肮脏py交易:孟姓家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30 08:14:03

孟姓家谱

百科名片

   孟姓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姓族人因避战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孟姓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目录

孟姓概述
孟氏起源
得姓始祖
孟姓分布
郡望堂号
孟姓名人
  1. 战国
  2. 三国
  3. 隋唐时期
  4. 唐代
  5. 南宋
  6. 元末
  7. 明代初期
  8. 明末清初
  9. 近现代
  10. 字辈
孟姓概述
孟氏起源
得姓始祖
孟姓分布
郡望堂号
孟姓名人
  1. 战国
  2. 三国
  3. 隋唐时期
  4. 唐代
  5. 南宋
  6. 元末
  7. 明代初期
  8. 明末清初
  9. 近现代
  10. 字辈
展开

孟姓概述......

     

孟姓图腾

[1]

孟氏起源

     

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左传庄公八年,齐人杀孟阳,而庆父还未立,不知所出。

得姓始祖

  孟姓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孟姓分布

  历史上孟姓的迁徙与分布      

姓氏分布

先秦时期。孟姓最初活动于河南、山东、河北交汇地区。两汉至唐朝,孟姓在华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区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动地仍在冀鲁大地。唐朝以后,由于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南下移民运动,孟姓在长江以南地区也得到迅速的扩散。   宋朝时期,孟姓大约有近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2%,排在第五十五位。孟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孟姓总人口的30%。孟姓在全国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四川,这三省集中了孟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全国形成了冀鲁、川鄂两块孟姓聚集地。明朝时期,孟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长为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孟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孟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河北,这三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58.7%。其次分布于浙江、陕西二省。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32%。宋元明600余年,孟姓主要向江南、东部、西部迁移,鲁、冀、晋为孟姓聚集区。   当代孟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孟姓的人口已达330多万,列在全国第七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7%。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约占孟姓总人口的21%。全国形成以鲁豫冀、东北为中心的两大块孟姓聚集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回迁,尤其突出向东北的迁移。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冀京津、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豫皖苏北部、山西东北部,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4%,居住了大约54%的孟姓人群。在豫晋大部、皖苏中部、湖北北部、陕宁、甘肃大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西部、辽宁东段、吉林东部、黑龙江东南,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一0.48%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孟国土面积的17.6%,居住了大约26.5%的孟姓人群。[2]

郡望堂号

  堂号:最著名的有“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孟姓又以“平陆”等为其堂号。   郡望:根据《姓源韵谱》所载,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阳、平陆县、东海郡、巨鹿郡、武康县、安平县、江夏郡等。洛阳,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   江夏郡是西汉高祖时设置的,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安陆、钟祥、潜江、钙阳等以东,以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这支蒙氏,是三国时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孟姓名人

战国

     

先贤-孟子

孟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孟子(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母亲知书达礼,聪明贤惠,“孟毋三迁”,“断机教子”说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长大后,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日夜勤奋,深研儒学之道。中年学成后,周游列国,讲道德、说仁义,传布儒学以拯救时弊,一度担任过齐国卿相。但当时列国争雄,各国皆尚功利,纷纷以强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的那一套“仁者无敌”的主张,显得十分迂阔而不合时宜,因此不被采用。晚年,孟子离开齐国,辞官回乡,效法孔子,专致教育,同他的徒弟万章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七篇。   孟子整个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生活的时代,秦国任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任用吴起,      

孟子铜塑像

接连打胜仗削弱了敌人;齐威王、宣王用孙膑、田忌这些人,致使其他诸侯国入朝纳贡。可见,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崇尚武力,发动兼并战争,这使百姓苦不堪言,社会矛盾尖锐。孟子面对这样的现实,忧心忡忡,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兴衰的历史考察,他认为对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统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关键,得天下者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使百姓心悦诚服,以达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   孟子“仁政”主张的基础,是他基于“民为贵”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也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并告诫统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否则,失去了民心就会自取灭亡。孟子的这种仁政爱民的思想,可谓远见卓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性善论”是孟子整个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和出发点。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孩提之童,知爱其亲”。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犹如人的四肢一样,在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这并不是外界强加给人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由于人性向善,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均“可以为尧舜”。同时,孟子还认为,由于后天的教育不同,人们就有了善、恶的不同表现。这如同同样的麦种,条件不同,收获就有差别。因此,孟子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虽然带有较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其合理内核是值得肯定的。      

孟母择邻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有其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然而积极方面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就成为后来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人格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正义而斗争。他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客观地研究孟子及其思想,对于我们新文化的建设者是有积极意义的。   战国时还有墨家巨子孟胜,以及传说能够"生拔牛角"的勇士孟赍。西汉有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 孟喜。东汉是有对丈夫"举案齐眉"的孟光。

