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刚君的vba:杂志引擎: 世界仍然需要编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2:54:16
世界仍然需要编辑  流行,从一开始就是有人进行编辑和引导的。但是在新时代,这些编辑者的地位和消费者更平等,他们更个人化,但也更具有影响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消费的时代。关于这个论断,我们已无需废话。只要光顾过一次电脑城或者苏宁电器店,或者偶尔翻看过一期每周电视报,我们就可以切身地获得淹没在产品和信息的海洋里是什么感觉。当然了,互联网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

比如说,在获取新闻方面,以前我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阅读六七份报纸和杂志(拜互联网所赐,它们都是网络版),以及新浪网。而现在,这几份刊物只是我每日订阅的100多个RSS新闻源中的一小部分。即便如此,光是这几份平面媒体也已经够我受的了,现在我的在线新闻阅读器Bloglines.com告诉我,仅仅《华尔街日报》和《商业周刊》这两家就有1949条新闻我还没有阅读——我的天,要知道,我订阅的还不是它们提供的全部内容。

我们一直嚷嚷着说要让消费者成为主导。好了,这个时代来临了,但是我们要主导的东西也太多了点。在这个强调竞争、进入市场的门槛因互联网而大为降低的时代,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反而有可能消费不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因为——

一,消费者日益缺乏时间去接触、了解、以获得这些更优质的东西,同时消费者也被太多的供给养得越来越挑剔;
二,厂商越来越难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因为它们越来越难以争夺消费者有限的眼球和时间。

所以,在选择多得令人不胜其烦的今天,有时候我真希望我们在每个消费领域里都只有一个品牌,尽管我知道这种思维与主张多元化和竞争的民主与自由市场理念极度相悖。

好吧,我们来面对这个现实。我们曾经欢呼,随着消费品的极大丰富,选择权被交到了消费者手中。但是,消费者可能会很快发现,有时候他们仍然愿意让别人来替他们做选择。或者说,他们会参看别人的选择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在网络时代,在这个产品和信息因为个人开始成为其创造者而愈加泛滥的时代,这种具有模范或者榜样性质的人反而日益显示出影响力来。

比如,对于我们欣赏的博客作者,我们可能会想知道他/她在看谁的博客;我们喜欢的DJ,我们会关注他喜欢什么歌;我们买手机时,会咨询身边的手机狂人在用的是哪款手机;如果没有懂投资的朋友,我们也许怎么也不会听信各种金融机构关于其理财产品的谗言。

不光是普通消费者,即使是那些“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请留意此词,《周末画报》和《新视线》杂志正在不遗余力地推而广之)的人士,同样需要这种引导式消费。美国知名创意广告人朗·庞培在接触创意阶层人士时发现,这些制造和消费流行的中坚力量,强调独创性、强调自我表达的人,“仍然需要有一个品牌来为他们编辑和引导这个世界,只要他们仍然拥有选择的自由就好。”

这就是最近国外开始流行的一个新理念——引导式消费(Curated Consumption),或称榜样式消费,意即由一些个人——当然也有可能是公司——来引导的消费模式。

这样的例子其实早已出现,比如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的家居装饰杂志和店铺,又如黑人脱口秀明星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和她的电视读书栏目推荐的图书。流行,从一开始就是有人引导的。但是在新时代,这些引导者可能会变得更个人化,同时也更多元化。

比如在英国,主张男性新生活方式的Microzine杂志就开始开了店铺,布置成一个生活空间,将经过其挑选过的各类物品摆放其中。杂志编辑和店员会告诉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物品。而在美国,每个月有10万人会去看博客写手乔什·鲁宾(Josh Rubin)在谈论什么“酷”玩意儿。MTV电视台则在一个栏目中让观众参观说唱明星们的家内装饰。

事实上,在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Tipping Point)一书中,就提到了推动和引发流行的三种角色——联系人、内行、推销员。这和本文所谈论的话题颇为接近,不同之处是,引发未来流行趋势的联系人和内行个人发挥的作用将远远大于前朝,而推销员也许就不复存在了。

我得说,本文取这样的标题,谈论这个话题,并不是为了我所在的杂志行业说好话。的确,这个世界看上去越来越不需要编辑了。但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编辑会应时而生。比如,再过两年等到IPTV盛行,电视公司会把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放到网上来,随你点播,这个时候,你反而可能想要有人给你推荐一个收视推荐方案,先看什么节目,后看什么节目, A节目可不可以与B节目一起看,C节目是否必须与D节目岔开来。

其实不用等到两年以后了,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现实。美国天狼星公司(Sirius)最近被五大唱片公司起诉,就因为这家生意红火的卫星广播电台允许用户将收听到的广掐节目录下来,并分段保存,便于以后反复收听。也就是说,即使现在可以在众多的网络音乐商店里随便下载自己想要的歌,人们仍然愿意收听別人挑选和推荐的音乐。

因此,“编辑之选”会日益盛行,但是没有过多的废话和品评,你只管知道你喜欢的人给你推荐的是什么就好,它也许是徐静蕾看过的电影,也许是令狐磊阅读过的杂志,也许是coldtea.cn网站站长喜欢的影像作品,也许是都市客推荐的双日游计划。

而且,这样的编辑会日益以个人为主,他们可能会是一个明星、一本杂志,但更可能是一个博客写手,或者一个以用户的集体选择为主的网站。

总而言之,这个世界仍然需要编辑。只是,与以往地位不同的是,编辑们不再是信息的筛选者和过滤者,他们只负责提供信息的重新组合,按照他们的兴趣和意愿进行的组合。

创新要点:
1. 基于丰富选择性的“编辑之选”会对消费者产生强烈引导作用。
2. 在个人品牌时代,个人的影响力会延伸到消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