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嘉锋:家庭实用养生之八、气功养生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3:52:15
  八、气功养生法
  (一)练功三要素
  气功锻炼的三要素是:姿势、意念、呼吸。对姿、意、息的调整、控制称之为调形、调心、调息。调整姿势是练功者首先接触的内容,是练功者的第一关,姿势正确与否对意念的集中和全身的松弛以及能否很快入静,进而调整好呼吸均有很大影响。意念是指练功者的注意力,它是练功的重要环节。姿势、呼吸的锻炼都必须在意念的指挥下进行,意念不集中,不很好地加以运用,那么姿势、呼吸的锻炼都将无从谈起。
  《摄生三要》中指出:“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若宝惜精气,而不知有神,是茹其华而忘其根矣。”
  呼吸调整是练功者直接从外界纳入清气的主要途径,也是内气运转、气质转化的关键,古人将之称为“鼓龠”(风箱) ,为练内丹所必需。有意地合理地调整呼吸,可使呼吸对机体各个方面的影响或增强,或减弱,从而实现对整体功能的调整。
  1.调  姿
  调姿又称调形。姿势,指的是练功者在练功时,所采取的体位及其形态。调姿就是对姿势的调整。
  静功的姿势:静功的姿势分为坐式、卧式、站式三种。坐式又分为盘坐式、端坐式两类。盘坐,分单盘坐、双盘坐。端坐分平坐、靠坐。此外还有跪坐。
  单盘坐,是将其中的一足放于对侧的大腿之上,另一足则放于对侧的大腿之下。
  双盘坐,有两种坐法。一降魔坐:先以右足压于左大腿之上,再以左足压于右大腿之上,足心朝天,右手压左手,掌心向上放在盘交的小腿上。二吉祥坐:先以左足压于右大腿上,再以右足压于左大腿上,左手压右手,掌心向上放于盘交的小腿上。这两种坐法都是全趺跏的坐法。
  所谓趺跏坐法又称盘膝坐、结趺跏。
  趺即跗,指足背;跏即加。趺跏就是指双足背加于双侧大腿之上的坐法,俗称盘膝大坐。
  平坐式:臀部的后13或后12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坐B B稳后,两足平行分开,两膝与肩同宽或相距两拳的距离。腰正直,腹松弛。两手自然轻松地平放于大腿之上,手指不过膝。头正直,松肩含胸,口眼轻闭。这种平坐式最常用,除极度虚弱者外,一般人均可采用。
  靠坐式:将臀的全部及大腿的后半部坐于椅子上,后背轻轻靠于椅背,两足略向前伸,其它姿势同于平坐式。这种坐式适合于老年人及体弱的病人。
  跪坐式:是将两膝着地,脚心朝上,身体自然坐于脚掌之上,双手相握,置于腹前,其它姿势同于平坐式。这种姿势日本练功者多采用。
  平坐式利于气血的流通,盘坐、跪坐不利于气血向下肢流通,靠坐式不利于气通督脉。
  卧式分为仰卧、侧卧、半卧三种。
  仰卧式:全身仰面平卧于床,头正,枕高适度,以有利于呼吸为度。双手分别放于身旁或叠放于腹部,下肢自然伸直,与肩同宽。此种姿势适用于体弱病人及练睡功者。但此种姿势容易引起昏睡,枕后麻木,影响气通督脉。
  侧卧式:侧卧于床,以右侧卧为最好。腰微曲,形成向腹面弯曲的弓形。头略向胸部收拢,平稳地放于枕上。右手掌心朝天,自然伸开,置于枕上。右腿微曲(近于伸直)。左掌心向下,自然放于胯部,左腿弯曲放于右腿上。此种姿势适宜于体弱、不习惯仰卧的练功者。
  此姿势要求腹肌放松,以利于腹式呼吸的形成。
  半卧式:半仰卧于床,后背及头部垫以被褥或枕头之类的物品,所垫高度以利于呼吸顺畅、身体舒适为宜。膝下可垫物。其它要求同于仰卧。此姿势适用于心脏病人、哮喘病患者以及极度虚弱者。
  站式:又称站桩,是最常用的一种姿势。其优点在于符合人体日常生活的生理状态,耗能少,易放松,有助于上盘轻灵、下盘稳固以及内能的激发。
  站式的基本要领: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共同承担身体的重力。头悬虚顶,百会朝天,犹如头上悬一绳索,轻轻吊起头颅一般。闭目宁神,轻闭口唇,舌舐上腭,双肩松垂,含胸拔背,虚腋垂肘,身体中直,松腰解胯,收腹敛臀,尾正裆圆,屈膝平站。
  由于上肢的姿势和放的位置不同分为三圆式、下按式、无极式等。
  三圆式:两臂抬起,双手置于与脐相平的位置,掌心向内,如抱球状,虎口张开相对,距离约20公分。由于裆圆、臂圆、腿膝圆故称三圆式(一说三圆式是直臂圆、虎口圆、裆圆)。
  下按:两臂下垂,双手置于胯侧,手指自然伸直向前,掌心向下,如向地面按压一般,故称下按式。
  无极式:手、脚、膝的姿势基本与三圆式相同,只是要点在于百会、会阴、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三点相对成一垂直于地面的垂线。
  姿势的分类大体如上,但不同的功法有不同的姿势,或者采取一种,或者几种相互配合,交替采用。每个功法在叙述具体练法之前,对所取姿势均有说明,读者可参阅之。
  2.调  息
  调息,是指对呼吸方法的锻炼,古人称为吐纳,是气功中练“气”的第一步。
  调息的方法分为自然呼吸法、腹式呼吸法。
  自然呼吸法自然呼吸法是气功锻炼的最低要求的呼吸法,也是初学气功者必须遵守的基础呼吸法,又称筑基呼吸法。
  自然呼吸法分自然胸式、自然腹式、自然混合式三种:自然胸式呼吸法:胸廓随自然呼吸而起伏。
  自然腹式呼吸法:腹肌随自然呼吸而起伏。
  自然混合式呼吸法:胸廓、腹部随自然呼吸而起伏。起伏的程度较为明显,此种呼吸法又称全呼吸法。
  一般情况下,男子易出现自然腹式呼吸,女子多采用自然胸式呼吸。体育运动员、练武术者、演员、歌唱家有的采用自然腹式呼吸,但更多的是采用自然混合式呼吸。
  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是指呼气时轻轻用意使腹肌收缩,吸气时使腹肌放松,他人看起来呼气时腹缩,吸气时腹部隆起。
  腹式呼吸法分为顺腹式呼吸法、逆腹式呼吸法、潜呼吸、脐呼吸等几种类型。
  顺腹式呼吸法:即一般的腹式呼吸法,呼气时腹部收缩,吸气时腹部隆起。
  逆腹式呼吸法:又称逆呼吸。即吸气时腹部收缩,呼气时腹部隆起。
  潜呼吸:是一种在呼吸高度柔和的状况下出现的呼吸方式,随着呼吸的进行,小腹部微微起伏。
  脐呼吸:比潜呼吸更为柔和,是一种腹部几乎不动而只是想象脐部在呼吸的方示,古人称为“胎息”。
  此外,还有鼻吸鼻呼、鼻吸口呼、口吸口呼等呼吸法。
  呼吸锻炼的表现古人把呼吸锻炼的表现分为风、喘、气、息四相。
  风相:呼吸比较急促,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
  喘相:呼吸时虽听不到自己的呼吸声,但呼吸出入结滞不畅。
  气相:呼吸虽然无声,也不结滞,但出入不够细匀。
  息相:在极度安静的状态下呼吸变得深、长、细、匀。
  气功的呼吸锻炼就是逐步从风、喘、气三相转变成息相的过程。
  呼吸锻炼的要求在“调姿”的基础上,待情绪安定后,再进行呼吸锻炼。
  呼吸锻炼的顺序是先从自然呼吸开始,既有顺其自然的一面,又不完全听其自然。顺其自然是指循序渐进,自然形成;不完全听其自然是指主动调整,也就是说既不忘记主动调整呼吸,也不勉强对呼吸提出某种要求,强行助之。
  呼吸锻炼,除锻炼本身外还要加上静养。也就说当练功达到一定火候时,暂时放弃有意地调整而静养一个阶段,以便意念进入更高的安静状态。
  深、长、细、匀的呼吸是长期锻炼的结果,并非主观上硬求出来的。人们通过锻炼,使呼吸由浅短、次数多逐渐变成深长、次数少。正常人的呼吸为16~20次分,而深长的B呼吸则可达到3~4次分,甚至1~2分,而不感到胸闷气B B短。这一点在短期之内是做不到的。如果强求,就会引起呼吸急迫短促,或胸廓、腹肌受伤等不良反应。
  3.调  心
  调心又称调意、练意。
  调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集中,二是用意。
  集中,即是“意守”,又称“凝神”。也就是将意念集中于身体内的某一特定部位,或集中于自然界的某一物体。
  体内可供意念集中的特定部位有丹田、涌泉、足三里等,术语上称为“意守丹田”、“意守足三里”等等。
  意守丹田丹田是一具体部位,不是穴位。
  它既不是点也不是面,而是体内的一个空间位置,是道家所说的“炼内丹”之处。
  关于丹田的所在部位众说纷纭,一般地分为上、中、下三处。上丹田指的是两眉之间(又称眉心);中丹田指的是膻中(两乳之间)
  ;下丹田指的是气海(脐下一寸五分)。此外,还有前丹田(脐部),后丹田(命门,位于第四、五腰椎之间)。由于各门派功法不同,丹田的位置和名称也随之不一,有把两眉之间的鼻骨凹陷处称为祖窍、上丹田的;也有把膻中称作上丹田的;还有人把气海、脐部称作中丹田的;也有人认为下丹田应该是指会阴部(前阴、后阴之间)。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丹田的部位问题呢?
  近来,一些科学工作者对各派所说的“丹田”进行了测试和研究,其中对下丹田更是测出了一些数据,并提出了一种理论。他们认为下丹田是脐中深入腹腔内一寸五分处的部位,它不是穴位而是空间位置。在这个空间内有大量植物神经和血管分布。意念集中于这个地方,极容易产生“内气”,并向全身各处扩散。这个测试证实了古人提出的关于人在胚胎时期依赖脐与母体相系,并从母体中获得营养发育成人。
  意守于此,可以使体内的生理活动恢复胚胎的状态,极易使人获得先天本能的理论。
  练功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精神素质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部位。然后,不论如何选择,最好则脱离脐及脐下阴交、气海、关元等穴位深处与之水平相等的腹腔内部,并将这一部位视为立体空间而不视为点和面。
  脐及脐下的阴交、气海、关元等处的丹田是人体元气贮藏之所。
  《医学源流论》认为此处是“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于此,无火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元代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一书中说“盖婴儿之在母胎也,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口鼻既闭,而以脐达,故脐者生之根,气之蒂也”。
  《东医宝鉴》:“脐者,齐也,言其上下齐身之半,正谓之脐也。”
  可见这个部位与人体性命、元气关系密切,意守于此,可增强人体的元气,有利于调节人体上下间的不平衡现象。
  意守涌泉涌泉在足心凹陷处(足五趾向掌心弯曲时足心凹陷处即为此穴)。
  它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是肾经之经气行于体表经脉的源泉。
  肾,被祖国医学视作人体贮藏先天之精(真精、真阴)、涵寄元阳之所,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活活动的消长。意守涌泉,可以滋补先天之精,壮益元阳,增强人体生命的活力。
  意守涌泉时,应将该处想象为一个大小和乒乓球的气丘,其效果较好。
  意守足三里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嵴外侧的两筋之间,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
  胃,被祖国医学视作后天之本,水谷气血之海,有受纳水谷腐熟水谷,转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人体出生后能够维持
  生命活动全赖于此。针灸学认为“合治其腑”。意守于此,可以促进胃的蠕动,从而使运化、消化功能增强。
  意守自然界的某一物体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意守这些物体可以帮助难以意守体内某一部位的练功者集中意念。
  用意,即用意念调整姿势,调整呼吸,督领真气等。
  调整姿势:指用意指挥身体四肢等在摆好姿势后,使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并使身体保持平稳,舒适自然。
  调整呼吸:是指用意念指挥呼吸。即在松静自然的基础上,使思想安静,精神集中,数息随息,引导呼吸,进而使呼吸逐渐转入深、长、细、匀。此外,为了锻炼特定的呼吸法,常用一些特定的“字”引导呼吸。例如六字诀呼吸法。
  督领真气:指在丹田气充实后,用意念引导真气沿一定的经脉运行,这种引导即意通督任的小周天功法。
  调心的注意事项意守时不可强守,也不可不守,强守会引起偏差,不守不利于真气的汇集和充实。
  意守时应不断地排除杂念。杂念的产生是必然的,要一步步地锻炼排除。排除时应顺其自然,允许杂念停留一段时间,然后逐步排除,转入意守。强行排除,也易出现偏差。
  意守应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可有过于强烈的噪音,否则难以做到。
  意守时应当是似睡非睡,似睡时是指闻惊雷无动于衷,非睡是指外界任何细小的声音都可以听见。
  意守时常出现惊功现象,那突然的声响或外人的干扰,引起气血紊乱,心慌气短。此时一不可慌乱,二不要急于收功,三要慢慢引导,使意守某处再次形成,然后再慢慢收功。
  (二)练功应注意的问题
  1.练功环境的选择
  练气功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防治疾病,健身延年;发放外气,为他人治病;调动潜能,开发智力;利用特异功能,探索科学奥秘。这些目的是否能够达到,除人的努力外,选择练功环境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
  怎样选择较好的练功环境呢?
