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王晓棠是否在世:可骄傲的南岳可亲近的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56:03

南岳怀让与南禅
南岳,使湖南这块蛮荒之地成为禅学开拓发展的重要根据地,也首次使湖南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关键性变革的策源地。禅宗的南禅是最富有叛逆精神、创新精神的。这种强烈的革命意识似乎天然地容易产生在南方,在湖南。唐代的湖南,唐代的南岳。南岳之为大岳,非独其为南方之大山高岭,实乃其为文化变革、创新与建设之大岳。


           可骄傲的南岳可亲近的禅
                        龚旭东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湖南有几次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关键性贡献:屈原在湘沅之间对中国文学进行了原创性的开拓;南岳的禅宗衍生出一花五叶,使佛教中国化真正完成,并成为后世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宋时湖湘学派对宋明理学发展的奠基;曾国藩与湘军之平定天下并对后来的中国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陈宝琛在湖南推广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并带动全国走向近代之变革。
正是南岳,使湖南这块蛮荒之地作为禅学开拓发展的重要根据地,也首次使湖南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关键性变革的策源地。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的南禅是最富有叛逆精神、创新精神的。这种强烈的革命意识似乎天然地容易产生在南方,在湖南——
六祖慧能最初是个不识字的舂米工,而且还是个被人瞧不上眼的岭南少数民族蛮子。偏偏是他,在与饱学高僧神秀的禅学PK中胜出,获得了五祖所传的衣钵。慧能在岭南山区流浪隐居15年才落发为僧,开坛讲学,又派怀让、青原等弟子到湖南、江西进行战略开拓,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学理论与修行方法是充满着革命魅力的划时代建树,不但征服了当时的社会,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怀让继承慧能的革命精神,在南岳磨镜台大展宏图,极大地发扬、推广了六祖慧能的禅风精神,他广聚僧众,收纳流民,在南岳弘法院开坛传法,院内外挤满听众,他不建大寺,不造偶像,让僧众们各自搭建草屋,开荒劳动,在自食其力的同时从中悟道……很有点创办革命根据地的味道。
怀让精心培养了十年的嫡传弟子马祖道一和精心点拨、扶助的石头希迁(既为师弟又是师侄)进一步发扬了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使南禅的星星之火真正燎原起来了。
由六祖慧能奠定,由怀让及马祖道一、石头希迁等许多禅师发扬光大的中国南禅,是对印度禅以及当时势力强大的禅宗北宗的彻底反叛与超越。南禅以生动活泼的生活方式悟道,将劳作与参禅相结合,吃饭拉屎、担水劈柴皆为妙道,彻底打破了印度佛教诵经打坐、沉思默想乃至过午不食等清规戒律,不重形仪事相,甚至超佛越祖,以活泼的生活口语颠覆深奥难解的经书术语,平常质朴地启发人们感悟自身的佛性德行,在红尘中看穿红尘,在名利中不计名利,在生死中勘破生死。理解此义,则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这,也就是平常心是道
在气象恢宏的唐代,中国的蛮荒南方(广东、湖南、江西、福建等)爆发的这场思想文化大革命,以其强烈的叛逆精神与创新变革精神,成为中国历史上关于生活、思想、文化、道德的广泛社会实践运动,它如此惊心动魄,却又如此自然率性,充满着欢喜愉悦、温暖而灵动的气息。
唐代的湖南,唐代的南岳,在这场思想文化大革命和社会实践运动中,以主力军和先锋队的雄强姿态,凭借中心根据地的地理优势,以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凌厉风格,打造了中国佛教和中国历史文化革命性的时代转折。这种壮丽景观的再次展现,已经要等到千百年后的20世纪了。
在禅者看来,佛即我即世界,世界与我与佛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禅中有对人自身最本真的发现与领悟,有对人自身最热烈的肯定与赞美。因此,禅不追求彼岸的佛,但求当下自渡,参透的本来面目,证见的价值与意义,因此而在每一个悟禅得道者身上永生。
然而,对我即佛的过度强调和的极度夸张,必然导致自我的膨胀进而走向其反面。南禅至宋而趋于正统化、模式化、文人化,最终一味讲求举话头、打机锋、参公案,终于在否定之后走向了否定之否定,渐渐趋于消寂,与也在不断中国化却更加质朴易行、受到信众欢迎的净土宗相融合,净禅合一;但同时,禅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又被摄入儒释道合一的宋明理学之中,融化到人文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最终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血肉皮骨。
