部在平型关歼灭号称“陆军之花”的日军坂恒师团第二十一旅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8年3月负伤,随后赴苏联治疗。 1942年回国,继续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 

  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 

  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 

  1971年9月13日携同家人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1973年中共中央开除其党籍,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原名明昭,曾用名刘伯坚。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开县张家坝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刘伯承的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先上私塾,读过高小,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十五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 

  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辛亥革命爆发时,刘伯承参加了学生军,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之后被分到川军第五师任司务长。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又改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他被火线提升为连长。 

  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战争中,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 

  1916年3月在护国讨袁的丰都之战中,一颗子弹洞穿刘伯承的颅骨,从右眼射出。在重庆秘密治疗,当一位德籍医生给他作手术时,刘伯承为了保护大脑,拒绝用麻醉药物。医生用手术刀将他右眼球摘除,把眼球四周的坏肉一一割去,经受三个多小时手术,割了七十几刀,旁边的护理人员看得心惊胆战,连资深的德籍外科医生拿手术刀的手也禁不住发抖了,而刘伯承竟然一声不吭,因而被主刀的德国大夫誉为“军神”。 

  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 

  1927年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1930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12月到上海,协助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奉命赴中央革命根据地。1932年1月,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作战,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军事指挥上的教条主义,被错误地撤销总参谋长职务,任第五军团参谋长。 

  长征中,于1934年底重新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在这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亲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口,保证了部队顺利北渡金沙江。5月,任先遣队司令,与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在进入大凉山时,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部队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接着,率红一师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1937年9月底,率部挺进山西,以太行山为依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组织所部进行的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等著名战斗,痛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1938年起,与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组织指挥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以及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等战役战斗,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8月,指挥部队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组织实施正太、榆(社)辽(县)战役,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1945年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1945年9月起,与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所部反击向解放区进攻的国民党军,指挥上党战役,一举全歼阎锡山部十三个师。接着,又挥师东向,发起邯郸战役,歼敌两个军大部,争取了一个军起义。 

  1947年6月底,与邓小平率十万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实施中央突破,首先发起鲁西南战役,连续歼敌九个半旅,巧妙地调动和迷惑了敌人。随后疾速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敌腹心地区,威逼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远离根据地、无后方作战的困难条件下,依靠群众,立足生根,多次打破敌人重兵围攻。同年9月起,与出击陇海线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挺进豫西的陈谢兵团密切协同,在江淮河汉之间大量歼灭敌人。经过十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防御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8年11月,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中原部队进行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同徐淮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取得了歼敌五十五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并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直出浙赣线,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兼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市长。同年冬,与邓小平一起指挥第二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贺龙指挥的第一野战军一部配合下进行了西南战役,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促成大批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率部起义和投诚,在较短的时间内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1950年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底,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后又兼任政治委员。 

  1954年起先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 

  1957年9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 

  1959年后负责军委战略小组工作。一贯主张“治军必先治校”,重视汲取各国现代军事科学成果,是最早把教育训练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战略的地位的领导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在用兵作战中讲究实事求是,敌变我变,并将唯物辩证法引入军事指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同时,对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以及部队的教育训练等均有丰富的论述,其军事著作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出版。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事副主席。 

  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贺龙元帅 

 
  贺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原名贺文常,字云卿,1896年3月22日出生于湖南桑植县洪家关—个贫苦农民家庭。贺龙因家境贫寒,只读了几年书。在家乡艰苦地渡过了当佃户、赶骡马(跟随马帮贩运盐、桐油和药材)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于1914年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桑植、石门、沅陵等县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曾三度入狱,威武不屈。 

  1916年,他以两把菜刀闹革命,夺取了反动派的武器,组织起一支农民革命武装。这支武装在军阀林立的旧社会,屡遭失败,几经起落,在贺龙的坚强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在讨袁护国和**战争中屡建战功。 

