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恭如酒店门百度云:实在不该有的疏忽——“土木不及一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30:57

实在不该有的疏忽——“土木不及一粟”

(2009-07-06 08:23:29) 转载标签:

军事

    战争的角力是政治、经济、军力和情报的整体实力的角逐,而非单独一项的比拼。失败的一方在日后看来,往往有一些不应有的疏漏,甚至违反了简单常识。尽管这一方在某方面是非常强的,但在其它方面却不断出现不应有的疏漏和破绽,而胜利的另一方却在细节上精益求精。这样,角逐的胜负就不言而喻了。请看一例:
    当年国共内战时期,国军一方的军力是相当强劲的,但是国军的情报工作却是非常薄弱的。中原战场上的国军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1948年5月,粟裕代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后,在之后的战役中,大多以华东野战军(或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名义签发命令,譬如同年10月23日签发的《淮海战役预备命令》;12月16日签发的《关于嘉奖两广纵队第三团协同友邻作战的通令》;1949年1月签发的《华野全歼杜聿明集团的命令》等。但蒋介石和他的部下们,特别是情报部门似乎对此不大敏感,仍然将华东野战军称为“陈毅部”,也依然将早就去了中原野战军担任刘邓副手的陈毅,看作是这支野战军的实际指挥官。
    老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怎么和他较量手段、比拼韬略!须知早在国共联合抗战时期,毛泽东就严令各地情报机关迅速收集国军团以上将领的个人资料,包括:家庭出身、性格爱好、政治倾向、指挥特点等,以资研究之用。如此苦心积虑,如此未雨绸缪,如此细致精微,难怪共产党在日后的争斗中屡占上风啊!
    国民党的国防部三厅、保密局、中统局等情报部门对一些简单的情报搞不准,身处一线的统兵高级将领也疏忽了,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难道在冥冥之中,胜负早已注定!单凭军力强劲是能够逞勇一时,时间一长就难免归入败途了。
    胡琏便是这种情形中的一个人。胡琏,字伯玉,陕西华县人,与林彪、曾中生、刘志丹、郭化若、张灵甫等名将一起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他是蒋介石麾下少有的悍将,毛泽东有书信称之为“狡如狐,猛如虎”,的确堪为杰出的将才。他的18军(整编11师)不愧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一直是关内战场粟裕、刘伯承的劲敌。但即便是狡黠多智的他,在淮海战场自己的18军被全歼,只身从双堆集逃脱之后,却一直不知道他长期的真正克星是粟裕。胡琏还踌躇满志地分析说:“盖陈(毅)、刘(伯承)两匪以次的指挥官若粟裕、陈士渠、许世友、杨勇、陈锡联、陈再道、王必成、叶飞等匪酋,皆与我对战多次,根据体认,彼等均非杰出之才,陈、刘两酋不能亲临战阵,彼等必败无疑。”仅为战役军团级将领的胡琏很有些自负,说了一批中共名将不堪匹敌,但头脑倒还算清醒,认为自己不是野战军(方面军)级统帅陈毅、刘伯承的对手,只要他俩“不能亲临战阵”,便能击败共军。不过,他恰恰没弄明白,粟裕才是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者与实际最高统帅,陈毅前一年起到的是政委的作用,后两年则根本不在华野总部履职,也就是实际长期“不能亲临战阵”,“亲临战阵”的倒是“陈毅以次”的粟裕。
    胡琏连起码的对手都未弄清楚,他的失败与18军的覆灭也是理所当然了。虽然后来侥幸在金门岛上,利用叶飞的麻痹大意与岛屿的地形,全歼了其28军代军长萧锋麾下3个团,算是难得的一次“辉煌”,却终究无补大局。
    1960年代后,胡琏远离了军界,晚年更是赋闲,以文学与历史自娱。1974年还附读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专事研究宋史和现代史。他这个“老学生”的大学算没白念,研究也算小有“收获”。最大的成果是,他终于从众多资料里弄明白,当年的华东共军实际主帅是粟裕。胡琏将军之子胡之光前不久密访大陆,还特地敬拜了其父一生宿敌粟裕的墓地(粟裕部分骨灰葬于此)。据胡之光说:家父在台湾著书立说,史料存世不少,其间就是不愿提双堆集和粟裕。惟独去世前手捧32块弹片长叹一声:“土木不及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