——
这种由革命而至消融的结果,是很令人深思的。
对于被现代工业与海量信息不断异化、渐渐迷失自我的当代人而言,凝结着中国智慧最高结晶的禅,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与借鉴价值。因为,禅的本质,就是要开启自在、本真而富有创造性、开放性、超越性的,就是要还原富有丰富人性的
明了这一切,我们应该以我们拥有南岳而骄傲。
南岳之为大岳,非独其为南方之大山高岭,实乃其为文化变革、创新与建设之大岳也。
可骄傲的南岳可亲近的禅。




第一篇:巍巍南岳 悠悠禅心
龚旭东
一、天籁之声的参悟
南岳衡山是天下胜地之一,而每至南岳,我都要来到我最钟爱之地磨镜台,在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福严寺山门前静坐。那里,有参天的古银杏、古松和古枫,每当我坐在那里,聆听起伏的林涛,让那阵阵林涛荡涤我的心灵,不论它们是长吟絮语或是呼啸奔涌,我都会觉得自己无比清净、空明、沉着。这里,仿佛有一种凝聚着自然、历史与文化精华的气场,让我每一次来这里,都有久别后回归家园般的无限欢欣,有一种无比愉悦的亲切感,它让我常常没来由地向往着再一次回到那里,去静静地坐一坐,再坐一坐。
7
14日,凌晨五点,天色微明之际,我又来到这里伫立、静坐。我知道我必须来这里。
昨夜,久未下雨的南岳下了一场大雨,雷鸣电闪,但我在福严寺中甜香的睡梦里居然丝毫未觉。微明的雾气中,福严寺山门前的古林里没有一丝风,没有每次都让我沉醉而久久不忍离去的松涛,只有留在古树枝叶上的雨点从高高的树上不断滴落在草丛里的声音,不是松涛,胜似松涛,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天籁之声——这是这古刹古林给我的另一种启示么?
声声不断的雨滴,如古琴的轻叩细吟,散淡无心而韵味绵长,汇成一片悠然不绝的清致。忽然,几只不知名的鸟雀飞来,在林间轻盈地腾挪着婉转呢喃不已,其声温柔而不沉溺,欢喜而不喧闹,无意无心地与林间雨滴的旋律相应和、相契合,构成一曲清丽静远的大自然协奏曲,在我耳际心中迴响,山下茫茫的云海,山谷间奔泻的云瀑,晨光中古寺的檐角、寺前的古林、寺壁上镌刻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泛着微微的金色,山前结满柏子的柏子树默默无语……这一切,让我沉浸在天地交融、浑然一体的意境之中。
我知道我必须来这里。在这里,我又一次获得了悠远而亲切的启示与感悟。

二、一花五叶 尽出南岳
观音菩萨是最深入人心、最受人们敬仰礼拜的佛教神祗。然而在魏晋时代的佛教艺术中,观音菩萨不尽是后来人们熟悉的千手观音、净瓶杨柳观音、送子观音等女性形象,那时的观音多保持着印度佛教中西方三圣之一的男相原貌。观音菩萨由印度佛教中的男性相貌转化为庄重肃穆、典雅柔美的女性形象,是宗教文化传播学乃至大众心理学的一个有趣的话题,它也另一个侧面显示了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是如何中土化的。佛教本土化过程的完成,是在唐代,是在唐代中国的南方,是在南方的南岳衡山。正是在这里,南岳怀让、希迁等禅师将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精神发扬光大,终于生长出"一花五叶"的瑰丽文化景观,创造性地使佛教从一种外来文化转化成为中国本土的文化潮流,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美学源泉,影响后世甚巨。
这是历史上湖南对整个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几个关键枢纽之一。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经说:谈中国的佛教离不开禅宗,谈禅宗离不开南禅,谈南禅离不开南岳,南岳是出祖师的地方。
因此,南岳磨镜台,是"根与源"系列文化报道不能不重视的地方,是我们不能不来的胜地。
南岳福严寺座落在磨镜台掷钵峰下,寺院山门古树掩映,三棵千年古银杏皆数人方能合围,寺门对联为"六朝古刹,七祖道场",入得山门,知客厅两旁石柱上有一副楹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都道出了福严寺在南岳佛教寺庙中的地位和历史特征。寺中说法堂上悬有一金匾,上书"五叶流芳"四字。怀让温厚善诱,座下六大弟子各有所成,而他磨镜启示道一的故事,作为最能体现禅学精神的开示,影响极为深远。
怀让的大弟子马祖道一开拓进取,受怀让之命至福建、江西弘法,取得巨大成就,人称"马驹踏杀天下人"。他发扬怀让的禅风传统,有意识地组织僧众学法、劳动,他的主要弟子百丈怀海进一步制定不立佛殿,唯树法堂,生活上不依赖他人供养,参禅与劳动互相结合、渗透的农禅体系,在中国历史和禅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道一开创的洪州禅,衍生出沩仰、临济两宗。