  1923年,驻军四川涪陵,扣押了为北洋军阀运送军火的日轮“宜阳丸”,缴获全部军火。 

  192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湖南的沅陵、澧州等地开展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作。曾任县讨袁护国民军总指挥、湘西护国军营长、靖国军团长、四川警备旅旅长、混成旅旅长、建国川军师长。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一师师长、第二十军军长,是“战绩最大,声威最高”而“异常奋勇”的“钢军”,成为当时著名的左派名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初,贺龙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由上海回到湘鄂西,领导发动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和湘西起义,与周逸群、段德昌等创建了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率部与任弼时、肖克、王震等带领的红六军团在黔川边境会师。这期间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书记,红二军团军团长, 红二军团总指挥兼红二军、红三军军长,红二、六军团总指挥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和湘鄂川黔军区司令员等职。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 

  1936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六军团在甘孜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零师师长。1937年9月,率师主力东渡黄河,挺进敌后,取得了雁门伏击战等胜利。后转入晋西北管涔山区,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底奉命率部挺进冀中,任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他指挥的河间齐会战斗,是抗日战争中平原歼灭战的范例。 

  1939年9月,在晋察冀边区指挥了著名的陈庄战斗。 

  1940年率部返回晋西北,担任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书记和晋西北军区司令员。 

  1942年6月,他担任陕甘宁和晋绥联防军司令员,为陕甘宁和晋绥两个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贺龙率领晋绥部队主力挥师北上,解放了晋中广大地区,并与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部队一起进行了绥远战役、晋北战役。先后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兼晋绥野战军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此后奉命协助彭德怀组织指挥西北战场部队,并主持后方根据地的建设,任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贺龙率华北野战军第十八兵团等部,由陕入川,配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第二野战军,歼敌数十万人于成都地区。西南各省解放后,贺龙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和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西南局第三书记。   

  1954年调中央工作后,一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等重要职务。在1956年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9年底,任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同罗瑞卿等领导了我国的国防工作建设。 

  1964年初,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与叶剑英、罗瑞卿等组织全军群众性的大练兵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从建国初期开始,他一直兼任国家体委主任,是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国际事务中,他协助周恩来工作,多次出访欧亚各国,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间的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文化大革命”中,贺龙遭到林彪、江青、康生一伙的残酷迫害。他始终坚持党的原则,对林彪、江青、康生一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气节和高尚品德。 

  1969年6月9日,被迫害致死,终年73岁。
 陈毅元帅 


  陈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字仲弘,1901年8月26日生于四川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一户小地主之家。陈毅的父亲是个文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擅书法。陈毅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兴趣广泛。五岁时开始在私塾读书,七岁时随父出蜀到湖北外祖父任职的地方寄读。九岁时返回乐至县读小学,十五岁毕业于德胜乡高小,不久考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当陈毅赴成都求学后,家道败落。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参加了巴黎的工人运动。1921年10月,因组织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触犯了法国当局,被押送回国。回国后第二年加入了刚建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秋,陈毅来到北京,入中法大学学习,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受党组织之命,先到四川万县做川军的工作,后又到合川地区参与刘伯承等人领导的武装暴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1师,任师党代表。同年4月与朱德率部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先后任师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等职,参与领导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0年后历任新成立的第六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区委员会书记、第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等职,积极发展人民武装,参与领导反“围剿”斗争,两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两次获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他留下担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后转战赣粤边区,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了三年极其艰苦的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曾赴湘赣、皖浙赣等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指示,编组红军游击队为新四军,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指挥、苏北指挥部指挥。 

  1940年11月,成立华中总指挥部,代理总指挥。 

  1941年1月 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新四军代军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1947年1月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部队连续取得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的重大胜利。当蒋介石集中主力对山东实行重点进攻时,又指挥部队在孟良崮战役歼灭全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主力整编第74师。 

  1947年秋,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同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一部实行外线出击,挺进豫皖苏,与刘(伯承)邓(小平)野战军及陈(赓)谢(富治)兵团密切协同,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8年5月除继续担任华东军政职务外,又赴中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从同年11月开始,作为总前委的常委之一,参与组织指挥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和东南广大地区。 

