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同人漫画:人生三阶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56:43
“人生三阶段”

我们今天谈的题目是“人生三阶段”。

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其一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学习、准备阶段;工作、贡献阶段;退休、养老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最漫长、最关键、最重要。

毛泽东同志过去很风趣地说过,每个人都有一条命,就看你命长命短了。有的人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有的人活到五六十岁,有的人活到七老八十,还有活到一百多岁的。俗话说:山中常见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活到一百岁的,总是极少数。

一年中有春、夏、秋、冬,人的一生中有少、青、壮、老。这就是说,人的一生是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的。关于人的一生如何划分阶段,有着各种各样既有趣味又有道理的说法

有的人笼统地把一生分为前半辈子和后半辈子,并且说人生秘诀就是“六个字”。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年轻时离家出走,想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少小离家,心里难免有几分恐慌,就到本族的一位长者那里,请求指点。长者听过叙述之后,就随手写了三个字:“不要怕。”然后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六个字。今天告诉你三个字,另外三个字以后再告诉你。”30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一个白发杂生的中年人了。归乡途中,他又去拜访那位长者。但老人家几年前已去世了。家里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套来,对他说:“这是老人家特意留给你的。老人家说有一天你会再来找他。”开封之后,但见里面一张白纸上写着三个大字:“不要悔。”老人告诉后人一个道理: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整个人生就是这么六个字。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夫子的这段话,流传久远,很有道理。至今人们还常把30岁称为“而立”之年,把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把五十岁称为“知天命”之年,把六十岁称为“耳顺”之年,等等。这些说法,都是从孔夫子的这段话中来的。

国外,有人比喻说,人生只有“三天”。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的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就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时间观念!这是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前的祈祷词,它提醒学生们珍惜时间,珍惜人生。

 

有的作家以文学体裁比喻人生四季。把人生少、青、壮、老四个阶段分别比喻为童话、诗歌、小说和散文。少年充满幻想,像童话;青年充满激情,像诗歌;中年充满波折,像小说;老年充满感悟,像散文。

 

犹太人有一套法典,叫做《塔木德》,是对圣经阐述的补充,内容几乎涉及人生的全部问题,堪称犹太人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塔木德》将男人的一生分成七种变化,读来颇有趣味。

 

一岁时是“国王”-------一家人都围在他身边,像服侍国王般照顾得无微不至。

 

两岁时是“猪”------在泥巴里跑跳、游戏,这是孩子的天性,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开发智力。

 

十岁时是“小羊”-------无忧无虑地欢笑、跳跃,这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的时期,是令人难忘的人生金季。

 

十八岁时是雄壮的“马“------长得魁梧奇伟,希望人人都知道自己力大无穷,这时的男孩天不怕地不怕,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多是在这个年龄。

 

结婚后是“驴子”------结婚意味着浪漫时代的结束和繁琐生活的开始。这时的男人,肩负事业和家庭两副重担,宛如负重前进的驴子。

 

中年时是“狗”-------中年人挣钱不容易,为了养家餬口,有时不得不像摇尾乞怜的狗那样,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并守候自家的财产。

 

老迈之后是“猴”------人到老年,大多心理变态,面貌变丑,皱纹纵横,言行与举止怪异,难以与人相处,搞得不好会像猴子那样被人取笑。

 

《塔木德》用短短七句话和六种动物形象,将男人一生的身心变化和喜怒哀乐概括出来,虽有不少荒诞之处,但也多少有些道理。

 

关于人生阶段划分的问题,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渡边茂所提出的“三万天学习论”‘,颇有可供参考之处。渡边茂设定一个81岁的人生,并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为27年,大约相当于一万天。

 

从出生到满27岁,即第一个一万天,称为“成长时代”或“修业时代”。生理学认为,人一过22岁就停止生长,但渡边茂认为精神方面的成长阶段要比身体的成长阶段长一些。在“成长时代”中,人们经过幼年期、学校期而踏入社会,学习各种基础知识,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27岁到54岁,即第二个一万天,称为“活跃时代”。这个时代是人们将自己在“成长时代”中所学到的知识、所培养的能力施展出来、发挥出来的时代;是接受事业挑战、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里展翅飞翔的时代。

 

最后,从54岁到81岁,进入第三个一万天,这是“充实时代”。进入这个时期的人们可以说是踏入了成熟的人生境地,是思考总结的阶段。

 