  第一选择舒适宁谧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各种噪音,当噪音大于80分贝时就对人体有害,人们会自觉不适,久而久之则听觉衰退,记忆力衰退,易疲劳易烦躁,终日昏昏然。
  练功过程中的调心要求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以便于“静神养气”。但是,一点声息没有的“绝对”安静,并非对练功有利。湖南省湘潭电机厂的刘厚纯曾以自己进入“消声室”中练功时不仅无法入静,而且觉得两耳发胀,浑身不适,产生不自然的紧张为例,说明过于安静对练功是不利的。因为人体最适宜的环境噪音应保持在30~40分贝,所以古人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在这样的环境中练功收
  效是比较好的。
  练功环境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及适应能力来加以选择。
  性格内向、喜欢安静的人可以选择星空万里、皓月如银的环境,在子、丑、寅三个时辰练功。性格开朗、喜欢音乐的人可选择鸟语虫鸣、花香雀跃的环境,在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场地,于卯、辰、巳时练功。
  如果在夜深人静时选择室内练功,有规律的轻微的噪声非旦不影响“入静”,反而有助于“入静” ,例如钟摆的单调响声最易引人入静,练功效果亦佳。
  我们的生活环境是多色彩的,其中包含冷色、暖色、喜色、悲色、动色、静色等等。它们不仅可以刺激食欲,催眠,助产,而且还可以引人兴奋或促人安静。颜色给人带来的视觉误差,使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颜色,所以练功时可在室内配以蓝色或紫蓝色加绿色的柔和光线,这对入静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要选择空气新鲜的场地。
  气功锻炼首先接触的是呼吸,而呼吸又与空气密切相关。
  清新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空气负离子,这不仅有利于吸入大量氧气,而且还可以使氧气在肺内充分交换,迅速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为练功过程中“能量物质”的转化和激发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烟尘、煤气、腐败气味、强烈的香味和油漆味会使空气变得污浊,影响呼吸时的气体交换。这些污浊之气一旦进入肺泡,还会损伤肺泡和呼吸机能;进入血液后则会影响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还会引起剧烈的咳嗽、窒息、胸闷、气短、头晕等等,严重地影响练功者功力的增进。
  第三要选择有益的植物。
  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释放负离子,调节气温,过滤空气。某些植物可以散发、分泌强烈的挥发性物质。由于每个人对气味的敏感度不同,所以在选择环境时,还应注意植物的种类。
  松柏散发出的物质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细菌;白皮松的分泌物也有杀菌功能;此外有的植物可以散发按油、柠檬油、肉桂油、丁香酚等,所以在这类植物附近练功所吸入的空气不啻经过杀菌、消毒。
  榕树有提气的效应,气虚、低血压者宜在其下练功,而高压者则不宜这么做。
  宜在松柏下练功的有肝胆病患者、肺病患者(也可在杨树旁)、肾及膀胱病患者;宜在梧桐、香樟树旁练功的有心脏病患者;宜在柳荫下练功的有脾胃病患者,神经衰弱的人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则最宜在大竺葵旁练功。
  此外喜树、冷杉、桧、茶树、茶花、吊兰、葡萄、令箭、合欢、橘柑、月桂等树木都是对练功有益的树种。
  玉兰、龙眼、槐树、桃树、米兰、梅花、玉丁香、郁金香、橡树、夹竹桃、含羞草等则是有害于练功的植物,因为在其下练功可出现头晕、胸闷、气喘等反应。
  第四要选择有活水的地方。
  冲击海岸的浪涛,飞流直下的瀑布,在其运动过程中分离出空气负离子。这种负离子能抑制病菌的生长,调整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人心情舒畅,精神宁谧,改善血液循环及造血系统的功能,降低血压,降低血脂,消除疲劳,提高大脑的功效,因而有益于练功。
  第五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流通。
  冬天练功或在城市居住附近没有公园和有益树种的练功者,大部分选择室内。但是据有关部门测定:城市的房间里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只有空气负离子40~50个,室外100~200个,城市绿化区、公园400~600个,农村原野1000~1500个,海滨或瀑布处高达4000个。
  有人经研究后认为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而在夜间,则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但在室内若放上几盆花木、植物盆景、再放上一二盆仙人掌,可使室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增加。因为,仙人掌在白天不打开气孔,防止宝贵的水分被蒸发,夜间打开气孔制造氧气,所以仙人掌可为室内练功者提供较好的空气环境。
  吊兰为吸收空气中有毒化学物质功能的植物,其效果甚至超过空气过滤器。
  放一盆叶子黄绿相兼的吊兰,在24小时能将室内火炉、电器、塑料制品、家具油漆、吸烟等散发的一氧化碳、过氧化氮和其他挥发性的对人体有危害的气体吸附掉,使室内的空气得到净化,为练功者创造净化空气的环境。
  第六要选择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
  温度对练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为练功的初始阶段是真气向内聚集的时期,如果在寒冷的环境中练功,必须穿够衣服,否则寒气会乘机而入,引起病变。在室外练功一方面不要逆北风,另一方面也应选择背风之处。因为风对调息有很大影响,即使功底深者亦应注意为好。
  如在温暖的环境中,一不要过热,二衣服可穿的少些,尤其不宜在烈日下练功。因为热宜使气泄,汗出过多,体内能力消耗过大,对增长功力不利。
  湿度与空气中的负离子有密切联系。雨后次日晴天的早晨空气负离子含量多,头天晚上未下过雨的次日晴天的清晨次之,晴天的中午更次之。但是,有些病人(如湿邪偏重的风湿寒痹、风心病等)不宜在瀑布、江、海、湖、池、溏、人工喷泉及阴寒潮湿的岩洞中练功。
  2.练功时间与季节
  练功质量的好坏与练功时间的选择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一样,同样存在着一个以盛衰消长为特点的周期性节律。根据这一节律选择练功的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大量的研究证明,人类生命活动是按时间进行的,生长衰老有明显的时间倾向,环境的周期变化(昼夜和季节的交替)影响着机体组织器官的活动和人的性格行为。人体内很多生理、生化现象也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和季节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糖、激素的浓度及新陈代谢等都有昼夜起伏的现象。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日也如此,分别标志人体阳气的生、隆、虚、闭的变化征兆。
  古人对练功与季节的关系进行过系统的论述,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冷谦的《修令要旨》、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等都提出了按不同季节、节气,配合经络的不同练功姿势、方法和理论。
  现以夏季为例说明练功与季节的关系及方法。
  夏季是生长的季节,气温高,气血的运行旺盛,津液与阳气易被耗散,所以夏天练功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练功时要注意防暑,避开强烈日光的照射,以练静功为好,每次30~60分钟为宜。
  其次练功时要注意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可利用午休,静坐、闭目养神、意守丹田。总之,夏季练功应护阴,蓄养阳气。其它三季可依季节特性而类推,参考前论。
  人体阳气的运行,在《内经》中指出:昼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
  古人根据阳气运行的情况提出了“子午流注”的理论。
  按现代科学研究及理论研究的情况来看,人体的各个主要器官在二十四小时(十二时辰)内,有其固定的活动最频繁的时间,这种生理现象在动植中也有类似的现象,生物学家称之为生物节律或“生物钟”。
  古人认为子时(23时~1时)是胆活动旺盛的时间,其它时间依次是:丑时(1~3时)为肝,寅(3~5时)为肺,卯(5~7时)为大肠,辰(7~9时)为胃,巳(9~11时)为脾,午(11~13时)为心,未(13~15时)为小肠,申(15~17时)为膀胱,酉(17~19时)为肾,戊(19~21时)为心包,亥(21~23时)为三焦。在这十二个时辰中,从子至已为六阳时,从午至亥为六阴时。子时、午时练功为子午功,卯时、酉时练功为卯酉功。子午功较卯酉功较易收效,因为子时为阳气始生之时,午时为阴气始生之际,在其阴阳气始萌时练功极易助长阳阴气的生发。
  了解了这个“子午流注”规律,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适当的练功时间。例如:肺有病者,可选择寅时,因为此时是肺经活动最旺盛的时间,此时练功较其他时间更为理想,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外的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一个体力、智力、情绪的近月节律的“主轴”,这个“主轴”是:体力节律为23天,情绪节律为28天,智力节律为33天。这三种节律描绘在坐标系谱内呈余弦曲线。在零点以上的日子里,称为高潮期,表现为体力充沛,情绪高涨、稳定,思维敏捷等。在零点以下的日子里,称为低潮期,表示体力欠佳,情绪低落,不稳定,思维迟钝。而正当零线上的日子里,称为临界期,此期是极不稳定时期,身体处于频繁的变化之中,极易出现差错,感染疾病,协调性能较差,容易发生事故。三条曲线都处于临界期,称为“三临界日”或“三重零”,这是最危险的日子,但这种日子在一生中并不多见。两条曲线同时处于临界期(二重零)的机会并不罕见,每人每年大约有6次。
  所以在练功时可根据这一原理选择自己的练功时间,在那些体力、情绪、智力同在高潮期的日子里,能提高练功的兴趣,增强练功的效果。在低潮期练功应多加注意,因为这个时期稍有不当极易出偏。
  测定自己生物节律的方法是:先计算自己的生日至所要计算的月份的第一天的总天数,其中要把闰年天数计算正确。即周岁除以4。
  其次,分别用23、28、33来除以总天数。所得的三个余数,即三个周期在那个月份第一天所处的位置。
  例如:某人1955年3月15日出生,计算1988年5月1日的生物节律时,先算出1955年至1988年的总年数为1988-1955=33,即33年。再算出33年的总天数为365×33=12045天。闰年是334=8(余数舍去)
  ,这就是闰年中应加S入的天数。所以总天数是12045+8=12053天。从1988年3月15日至5月1日的天数是47天。因此实际的总天数是12053+47=12100天。
  再分别除以23、28、33:1210023=526……余2S1210028=432……余4S1210033=366……余22S所余的2即体力周期的第二天;所余之4即情绪周期的第四天;所余22即智力周期的第二十二天。
  这就是说体力与情绪周期处于高潮期,而智力周期则处于低潮期。
  此外,还有的时间对人的影响也很大,这个时期又与天体的运行有关。
  美国精神病学家利伯经过研究后指出:人体每个细胞就像微型的太阳系,具有微弱的电磁场,月亮产生的强大电磁力能影响人的荷尔蒙、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
  人体总重的80%是体液,月球引力能够像引起海洋的潮汐一样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潮。
  满月时,月亮对人的影响比较强烈,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血气最充实,内分泌最旺盛,也容易激动。
  《内经·素向·八正神明论篇》中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
  按照这个认识练功时间选在十五日前后,其效果是较好的,也就是说在十五日前后加紧练功,而在“月郭空”、“月始生”之际可维持原有的练功状态。
  天体对人的影响,除月球外,太阳黑子的活跃程度也有一定的联系。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所用的阳历和农历的历法,都是根据天体运行的位置确定的,因此,季节,十二时辰,月份等都是天体运行的结果,选择不同的季节、时辰等练功,实际上是“天人相应”关系的具体运用。
  3.饮食与起居
  以上我们曾经谈到练功的目的中有的是锻炼内气,祛病延年,有的是炼出内气向外发出,为他人治病等等,总之练功必须经过贮能过程和发能过程两个阶段。
  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必须得有能量的来源,没有能量的来源岂能有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呢!