  1949年5月起兼任上海市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继续担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 

  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遭到严重迫害。 

  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九届中央委员。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2年1月6日,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罗荣桓元帅


  罗荣桓,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02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寒水乡鱼形镇南湾村的一个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八岁时到私塾读书,十一岁时插入高小一年级。 

  1919年夏天,十六岁的罗荣桓到长沙就读协均中学。1923年,罗荣桓中学毕业后赴北京求学,考上了青岛私立大学的预科班,结业后来到广州,报考中山大学落榜,年底返回家乡,自发地宣传北伐战争和革命思想,不久即加入到农民运动之中。 

  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参与组织通城、崇阳农民武装,任党代表。这支武装在江西修水编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他任特务连党代表,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9年底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被选为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 

  1930年8月任第4军政治委员。 

  1932年3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第四次反“围剿”后,改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曾兼任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 

  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获红星奖章。同年9月任第8军团政治部主任。 

  长征中8军团撤销,他先后任总政治部巡视员、第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到陕北后,参加了东征战役。 

  1936年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并兼任培训高级干部的第一科政治委员。 

  1937年1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7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 

  1938年到吕梁山地区,与代师长陈光指挥午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同年秋参加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随后任115师政治委员。 

  1941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 

  1943年3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 

  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 

  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他作为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委员和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 

  1949年6月以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 

  1950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 

  1952年领导筹建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 

  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11月任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 

  1959年12月起,他在中共中央军委还分管民兵工作,曾任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务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曾有一首七律《吊罗荣桓》:“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鹦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1963年12月16日逝世,终年61岁。
  
徐向前元帅 


  徐向前,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原名徐象谦,字子敬,1901年11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他十岁入私塾,后入高小,十五岁时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当过学徒。 

  1919年,他考入有准军事化特点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在校内受过军训,并接触到“五四”运动传来的新思想。毕业后,当过小学教师。 

  1924年初,投考黄埔军校入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排长。 

  1925年春,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后到国民军第二军第6混成旅任教官、参谋、团副等职。 

  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中任工人赤卫队第十六联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工人赤卫队第6联队队长,工农革命军第4师第10团党代表,4师参谋长、师长等职。 

  1929年6月,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派往鄂东北,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1师副师长,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0年春,任第一军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 

  1931年初,第一军与第十五军合编为第四军,任军参谋长。7月,任第四军军长。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 

  1932年10月,鄂豫皖红军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被任命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曾获金质红星奖章。 

  1936年7月,第四方面军与第二方面军会师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8月,再次率军北上,指挥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会宁会师后,中央军委指示,第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1月,奉军委命令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 

  抗日战争时期,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 

  1938年4月,率第129师和第115师各一部进入河北省南部,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 

  1939年6月到山东,任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 

  1942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后任抗日军政大学代理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初,带病组织指挥太原战役,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书记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1954年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66~198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1978~1980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1983年6月~1988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是中共第七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聂荣臻元帅


  聂荣臻, 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899年12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吴滩镇一个普通劳动者家庭。幼时先入私塾,辛亥革命后入新式学校就读,小学毕业后考入江津县立中学。 

  “五四”运动中,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于1919年底走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路。在法期间,考察工人运动、参加中国学生的爱国斗争,于1922年8月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10月到苏联学习。留学期间,聂荣臻先后到过法国、比利时、苏联。在比利时他读的是化工,而1924年到苏联后又开始学习军事。 

  1925年8月回国后,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成员、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后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与向北伐军派遣中**员等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7月中旬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 

  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1928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1930年初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同年5月后在中共中央特科和中央军委工作,先后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坚持秘密斗争。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治委员,曾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4月,作为红军东路军政治委员参与指挥漳州战役。 

  1932年冬以后,与军团长林彪率部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过金沙江后,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曾率部参加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型关战斗,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 

  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晋察冀3省边界地区创建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1939年冬指挥雁宿崖、黄土岭战斗,击毙被日军称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旅团长。 