渡边茂的“三万天学习论”,揭示了人一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阶段,告诫青少年要注意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教养基础,鼓励中人要趁年富力强之时把自己的实力充分发挥出来,激励老年人注意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

 

我觉得这位日本学者讲的有一定道理。参照他的说法,我们可以把人的一生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学习、准备阶段;第二阶段叫工作、贡献阶段;第三个阶段叫退休、养老阶段。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受过相当教育的人,他的一生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你出生以后,到了一定年龄,然后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学习知识、掌握本领,准备为人民、为祖国服务。在座的同学已经度过了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大体上是20多年时间。然后就过渡到人生的第二阶段,即工作、贡献阶段,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做出贡献。这一阶段最关键、最重要,从时间上说也是最漫长,一般总要有那么三四十年的时间。第三阶段,你工作了很长时间,做出了很大成绩,达到了一定的年龄,比如在部队担任领导职务的,师级干部55岁,副军级干部58岁、正军级干部60岁、大军区副职干部63岁、大军区正职干部65岁,按照《军官服役条例》的规定,就到了退休的时候。如果你是做专业技术工作的,特别是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那工作时间还可以适当延长,一直干到60岁、70岁,甚至更大的年龄。但不管怎么说,人到了一定年龄总有个退休、养老的问题,这个第三阶段一般也有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时间。

 

青年人总爱谈论和探索人生价值问题。这的确是一个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一起讨论。人生的第一阶段,还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属于消费者。人生第二阶段,为社会、为人民,或是创造物质财富,或是创造精神财富,属于生产者、贡献者。人生的第三阶段,虽然还可以发挥“余热”,有时还可以做些工作,但主要也是属于消费者。这就是说,一个人对于社会来说,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主要是“输入”,第二阶段主要是“输出”。如果第二阶段的“输出”大于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输入”,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如果第二阶段的“输出”只是等于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输入”,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人生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他的贡献等于他的消费,这样的人对于社会来说,有他不多,没他不少,他到人世间等于白来一趟。如果第二阶段的“输出”还小于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输入”,那么这个人的人生就是负价值,不但无功,而且有过,甚至有罪。比如有些罪大恶极、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人,就是如此。从整个社会来说,第一种人越多越好,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前进。第二种人越少越好。第三种人最好没有。但社会是复杂的,完全没有第三种人也不可能。

 

我们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大体上都是28年。第一阶段,从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诞生,到1921年7月参加党的“一大”,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一年毛泽东正好是28岁。第二阶段,从1921年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起,领导我党、我军和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年毛泽东是56岁。第三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体上又经过28个年头,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有人说,毛泽东的一生与28这个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当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不过是某种巧合而已。“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字,也正好是28划。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他写的“寻友启事”,落款就是“28划生”。在延安时,毛泽东有一次与谭政同志(解放后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大将军衔)谈话,深刻而风趣的说:“谭政同志啊,不知你注意了没有?你的名字谭政两个字是28划,我的名字毛泽东三个字也是28划。我们共产党的这个“共”字,拆开了也是“ 八”。我们都是共产党人,就要做共产党的事啊!”有人说,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两件东西:一是硬件,即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软件,即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尽管毛泽东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他的错误和他的功劳相比,毕竟是第二位的。毛主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敬仰、怀念、学习。

 