  人体能量的来源主要依靠饮食的摄取。但是古代练功家对之却有两种主张:一为绝谷,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却谷食气篇》,《史记·留候列传》也有“性多疾,即导引不食谷” ,“乃学辟谷,导引轻身”等记载。二为进食,如东汉王充的《论衡》认为绝谷者“虽不谷饱,亦已气盈,此文虚也”,晋人葛洪也驳绝谷派为“行者一家之偏说耳”。从祖国医学的经典着作《内经·灵枢·五味篇》中的论点“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来看,练功者内能的聚集和释放是离不开饮食营养物质的。当然,印度的瑜伽功练成后,可以埋在地下数日甚至十数日,数十日不吃不喝仍能活下去。但是毕竟挖出之后,人体处于极度虚弱状态,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护理、按摩、进水后才能恢复正常的活动。瑜伽功的这种功能是练功者能控制自己的躯体处于极度低弱的能量消耗而已。
  一旦护理不当也会导致死亡。
  那么练功者应该如何进饮食呢?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进何种饮食,二怎样进食。
  首先,注意体质、功法、食物、营养品的关系。
  普通体质和练一般功法者,可选择白面、玉米、黄豆、猪肉、鸡蛋、牛奶、白菜、马铃薯、胡萝卜、蜂乳等。
  形体消瘦、烦热、易怒者,可加入水果、蔬菜、豆谷之类清淡之品和奶、蛋等润燥之物。
  体胖、身重、嗜睡、痰盛者,宜食水果、蔬菜、谷豆等清淡利湿食品,忌用肥肉、奶品。
  阳虚者,宜进鱼、肉、禽蛋。
  阴虚者及老年练功者,除清淡之品外,也可适当加入乳、蛋、豆制品等。
  其次,结合气功法的要求,进食有扶正作用的食物。
  耳聪者宜食粳米,明目宜食猪肝,乌发宜食黑芝麻,健肤食荞麦,益智食核桃,润肤食牛奶,健肤食薏苡仁,美容食莲子,轻身食荷叶,长肌食冬瓜子,强筋食牛肉,壮阳食狗肉,填精食鹿胎,种子食雀脑,益寿食山药。
  某些功法具有泻实的功效,可配合食物以助之。
  解表食生姜、葱、芥菜、芫荽。
  清热泻火食蕨菜、茭白、茶。
  凉血食茄子、韭菜、木耳、葵花子。
  生津食甘蔗、豆腐、番茄、柿子、柑橘、橄榄、柠檬、苹果。
  清热解毒食马齿苋、绿豆、松花蛋。
  祛暑食西瓜、甜瓜、赤小豆、绿豆。
  化痰食白萝卜、冬瓜子、丝瓜、荸荠、紫菜、海蜇、海带、胖大海。
  温化寒痰食洋葱、杏仁、芥子。
  止咳平喘食梨、荸荠、冰糖、白果、杏仁。
  活血化瘀食桃仁、油菜、黑大豆、酒、醋。
  行气食橙、竹笋、荞麦、火腿等。
  利水食白菜、芹菜、冬瓜、黄瓜、苜蓿、李子、葡萄、鲤鱼、鲫鱼、葫芦。
  润便食李仁、香蕉、桃、罗汉果、白薯、蜂蜜、火麻仁。
  抗癌食芦笋、胡罗卜、蘑菇、卷心菜、蔓菁、菜花、苦菜、薏苡米等。
  第三,进食前后练功宜忌。气功锻炼常因功法的不同而对练功前、练功后的进食有不同的要求。
  静功是以自然呼吸为主的功法,一般练功不要求进食与否,而以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为主的功法则要求不进食。
  因为这两种呼吸法,由于腹肌收缩,腹壁内陷,致使腹腔缩小,腹内压力高,肝、脾、胃、肠、肾都受到压迫,使功能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肝、脾受压则促使血液回流,胃、肠受压则胃肠道括约肌张力和胃肠蠕动及分泌增强,特别是在饱食后,对胃、十二指肠的影响更大。饱食后由于腹压增高,胃内压超过食管下高压区的压力,而使胃—食管的压力屏障消失,引起食物返流进入食管而引起食管炎。
  但是这种禁止饭后练功指的是饱食之后,有的功法必须在进少量的食物和饮水之后才可练功。例如站桩、鹤翔桩等功法,因为这些功法容易诱发自发功,自发功发动之后,全身气血沸腾,腹内无食,练功后或练功中会出现心慌、气短,甚至引起恶心、虚汗等。
  晏耀辉氏认为饭后不宜练功并非绝对,根据他自己20年的练功经验看,饭后非但可以练功,而且还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他认为饭后可练健胃功,这又是在不可练功的途径中另辟的一条蹊径。
  (《气功与科学》1986年4期)
  总之,练功前后的饮食宜忌要将自身的生理病理状态与功法的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后再加以取舍,古人对练功饮食的要求是“过饥过饱”不宜练功,记住此点足矣。
  生活的起居对练功的影响。
  古人认为十二时辰(24小时)皆可练功,但是十二时辰内有最佳练功时间,这就是子、卯、午、酉四个时辰。这样就会改变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因为子时正是深夜,是人们进入甜蜜的梦乡之际;卯时虽然人们已经起床,但是都在急急忙忙地准备早点上班;午时又是午饭时间;酉时刚刚自工作单位返回。
  这些现代人的生活时间表占去了最佳练功时辰,除了全休、退休者外,一般人是很难选择这些时辰进行练功的。
  那么起居应该怎样适应练功呢?三班倒的职工上中班的,下班时正是23点左右,恰是子时,上白班的可在晚上临睡前(22∶30),早晨寅时(5~6时)练功。上大夜班的在上班前22~23时练功,下班后早晨练功。
  此外练功的时间可少一点,午间休息时练10~20分钟即可。不搞体力劳动者亦可坐在椅子上稍事练功。总之,练功虽有最佳时间,但也不必苛求,随时练功即可;只是练功时的入静,功法掌握的准确是提高练功的关键。
  气功锻炼虽然可以延年益寿,提高身体素质,但是并不能永不死亡。有的人虽然坚持练功不懈,却也会突然得病死亡,这是什么缘故呢?主要在于对气功的功能认识不足,对养生的理论认识不够,人们对养生提出了许多方法,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是“养”。应根据和掌握人体生长、致病、衰老的规律,时刻注意珍摄,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有节,重视营养;起居正常,劳逸适度,谨避风寒,只练不养是不行的。
  4.性格与情欲
  人是有性格与情欲的,这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之一。性格可以给人带来生活、工作效益。人的性格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性格内向,主要表现为喜好独立思考,不善于言表,沉默寡言,逆来顺受,不爱发脾气,二性格外向,主要表现是性格开朗,爱说劳动,善于思考,也善于付诸实施,易激动等等。伴随着性格的内外向的不同,七情的表现不一。
  祖国医学认为性格带来的七情表现会影响人体气血的运行。有关医学认为“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恐则气乱,思则气结”。还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性格内向者气血多趋于内,趋于滞,趋于结,而性格外向者气血多趋于外,趋于畅,趋于泄。
  性格的不同,练功的效益自然不会一样,内向者练动功效果慢,练静功效果快;外向者练静功效果慢,练动功效果快。
  七情的变化对练功有很大的影响,黎天佑氏在《气功与科学》1985年第一期上发表文章时举了两个例子,一者是一个学生与同学到老师家作客,不知哪位同学把老师的灯泡搞坏了。老师借着几分酒意,骂了这几个同学一顿,众人遂不欢而散。这位同学练鹤翔桩功三个月,已有了自发功,在被老师责骂后便去练功了,结果又哭又笑,在地上打滚,无法收功。另一个例子是某妇女产后,由于工作不顺心,情绪不好,心胸狭窄、性格内向,经常与家人吵架,夫妻关系紧张,婆媳不和。
  曾因气管炎练鹤翔桩功三个月,出现了自发功。
  某日早晨练功后,因小事与爱人发生争吵,觉胸闷,随即出现自发功,并且又哭又笑,极像犯精神病。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心胸狭窄、性格内向的人是不宜练动功的,同时也说明练功者必须要心胸开阔,否则容易出偏。
  性格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选择适合的功法,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还可以改变性格的趋向,爱沉默寡言者变得善于说笑,爱发脾气者变得情绪和蔼。
  此外还可以根据自己因七情带来的疾病,选择适宜的功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心理学家认为这是气功在精神对物质的反馈结果。
  练功者还应该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许多练功者都有体会,练功时情绪波动,很难入静,即使入静,功后亦觉疲劳,甚至出偏,导致疾病。近代着名气功师刘贵珍就是因为大怒而无法练功,不久即死于“蕴怒”之上。
  情绪和畅不仅练功者如此,且接受外气治疗的患者也必须如此。
  因为患者心情舒畅,消除了“排除异己”的屏障,可以顺利地接受外气,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性生活是已婚夫妇生活的内容之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理现象。
  性生活本来就是人类的三大本能之一,是保证了人类种族的繁衍的行为。
  但是,关于性生活的问题,由于古今种种原因,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将正常的性生活视为禁区,对这一课题不去也不敢去主动研究和探索。
  祖国医学的经典着作《内经》在许多章节中论述了性生活问题,并且反复强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指出人类既要节欲保精,又要顺其自然,互为补益,并提出要知道“七损八益”的“房中术”。释家也提出要“男女双修”。但是,大量的气功书籍和练功家却强调“避免房事” 、“初练功者禁房事一百天”,而个别的气功门派对此则要求得不严格,甚至还提出一些功法。那么关于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怎样对待呢?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性医学及有关性生活的知识已闯入人们的生活领域之中,本书对这个问题也有专门的讨论,本节不做详细论述,仅就练功问题谈一些看法。
  第一,性生活的和谐是夫妇关系和睦的基础。
  夫妇是组成家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即《易经》中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阴”和“阳”。夫妇的结合标明着一个家庭的诞生,并主宰这个家庭的各项事物,决定着它的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家庭的始终。
  要想使这个家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顺应社会自然界的变化,使之健康地发展,必须把握好矛盾发展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夫妇间的和谐美满。夫妇间的和谐之一就是性和谐。而夫妇间有节制且和谐的性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是夫妇身体生理代谢的需要,性生活是否和谐常常引起夫妇间的感情变化,因此,性生活是家庭生活和谐的基础。
  第二,气功是保健强身、祛病延年的法宝。
  气功能够强身保健、祛病延年已被人们逐渐理解、信服和推崇。但是,气功的锻炼必须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聚津成精”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聚津成精”、“炼精化气”是初级阶段,“炼气化神”是中级阶段,“炼神还虚”是高级阶段。
  以上四个过程虽然各有特点,但是彼此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聚津成精”是蓄精、积精、养精;“炼精化气”是炼精、炼气的交替阶段;炼气化神“是炼气、炼神的过度时期;”炼神还虚“是炼神的高级程序。精为神之舍,有精则有神,积精可存神,精伤则神失;精为气之母,精虚则无气,人无气则死。所以,气功的锻炼对性生活的节制是有必要的。
  但是现代医学对“精”的看法与中医“精”的概念不同。
  现代医学认为性生活对身体没有多大的危害,射出的精液中除子精子、果糖和少量的蛋白质外,再没有很重要的东西。
  西医的认识只是针对具体的“精液”而言的,它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性反应的周期中,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的全身性反应: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晕)、全身性肌群的痉挛、换气过度(呼吸急促、增粗) 、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性高潮过后全身疲软无力,汗水遍布全身;女性的性兴奋的到来也有红晕、换气过度、心动过速、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这些都是以植物神经系统为主的反应过程。当然精液的丢失可能对全身的影响不大,但是那种由下而上,由里向外地扩展到全身的强烈的性反应对人体的影响却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由于强烈的性反应过程,全身消耗大量的氧和能量,神经系统尤其是植物神经系统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而且也消耗了其它重要的营养物质和神经递质等。
