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兵txt文包:全球化与帝国主义矛盾:历史及发展趋势(袁志刚/陆铭/陈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1:49:26

全球化与帝国主义矛盾:历史及发展趋势

 

袁志刚/陆铭/陈钊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的拓展。十九世纪下半叶,当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就已经出现了。列宁创立的帝国主义理论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规模迅速扩大,帝国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瓜分资源的活动终于导致帝国主义的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激化,并且引发世界大战。二十世纪我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历史过程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结合在一起的。简而言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经济的全球化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激化。
      在列宁提出帝国主义理论和后来斯大林对帝国主义矛盾进行进一步系统分析的时候,世界历史正处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苏联诞生,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则在东欧和东亚等地区诞生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列宁和斯大林都曾认为帝国主义矛盾的激化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但是,两次世界大战在某种程度上中断了原有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改变了这一进程的方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矛盾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很多学者主张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注:如[前苏联]伊诺泽姆采夫(1980)、陈其人(1984)、蔡中兴(1992)等。)我们观察到,二战以后帝国主义矛盾的发展变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方式和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在本文中,我们试图结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进行新的思考。
     我们首先讨论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结合二战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研究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并且结合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方式的演变及其特征讨论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发展变化。我们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当今世界的帝国主义仍然是处在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仍然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这一点仍然符合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科学论断。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伴随着二战以后出现的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帝国主义矛盾出现了一些缓和的趋势,但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仍然可能导致帝国主义矛盾的新激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关系
    “资本主义”是一个人们经常使用却很难精确定义的词汇。当人们使用“资本主义”一词时,有时指的是所谓资本主义精神(如马克斯·韦伯),有时指的是经济由自然经济向金融经济的转变,而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资本主义主要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脱胎于欧洲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标志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在这种生产方式之下,社会日益分化为相互对立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在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是劳动的雇用者,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对劳动者进行剥削从而赚取利润。
     作为对落后的封建制生产关系的替代,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分工和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因此当竞争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时,资本获取更高利润的方式就是不断通过资本积累来扩大再生产,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由竞争阶段走向垄断阶段。(注:参见马克思《资本论》。一直到二战以前,资本追逐更高利润的方式主要是扩大生产规模。值得注意的是,熊彼特很早就提出创新是企业家获得额外利润的另一种途径,获取额外利润是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的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参见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在这一过程中,市场进一步拓展,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组织,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现代银行金融体系的形成。反过来说,这些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市场的拓展。(注:黄仁宇(1997)认为要研究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承认它有超越国界的“技术性格”,即资金的广泛流通、职业经理的雇用、技术支持因素(如交通通信、律师事务、保险业务等)的普及。)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实际上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了,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有三个:(1)帝国主义列强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土地和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和瓜分;(2)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非法贸易;(3)金融资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并参与了垄断利润的分配。而这三个典型事实说明,传统生产方式的三大生产要素——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金——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这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就已经开始了。(注:黄仁宇(1997)将资本主义视为一种绵延好几个世纪,至今尚未中断的全球性庞大组织与运动。)
     所以,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它反映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成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的激化。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就转变为帝国主义的矛盾。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文中总结帝国主义阶段的矛盾为三大主要矛盾:“第一个是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第二个矛盾是各财政集团之间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原料产地、争夺别国领土而发生的矛盾”;“第三个矛盾是为数极少的占统治地位的‘文明’民族和世界上十多亿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之间的矛盾”。[1-p6566]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经济全球化趋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也使得帝国主义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全球经济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经济实力相对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考察当代帝国主义矛盾的发展变化必须结合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全球化的不同特点,从而对产生于一战和二战时期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进行当代新的思考。