说到转变,同学们现在就正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这是人生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次转变。对于自己漫长的一生,既应该有个长计划,又应该有个短安排,要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讲到这里,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孙毅老将军给我们作的一场报告。可以说,那一场报告对于我以后几十年的军旅生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孙老是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之后投奔红军的。毛主席过去亲切地叫他“孙行者”,别的将帅都称他“孙胡子”。他是一位老中将(1955年授衔),因为文武兼备、德高望重而闻名全军乃至全国。“文化大革命”前他曾担任总参出版部部长。记得是1963年或是1964年,他应邀到总参某部作报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道:人生应该有一个计划。20岁以前订一段计划,21岁至40岁订一段计划,41岁至60岁订一段计划,61岁至80岁订一段计划,81岁到100岁再订一段计划。我听孙老作报告时才二十几岁,跟大家现在的年龄差不多,而孙老那时已年过花甲。他面容清瘦,身板硬朗,声音洪亮,手不停地比划着给大家作报告,有时胡子还一抖一抖的。我当时心里就想:孙老讲的真好,他这么大年纪、这么高职务了,还有这么大的雄心壮志,值得我们年轻人好好学习。同时,我心里也有个疑问:孙老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他还能活那么大岁数吗?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30多年了,孙老不仅依然健在,而且身体还很健康。这些年我和孙老多有接触,成了忘年之交。我每次去看他,他总是说:“我现在脑能想,嘴能说,手能写,腿能走。迟浩田同志当总参谋长时说过,希望我成为总参的第一位百岁将军。我可得努力完成这个任务呀!”孙老还经常嘱咐我:要多读书、多走路,既要健身、又要健脑。“健康长寿,始于足下”:“生命在于运动,锻炼能抗百病”。这两句话,就是孙老的健身秘诀。一家报纸发表文章说,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现仍健在的,身体最健康的就是孙毅老将军。邓小平同志生前有一次见到孙老时说:“孙胡子,我们是同庚不同月(孙老生于1904年5月12日,小平同志生于1904年8月22日),你比我还大几个月,身体却比我好,你要向我们老家伙们介绍经验呢!”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在庆祝大会上,孙老代表“老八路”讲话。他精神抖擞、声音洪亮,没有一点老态龙钟的样子。讲话后,江泽民同志拉着孙老的手说:“过去我总称您孙老,今天看到您身体这样好,以后我还是称您孙毅同志吧!”孙老今年95岁了,每天还能看四五个小时的书报杂志,每天坚持走十几里路,精神非常开朗,身体非常健康。从孙老身上我深深感到,一个人如果有了远大的理想,有了坚定地信念,有了宏伟的目标,并且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他的身上就会永远充满力量、充满活力、充满朝气。正如过去经常唱的一首歌那样:革命人永远年轻!

 

我在北京居住近40年,喜欢交往无权无势但有德有才的老人。一个老人,就是一部历史,一座丰碑。不论这些老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他们生命的经历都使我受益匪浅。我与他们接触越多,就越感到自己年轻,越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生命的透视也就越清晰。

 

近十几年来,我与老作家姚雪垠同志多有接触。他今年已经89岁高龄了,原籍是河南邓州,解放前他已是大学教授,解放后当了专业作家。一提起姚雪垠,人们总是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划等号,其实他最早发表小说是在1929年,30年代已经成为颇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姚老于1957年被打成右派,而且划成极右派。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大家知道,毛泽东同志对古典文学作品很有研究,但他却很少看现代人写的小说。姚雪垠写出《李自成》第一卷后,呈送毛主席看了。毛主席看后评价很高。1967年8月中旬的一天,毛主席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当时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同志列席会议。会后毛主席单独向王任重交待:“你告诉武汉市委,对姚雪垠(当时任湖北省文联主席)要予以保护。他的《李自成》写得不错,让他继续写下去。”当时“文革”已经开始,“冲击一切、打到一切”的局面四处蔓延。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专门指示要保护姚雪垠,可见毛主席对他及其作品评价之高。到了1975年,毛主席的病情已很严重,还在姚雪垠写给他的一封信上指示:同意姚雪垠的创作计划,政治局要为他提供条件,让他把书写完。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复出之后,也谈了他对《李自成》前两卷的印象,大意是说:第一卷写得十分精彩,第二卷虽然不如第一卷,但达到目前这样的水平也十分难得。邓小平同志还专门指示要解决姚雪垠在北京的户口和住房问题。姚雪垠创作《李自成》,从1957年至今,已经整整41年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写完后,共5卷、10本、300多万字。前些年,在姚老心目中,还有一个庞大的创作计划:写完《李自成》后,接着写洪秀全,书名定为《天京悲剧》;写完这本书之后,还要写辛亥革命。报纸曾有报道,说姚老身体很好准备一直写到90岁。当我把这篇文章的内容告诉姚老时,没想到他竟这样说:太小看我了,怎么只能写到90岁呢?对于我来说,现在还是划“逗号”的时候,离划“句号”还远着呢!姚老虽已年近九旬,但前些年他的精力还很旺盛。多年来,他每天都是早晨两点半起床,喝一杯浓茶之后即开始写作,一直写到早晨六点钟才开始活动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