  从这一角度来看,性生活的节制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气功的锻炼主要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进行调节的。如果练功不节制性生活,对植物神经能量、营养物质、神经递质的大量消耗,必然影响气功锻炼的效果。
  第三,练功期间如何节制性生活。
  性生活过度频繁可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及其两者的中枢本身以及相互之间产生不平衡,从而导致了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临床上可见头昏耳鸣,失眠多梦,心烦口干,手足心热(此外的皮肤毛细血管呈持续性扩张),盗汗,腰膝酸痛,甚至男子遗精,早泄,阳萎,女子经闭不孕,白带增多(阴道炎,宫颈糜烂),崩漏等等。又因为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减退,严重地影响各脏器、各系统功能活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相互协调,使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大为减弱,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紊乱,严重者可出现器质性病变。
  因此,因病而练功者,在疾病痊愈之前最好禁止性生活,对对方的性要求和性冲动做好耐心的解释,求得谅解,不可迁就。不病的一方应该理解这一点,尽量予以关怀照顾,使之早日痊愈,用感情的和谐与关怀弥补性生活不和谐这一裂隙。
  无病而练功者,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阴茎勃起,精液自溢(女性亦会有强烈的性要求)等现象。此时可顺乎自然,进行适当的一二次性生活,但不可纵欲,也不可强忍之。
  强忍之会使气机不畅,影响功能的增进,纵欲则会伤精耗气,削减功力。为什么要进行有节制地、适当地性生活呢?因为在《内经》中有即使不练功者也会“精满自溢”这类记载。
  能够顺乎自然,不仅有利于阴阳的变化,而且可以调和夫妇之间因性生活问题引起的紧张情绪,使感情得到融和。
  但是,适当地性生活过后,应立即转入练功状态,否则会因此而影响练功的自制力。
  第四,性生活过后的练功。
  气功锻炼的四个阶段实际上就是炼精、炼气、炼神三个问题。炼精的目的是蓄精、壮阳;炼气的目的是温补先天之气,理顺气血运行的通路,收天地日月之精华,使之精满气充;炼神的目的是激发人体的智能,休养生息,增强生命活力,提高工作效率。
  性生活引起的精溢、气散、神弛等现象,练功是完全可以得到补偿的。
  因为气功中的调心,通过闭目、宁神、入静使兴奋已过的大脑中枢系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整,并使因性生活高潮期消耗的神经能量物质、重要的营养物质、神经递质等得到补充和蓄积,从而使机能活动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
  意守丹田或意守涌泉,可使大脑的意念集中于下部,减少外界对大脑的刺激,使之在兴奋之中受到抑制,平衡和调节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如果性生活过后,立即受到外来的刺激(无论是脑力的,还是体力的)都会使性机能的恢复受到严重的影响。因为性生活过后,机体各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由极度兴奋和紧张状态逐渐转向恢复阶段,如果此时立即受到外来的刺激就会使其恢复中断,带来新的不平衡,导致各种病症的出现。
  性生活过后立即转入练功,可以通过调息时的深、长、细、匀的呼吸缓解性高潮期因为呼吸紧迫和粗犷而带来的肺张力的改变;氧的吸入量增加,补充了性生活过程中氧的消耗,同时对于稳定情绪、稳定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也有一定的作用。
  所以,性生活过后可以立即转入练功状态。
  但是,也有一些门派和气功师认为“行房的当天不宜练功”,因为“行房”(指性生活)使气血沸腾,精液外泄,七情过极,既不利于“聚津成精”“炼精化气” ,也不利于“宁神意守”,如强行练功反会导致偏差。
  关于这个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其片面的地方。性生活过后不宜当天练功,我们认为不宜练那些动功和硬气功,因为这些功法多取站式,蓄力阶段和发力阶段间隔的时间太短,贮能过程不及耗能过程长,在性生活已大量消耗能量、氧的情况下,立即转入练功状态当然是不适宜的,也必定会出偏。我们所指的性生活过后的练功,是说性生活过后应当练以卧式为主的内养功、放松功、养元功等。因为这些功法都是以保元养气为目的的,可以使机能得到迅速恢复。
  只要认真依法练功不仅不会出偏,而且还是有所裨益的。
  5.练功的偏差
  气功锻炼是一种自我控制疗法,可以防病治病,但是方法不当会出现偏差(即不正常的现象)
  ,如果不及时纠治会导致终生难治之症。那么什么是偏差的表现呢?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要了解练功所出现的正常现象是什么。
  练功中的正常现象:练功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姿势:姿势的锻炼,初学者往往因为不习惯而感到疲劳,酸胀等,久练习惯之后会感到轻松自然。
  呼吸:无论选用哪种呼吸方法,都必须逐渐趋于有规律的缓慢状态,不迟不速,轻松柔和,腹式呼吸则是腹内松净气腾然,停闭呼吸法没有气机拥塞、胸闷不舒、胁肋胀痛、头晕气短等现象。气沉丹田时会感到有一股气自喉间经胸、腹的正中下达丹田部位而感到异常舒畅。
  意念:不浮躁、不昏沉、神不外弛散漫,不为外界的声音所动,但又可听到各种细微的声音,就连细针落地的声音都可觉察。杂念不起,或很少产生杂念。
  感觉:正常的感觉在《童蒙止观》中记载有: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八触” ,此外,还有:掉、猗、冷、热、浮、沉、坚、软等八触之说,总计为“十六触”。
  自发运动:又称自发功。自发功的表现多种多样:上下颤动、前后摆动、左右晃动、圆周摇动、模仿各种禽兽的动作等等,这些现象出现之后并不感到身体有何不适,甚至感到轻松自然,气血沸腾,经脉舒畅。
  如果以上现象没有出现,而且出现了其它不舒服的感觉和现象则称之为偏差。
  偏差的种类及表现:躯体的偏差:头部:头痛、头胀、头昏是练功出偏最常见的表现。它可以在功后较短时间内出现。也可以在练功一段后出现,轻重不一,持续时间长短不等。个别的练功者还会表现为气冲头顶或蒙回于头,长久不能平视的现象。
  胸部:前胸憋闷、心慌气短、呼吸不畅、气滞心窝、两胁胀痛、呼吸紊乱。这种现象出现的早晚不一,持续时间的长短各异。严重者可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腹部:便秘、腹泻、腹胀、腹痛、丹田炽热。
  肢体:练静功者有的人出现四肢和躯干的外动现象,这种外动常发生在接近入静或入静之后。其形式多种多样,大动小动、强弱、有规律无规律等不同,用意念制止后会出现异常不适的感觉。
  精神的偏差:表现为焦虑、忧郁、烦躁、易怒、悲伤,严重者表现为哭笑无常、行动失控、幻视、幻听等等。
  内气运转的偏差:练周天功者,在后三关打通时,暖气团卡在夹脊关和玉枕关处,久久不上不下,一直不舒。有的暖气团感觉到了头部后,一直盘旋不去,头部如戴帽子一般。暖气感通了任督之后,这种流转感,每当静下来时就会出现,无法摆脱。有的暖气团,离开了任督路线,在全身到处流窜,痛苦不堪。
  还有的人随着内气的运转,身体不由自主地摇动起来,若干小时静止不了,痛苦万状。
  关于外动的看法:外动现象是否属于偏差,练静功中是否一定要动或者一定不动,各家的看法不一。原道教协会会长陈樱宁在《静功疗养法问答》中指出:“古代许多专门修炼书籍上,只讲静坐时身体内部震动,未提到身体外部运动。在当时一般学静功者,自始至终都以身体安稳不动为原则,假使中间有动手动脚的现象,其师必定说他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理应纠正。”
  有人对外动现象解释为“静极生动”。但是所生的动,指的是内动(内气的运转)还是外动,不够明确。
  但是古代的书籍中并非没有记载:“外动”是正常现象,例如《千金要方·调气法第五》中说:“每旦夕,面向午,展两手于脚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后托、闭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拔耳,挽发放腰,咳嗽,发阳振动也。双作,支作,反手为之。然后掣是仰振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禅观之法,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和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睛,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则觉身体震动,两脚楯曲,亦令床坐有声拉拉然。“这是很典型的静功引发”外动“的描述,这种外动久之”则身体悦怿,面色光辉,须毛润泽,耳目精气,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并非引起各种偏差。所以,外动是否为偏差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应以外动出现以后,是否不适,是否导致病症为标准。
  出偏的原因:出偏的原因主要在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原因:对功法功理没有透彻地了解和掌握;没有严格地遵守练功规则,不按程序操作,甚至任意删改功法;刻意追求某些现象和特定呼吸方法,着意执泥意守某一部位;求效心切,急于求成,贪多求快;体质病情不宜,勉强练功;对外动现象放任自流。
  客观原因:功法介绍不详,功理不清;练功过程中,受到重大的外来刺激;没有老师指导,对练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是非不清;指导者对功法功理掌握不透彻或练功经历尚浅,许多效应未身临其境的自我感觉,判断不清,欠妥指导。对入静中出现的幻象发生恐怖心理,或深信不疑。
  纠偏的方法:取决于两个方面:练功者及气功指导员。
  练功者:首先要将功法功理搞清,弄懂,认真按功法的要求进行操练,其次将自己练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与气功指导者说清(包括生活、工作、学习、家务、劳逸等方面),不要见异思迁,随意改换功法,再次出现偏差不要惊恐,可先停止练功,然后再向气功指导员讲明情况,请求纠治。
  气功指导员:首先要了解练功者的各种情况,选择适宜的功法教练,教练前要将每一步功法的要领、功理讲清,随时了解练功情况及出现的现象。其次掌握各种纠偏的方法和手法。自己要加强练功,了解各种现象的亲身感受,对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功法尽量不去传教他人。
  (三)真气运行法
  本功法具有健肾补脑作用。督脉贯通后,真气在任督脉内运行(小周天),头顶百会穴和丹田产生相互吸引的磁性力量,这样肾中元阴元阳可上达髓海而还精补脑,五脏精华又下归丹田、补充肾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使人体由衰返壮。
  从生理学观点看,督脉贯通后,可促使肾上腺和脑垂体间互相激惹,互相滋补,生机旺盛。
  早在战国初期的《行气玉佩铭》中已有真气运行的记载,内中指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无,天几桩在上,地几桩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说明练功时,真气在丹田蓄积,充实饱满,到一定程度,经会阴,尾闾、命门向后窜动,夹脊向上,透玉枕直达脑海,继而又下行丹田,称为小周天。
  兹将练功法介绍如下:第一步 呼气注意心窝部方法:取站、坐、卧式,口唇微闭,舌舐上颚,双目微闭,排除杂念。
  先注意观鼻尖片刻,随即闭目内视心窝部,用耳朵细听自己的呼气,使其别发粗气,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久久行之,真气即在心窝部集中起来。如果仍然杂念纷扰,可用“数息法”。即呼气默数一,再呼气默数二,这样一直数到十数,再从一反复操作,直到杂念不再兴起,即可放弃数息法。入静后,呼气时真气要入丹田,不要在呼气上打扰。
  时间:每天早中晚各一次,共三次,每次20分钟,一般认真操练,10天即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反应:练功到3~5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5~10天,每一呼气时即感到有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这是真气集中的表现。