    二、二战以前的经济全球化和列宁、斯大林的帝国主义理论
      考察二战以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那就是,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工业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的企业的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2-p739740]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一规律首先被马克思在理论上加以论述。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证明,“个别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别,例如实行保护关税还是自由贸易,只能在垄断组织的形式上或产生的时期上引起一些非本质的差别,而生产集中引起垄断,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现阶段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2-p743]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卡特尔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一种基础。资本主义变成了帝国主义。”[2-p745]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社会分工得到了极大的促进。从另一方面来看,“生产社会化了,但是占有仍然是私人的。社会化了的生产资料仍旧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表面上大家公认的自由竞争的一般架子依然存在,但是少数垄断者对其余居民的压迫更加百倍地沉重、显著和令人难以忍受了。”[2-p748749]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加剧了对于一般劳动者的剥削,也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劳资之间的矛盾有所激化,并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工运动逐步发展,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达到了高潮。(注:关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工运动简史,可参见Chamberlain1958Herman,etal.1992,第二章。)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仅直接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劳资矛盾的激化,还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进一步引发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矛盾。为了对此进行说明,我们需要提起二战之前资本主义生产的另外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这一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物质资源(即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仍然是生产的主要投入要素,因此,对于物质资源的占有数量就决定了一国生产的水平和富有程度。第二,劳动力和资金都是可以流动的,而且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工业制成品中绝大多数又属于可贸易商品,也就是说,如果不遇到由输入国的政策所造成的贸易壁垒,这些商品在自然属性上都是可以运输的,并且运输成本并不至于高到阻碍这些产品的贸易。(注:关于商品是否具有可贸易(tradable)性质的讨论可参见Sachs and La ain1993,第21章。)说明了这两个特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提高自己国家的垄断利润,必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工业品贸易。也正因此,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矛盾又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自然资源和殖民地的斗争,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与被掠夺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斗争。“资本主义愈发达,原料愈缺乏,竞争和追逐全世界原料来源的斗争愈尖锐,那末占据殖民地的斗争也就愈激烈。”[2-p504]
     
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来看,当时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势均力敌,各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对外投资、在世界范围内占有殖民地的数量等方面比较接近。因此,从当时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来看,“已经不是英国独占垄断权,而是少数帝国主义强国在争夺垄断权,这是整个二十世纪初期的特点。”[2-p828]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垄断权的过程之中,“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2-p810]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战争成了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唯一办法,因此,列宁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要消除生产力发展和资本积累同金融资本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分割这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状况,除了用战争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2-p819]
     
从帝国主义国家和被掠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来看,帝国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对自然资源和殖民地的掠夺,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之间的冲突,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遇到了被掠夺国家和地区的抵抗。列宁还引用希法亭(注:鲁道夫·希法亭(1877-1941)是第二国际著名的活动家和理论家,早年是很活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后来因在理论上否定资本帝国主义灭亡的必然性而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列宁认为希法亭早期的著作《金融资本》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作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理论分析”。)在《金融资本》中的论述指出了帝国主义与民族压迫加剧之间的联系,“在新发现的国家里,输出的资本加深了各种矛盾,不断地引起那些有了民族自觉的人民对外来者的愈来愈强烈的反抗;这种反抗很容易发展成为一种反对外国资本的危险行动。旧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的革命性的变化;各‘史外民族’千年来的农村闭塞性日益被破坏;他们正被卷到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去。”[2-p842]最终,当帝国主义国家发现自己的掠夺遇到抵抗的时候,他们就选择了鸦片、枪炮和战争。
      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这段历史时期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势均力敌,相互之间的矛盾斗争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列宁和斯大林的帝国主义理论都非常强调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并且认为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帝国主义的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则导致在部分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瓦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还不能预见到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以及帝国主义矛盾的发展变化,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结合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进行新的思考。
 三、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
      在当代世界经济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动是导致帝国主义矛盾发展变化的直接和根本的原因。