南岳禅宗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希迁虽不是怀让的嫡传弟子,但受怀让的启迪、扶持甚多。希迁和尚初从慧能六祖学习,六祖去世后赴江西从师兄青原行思学法,后来南岳师兄怀让送信时受到他的启迪,遂来南岳在弘法院外结草庵而居,对怀让执弟子礼听法,并曾任般若寺首座开示说法。后在怀让等大师极力推荐下敕住南台寺,结庵于寺南石台上,人称石头希迁。希迁在南岳弘法近50年,开创的石头宗衍化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与马祖道一的洪州宗并驾并驱,成为南禅的两大主流。
由慧能六祖发端,在七祖南岳怀让启迪扶助下产生出的禅宗两系共五宗,佛教史上称为"一花五叶"。五叶都源出南岳,其中尤以临济、曹洞宗最盛,由此可见作为禅宗著名传法圣地的福严寺及怀让大师的崇高地位及重要性。

三、南岳禅风 圆融无际
从福严寺山门前的古林里听罢古树雨滴的天籁,转至山墙旁将胡六皆先生手书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诵读一过,天已放亮。遂带同事们来到磨镜台怀让当年开坛讲法的传法院对面参拜怀让墓。墓前有唐代宰相裴休亲笔手写最胜轮塔。走上台阶,一抹曙光恰好投在了目前,让我心中一肃,随即从心底升起一股暖意。这,正是我读史传中怀让禅师开示时曾有过的感受。历经了千年风雨的墓碑在山林的静谧中默默无语,而我的心中充满感激与喜悦。
从一旁的小径登上掷钵峰,俯瞰福严寺的全景。这里少有人来,其实却是少有的观景佳处。雨后的南岳,处处云烟升腾,山下一片云海,天柱峰南一道云瀑顺着山谷奔泻而下,不远处的南台寺金刚舍利塔在云烟缭绕中静穆庄严,亦如一幅水墨山水图,令人叹为观止。而山峰下,福严寺静卧于林间,一派从容风姿,如禅者独处,不张扬却自持、自洽、自若。
由于种种原因,刚刚担任南岳佛教协会会长的福严寺住持大岳法师和原南台寺住持宝昙法师十分遗憾地没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但上南岳之前,我们在祝圣寺采访了刚刚卸任的前南岳佛教协会会长惟正法师。 祝圣寺位于南岳镇南岳大庙旁东街,为唐代建寺的净土宗名寺,是南岳五大丛林之一,也是南岳佛教协会所在地。这里的罗汉堂有十分杰出的五百罗汉石刻,寺后有历代高僧舍利塔林,颇具清净肃穆之气,处之可以使人荡却尘心、思入超迈,是我每来南岳必参之地。已八十高龄的老法师精神矍烁,思维清晰,尽管他不断强调自己只是一个做事的和尚,在佛学上造诣不高,但在我们谈话和探讨的过程中,提及相关史实与公案时却是如数家珍。与老法师谈话非常愉快,我们谈禅宗公案,谈禅宗与净土宗、谈戒、定、慧的关系,老法师特别称赞马祖道一及其弟子百丈怀海建立的农禅并重的传统,认为它为解决中国佛教的生存、生计问题走出了一条很好的道路。谈话中他不断自谦:我没有什么学问,只是个做事的和尚。其实却见识弘通,难得的是语言中常带幽默甚至自嘲,令我心中敬佩赞叹不已。
这种生动活泼圆融无际的作风,大约正是南岳禅风意境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体现。而在我曾承沐过的一诚大师、星云大师身上,也都有这种风范。由此可见,无论曾是那宗那派,禅的精神已经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修养血液,滋养着、滋润着一切后来者。禅的所谓第三境万里长空,一朝风月,大约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篇:什么是禅?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又必须回答的问题。写这一期稿子很艰难,事实上是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恐怕很难交出让大家满意的考卷。但还是要试一试。先讲几个故事吧。

故事1、拈花微笑
相传在一次灵山法会上,尸弃天王献给佛祖释迦牟尼一枝金色的莲花,请他说法惠济众生。佛祖一反平日侃侃说法的方式,一言不发拈起花来展示给众人看,满座弟子中独有佛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突然似有所悟,微笑了一下。于是佛祖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我将这种获得佛性的奥秘法门传授给迦叶。禅宗由此产生……
千百年来,一提起禅宗就让人想起拈花微笑、一苇渡江、九年面壁、慧可断臂、作偈呈心等一系列传奇性很强的故事与公案,这些故事包括禅宗祖师的谱系,多是后人为证明禅宗渊源的纯正不凡而编造附会、伪托创作出来的神话,未必是历史事实,不过许多故事本身蕴藏着深刻的禅学精神旨趣,对佛教禅学及文学艺术审美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文化遗产、传统和资源。
故事2、作偈呈心
禅宗六祖慧能在五祖弘忍法师寺中碓房里舂米。弘忍要求各僧作一篇偈语,将自己修学悟道的心得写出来,从中选择第六代祖师传授衣钵。学问道行冠盖全寺的神秀在墙壁上写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舂米的慧能偶然听一个童子唱这首偈诗,知道还没见到佛性,便请人也在壁上写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存尘埃。"弘忍便在深夜为慧能传授衣钵,为了不让慧能招嫉遇害,连夜送他下山,命他向南方躲避。慧能藏在猎人中在南方山区流浪隐居、躲避追杀15年,后在广州法性寺落发为僧,住持曹溪宝林寺。神秀则成为江北禅宗一代高僧。佛教禅宗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后称"南能北秀"