  效果:开始几天由于不习惯,会感到头晕、腰背酸痛、呼吸不自然。这是自然现象,不要有顾虑,只要坚持锻炼就会变得自然。
  第二步 意息相随丹田趋方法:当第一步功夫练到每一呼气,即感心窝部发热后,便可以意息相随。呼气时应该延伸下沉的过程,慢慢地一步步自然向小腹(丹田)推进。不可操之过急,如果用力过大可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时间:依法每日3次,每次25~30分钟,10天左右就可气沉丹田。
  反应:每次呼气都感到有一股热流送入丹田。小腹有时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现象增多。
  这是真气运行到小腹,肠功能发生改变,驱逐邪气的表现。
  效果:由于真气已通过胃区,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气沉入丹田后,周围脏器(如大小肠、膀胱、肾等)都逐步发生生理上的改变,一般都感到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有改善等。
  第三步 调息凝神守丹田方法:当第二步功做到丹田有了明显的感觉时,就可以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
  不要再过分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太过,耗伤阴液。可任呼吸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
  时间:每日3次,每次增至半小时以上。这一段是在丹田培养实力阶段,需时间较长,40天左右可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反应:基于第二步气沉丹田,小腹发热明显,十数日后小腹内形成气流,随着功夫的加深,气流也越来越大,小腹力量充实。待力量蓄足后,即可向下游动,此刻练功者有时会感到阴部作痒,会阴跳动,腰部发热等。以上感觉出现的迟早可因人而异。
  效果: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中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通过练功不断地给肠胃增加热能,脾胃消化能力增强,体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气充足,肾功能增强,对阳痿有一定疗效,对女子月经不调也有一定疗效。
  第四步 通督勿忘复勿助方法:意守丹田40天后,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的力量时,即沿脊柱上行,上行时,意识应伴随着真气(勿忘),如果真气行到某处停下来,也不要用意识向上导引(勿助),这种上行速度的快慢是由丹田之力来决定的。若实力尚不足,它就会停下来不动。待丹田力量充实后,自然继续上行。若急于通关,努力导引,会和丹田力量脱节,这是非常有害的,过去把这种情况喻为“揠苗助长”。因此必须任其自然,真气的活动情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上行到玉枕关通不过,内视头顶就可以通过了。
  时间:每天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数,每次时间也应延长到40分钟或一小时左右。至于通关时间则因人而异,有的人刹那间就通过了,这样通过力量很猛,震动也很大。有人须经数小时或数天才能通过。大多数是在一周左右。
  反应:在第三步的基础上练功者自觉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命门处真气活跃(即“肾间动气”),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在督脉未通之前,背部常有向上拔的感觉,头部则有箍紧之感,这是通督前必有的现象。
  有些人遇到此种情况,常产生惧怕心理,不敢再练,前功尽弃,殊为可惜。这一阶段必须坚持练功,一旦督脉通过后自然轻松愉快,通督是一个飞跃,故称为“积气冲天”。
  效果:督脉通畅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一呼一吸形成任督循环。这时才能体会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真谛。精气不断地补益脑髓,大脑皮层的功能增强。
  凡肾精亏损引起的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等症状都会逐步消失。
  第五步 元神蓄力育生机方法:一般仍意守丹田。通督以后,各个经脉都相继开通。如头顶百会穴处出现有活动力量,可意守头顶。灵活掌握,所谓“有欲观窍,无欲观妙” ,也就是练功不同阶段的处理方法。
  时间:每日三次,每次1小时以上,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各种触动现象才能逐渐消失只余下丹田与上丹田之力显得更加集中旺盛。
  反应:在通督脉的前后数十天内,全身常似有电流窜动,皮肤发痒似虫爬等感觉,这都是经络通畅,真气旺盛的表现。
  遇到这种情况,既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惊慌失措,安心坐下就会自然平复。
  坐到极静时,以上现象消失,鼻息微微,若存若无,内部真气则更加集中旺盛。
  效果:真气越充足,补偿和增强身体的代谢机能就越充分,因而使人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增强,大大减少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痼疾,坚持锻炼就可以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以上五步功夫是循序渐进的,在整个真气运行过程中,身体会有三种不同变化。
  第一、二、三步是调整呼吸推动真气,使体内真气集中于丹田,这个阶段古称为“练精化气” ,这是第一阶段;第四步运用丹田积蓄的真气,冲通督脉,直达脑海,这一段叫做“练气化神”,这是第二阶段;第五步以后,功夫更加纯熟,由于经络畅通无阻,真气因而运行自如,此为高级阶段,称“练神还虚”,掌握真气运行的第五步、三阶段,才能收效显着。
  (四)六字诀功法
  1.练六字诀的要领
  这种功法是以站立的姿势呼吸,让气在体内的经络循环。
  所谓让气循环是将意念放在特定的部位,其次将意念移到必要的部位。
  在习惯之前,气不容易依照自己的意念循环。
  这种情形,一方面身体要遵照功法要求运动,一方面慢慢地吸气,吐出,再三重复就可以了。
  吸气之后,让气循环。在最后的经穴处,一边吐气,一边发出六字的声音,嘻的功法发出“xü”声。
  习惯以前,心里要忘记循环的气以及在何处发声等杂念,做到无意识地练习。记挂这件事,无法专心做功法。无论任何情况,都要舒服地做才有效。
  让气循环时,不要太挂心,大致照这个要领去做就是了。
  气的循环顺序,虽然有详细的说明,但起初只要正确记得各种功法中气的起点和终点便够了。以后就以手臂内侧和大腿外侧的大略感觉来练习,不间断地练习可以领悟其中之妙。
  2.增强肝脏的嘘字功(六字诀之一)
  双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脚稍微用力,直立站好。两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基本姿势)。
  两手重叠,也就是手掌的劳宫穴(手掌凹下处)
  重叠,将鱼际穴(拇指丘)贴在肚脐上,压着丹田(肚脐内三寸深处),闭口,轻轻而缓慢地从鼻吸气,让气在肝经循环,最后气到达少商穴(拇指的指腹前端),从口发出嘘声,从口吐气,用劳宫穴压肚脐。呼吸痛苦之前静静从鼻呼气。
  以上重复六次。
  〔发出嘘声的方法〕口向前用力嘟起,舌上浮发出“一”声音。这时,嘴往侧面拉,气从舌尖和上颚间吐出。
  〔气循环的顺序〕从肝经上升=从大敦穴(脚的第一趾靠近第二趾侧)开始→在脚的内侧上升(膝关穴→阴包穴→阴廉穴→阴部→小腹→章门穴→肺→喉咙→额→再到百会(头顶)。
  从肺经下降=中府穴(肩膀根部)开始→经手臂内侧(云门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太渊穴→鱼际穴)
  →注入少商穴(拇指的指腹前端)。
  〔有效的症状〕由肝积、肝虚、肝肿大等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眼睛疲劳、目眩。
  3.增强心脏的呵字功(六字诀之二)
  以基本姿势站立。从鼻吸气,两臂从横侧举到水平的位置。放松肩膀,手肘落下,手掌朝下。
  闭口,从鼻慢慢吸气,保持这个姿势,将手掌反过来向上。
  再把手反过来移到胸前,双手的指尖接触(手掌朝下)。
  两手缓缓地降到肚脐处。
  其间,气在脾经和心经循环,等气到达少冲穴,一边吐气,一边发出呵声,手自然下降,恢复原来的姿势(基本姿势)。
  以上重复六次。
  〔发出呵声的方法〕稍微开口,口用力往侧拉,喉咙用力发出呵声。
  〔气循环的顺序〕人脾脏经上升=从阴白穴(脚第一趾的中心)开始→经脚的内侧(太白穴→商丘穴→三阴交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通过冲门穴(鼠部)→在腹部上升(腹结穴→大横穴)
  →到达胸部(无溪穴)。从心经下降=从极泉穴(腋下)开始,经手臂内侧(少海穴→阴郗穴→神门穴→少府穴)→注入少冲穴(小指的指腹前端)。
  〔有效的症状〕心悸、胸腹部剧痛、失眠、健忘、多汁、舌糜烂、舌僵硬。
  4.增强脾脏的呼字功(六字诀之三)
  以基本姿势站立,闭口,从鼻吸气,两手举到胸前。手掌朝下。
  然后,右手慢慢过胸前,高举到头上,手掌改为向上。
  同时左手依然手掌向下,好象压地一般往下压。其间,让气在脾经和心经循环,等气到达舌下和少冲穴(小指的指腹前端),两手以推天压地的要领,发出呼声,同时从口吐气。
  接着,将手放在胸前。左右手交替做相同的动作。
  以上重复六次。
  〔发出呼声的方法〕唇挤成圆形,用力吐出气息似的发出呼声。
  〔气循环的顺序〕从脾经上升=从阴弹穴(脚的第二指中心)开始→脚的内侧(太白穴→商丘穴→三阴交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通过冲门穴(鼠蹊部)→再经脾脏(胃的左后方)
  →胃→到达喉咙,气从胃分为两条=①胃→喉→舌根→舌下。②胃→心脏→从心经下降=从极泉穴(腋下)开始,经手臂内侧(少海穴→阴郗穴→神门穴→少府穴)→注入少冲穴(小指的指腹前端)。
  〔有效的症状〕脾脏、腹胀满、皮肤病、水肿、肌肉萎缩、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血便、血崩、四肢疲劳。对于和脾有密切关系的胃也很有效。
  5.增强肺的呬字功(六字诀之四)
  以基本姿势站立,闭口,轻轻地从鼻吸气,两手举到胸前,两手到达膻中穴(两乳头的中心点,是脑的穴道)之前,双手覆在胸上。其间,让气在肝经和肺经循环,等气到达少商穴,手掌向前,吐气出息,同时发出呬声,向斜前方推出,在呼吸痛苦之前双手回到原位。
  以上重复六次。
  〔发出呬声的方法〕口用力横侧拉,舌贴在下齿后方,气息从下齿和上齿冲出为摩擦音,不是浊音,最重的是发出“s”音。
  〔气循环的顺序〕从肝经上升=从大敦穴(脚第一趾靠第二趾)开始→在脚的内侧上升(膝关穴→节阴包穴→阴廉穴)→阴部→小腹→章门穴→期门穴→进入肺部。在肺经下降=从中府穴(肩膀根部)开始经手臂内侧(云门穴→侠T百穴→尺泽穴→孔最穴→太渊穴→鱼际穴)→注入少商穴(捆指的指腹前端)。
  〔有效的症状〕感冒、发烧、咳嗽、恶寒、呼吸困难。对肺病有效。
  6.增强肾脏的吹字功(六字诀之五)
  以基本姿势静静靠拢脚跟立定,所谓立定是慢慢呼吸,调整意识。
  吸气,两手在前交叉(男性右手在上,女性左手在上),保持这个姿势,手高举到头顶。
  然后,保持这个姿势,上半身渐渐向前倾倒。
  等双手接触地板,解开交叉的两手。
  蹲下,双手抱膝。臀部不可以碰到脚。其间,让气在肾经和心包经循环,等气到达中冲穴(中指的指腹前端),从口吐气,轻轻发出吹的声音。
  以上重复六次。中途,上半身向前弯曲之际,若双手无法触地,尽量弯曲就行了。
  〔发出吹声的方法〕嘴唇嘟起,舌贴上颚,直到最后,舌一直贴上颚,舌用力发出吹声,最后用力把口向横拉。
  〔气循环的顺序〕在肾经上升=从涌泉穴(脚底中央稍近前方)开始→在脚的内侧上升(照血海穴→水泉穴→太溪穴→复溜穴→筑宾穴→阴谷穴)→经过腿部的内侧绕到背后,顺着背骨上升→肾→肺→到达心脏。在心包经下降=从天池穴开始(乳头外侧稍近上向)→经手臂内侧(曲泽穴→内关穴→大陵穴→劳宫穴)→注入中冲穴(中指的指腹前端)。
  〔有效的症状〕脚、腰的倦怠和酸痛、健忘症、睡时流汗、目眩、耳鸣、遗精、早泄,齿槽漏脓、脱发。
  7.调节三焦整理气嘻的功法(六字诀之六)
  以基本姿势站立,两脚分开比肩稍宽,两手拇指在内握拳。
  吸气,两手用力高举过头,脸仰起注视双拳。拳高举时,好象要击天一般用力。
  以上一边吸气一边做,继续十次至三十次。习惯之前做十次就可以。
  其间,气在胆经和三焦经两条经络循环,在瞳子髎(眼尾外侧)会合。
  呼吸痛苦之前,停止以上动作,只发嘻声,同时吐气,手臂放下。
  以上为一次,重复六次。
  〔发出嘻声的方法〕口用力向横侧拉,气息从舌和上颚之间出来。摩擦成“一”声,要和“xi”加以区别。
  〔气循环的顺序〕①在胆经上升=从窍阴穴(脚第四趾趾甲靠第五趾侧)→由脚的外侧(丘墟穴→阳交叉→阳陵泉穴→阳关穴)→大腿内侧(风子穴→居髎穴)→肋腹(京门穴→日月穴)→胸部(渊腋穴)→通过肩(肩井穴)→到瞳子髎。②在三焦经上升=从关冲穴(无名指指甲靠小指侧)开始→经手的外侧阳池穴→外关穴→无井穴通过肩(肩髎穴)→到瞳子髎。①和②同时进行,在瞳子髎会合。
