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走不可吉他谱:南阳板头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12:31
 [2010-06-09]      板头曲是用筝、琵琶、三弦等弦索演奏的器乐曲。弦索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上朔至秦汉。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远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代,  已流行在泰国境内。两汉乐舞尤盛,从南阳汉画馆收藏的乐舞汉画像石中可以看到用弦索伴奏乐舞的场面比比皆是。    弦索传入中原,  当在南北朝时期,《隋书·音乐志》对北齐社会有这样的描述:“然吹笛、弹琵琶五弦之歌舞之后,自文襄(高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公元562年)以后传习又盛……,”    隋文帝时(公元589年)曾下诏,定清商乐伴奏乐器十五种,除汉魏“相和大曲”中“但曲”的琴、瑟、筝外又添琵琶、箜篌等弹拨乐器多种。    北宋,都城汴粱,可谓“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弦于茶坊酒肆”(《东京梦华录》)。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金人陷汴京,掳掠各行业艺人达3000之众,劫余,弦索艺人一部分随宋室南迁,流亡为“路歧人”,一部分沿黄河西上至河内经泽州往河东平阳流走,后弦索北曲的产生,则是这次散乐流布的结果,它为中原弦索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万历前后,中原民歌、俗曲兴起,弦索又为这些时尚的《黄鹂调》、《罗江怨》等曲牌伴奏。以后逐渐演化为谈唱艺术,如南阳大调曲、清音、琴书等。    板头曲至迟在明朝崇祯时已存在。《琵琶谱》八操《平沙落雁》与今之板头曲《平沙落雁》相去不远。《干沙落雁》初见于《古音正宗》(1643年)。清嘉庆年间,时麟庆(1791——1846)撰、江春泉绘《鸿雪因缘》图二册,有《美女思情》、《平沙落雁》、《万里封侯》、《状元及第》曲名,还有扬琴、筝、琵琶三件乐器。而前两支曲子至今仍为南阳板头曲之常奏曲目。由于清朝的文化专制,使民间音乐的发展受到限制,到民国时期,曾在河南盛传的板头曲仅剩下南阳少数地方尚有流传,其它地区相继衰落。    建国后,南阳板头曲很快得到了复苏和发展,二十世纪50年代初,由邓州籍全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曹东扶传谱,由中央音乐学院录音制谱,首发了“南阳板头曲”曲谱十六首;60年代初,时任中央音乐学院教师曹东扶将“南阳板头曲”作为弦索音乐教材,引进全国高等艺术院校。80年代在全国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中,散落在民间的50余首“南阳板头曲”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河南卷》;近十年来全市数以千计的青少年业余学习筝、琵琶等弦索音乐,而“南阳板头曲”曲目则是其学练的内容之一。    新世纪是南阳板头曲继往开来的大好时期。南阳市文化局多次举办“板头曲”音乐研讨会;录制出了“南阳板头曲”光盘第一辑。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力争使“南阳板头曲”发扬广大。    2004年9月,南阳板头曲被列入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保护名录,被公布为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试点项目。    基本内容:    南阳板头曲中州古曲。与江南丝竹、潮州音乐、山西音乐并称为我国民族器乐曲中的四大流派。它与历史悠久的中原鼓子曲(大调曲子)相辅相成,是在大调曲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先奏板头曲是为了活跃气氛,引入境界,以音乐的语言表现艺术之美。    南阳板头曲系中州古曲。与江南丝竹、潮州音乐、山西音乐并称为我国民族器乐曲中的四大流派。它与历史悠久的中原鼓子曲(大调曲子)相辅相成,是在大调曲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先奏板头曲是为了活跃气氛,引入境界,  以音乐的语言表现艺术之美。    