三国

     

《三国演义》-孟获

吴国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笋"的孟宗,蜀汉有彝族首领孟获。   蜀国有孟达(?-228),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子度[注]。扶风(治今陕西兴平东南)人,三国时期人物。本为刘璋属下,后降刘备。奇袭荆州之战时因不发兵救关羽而触怒刘备,于是投奔曹魏。此后又欲反曹魏而归蜀汉,事败而死。

隋唐时期

  孟姓涌现出几位勇于反抗封建统治之士,如隋末有农民   

孟浩然-春晓

起义首领孟让、孟海公,唐末有英勇善战的黄巢起义军将领孟楷。

唐代

  著名诗人孟浩然孟云卿孟郊,其诗歌脍炙人口。还有水利学家孟简。

南宋

  名将孟珙

元末

  襄阳红巾军将领孟海马

明代初期

  孟善(?一1412)字百侯,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孝理村(今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大孟家村)人。   

元朝时在山东枢密院任职。朱元璋起兵,他叛元归降,跟随朱家父兄南征北战,屡建功勋,是明朝开国的功臣。   朱元璋驾崩,燕王朱棣造反,他又随燕王起兵。在保卫河北保定一战中,他以几千人马战胜了数万政府军,晋升左军都督。朱棣获全国胜利后,他被封为保定侯,食禄1200石,赐世袭铁券,镇守辽东。   从明初朱元璋时起,被皇帝钦赐世袭铁券者,他是第七十七位。七年后,他须发皆白,朱棣怜其精忠保国,让他退养,儿子孟瑛袭得爵位。又三年后病逝,赠[滕国公],赐谥[忠勇]。   孟瑛年青时即随父征战,连续建功,升任指挥使。1414年,北征瓦剌,任左掖军副将。回京后,负责操练京师卫戍部队,还要他掌管五军都督府的印信,深受朱棣的信任和赏识。   但天有不测风云,孟瑛有个本家兄弟孟贤,也做朝官,曾伙同他人拥赵王做皇帝。朱棣去世后,仁宗即位,遂打击报复。孟瑛无辜,但那时实行近亲连坐,他受到牵连。爵位被削,世袭铁券也被毁掉,发配云南戍边。   好在仁宗在位十个月就去世了,宣宗即位,将其诏回。因工作勤勉,又逐步晋升到了京卫指挥使的大官儿。英宗即位后,他病休,申请儿子孟俊袭任了指挥使。   孟俊在任时,又将原来世袭爵位的事提出来,皇帝照准,孟家就又光耀了起来,家里的几代夫人也都封赠了正三品的诰命夫人。孟俊去世,儿子孟昂承嗣指挥使的爵位。孟昂去世,儿子孟达又世袭了爵位。   孟达以后的孟家不知道有没有功名爵禄,但至少他家享受了一百多年的富贵荣华。