  〔有效的症状〕对胆病有效。
  (五)阴阳回春功
  这套功法能调动人体潜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特别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本功法分两套,第一套用于早晨练习,第二套用于晚间练习。
  早晨最好是天刚破晓,晚上最好是夜半入静。每次练功和每节动作所需的时间要因人而异,自己掌握,动作要自然,不能过分机械。
  练功时避免在饭前半小时和饭后一小时之间。
  练功地点应选择环境清新幽静、舒适的地方。
  第一套:预备:面朝东方,闭目静心,收敛心神,全身放松头正颈直,两手自然下垂,脚尖向前,不可内外八字,与肩同宽。
  两拇指向掌心处弯曲护住劳宫穴。
  呼吸要领:要吸多呼少,即胸式呼吸法,吸气时要做到静、深、长、匀。呼气时要做到细、缓、绵、悠(此呼吸方法要慢慢体会,在练功时不要过分追求)。
  起式:①舌尖环绕摩擦上下内齿龈,左右各三次,有唾液后心平气和地顺前正中线咽入丹田。
  ②两手臂自然放松抬起,左手掌心朝上对准东方的太阳互应。右手掌心向下与地下泉水互应。意念先在左手劳宫穴采集太阳放射精华之气。后意念在右手掌心劳宫穴与地下泉水沟通。同时左右手上下摆动采集天、地阴阳之精(津)气(动作和意念要相互一致)。
  ③左手掌心朝心前区部位,劳宫穴与心脏内外沟通互应。
  右手掌心朝右肋下,劳宫穴与肝脏沟通互应。
  意念在左右手,把采集阳气和阴津贯入心、肝两脏。切勿掌心接触胸前区和肝脏部位。
  ④左手离开心前区,掌心向下,右手离开肝脏部位掌心向下,两手掌心相对,互应沟通做抱球动作。意念在两手之间,柔成一个真气球。球形成后,应收腹提肛。抱球贯进丹田,两手重叠放在丹田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少倾片刻。
  ⑤双手轻轻按摩丹田,左右各三次与此同进舌尖环绕摩擦上下外齿龈。左右各三次(二者频率速度方向应相同,有津液后再次咽入丹田)。
  ⑥放腹松肛,全身放松意守丹田10分钟后,双手指起相对摩擦生热后,干洗脸。次数不限。
  ⑦轻轻睁开双眼目视远方理想之物片刻。
  功法机理: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本套功法主要体现天地人相应的观点,采集阴阳之精气,激发和增强人体的元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可以防病益寿。心主血脉为人体中的阳脏,“心为阳中之太阳” ,因此要采集早晨太阳纯阳之气补养心脏。肝藏血,肝阴易虚,肝阳易亢,因此采集大地的纯阴之气,滋养肝脏。古人云:“天为阳,地为阴,天在上故属阳,地在下故属阴。火为阳,水为阴”。对人体有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之为阳(心),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物质称之为阴(肝)。
  练功④抱球一节,主要构通阴阳,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练功时应细细体会。真气球贯入丹田后揉腹和摩擦外齿龈配合好,有津液咽入丹田,与采集的大自然真气融合贯通。
  《素问·六节脏象论》“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本套功法主要是练心练肝,心肝两脏都与神志活动有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心藏神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肝两脏相配合,血液旺盛,共同维持了神志活动正常。肝藏血、血液旺盛则滋养肌肤,肌肤润滑则不衰,保持青春常立。心其华在面,心气血旺盛面部肌肤得到滋养,面色红润而有光泽。所以本功法不但可以治疗疾病,也可抗衰延寿,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
  第二套功法:预备:直坐立,两脚平行落地,面向西北角。做到心无杂念,平心静气,毋使走泄,凝视调息。
  起式:①双手枕后交叉(十指交叉)
  两拇指按揉风池穴十次,与此同时舌尖轻点上腭十次(二者速度频率相等)。
  有津液后心平气和缓缓咽入丹田。
  ②仰目观星月片刻后,双手从枕后拿下放在膝上,头正颈直,与此同时意念用百会穴观赏星月之光(即:用百会穴与星月,通过一条光带相连起来),有时可有热胀麻等感觉。
  ③以手抬起重叠,用劳宫穴压住百会(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与此同时用意把百会采集精气顺督脉导引至两肾之间命门处。意守命门片刻。
  此时的呼吸要领是:采用逆式呼吸法。开口吸气,闭嘴呼气。开口吸气同时收紧小腹,将气充满整个胸腔为止。呼气应闭口,用鼻子呼气将胸腔气全部排除,同时鼓起小腹收胸腔(逆式呼吸三次后,恢复正常呼吸法)。
  ④双手在百会穴处拿下,顺人体前胸滑向丹田,再从丹田顺带脉(腰部)滑向后面,双劳宫穴护住双肾。自感双肾区发热为止。同时要想像命门处形成一团火球,向下导引至会阴部位停留。球包绕会阴部。
  ⑤双手从肾区再顺带脉滑向丹田,双手重叠护住丹田穴。
  ⑥做收小腹提会阴动作,此时要想像阴部精气,随同命门之火一同归入丹田。
  ⑦站立起来,全身放松意守丹田片刻。功法完毕。
  功法机理: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又主纳气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以及水液代谢有着密切关系。
  本套功法主要采集夜间星月之阴精,顺督脉导引下命门与先天之命门之火融合为一,来补充温煦肾阴肾阳。肾阴肾阳乃元阴元阳,只有肾阴阳充足,才能生机蓬勃。用现代医学讲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
  命门为元气的根本,是人体热能的发源地,因此意守命门火球和导引至会阴部,要细心体会,乃是炼精化气的过程。
  结束语: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这两套功法,第一套使太阳之阳气、大地的阴气与人体以心肝为代表的阴阳之气交会。第二套功法使星月之阴精与人体先天之本肾阴肾阳交会。这样天人相应,即可达到《内经》所说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与天地同寿的目的。
  (六)女 丹 功
  这是一套适合女性修炼的道家气功。
  1.女丹功特点
  相传此功由吕洞宾所传。吕祖游吴兴时,见一女,色华美,性澹素。每夕沐浴更衣,焚香告天,以求道术。洞宾见其志坚,遂传其“女丹太阴炼形法”留有一诀,曰:“道无巧妙,与你方儿一个,子后午前定息坐,夹脊双关昆仑过……
  待他问汝甚人传,但说道先生姓吕“。后此女勇猛坚心,三年而道成矣。女子为太阴之体,在八卦中属坤。所以女丹功又称为坤道功或太阴炼形法。其特点如下:①女性以血为本,其性偏阴偏柔,阴本静而难化。欲要还真,炼功则应选上六时为佳,即子后午前此乃六阳时,阳气生发,可柔化浊阴,充畅清阳,六阴时应以洗心退藏,沐浴静养为主。
  ②女子外阳而内阴,卦义为离三,十四天癸至,真阴则每月随月而走失。阴下降而阳上升,阳气聚于乳房。
  “乳房上通心肺之精液,下彻血海之经脉”。
  故女子练功则以积气于乳房,以阳提阴为首要。此与男子异,男子十六天癸至,元精藏于丹田,精气满溢,元阳下泄。故男子练功则凝神于丹田,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则平心定意清静以养其血。故俗语云:“女子贵炼形,男子贵炼气”。
  ③女子之体,多气血不调、冲任督带损伤,而致气滞血瘀痰聚之征。
  故女子修道必欲用织布法及摩法等,宣畅气机,通其积滞,去其病源。尔后,方可坦荡其心,锻炼其性也。
  2.女丹功操作法
  姿式:古师云:“坐功一法,可生道也”。男子久坐精足而阳举,女子久坐阴生而血频。阳不举,不足之症;阴不生,枯竭之象。
  故坤道养生,亦以坐功为第一要务。
  坐式颇多。
  一般以自然盘坐,单盘坐,双盘坐为主,可自由选一坐式,开始以自然盘坐逐渐过渡到双盘坐,有基础或韧带柔韧性较好者,可直选双盘坐。
  (坐式方法要领请参考《中国气功》1988年第一期《周天功》中的调身)至周天运行初期,也可选用跨鹤式,以一足跟抵住会阴穴,另一脚放在坐腿的大腿上。
  因女子牝户开,欲泄真阴,故以足跟相抵,防其漏泄之弊。另与坐式相兼而行的调气法则以站式为主。
  手势:一般以右掌叠于左掌上,掌心向上,拇指相对,置于小腹前。变换姿势各节皆有论述(略)。
  呼吸:大脑安静情况下的自然深呼吸,不要片面去追求腹式呼吸,通过一段时间练习后自然形成内呼吸或腹式呼吸。
  呼吸要领是:深、长、细、匀、轻、缓。当细心体验。
  ①平心定意,凝神膻中开始练功时,应先提起此“心”
  ,不可懈惰闲散,须知自己是一个勇猛坚强之人,抛开一切事物烦恼,一定要练好此功。此即谓存一“正念”于心中,然后抱手盘膝,垂帘塞耳,松身松肩,情绪平稳,大脑安静。要求百会穴、膻中、丹田、会阴意对一线,并且与地面垂直,不挺胸不弓背,自然体正,气顺。而后止念抱神以静守。诀有八字:内息诸妄,外绝诸缘。止于内,内念不生;止于外,外物不摇。将眼耳鼻舌身五识各返其根;将精神魂魄意五灵各安其位。运用施为,勿令神意弛于外,似视、听、嗅、意等感觉通道与外界阻断隔绝。
  “夫眼为神窍,耳为精窍,口为气窍”,关闭外三室,令其返于身内以关照内听,不为外界物体所诱。
  如此本心不动,内三室精气神合于一,自然私欲净尽,此即谓对“境”无“心”也。至此神情意平自合于虚静。方将散乱之意念聚至两眉之间的印堂穴(此为聚神收念之处),并缓缓地沿身体内下沉至膻中穴,凝神于此(两乳之间内进1.5寸,如拳头大小的区域)。
  何为凝?聚而不散谓之凝。
  要求神(感觉)坐其位,意聚其中,而两目之光亦要内视膻中。因神栖于目,目又为心之先锋,目之所至,心神亦必趋之。古师秘云:一部玄功,全凭慧照。故要求心目同凝于此。又兼耳内听呼吸,自然出入。此中一听,切不可泛视,呼吸稍一浮躁,神即外散。吸气稍用意,呼则不用,缓慢细长,勿勉力强为,尤重自然,三者同合于膻中,无思无虑自然气生。
  如此36息,可静养片刻。
  复如斯3~5(共108~180息)然后接摩手、浴面等收功。功时30~40分钟,一日三次,15~20天后可转练下步功法。
  ②摩揉两乳,气伏中黄女功较男子简而易成。
  初功半月即觉两乳之中似有动机,发热蠕动感。故练功改为提手分捧两乳,细细吸气,吐帷绵绵,使息息归根于膻中,绵绵密密,若存若亡。守至若感呼吸从两乳之中出入,即应迁移其神下凝黄庭(位心下脐上正中,在一身四方之中,且脾土居此,故称黄庭)。轻轻地揉搓两乳,呼吸自然,左右各36次(两手施摩的方向一致)。凝神片刻,再用意目神光沿左右肋的下肋缘往后至夹脊,行帷骨两旁上升过玉枕,入泥丸,至两眉之间印堂穴相交。复分开沿两侧太阳穴循耳后降至缺盆(即锁骨上窝),后沿胸下注于两乳,将左右两乳各旋转一周,交于膻中,一并送入黄庭。
  无为静养沐浴。静守片刻,再捧乳吸气,左右揉搓36次,用意如前,复如法3次即可收功。行浴面、叩齿、吞津、摩腹等。
  功时40~60分钟,一日三次,30~60天。
  ③日月合璧,以阳提阴功夫至此,已觉神清气爽,步履轻健。面光泽红若桃花;发荣润黑若青丝。故当更进一层。
  上段凝神黄庭,气绕中黄,腹内温暖,如烛光之照。朗彻如荧,应迁其神过脐轮,下守丹田(在上述与地面垂直的直线上,脐下1.5寸腹内正中如拳头大小的区域)。要将气伏藏于丹田之中,以神就之。神坐气中,气包神外,神气混融,两相和合。即是先天动象,恍惚如醉,杳冥始得真精。
  “以神返气内,丹道自然成”。古称此为日月合璧,阴阳匹配之功。喻丹田为月,欲使月窟生辉,必赖日光之照耀,而日光于人则为神、意、目光的合体——“性灵之光。”
  返于身内,循日月运行之道,默照铅鼎丹田。使真阴真阳(神、气)归入丹炉,行周天符火,得一粒“宝珠” ,吞入腹中,始知“我命由我不由天”。
  静坐之时,无思无营,使神气同融于丹田,神为一身之主宰,神定则息和,息和则心安。心目坦然,神光内照。吸气绵绵,呼亦帷帷,呼吸之间,出入绵绵不绝,气微微缈缈,恍恍惚惚,蕴于丹田如根之深藏。如此默观温照,气机发动,腹呈温象,暖气欲冲无路。
  此乃阴气萌生,使人姿生情欲,应以正念主之,以阳提阴,不可骄之放纵。以目光照射之,以意领之,以神接之,随气之欲出,重吸气引暖气穿尾闾(呼则不用意),贯椎骨同髓体上升,入泥丸,达明堂;此时重呼气(吸则不用意),搭鹊桥,过重楼,降膻中,如甘露不滋丹田,温温然如蜜入腹中。如此一连3~5次,运至阴气消尽,情欲寂灭方止。此时全身舒泰,胎息冥冥,欲仙欲醉。如醍醐贯顶,顿觉全身清爽无累,如沉疴脱体,其快无穷。元气氤氲,毛孔熏熏然开合有度。唯觉内外环境交通相接,混成一片。无人无我无天地,似祥光高悬,遍体生光,清凉自在。
  至此有为之渐法止,转入无为之顿法。至清至静。颐养神气,进入虚空忘我之境。
  女丹功的无为顿法与男子“炼神还虚”一样,十月温养,三年乳哺,九年面壁,是一个长期的精神颐养过程。故欲要身中之气不散,心中之神不昧,应与十二时中:“行住坐卧,一切动中,心似泰山,不动不摇,谨守四门眼耳鼻舌,有令内出外入”,去嗔怒私欲,此亦养寿之紧要。虽涉事而心常无事,不让琐事萦于心中。如佛语云:“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勿使尘埃染着明镜。
  心地空明清静,淡然无为,神气自满,可得天元之寿也。
  3.调 气 法
  此段功法也是女丹功中重要环节,可与坐式相兼而行,对于逆腹式呼吸或内呼吸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通过肺部呼吸的鼓荡,充分地调动体内真气的产生聚积,渐渐地由肺部呼吸过渡到深长的逆腹式呼吸。