      首先,二战以后物质资源(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和资金)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大大下降,知识(包括科学技术和信息)开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注:兴起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增长理论(又称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则是知识积累的结果,其代表人物为罗默、卢卡斯和巴罗。)一些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因此,二战以后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发生在科学技术领域,各国都试图通过掌握具有垄断地位的核心技术,进而在全球性的生产组织中占有主动地位并借此获取垄断利润。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发达国家(包括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前苏联)的经济发展,这也为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集团的军事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也是与发达国家军事实力的提高同步的,而高科技的运用又使得现代战争与传统战争之间有了本质上的差别,即耗费的经济资源越来越多,而人员伤亡却大大减少,所需时间也越来越短,现代战争胜负越来越取决于一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
      其次,二战以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资本主义国家来看,战后的格局是“一超几强”,其中一超(美国)特别强,其他资本主义强国(欧洲和日本)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都借助了美国的帮助。从其他国家来看,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但这一阵营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原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转轨而瓦解,这一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得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二战以后大量的帝国主义殖民地获得了独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实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这些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下,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规则是由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制定的。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借助于它们强大的经济实力,操纵着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性经济组织,在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中以自身利益为准绳制定规则,对内对外实行双重标准,竭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控制。
      再次,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不同于以前的发展道路。在二战以后,曾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原计划经济国家)尝试以封闭的方式进行工业化,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此,20世纪60-7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先后主动地选择了以开放的方式发展经济,即所谓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成功模式的影响下,都纷纷选择开放型的发展战略,这使得后来的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比以前更加迅速,经济全球化对各个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二战以后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国际间的商品流、资本流和技术流在数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长。与二战以前不同的是,高度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和先进高效的结算技术为数额庞大的资金在国际间进行自由和迅速的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在二战以后,技术开始表现为独立的商品形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成为二战以后重要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第二,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日趋频繁,国际市场越来越开放,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有所增强。一方面,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重视相互之间的合作,其原因在政治上出于与原社会主义集团进行对抗的需要,在经济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意识到,在资本主义经济面临危机时,只有各国协调行动才能够成功地避免衰退。另一方面,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这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本国经济,但也同时加重了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依赖性,发展中国家在面临国内经济问题时往往需要借助于发达国家的帮助,而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独立性。第三,在二战以后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果说二战以前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逐渐发展成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战争的话,那么,二战以后,私人资本占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则成为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的组织者,是国际间的商品、技术和资本流动的主要参与者。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出现了各个国家在制度和文化上的趋同和融合现象。从当今世界的经济制度来看,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崇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最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和英国的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和较低的失业率,而欧洲和日本的体制则显示出其某些僵化的缺点,于是以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对以欧洲大陆国家和日本为代表的“莱茵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注:关于两类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分可参见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0月版)和莱斯特·瑟罗,1999,《二十一世纪的角逐——行将到来的日欧美经济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月版)。但是,这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均出版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日本和欧洲体制中的僵化因素还没有充分地暴露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特别是美国的制度和文化)对经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也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的弱势文化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四、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思考
      在对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全球化趋势的演变过程进行总结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是:二战以后帝国主义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有没有变化?帝国主义矛盾的发展变化呈现着怎样的新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帝国主义矛盾是否仍然存在激化的可能性?