  1940年8月,在百团大战中,组织指挥部队在正太、津浦、平汉、北宁等铁路线进行破击战。 

  1943年秋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1945年部署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日反攻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北平(今北京)市市长等职。先后参与指挥正太、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任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的部署、训练、运输、供应、轮换等工作。曾参与组建各军兵种领导机构和一批军事院校,并组织制定军事条令、条例等。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8年兼任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59年兼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领导科技攻关,组织全国大协作,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成功多种导弹和原子弹,不久又研制成功氢弹。 

  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斗争。 

  1983~1988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叶剑英元帅 


  叶剑英,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原名叶宜伟,字沧白,1897年4月28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一户小商人家庭。叶剑英的父母都是老实、厚道、勤恳的劳动者。叶剑英七岁入私塾,以后又进了三堡学堂。 

  1912年,叶剑英入梅县务本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随父下南洋谋生。 

  1917年,回国入云南讲武堂就学,毕业后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 

  1920年夏,叶剑英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驱逐桂系军阀之役。翌年10月,随大总统孙中山出巡广西。 

  1922年6月,军阀陈炯明叛变。任海军陆战队营长的叶剑英率部护卫孙中山脱险。嗣后,前往福建任东路讨贼军第八旅参谋长,随军入粤讨伐陈炯明。 

  1924年初,叶剑英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受廖仲恺先生邀请,参加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教授部副主任。 

  1925年,叶剑英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 

  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初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攻克南昌后,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随即奔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7月,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12月11日,他与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 

  1928年冬,赴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特别班学习。 

  1930年下半年回国。1931年初到达中央苏区,历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即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闽赣军区、福建军区司令员等职务,参与指挥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役。在此期间,还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长征,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 

  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个重大历史转折中,叶剑英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3月,调任三军团参谋长。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和军委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参谋长。 

  1937年至1941年,叶剑英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南方局常委,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广泛联络国民党上层人士,并多次参与同国民党谈判。1939年2月,叶剑英参与创办国民党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任副教育长。后在南京、汉口、长沙、桂林、重庆等地做统一战线工作。 

  1941年2月返回延安,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十八集团军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 

  1949年初,任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市长,促成了北平和平解放。8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初,叶剑英和陈赓指挥广东战役,14日解放广州。先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等职务。 

  1950年2月,叶剑英主持制定解放海南岛战役的作战方针和战役计划。5月1日,我军解放海南岛。 

  1954年10月,叶剑英回到北京。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 

  1955年4月,任训练总监部代部长,主持全军的军事训练工作。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8年3月,叶剑英建议并受命创办军事科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同年,兼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 

  1959年9月,叶剑英任中央军委常委。 

  1960年,任军委军事训练和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 

  1963年12月,叶剑英建议在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得到毛泽东和军委的赞许。之后,群众性练兵热潮迅速地在全军开展起来,取得显著成果。 

  1965年,任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66年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5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秘书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8月,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叶剑英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韧不拔的多种形式的斗争。 

  1971年“9。13”事件后,叶剑英重新以军委副主席身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对稳定当时全国和军队局势起了重要作用。 

  1971年7月,叶剑英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主持接待秘密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1972年参加接待先后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日本国总理大臣田中角荣。1973年,又协助周恩来接待第二次来访的基辛格。他为建立中美、中日外交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3年8月,在党的十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党中央副主席。 

  1975年1月,在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国防部长。 

  1976年,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关系着党和国家命运的斗争中,叶剑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77年3月,叶剑英再次主持军委日常工作。8月,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副主席。 

  1978年3月5日,在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980年9月,叶剑英担任宪法修改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制定了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9月,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3年6月,在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0月,参与主持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 

  1985年9月,叶剑英同其他六十三位老同志一起致函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请求不再担任中央委员,以便让一批比较年轻的德才兼备的同志进入中央委员会,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新老交替。十二届四中全会同意他的请求,并给他写了致敬信,高度评价了他的光辉业绩。 

  1986年10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