  高血压、严重心脏病患者慎用。
  ①特点第一点;意念和呼吸相结合,外导内引,意气相随。初始意配合呼吸之气而走,到一定阶级真气产生时,则意与真气结合而行。
  第二点;腹部随着呼吸的起伏波动,对脏器有轻柔的按摩作用。并且不断地刺激丹田区域,形成条件反射,能很快地调动气机的运转,使丹田部产生气感。
  第三点;此法呼吸量较大,配合提肛收腹,有较强聚气储能作用。又兼有升降开合之妙,对功夫进一步深入起主导作用。
  呼吸之要,细匀深长,不疾不徐,内息深深,气贯丹田。
  循序渐进,不可过于用力闭气。
  ②操作方法第一点;预备式,两脚分开与肩等宽,膝微弯曲呈骑马式。两手分按在大腿两侧,掌心向下,指尖朝前。要求:大脑平静,身心舒畅。全身放松,使皮肤、肌肉、内脏等处于松弛状态,不可用力。头顶百会、膻中、会阴、涌泉意对一线,并与地面垂直,如此即可做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胸似中空呼吸通畅(自然缓进缓出呼吸)。
  意想天河之水由百会贯入体内,循上述一线缓缓流下,融融适适洗涤周身。清气入内,浊滞潜消,病邪之气排出体外,身心顿觉清爽,一般5~10分钟即可。
  第二点;两手掌外旋,变指尖相对,掌心向上,放于小腹前,继动,两手掌缓缓上捧,同时细细吸气,先提肛后缩腹内收,上提到膻中穴,沉肩坠肘,手掌继往外旋,并向外分,指尖向上,掌背相对,手指似有向两侧绷拉之力,此为升式开式,腹内收,胸腔扩大,吸气于膻中、两肺及整个胸腔。
  意念活动:上捧时意想两手将丹田气捧起,缓缓上升,与呼吸之气相融于膻中,而开式则为更多的吸入自然界清纯之气,纳为己用,以补羸弱之体,此即为先天气,后天气,融之者,能长生之义。始则膻中有热胀感,渐渐整个肺部胸腔均感温热舒适。
  第三点;待上式吸气满后,有一自然停顿之机,稍闭息一会(不可勉强),尔后,两手掌内旋,变指尖相对,掌心向下,平于胸前,开始缓缓呼气,两手掌并徐徐下按,至小腹前,变两掌心与丹田相对,此为合式降式,呼气完,腹外凸,气沉入丹田。
  意念活动:合式是将弥散之气集于膻中区域,降时则配合手势外导下按领气沿腹内(任脉线)沉入丹田,气则根藏于此,盘结于此。此即水火交罢后,一点落丹田之说。久练此法,气沿任脉行走时,如夏饮甘露清凉融适,沁入心脾。
  故有语云:“蜜入腹中”之感。对呼吸要求有一诗曰:吸则意紧随气行,呼则形松似雁落,一切皆于自然中求之,不可强力施为。
  第四点;上式呼气完,仍有一停顿之机,即行法轮自转法,两掌心于腹前由右向左缓缓划圈3次,旨在带动内气旋转,使气活活泼泼,以防气滞而生膨胀之弊。
  此为一次呼吸完毕,可调匀鼻息,复如此10~15次,改为三圆式桩功。无须意守,以“松静”意境为主,自然呼吸,静养10分钟左右收功,行摩掌,浴面,拍胸,拍腿等,理顺气机以恢复常态。
  关地手势起落的快慢,应根据自己的呼吸而定,息深长者可慢,息短促者稍快,初稍有气急,渐渐可达“吸绵绵呼融融”置鸿毛于鼻端纹丝不动之内息态。
  4.女丹功辅助功
  练功以前收功以后均可做,时间不拘一定,唯当慎重其事,不可马虎。辅助功主以和暖周身,寒则凝滞,暖则流通,气血周流,而病自消散。
  ①织布法:空静织;姿势选坡卧式,身体放松,呼吸自然,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心内空静,不动声色,唯觉膻中、涌泉之间似有一金梭运转,往来穿织,久则气机运转,通畅无凝,运转度数初则缓慢,渐至加快,时间2~3分钟。动织法;取坐式,时间2~3分钟,两腿伸直并拢,足尖向上,手掌向外,两手向足尖部做推动姿势,同时躯干前俯,并配合呼气,推尽而返回,此时手掌向里,配合吸气,如此往返约30次,周身活泼,脉络通畅,气血流利,无阻隔之虞。
  ②和带脉法:自然盘坐,两手分放在膝盖上,前后左右旋转,并带动脊柱活动,自左前右呼气,自右后左T       T        T     T吸气,反方向旋转呼吸亦然,各16次,此法久行可舒腰活脊,气血流通,百脉开放,自然疾病不生。
  擦手、浴面、叩齿、搅海、鸣天鼓、运神摩腹诸法,请参考《中国气功学概论》或《气功疗法实践》,在此不赘述。
  5.女丹功注意事项
  ①要有决心、恒心,常意志如一,不可有自卑之心,不可有懈怠之心,不可有速成之心,日常行事,应明理,行其是,远其非。
  ②练功时间以子时后午时前较好,行功时宜避风暴雷电之日,皆为天地之暴戾之气,与人无益,故不可练。
  ③行功用意,不可勉强,力求自然,以不过适中为妙,盖有意属阳,无心属阴,阴静则血生,阳动则躁动耗气,故“用意之妙在于微”
  ,应绵绵若存,不沾不脱。
  ④女子经期,行功时积气于乳房,或无为静养,不可加以固摄,或运行周天,以防血瘀之弊。
  ⑤功中唾液生时,令满以意如咽物状直送入体内,沿膻中、黄庭落入庙田,久行如咽甘露状,美不胜收。
  (七)周 天 功
  周天功是道教的主要练功方法。周天功分为小周天、大周天两种。小周天是指内气贯通任、督二脉,透达三关;大周天是指内气贯通奇经八脉,周流全身。这两种功法总称为“内丹术”。
  周天,是道家练功时借用的古代天文学的术语而来。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宇宙天体像一个球形物体笼罩大地,而人们所在的大地位于这个球的中心,由大气托举,在大地的周围布列着日月星辰。在笼罩大地的球面上将日运行的轨迹定为黄道,在它的两侧约8°的范围内所形成的带称为黄道带。日月星辰就分布在这个黄道带内。其中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上分别布列着二十八个恒星系,称为二十八星宿。每方各布列七个星宿。各方布列的七个星宿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各不相同。古人用假设的直线将星宿相互联结,结果四个方位上所形成的图像犹如四种不同的动物,于是出现了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等名称。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关系,人们从地球上的某一点观察宇宙星际太空时,就会发现日月星辰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转,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这些日月星辰又回到了原来位置,犹如循环一周一样。这样的循环,古代天文学家称之为一个周天。另外对太阳的升起、降落的循环也称为周天。所以《天仙正理》:“小周天云者,言取象于子、丑、寅、卯等十二时,如周一日之天地也”。
  练功时出现真气自督脉上升至巅顶,然后,再由巅顶进入任脉,返回丹田,犹如日出,日落一般地完成了一个循环。
  而这个循环是沿人身前后的正中线完成的,其范围局限在任、督二脉,故为小周天。当真气沿奇经八脉,十二正经,在人体的上下,前后、左右流通循环时,其范围广泛,故称为大周天。
  周天功的锻炼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小周天是“炼精化气”阶段,它分为炼己、调药、产药、采药、封炉、炼药六个步骤。大周天是在小周天基础上的高级功法,所以本书只重点介绍小周天功法。
  周天功法三要素《规中指南》指出“内丹之要有三,曰玄牝、药物、火候”。
  玄牝是指鼎炉,仿炼外丹术而得名。玄牝是指蕴藏真气的部位,即丹田。
  《金丹大要》:“内鼎者,即下丹田。在脐之下,脐后肾前”
  “是神气归藏之府,方圆四寸,一名中太极”,这就是说玄牝所在的部位是脐之后,肾之前,并在脐水平线之下的方圆四寸左右处。是体内腹腔中的一个空间,既不是点,也不是面。在这么大的范围内都可以设鼎,至于设在何处可由练功者自己体会。
  药物,在《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这个神、气、精指的是先天就有的元神、元气、元精,不是后天形成的,称之为“内药”。
  所以《金丹四百字》中指出:“练精者,练元精,非淫佚所惑之精;练气者,练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练神者,练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但是先天之精、气、神虽然得之于父母,但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必须随时依赖后天之精、气、神的不断补充和滋养,才会生生不息,否则早已消耗殆尽,所以所谓的练先天之精、气、神者,无不从后天之精、气、神入手。
  火候:指的是意念对呼吸控制的程度。
  《规中指南》:“神是火,气是药”,“火候口诀之要,尤当于真息中求之”,《真诠》:“火候全在念头上着力”,指的就是意念与呼吸的关系。
  火候分为武火、文火两种。
  《修道全指》中说:“盖武火者,即呼吸之气急、重、吹、逼,采取烹炼也;而文火者,即呼吸之气轻、微、导、引、淋浴温养也”。丹书中还把武火称为阳息,文火称为阴消。这是说除了急、重、吹、逼的强烈呼吸犹如油锅烹炼为武火,轻、微、导、引的柔和呼吸好似在温水中洗浴为文火外,在子、丑、寅、卯、辰、巳六阳时练功亦称武火,在午、未、申、酉、戊、亥六阴时练功也叫文火。前者是依呼吸的急缓,后者是按时间的早晚划分的文火与武火的不同。武火多用在练功过程中的前半段,文火多用在练功的后半段。但是应据情而定取文武兼用为好。
  小周天功法姿势:练周天功可取坐、立式,古代练功多取盘坐式。
  步骤:炼己:即对练功者意念、姿势的锻炼。它要求练功者摆好姿势,排除杂念,形神安静,注意力集中,舌舐上腭,轻闭口唇。这个步骤要求练一定的时间后再转入第二步。
  调药:在练功者对上述步骤适应后,开始调动体内的“内药”。调药时先调元神,即在排除杂念、形神安静的基础上,将元神纳入玄牝之中,使一念归丹田,凝神入气穴。再调元气,即调整呼吸,使自然呼吸逐渐转入深、长、沉、细、匀的地步,使呼吸短促的调整为深长,然后,将这种深、长、沉、细、匀的后天之气逐渐纳入丹田,与先天之气相接。先天之气是先天之精在命门火的煎炼下形成的。总之,调药就是将神(意念) 、气(后天呼吸之气)均纳入丹田(玄牝、鼎炉)之内的过程。
  产药:即是丹田气形成。由于神返丹田,身中内气纳归丹田,整体的气都趋于向里之势,所以散溢于外的气,亦随之趋于内而返归丹田。当练功达到静极之时,在恍惚杳冥之中,出现丹田有气将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犹如练外丹时,各种药物经过烹炼之后融化成新的药物一样,所以称此时的感觉为“产药”,即产生了与呼吸之气、先天之气不同的“气”的意思。这种有气将动的感觉并非是在意念支配下的“动”,而是“非觉而动,是动而觉”。
  采药:是指在“药”产生之后,继续添加新药,以促成“药”
  炼得精、纯之意。
  在丹田有气将动之时,运用撮提谷道、舌舐上腭,目闭上视、鼻吸莫呼四字诀法(撮、抵、闭、吸)以武火的强烈意念和控制呼吸的方法,全力锻炼,加强火势。
  封炉:即继续使用撮、抵、闭、吸四字诀使谷道封固不泄(提肛),舌舐上腭、鼻吸莫呼,使气不上泄,犹如焖火封炉一般专致力于炼己动之气。即进一步“产药”。
  炼药: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炼出的“药”必须有一定的功能和特性,这个功能与特性的产生还必须经过一番锻炼,这就是第六步的目的。这一步对“药”的锻炼方法是用意念引动已成之丹田气下入会阴,并由会阴过尾闾,至命门穴,夹脊上行直达泥丸,再由泥丸前经绛宫,复归气穴(丹田),使任、督二脉相通。
  为什么要使任、督相通?古人认为人在胚胎期是通过脐与母体相系,并摄取营养。撮取的营养通过任、督二脉及奇经八脉周流全身。出生之后,任、督二脉不再接通,生命活动不像胚胎期那样。为达益寿延年的目的,必须接通督、任二脉,因此周天功法致力于此。督、任二脉一通则小周天功既成。
  呼吸:小周天功的呼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炼己、调药、产药的前期,呼吸轻微细匀长,称之为起火;产药的后期,采药、封炉,呼吸急重,加强吸气,为进阳火;炼药达到气升督脉时,也用强吸的武火;气过泥丸下降任脉时,用轻微的呼吸,改用文火。强吸为阳息,轻呼吸为阴符。气过督脉三关,任脉三田(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后,改为吸—停—呼—吸—停—呼的方式进行,即可出现吸时气升至头顶,呼时气自头顶下降至小腹。
  通督任二脉分为意通和气通二种。所为意通就是用意念诱导气血运行而使督任相通。所谓气通督任,不是有意识或用意念诱导气血运行,而是练功精勤,无欲无念,静候阳生不息,精气自然日积月累。待丹田之气充足后,一股暖流勃然而动,由会阴转尾闾,过夹脊,不用意念便冲开督脉,直上玉枕至昆仑,转而下通任脉,缓缓下降丹田。
  意通督任所需时间不长,约三个月左右即可,而气通督任没有三年五载的苦练,没有强壮的体魄,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不易达到的。
  关于大周天的功法问题,张天戈氏认为大周天要练8~9年才成,多数人无法练成,不宜广泛宣传。
  饮食调膳:周天功的锻炼,必须注意饮食的调膳,加强营养的调摄。
  “练功不调膳,等于瞎胡练”。关于这个问题有专门论述,此处不论。
  注意事项:周天功的适应症很广泛,但有癔病、精神分裂症和较重的神经官能症患者慎练此功,可改为其它功法。
  周天功是道家气功的重要功法,在道家的功法书中含有许多隐语,练时不易理解和掌握。后人经过不断的实践,有所体会,并将其功法加以发展。近人李少波所着的《真气运行法》一书,就是对周天功的发挥。
  (八)内 养 功
  内养功是静功的主要功种之一,经北戴河气功疗养院的刘贵珍整理后加以推广。
  内养功强调默念字句与呼吸停顿、舌体起落、气沉丹田等动作和意念相结合,具有大脑静而脏腑动的特点。
  (1)调姿姿式分为仰卧式、侧卧式、坐式、壮式等。可根据病情或练功者的生活习惯自由选择。但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胃张力低下,蠕动力较弱,排空迟缓者,宜选用右侧卧位,尤其是饭后练功者尤需注意此点。