      二战以后,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并且在二战结束后的二十年时间里保持了较低的失业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帝国主义的矛盾的确比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有相当程度的缓和。
      第一,从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来看,这些国家在经济社会的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提高了一般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科技的进步又导致相当多的职工出现“白领化”的趋势,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大大缓解了劳资之间的对立局面。同时,随着小企业在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企业通过员工持股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这些改良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一部分劳动者成为了有产阶级。因此,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内部的劳资矛盾从总体上来看有所缓和,具体表现在二战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参加比率和因罢工所损失的时间总体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第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为了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进行竞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越来越重视相互的合作,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欧盟、七大工业国组织等国际组织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合作有所加强。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一致利益,往往协调行动。而二战以后,帝国主义国家也认识到,在国际政治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世界各国市场越来越开放的情况下,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应付资本主义经济可能出现的衰退。
    第三,帝国主义国家与经济上较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有所缓和。从第三世界国家自身来看,各国普遍意识到,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过程必须在融入国际社会、利用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获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还必须借助于发达国家的帮助。因此,第三世界国家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本国的短期经济利益以换取发达国家的援助,这也使得第三世界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爆发激烈的冲突和对抗的可能性有所下降。从帝国主义国家来看,这些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推动,从产业部门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同时,它们也不得不面对二战以后一些落后国家独立意识和政治经济实力增强的事实,以及国内越来越强烈的反战呼声而作出某些行为调整。于是帝国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也从直接的剥削、奴役、掠夺和武力征服转变为在金融、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进行“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此背景下,帝国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虽然时有发生,但与二战以前相比,矛盾的激烈程度的确有所缓和。
      在二战以后帝国主义矛盾的发展变化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源和简单劳动力对一个国家产值的贡献大大下降,而知识(包括科学技术和信息)以及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本对一个国家产值的贡献则越来越大。因此,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科学技术领域。这一领域内的竞争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研究和开发(R&D)经费的高投入。1994年,全球R&D支出占GDP总量的1.8%,而美国、欧盟、日本的R&D支出则分别占GDP2.5%1.9%2.7%,这三个地区的R&D支出占全球总量的83%[3-p11]另一个更为直接的手段是对人才的争夺。人才的争夺首先引起加拿大、西欧甚至前苏联国家的高科技人才大量流向美国,同时,也引起大量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的优秀人才向发达国家流失。统计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是全球人才外流的主要方向。
      其次,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上“没有硝烟的战争”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的重要手段。国际垄断资本家以低价倾销、垄断定价、资本市场投机等手段打一场现代金融或贸易战争给国际垄断资本家所带来的收益更远远超过传统战争带来的收益,而且这种“战争”还具有成本小收益快的特点。仅以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国际金融巨鳄在一夜之间就从东南亚地区卷走了这些国家在一二十年间积累的财富。
      再次,在二战以后,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输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掠夺的重要辅助手段。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非常重视本国教育、传播、出版、音像制品等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本身就可为帝国主义国家创造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于这些产品的传播,资本主义的(特别是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正在全球化,这一趋势对于青年人的影响非常大。从更为长远的观点来看,文化上的认同将最终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商品的需求,从而又转化成为发达国家企业的利润。这种“文化”上的趋同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同时,也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引起了警觉。
      尽管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点,而且帝国主义矛盾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帝国主义作为垄断资本主义这一基本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虽然在当今世界小企业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比较崇尚自由竞争的英美体制模式也略占上风,但从总体上来看,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特征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加强。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全球第五次兼并浪潮中,金融领域的兼并和一些超大型银行的出现是这一轮兼并浪潮区别于前几次的一个重要特征,国际垄断金融资本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正应验了列宁的一句话,“帝国主义或金融资本的统治,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金融资本对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的优势,表明食利者和金融寡头占有统治地位,表明少数拥有金融‘实力’的国家比其余一切国家都突出。”[2-p781]非常耐人寻味的是,连一贯标榜自由竞争的美国也并不是始终反对垄断的,第五次兼并浪潮中的很多兼并事件就与美国有关。