明末清初

  戏曲作家孟称舜

近现代

  有明清史学者孟森、教育家孟宪承、药学家孟目的、中国矫形外科奠基人之一的孟继懋、全国劳动模范孟泰、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孟宪民、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孟少农等。   孟昭英——(1906.12.24-1995.2.25),电子学、物理学家。河北乐亭人。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3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1936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燕京大学副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由清华、北大、南开组成的临时大学教授。1943年第二次赴美,任CIT(加州理工学院)课座教授。1952年清华大学成立新的无线电系,任系主任。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捐资在清华设 “清贫学生奖学金”。著有《阴极电子学》等著作,及Linear Plate Modulation of Triode   孟森——(1869—1937)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擅治明清史。字莼孙,号心史,著作多以此署名,世称为孟心史先生。江苏武进人。1869年(清同治八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后并入武进县)。十四岁就学于当地名师周载帆,以应科举之试。时孟森于制艺(八股文)外,开始着意于学术、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发展。嗣后又赴日本留学,进一步接受了西方近代学术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并于其后撰写翻译了一些有关法学及经济学的著作。中年时,孟森作幕广西龙江兵备道,又为著名实业家张謇亲近幕友。他留心于地方政治经济现状,曾参与了清末立宪运动。   孟目的——(1897—1983) 药学家。直隶(今河北)保定人。1918年毕业于协医学院预科。1925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是英国皇家药科学会第一个中国会员。1925年回国。曾任协和医学院药科副主任,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药物化学系主任,中国药学会理事、理事长。1936年创办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并任教授、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兼总干事,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区品检验所所长、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为《中华药典》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3年版和1963年版的编纂负责人之一。   孟继懋—— (1897—1980) 骨科学家和骨科教育家,中国杰出骨科先驱。他长期从事骨科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为创建中国专业齐全国际知名的创伤骨科中心作出了贡献。他首创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孟氏截骨术和孟氏肩关节融合术。   孟泰——(1898—1967) 鞍钢老英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河北省丰润县人,于1898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在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中做出了重大贡献,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为中国工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   孟宪承—— (1899.9.21—1967.7.19) 著名中国现代教育家。江苏省武进县人。孟宪承早年毕业于上海的南洋公学中院和圣约翰大学。1918年留学美国,入华盛顿大学专攻教育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又赴英国,在伦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孟宪承回国后以毕生精力从事教育工作,献身教育事业,曾先后在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北京的清华大学、南京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杭州的浙江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国立师范学院等校任教,并一度担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秘书长、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和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孟宪承出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他连续当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第三、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并曾担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孟宪民—— (1900.2.2—1969.2.18) 地质学、矿业学家。江苏武进人。字应鳌。19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4年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矿业学院。192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毕业从事矿床地质研究,特别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的矿物组成以及成矿理论有深入研究,擅长有关的矿物微量化学分析鉴定,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三、四十年代对云南个旧锡矿的开发和东川铜矿的地质研究,颇多建树。晚年倡导沿一定层位找矿的思维,即近代成矿理论中的层控矿问题,影响所及,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孟少农—— (1915—1988) 汽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毕生致力于汽车工业建设事业,是新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主要奠基人。成功地领导了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几代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字辈

  括号内为表字的字派   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明建文二年[3] 定):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清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定):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孟颜曾为一家,四姓都可用此辈分。 .bk-album-collection-box{width:687px;height:228px;border:1px solid #C6E1F5;border-top:2px solid #268BD7;margin-bottom:30px;overflow:hidden}.bacb-head{height:28px;background-color:#F5FBFF;padding-left:10px;position:relative}.bacb-title{font-size:14px;font-weight:bold;line-height:28px}.bacb-more{text-decoration:none;position:absolute;font-size:12px;line-height:1;line-height:14px \9;top:8px;right:8px;padding-right:9px;padding-right:11px;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s/arr.gif") no-repeat 54px -22px;background-position:54px -23px \9}.bacb-more:hover{text-decoration:none}.bacb-left-btn,.bacb-window-outer,.bacb-right-btn{float:left}.bacb-left-btn,.bacb-right-btn{display:block;text-decoration:none;border:1px solid #FFF;width:17px;height:53px;background: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bkalbumbtn.gif) no-repeat;cursor:default}.bacb-left-btn{margin:59px 3px 0 6px;_margin-left:3px;background-position:3px 16px}.bacb-right-btn{margin:59px 5px 0 6px;background-position:-27px 16px}.left-enable:hover{background-position:-61px 16px;border:1px solid #DDD;cursor:pointer}.right-enable:hover{background-position:-91px 16px;border:1px solid #DDD;cursor:pointer}.bacb-window-outer{width:628px;height:185px;position:relative;overflow:hidden;margin-top:15px}.bacb-window-inner{position:absolute;top:0;left:0;width:650px;padding-left:6px;_padding-top:1px}.bacb-window-inner .item{float:left;width:156px;height:195px}.bacb-window-inner .img{zoom:1}.bacb-window-inner .img .b1,.bacb-window-inner .img .b2,.bacb-window-inner .img .b3,.bacb-window-inner .img .img-wrapper{background-color:#FFF}.bacb-window-inner .img .b1{border:1px solid #CDCDCD;float:left;position:relative;left:0;top:6px}.bacb-window-inner .img .b2{border:1px solid #CDCDCD;position:relative;left:3px;top:-3px}.bacb-window-inner .img .b3{border:1px solid #AAA;position:relative;left:3px;top:-3px;padding:2px}.bacb-window-inner .img .img-wrapper{left:9px;bottom:9px;display:block;text-decoration:none;line-height:1px}.bacb-window-inner .item .desc{clear:both;display:inline-block;text-align:center;font-family:宋体;width:145px;margin-top:13px;font-size:12px;line-height:1;line-height:14px \9}.bacb-window-inner .item .count{color:#999;white-space:nowrap}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10张)

参考资料
  • 1 家族网姓氏  

    http://www.jiazuwang.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72

  • 2 袁义达主编。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扩展阅读:
  • 1 孟氏宗族:http://www.eeloves.com/clan/33
开放分类:
百家姓孟氏孟姓姓氏文化孟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