  胃粘膜脱垂者,不宜选用右侧卧位。因为右侧卧位常因胃粘膜重力关系而使病情加重。壮式虽属仰卧位的一种,但只适宜于练功的后期,可做为增强体力锻炼而采用之。
  卧式练习数日后,在体力有所恢复时,可改为坐式。
  (2)调形调形即是使练功前和练功中在精神与形体上保持松弛状态。所谓的松弛是指:一全身肌肉放松,做到松而不懈。二意识放松,排除各种思想杂念,一心一意准备练功和注意练功。
  (3)调息内养功的呼吸法比较复杂,要求呼吸、停顿、舌动、默念四种动作相互结合。常用的呼吸法有三种。
  第一种呼吸法(又称硬呼吸法)
  :闭口,鼻吸,以意念引气达小腹,吸后不呼,停顿后,再呼,即吸—停—呼。停顿时默念字句,先以三字开始,以后随停顿时间耐力的延长增加字数,但最多不超几个字。词意可自由选择,但是应该是松静、美好、健康的内容。吸气时默念第一字,停顿时默念中间的字,呼气时默念最后一字。吸气时舌舐上腭,停顿时舌体不动,呼气时舌落下。
  第二种呼吸法(又称软呼吸法)
  :鼻呼鼻吸或口鼻兼用,先吸不停,再徐徐呼出,呼后停顿。即吸—呼—停。默念字句以及舌体的动作与第一种相同,只是舌体的动作是吸上呼下停不动。
  第三种呼吸法:先鼻吸气少许即停,随吸气舌舐上腭,默念第一字,停顿时舌体不动默念第二字,再吸较多的气引入小腹,默念第三字,吸气毕不停即徐徐呼出,舌随上落下。
  即吸—停—吸—呼。
  (4)意守意守有三种方法。一意守丹田法:意想脐下一寸五分处的气海穴为中心形成一字球形,设在小腹内。
  二意守膻中法:意想两乳之间的膻中穴为中心形成一个圆形平面。三意守脚趾法:两眼微闭,意念随视线注意脚趾,想象脚趾的形象。
  意守时以意守丹田为妥,不易出偏;妇女练意守丹田常出现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应在此时守膻中;不习惯意守丹田者可意守脚趾。
  但应自然,不可无意去守,亦不可强守,应是似守非守。
  (九)站 桩 功
  1.站桩功
  站桩,是武术界用以锻炼腰腿的基本功,各家拳术都有自己的站桩功法。
  站桩功大部分出于技击的目的,而用于医疗养生则是近些年被发现和发掘的。
  站桩功是天津武术名家王芗斋总结并三次着文介绍的功法。他的学生秘静克及王群也分别在《中华气功》上撰文谈论这套功法。
  王芗斋的站桩是根据“意拳”(又名大成拳)的基本功演变而来,分为养生站桩功和技击站桩功两种。本书只介绍养生站桩功。
  预备式头正体松,自然呼吸,全身松静。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尖向前平行放置,膝微曲,胯回收,臀微后坐。
  上肢分为八种姿势:①举式:两手拇指相对,掌心向上,高举过头,肘微曲,臂竖起。
  ②按式:手指向前,掌心向下,与脐平,臂下垂,肘微曲。
  ③捧式:四指相对,放于脐的左右,掌心向上,两臂如环。
  ④推式:两臂向前平举,肘微曲,拇指相对,掌心向前。
  ⑤抱式:手心距胸一尺左右,高与肩齐,肘微曲略下,两臂抬起。
  ⑥划式:两臂左右分开约三十度角(与胁肋所形成的角),手心向前。
  ⑦提式:两臂下垂,肘微曲外撑,掌心向里如提重物。
  ⑧结束式:掌心向后,置腰际,肘向前合,肩松,腿膝缓慢直起,片刻,两臂还原体侧,收式。
  呼吸法取自然呼吸。
  意念只要求大脑入静,气沉丹田。
  站桩功虽然姿式很多,但并非逐一练习,可因地制宜,选择其中的一二个姿式。按王芗斋的说法怎么舒适就怎么站。
  走路、坐车都可以练。
  练功的时间可由3~5分钟,逐渐增加至20~30分钟。
  每天练1~2次,灵活掌握。
  2.无极站桩功
  无极站桩功分为三步功法:第一步功法:姿势: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足涌泉的联线的中点,与“会阴”
  “百会”相对成一线,重心平均放置于两足掌,足跟略微离地。两膝微曲,膝盖不要超过足尖。松腰解胯。含胸拔背。头正直。
  动作:两眼平视,心澄目洁,意想两腋下有气,腋下的气将双臂向体侧轻轻地抬起。
  当两臂与肩平齐时,意想气贯双肘,并由肘贯于腕。由腕部的气将双掌转成仰掌,意想掌心的劳宫穴。双臂缓慢上举至头顶,意想掌心的气灌注百会穴。由百会沿中脉下行,双手外导,气自内行。当双手经过头颈时闭目,舌舐上腭。经颈、膻中、中脘至丹田。然后,双手还原于体侧。
  再次意想腋下有气,气将双臂抬起,重复上一次的动作。
  连续三遍。
  当第三遍时,双手落至丹田后,两手向外45°方向推出,至极点后,翻腕转掌,使掌心相对。意想掌心有气相互吸引,并向脐部会合。
  当双掌与脐相平时,虎口相对,缓慢向丹田挤按,同时提肛。
  当双手抵于丹田时,男左手内劳宫按于丹田处,右手内劳宫对正左手外劳宫(女反之)。
  取三线放松法调整体形姿势,并放松肌肉筋骨。
  意念转向两眉之间,意想神光向脑内移视,至泥丸处,沿中脉逐渐内视膻中、中脘、丹田,并意守丹田。
  调整呼吸,使之深沉细匀。以数息法帮助入静。
  反映及感触:练功初时,小腿后部肌肉酸胀麻木疼痛,功时渐久,酸胀等逐渐上移至大腿,并开始有小而频率快的肌肉颤动。足心涌泉穴逐渐形成气丘(如铜钱大的气丘),气丘不断地向上发出气的冲动,当气至腰胯时,开始出现全身的颤动。这个颤动是以膝关节为中心,犹如弹簧一般。
  颤动的频率和振幅分为以下几种:频率快而振幅小;频率慢而振幅大;频率适中而双手拍打丹田。这三种颤动现象交替出现,并无一定的顺序。
  当颤动至全身轻松、汗出涔涔、欲飘然上升之际,两手及意念开始准备做第二步功法。
  第二步功法:意念逐渐由丹田转向两手劳宫,意守片刻,颤动即可渐渐停止。
  颤动停止后,将双臂轻轻抬起,当与肩平时,深吸气。
  边吸气边将双臂上举。至头时,呼气,边呼气边将双手四指相对,经面前下按至丹田。如此重复三遍。
  当第三遍落至丹田时,双手再次外推,如第一步功法按于丹田。
  数息九息。气向左运于髋关节,并由髋关节沿足大腿前侧的足阳明经下行至外膝眼,再由外膝眼下行沿胫骨嵴外侧下至足背的解溪穴,再由解溪下行至足大趾。意守1分钟。
  运气自足大趾注入涌泉穴。由涌泉斜向内至足跟,经内踝后沿小腿内侧后缘的足少阴经上行过膝上大腿内侧后缘,经阴部回丹田。
  在丹田中绕圆圈五周,再移行至右腿,路线与左腿相同。
  气回丹田再绕五周。左、右腿各一遍为一个循环,如此反复九个循环。
  当最后一个循环完成后,气在丹田停留九息。准备做第三步功法。
  这个循环,女子是始自右腿,终于左腿。
  气感:当气沿足阳明经下行时,经脉有气胀之感。当气沿足少阴经返回时,有温热之气沿经脉上行。
  第三步功法:意念自丹田移向两手劳宫穴。两掌外展,取逆腹式呼吸法吸气,展至极点后,翻腕转掌,两掌相吸,向中间合拢,边合拢边呼气。当双掌在与脐相平的部位合拢后,向丹田处后撤回,然后开始第二次的逆腹式呼吸。
  第三次逆腹式呼吸后,合拢的双掌后撤至丹田。由腕将双手掌转向上,指尖向上成合十之势。
  意念再次集中眉心,并沿中脉返观内视于丹田。意守丹田。
  气感:自觉丹田气下行入会阴,久练之后,可出现小周天。在小周天形成之前,常会出现前后摆动的现象,合十之手也会前后方向划圆。
  收功:合十之手下移与脐平,然后外展,吸气,上举至头,呼气反复三次,两手放于体侧。将头上昂,睁眼上视,头复正,将口中津液分三次小口咽下,意送丹田。
  本功法也可结合太极拳进行练习。
  与太极拳结合练习时,可在第二步功法后,开拳练拳,双目慢慢睁开。当太极拳行拳后,再练第三步功法。
  3.白鹤凉翅站桩法
  “白鹤凉翅”是太极拳的重要招式之一。乐焕之教授(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着名气功家、太极拳家)生前极为重视“白鹤凉翅站桩”的训练。参加“白鹤凉翅站桩”的同学,无不在短期内出现自发运动,不少练功者反映其内气运行途径及练功反映与“小周天”一致。我们也是在“白鹤凉翅站桩”过程中达到“小周天”境界的。现将白鹤凉翅站桩介绍如下:
  方法①立正,全身放松,使心平气和。
  ②右足以足跟为轴,足尖向右转,使之与左足内侧成90°角。
  ③屈两膝,使身体下蹲10~20厘米(根据功夫程度而定)。
  ④重心右移,使全身着力于右腿。
  ⑤提左足并将左足移向正前方,左足尖踮于右足跟正前方约40厘米左右(相当于一只半脚的长短)。
  ⑥两手指略微分开,拇指和小指略微后翻,中指指根略向前。
  ⑦右手举起,使与右耳相距一虎口,手心向前。
  ⑧左手置于左胯旁,拇指靠近胯部,小指向前,比拇指略高,左肘似直非直,呈弧形。
  ⑨上身略向前倾,左胯下沉,转正身躯,重心移向右足跟,务使上身松弛。
  ⑩颈顶自然放松,舌舐上腭,面部略带微笑。
  两眼开始合拢,待自发运动之后,欲收功时,睁开。
  练功结束时,只将左足收至原位,两手徐徐下垂,立C H正,静立片刻即可。
  要领:①要求全身放松,一直松到脚底。开始不易做到,有些站不稳。但站几天后,腿功增强,就能松到脚底。初学者往往借上身使劲(僵劲)
  来维持平衡,这样就不能做到放松,不易获得效果。
  ②上身略向前倾,务必使两胯“吃进”
  (即“内收”的意思)。
  ③重心必须移向正中,使着力右腿跟。
  只要做到上述三点,即刻会产生自发运动,内气自然沿督脉上升,导致颈部颤动。数日后,内气自然冲过(脑户穴)玉枕关,直上囟会穴。日久后,内气自会顺督、任两脉运行。
  (十)慧  功
  慧功是传统气功禅密五步功的第五部功,是辽宁省挖掘、整理、推行的一种气功锻炼方法。其特点是:以气为用,重在外为我用,内外合一。功法易懂易学,气感明显,收效快,无偏差,对中老年的各种慢性病,有显着疗效,特别是对培育智力,诱发增强人体潜在功能,更有独到之处。
  起动式:(1)三七式站立七分力量用在脚跟,三分力量放在前脚掌,两脚外八字开立,与肩同宽,膝关节保持滑利,不僵直。
  (2)松在会阴会阴部放松,保持好轻微的排尿感状态。
  由此点放松,可带动全身肌肉、关节放松,达到所谓“体酥”的轻松舒适感,并且可诱导精神放松入静。即所谓的“会阴一放松,全身无
  不松”。
  (3)呼吸自然舌舐上腭,鼻吸鼻呼,做到吐惟细细,纳惟绵绵,意念不想呼吸,即气功术语中的“无意息”。
  (4)动在脊柱以松动脊柱为主,手指、脚趾、手腕、肘关节、腰、胯、膝关节等,都要轻缓地动。所谓“脊柱一动,全身无不动”。
  (5)意念活动集中精神,合目内视脊柱及各关节的活动。
  功法分为“四动”、第一部功、第二部功、第三部功等四部分。
  四动:(1)蠕动:四肢放松,整个脊柱关节要上下左右前后一齐蠕动,动作轻柔缓慢。此节要求练三分钟。
  (2)蛹动:意念逐渐由蠕动转入蛹动。蛹动是前后微微地松动脊柱,先由尾骨开始,逐渐上升到腰椎、胸椎、颈椎,再由颈椎下至胸椎、腰椎、尾骨。如此上下往复为一次,共做三次。约四分钟。
  (3)摆动:意由蛹动转入摆动。摆动是脊柱左右横向摆动。活动顺序与蛹动相同,共做三次。约四分钟。
  (4)扭动:脊柱从左到右,又从右到左的扭动,活动顺序及次数同前。约四分钟。
  四动过后,站好三七式,全身微微地动,双手向上举(不超过印堂穴),捧气似球,开始做第一部功。
  第一部功(松、展、放、收):
  (1)松在会阴:全身放松,意念默想“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近在眼前,又在身中”。要发自内心的笑不休,以达到舒展五志(即忧、怒、思、喜、恐),为“生慧”打开一条通路。
  (2)展在慧中:慧中也称慧目,在两眉上方的凹陷处,用慧目展望远处,展望到无边无际,越远越高大越好。慧目是窗目,是练功有素者从体内向体外放射某种特异物(古人称之为神光)的孔穴。因此要展望后外放。展望之后,外象丛生,然后可达到有悟、生慧,受到功益。松会阴与展慧中是上下配合的,久而久之,任督二脉之气,自然通透。
  (3)放在全身:在慧中远视和遥想外象的同时,身体躯壳也外放、扩展到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去,达到天人合一,把身躯放到“似有似无”和“不空而空”的境界中去。按禅密宗气功说法是“真无”才是“真空真定”,这样就能“定空久定,神通慧”。
  (4)收归关元:气从这方经慧中收回关元(小腹腔内),即由远视转为内视关元。达到“神返身中气自回”,用这种先开后合的收功方法,求得气“先从内生,继而外来,外为我用” ,达到“回阳不漏”。习这部功法可以得气全身。
  第二部功(上冲、下贯) :
  下贯,就是气贯井泉。即气沿脊柱缓缓下行,冲出会阴部,经由双足涌泉贯入地下。
  双目内视脚下,似有一井泉,下望至最深处,使意念接触到地根。这叫采阴,能养血。
  上冲,就是气冲星斗。即气沿脊柱缓缓上行,冲出百会穴,向上内视天顶,意念想天的最高处,即接触天根。这叫采阳,能补气。上冲完毕,再把气从天顶经百会穴收归关元。
  这时耳目并用,内听内视小腹腔内的声音和景象。
  习练时,先下贯后上冲。
  健康者下贯约练四分钟,上冲约练三分钟。
  高血压患者,上冲的时间应尽量缩短;低血压患者,下贯时间要短。
  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以免出偏。上冲和下贯要输流交替,上下往来,使元气充盈,方能祛病强身。
  第三部功(向横):
  先练吐纳。吐即放或呼,吐自气海;纳为收或吸,纳归关元。
  意想全身的气,横向地放出体外,即上下前后左右,同时横向地放射到无边无际,达到天人合一。
  这部功法是使气、神(意)、天(宇宙,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三者联在一起,达到混元一气,互相为用。最后纳归关元,就是意想气从四面八方收回来,吸在全身,纳入小腹腔内。
  收功:神返身中气自回,这时身体由微动逐渐静止下来,两手劳宫穴相对(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的相反) ,合抱于小腹腔(即关元的位置)处,耳目并用,内听内视小腹腔中有什么,要耐心等待,要以文火温养,直到全身完全停止活动,周身气感消失为止。
  收功一定要圆满,达到勿漏勿泄,即所谓“回阳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