板头曲多为“八板”的变体,有从大调曲子曲牌音乐素材发展而成,如《哭周瑜》;有吸收南阳传统民歌经艺人长期加工而成的,如《山坡羊》;有以民间说唱故事为主题而表现其叙述、抒情、喜怒哀乐、跌宕起伏的,如以东周列国故事命题的《哭子路》、《叹颜回》;以三国故事命题的《哭周瑜》以隋唐故事命题的《大救驾》(全称《敬德救驾》)、《征西》(全称《薛丁山征西》)、《打雁》(全称《丁山打雁》)、《銮铃》(描写征西将士凯旋归来的威势);有以《西厢记》故事命题的《上楼》(全称《红娘上楼》)、《下楼》(全称《莺莺下楼》)、《莺莺唤红》;以《二度梅》故事命题的《和番》(全称《陈杏元和番》)、《落院》(全称《陈杏元落院》)等。这些曲目的标题与曲中所要表现的内容、意境、氛围、蕴含有密切的关系。还有以传统板式高深技巧命题的板头曲,如《单八板》、《双八板》、《花八板》、《流水》、《加花流水》等等。还有以独特的旋律、乐句描绘欢快愉悦情绪的板头曲,如《莺转桃李》、《唧唧咕》、《百鸟朝凤》、《百鸟辞朝》、《狮子滚绣球》、《渔夫乐》、《赏秋》、《四忙》、《葡萄架》等。又有表现眷恋缠绵、哀怨伤悲的抒情板头曲,如《关雎》、《闺中怨》、《思乡》、《思情》、《思春》等。    板头曲的调式多数为宫调式,如《寒鹊争梅》等。也有些曲牌内部往往出现调式交替。    板头曲曲牌多为六十八板。板式分快、中、慢三种,各以其独特的节奏和演奏技巧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独异风格。板头曲历史悠久,结构严谨,曲调优美,自成一家,充分显示了中原古曲音乐博大精深与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板头曲究竟有多少首,尚在挖掘中,但至少在一百首以上。    板头曲的主要乐器有三弦、筝、琵琶,伴奏乐器有扬琴、箫、二胡、曲胡(坠胡)、软弓京胡、八角鼓、檀板、月鼓、茶盅、铜盅、木筝、吹铜钱。    其中,三弦:用中鼓三弦,音色淳厚健康;筝:用十三弦、十五弦或二十一弦筝,  音色柔美抒情;琵琶:既宜于独奏,又适于伴奏;箫:表现幽柔情感,委婉动听;软弓京胡:俗称“嘟噜”,音域在两个八度以上,有连顿弓的效应;茶盅:在桌面上摆细瓷茶盅            12个,以盛水多少依次区别音域高低,奏者手执竹签敲击,其声清脆悦耳;吹铜钱:于两个铜钱之间夹一竹瓤,吹奏用舌尖伸缩舌吐功夫,音色悲凉凄楚;木筝:一端大一端小,敲打得音,似木琴;月鼓:园形,鼓面约碗口大小,演奏者一手击鼓,一手击板;铜盅:生铜铸成,壁薄音灵;曲胡(坠胡):热烈抒情,宜烘托气氛;檀板:俗称牙子,主要击节乐器;  八角鼓:手指弹奏可得弱音,数指并拢或以掌击拍可得强音,  摇动可得碰击声,常为弹摇并用。     板头曲有三弦独奏曲、琵琶独奏曲、古筝独奏曲,但绝大部分是诸种乐器的器乐合奏曲。    板头曲在氏间历来是以工尺谱靠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强制性的传授方式,学习者靠个人爱好和志趣,也有不少学习者靠在板头曲演奏现场耳濡目染、旁听侧记而无师自通。然而,板头曲的演奏活动在一个地区、在一个历史时期,都会自然出现一些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他们以精湛超群的技艺,以诲人不倦的艺德,传授一批人、影响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形成了一代一代的传承习俗。    南阳板头曲的代表人物是曹东扶先生,邓州市城郊曹营人,13岁防父从艺。琵琶师从马万寿,古筝师从徐金山,三弦师从马书章,至1930年以技艺超群被誉为“邓州头把丝弦”。1935年,应邀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制板头曲及大调曲子,为了精益求精,曾组织他的学生、曲友对那些已经僵化的曲目,或残缺不全的板头曲工尺曲谱,认真进行整理、完善、推陈出新,打造精品,后因战事未成行。1954年,先后在河南师专艺术科、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河南省歌舞团任古筝教师,并在各艺术院校以板头曲为内容进行教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曹东扶的子女及其学生们率先将南阳板头曲推向世界,进入美、英、法、日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高度赞扬.曹东扶先生不愧为一代艺术宗师。 【来源:南阳市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