      从二战以后全球化的趋势来看,帝国主义的矛盾只不过在表现形式和激烈程度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由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和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所发展而来的帝国主义矛盾仍然有激化的可能。我们不妨仍然从帝国主义矛盾的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第一,从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来看,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必然以高收入来吸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技能劳动力和科技人才,但是在国际市场高度开放的今天,这对发达国家的低技能劳动力来说却是一场悲剧,并导致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中,美国的收入差距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以来便一直呈扩大趋势。(注:参见Tyson(1996)和保罗·克鲁格曼(2000)中的相关论述。对于知识经济时代IT产业发展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可参见美国商务部的相关研究报告。)进一步来看,全球化和国际间竞争的加剧还给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带来了危机。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由高福利制度导致的较高的劳动力成本是造成欧洲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而美国的竞争力则得益于其较差的福利制度和较低的最低工资标准。于是,很多经济学家主张对欧洲僵化的福利制度进行改革,但这却可能引起这些国家人民的反对和政治力量的分化。此外,我们曾经提到,工会势力的削弱是二战以后劳资矛盾有所缓和的一个重要表现,但实际上,工会力量的削弱也与国际间竞争的加剧有重要的联系。从企业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显示,在美国和英国没有工会组织的企业成长得更快,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立的企业比较倾向于在没有工会组织的情况下运作。在有工会组织的企业中,工会成员的较高工资越来越难以被企业承受,这时,雇主就更加不愿意组织工会了。(注:参见Filer et al.(1996) 11章的有关论述。)所以,经济全球化使普通劳动力利益受损这个事实可能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劳资矛盾激化。

第二,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来看,经济的全球化仍然可能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在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各个国家都是本着保护本国利益的立场,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同时批评别国的市场不够开放,这一点在近年的美欧贸易战和美日贸易战中都有所体现。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仅在经济争夺中竭力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而且加紧对其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的输出,使得欧洲各国深感不安。面对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尽力提高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在这方面,欧洲各国的表现特别突出。欧洲各国近年来加强相互合作,从发行欧元到近期推出新型“空中客车”生产计划,都对美国的地位构成了威胁。欧洲国家在经济争夺中对美国的不满也不时地在政治生活中有所体现,他们对美国在一些国际组织中的权威地位和对其他国家利益的漠视态度时有不满。在世纪之交闹得不可开交的巴尔干地区的贫铀弹问题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冲突仍然有可能使其相互之间的矛盾有所激化,并且可能导致一些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走向分化。
    第三,从帝国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来看,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的增强,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剥削必然引起后者的抵抗。虽然从总体上来看,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是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但是从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主要是被发达国家享有的,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并没有从经济全球化中得到多少实惠,相反,第三世界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被拉大了。当代西方激进经济学将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的负面影响归结为八个方面:(1)第三世界国家的相对国力有所削弱;(2)自然生态的破坏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巨大灾害;(3)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第三世界国家的金融危机;(4)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科技差距扩大;(5)全球范围内劳动力(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贬值,第三世界国家深受其害;(6)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第三世界国家相互之间,第三世界国家内部的地区、部门、阶级之间贫富差距拉大;(7)第三世界的依附性加强;(8)美国文化向第三世界渗透。(注:参见何玉长(2000)对当代激进经济学的经济全球化论的综述。)基于这些事实,我们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已经被帝国主义国家当作了剥削第三世界国家的途径,因此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第三世界国家所受的损失实际上反映出了帝国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反抗,并且可能进一步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生影响。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为,虽然二战以后帝国主义矛盾总体上有所缓和,其表现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下,帝国主义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矛盾,这一本质特征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帝国主义的矛盾仍然可能激化,并且将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但是,二战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调和帝国主义矛盾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使得帝国主义矛盾出现了一些缓和趋势。此外,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还出现了很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如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国有制和高度分散的“社会所有制”、工会工资谈判和具有再分配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因此,帝国主义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是否会导致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以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实现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这一问题有待于我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五、结论与启示
    诞生于西方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这种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的拓展,并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而经济的全球化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激化,并上升为帝国主义的矛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方式和特征有所变化,帝国主义矛盾的表现形式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同时也应看到,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所要求的不是平均利润,而是比较正常地实现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最大限度的利润”[4-p29],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引发帝国主义国家在各个领域内更为激烈的竞争,从而可能激化帝国主义的矛盾,并促使垄断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应该积极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去,借助于国际间的合作和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加快经济的发展,并通过综合国力的提高加强对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抵御能力,积极地运用现有的国际准则保护自己的利益,还要努力加入到制定国际准则的行列中去,为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争取更多的利益。同时,我们要对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矛盾和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矛盾激化的可能性有充分的准备,在国际事务中充当一支和平的力量,防止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全球性的冲突甚至战争,为我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