慧能是禅宗思想史上划时代的禅师,记载他言行事迹的《坛经》则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也是中国古典思想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故事3、怀让磨镜
唐开元年间,有个信仰北宗的和尚叫道一来到南岳,终日坐禅修行,怀让知道他有慧根,便问:"你这样枯坐参禅,图个什么?"道一回答:"图作佛。"怀让便拾起一块砖在庵前石上磨起来。道一问:"你磨砖作什么?"怀让答:"做镜子。"道一说:"砖头怎么可能磨成镜呢?"怀让说:"牛拉车,如果车不动,你该打车呢还是该打牛呢?"道一无法回答。怀让说:"坐或卧都不等于禅,佛没有一定的形相,你又如何去坐禅作佛呢?你若坐佛,就是杀佛。禅是排除了一切分别,没有对立的自然生活状态,是以平等无差别之心体悟佛性的法门,佛性遍及一切事物,一花一草皆具佛性,所以走路坐卧,运水搬柴都是禅,如果过于执着呆坐的皮相,就无法达到禅的境界。"道一闻此,如醍醐灌顶,顿然得悟。在怀让十年的栽培启迪下,道一成为南禅的重要发扬光大者,他下南岳去江西开宗立派,所传弟子都是南宗巨匠,各为一方领袖。磨镜台、福严寺成为天下共仰的禅宗祖源
故事4、李翱问禅
李翱非常向往石头希迁弟子惟严禅师的德行,任朗州(常德)刺史时去拜见惟严禅师,并问禅师什么是道。惟严禅师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后问他:理会了吗?李翱摇摇头说:没有理会。这时,突然一道阳光射了下来,正照见瓶中的净水,李翱顿有所悟,不禁随口念了一偈: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天空,水在瓶中,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而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南禅的基本精神
许多人将达摩当作中国禅宗的创始祖师,其实这只是后人为标举禅宗"根正苗红"而创造的美丽神话。至少早在达摩到达中国之前400年的汉恒帝二年(148),安息国高僧安世高就已经将 ""介绍到中国来了。翻译梵文Dhyāna""取自《庄子.寓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禅宗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贡献的几位人物慧皎、道生、僧肇、牛头法融等,都对《庄子》独有会心。禅的发展,恰恰是来自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因素不断渗入其中,生长发育,最终结出了完全中国化的禅宗这一文化硕果。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正是佛教作为外来文化逐步转化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禅从一种修行的方法(瑜珈式的入定入静或达摩式的面壁观心),逐步转化成为一种精神意境,一种超越心物的智慧之道。从佛教戒定慧的关系上说,印度禅持,北禅重,南禅则求。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南宗认为:"世界"即是""即是"",人的本质存在与宇宙自然的存在浑然一体,一切都是现成的、圆满的,饥来吃饭,困来睡觉,一切任其自然,不需要增加或减少什么,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污染"它。悟到了这一道理、这种意境,就能去除物我分别,获得最高的精神解脱和自由,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人人都可以通过获得这种禅的体验而"见性成佛"。只是这种禅体验必须自己亲身经历,他人无法替代,这种意境也无法用语言文字来传达,相反,语言文字常常会遮蔽事物的本质,成为对佛性的一种"污染",因此禅宗强调"不立文字",通过语言或行动去打破语言对禅的遮蔽,以任其自然的方式让人体会"平常心是道""劈柴担水,无非妙道;举手投足,皆在道场。"
由于南禅自然洒脱、本真随心、注重自我内心解放与超越,其渊源中蕴含着庄老哲学的本土思想文化传统,具有思想文化上的亲和性与亲切感,较易为中国僧众理解、体悟,加上禅宗认为"世界""""",一切现成圆满,能按事实的本来面目理解它、感悟它就是解脱与超越,无须自我束缚,所以反对坐禅读经、持戒礼佛,在生活与劳动中悟道,修行方法简易方便,因此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贴近生活的通俗法门,容易获得广大僧众的共鸣,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平民百姓不因它雅而深奥敬而远之,士人官绅也不因其俗而简洁不屑一顾,加上安史之乱等社会因素,北禅遭受很大打击,在官宦士人的支持下,南方禅日益强大,终于成为当时佛教中的一股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