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红楼梦相似的电视剧:盛名之累--苏雪林的名望与苏州故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1:51:35

苏雪林其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网页上,有专门介绍,这里就转发一下,省得重新组织文字。

苏雪林出生于1896年,原名苏小梅,学名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女士。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她就与冰心、丁玲、冯沅君、凌叔华并称“中国五大女作家”。苏雪林毕生投身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在诗评、小说、文学史等领域早有名气,著作等身,尤其是对屈原、《楚辞》颇有研究。她笔耕80载,执教50秋,出版著作达50部之多,是集作家、画家、学者于一身的罕见的中国文坛女杰。

看来苏州大学意识到这位师奶级人物后来的名望,因而置于名师之列。尽管苏雪林在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任教,但不过教几个课时“诗词选”,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兼职教员,起先每月能拿上100元薪金,后来只有50元了,甚至有一度还拿不到薪金,其理由为她是本校教授张宝龄的夫人,应当尽义务。

同样是因为苏氏的名望,其故居不免被叨光,引得好事者们的注意。

苏雪林苏州故居有两处:一处在东吴大学校内,是1926年苏雪林和张宝龄第一次来苏居住的。那是一个具有山野情趣的,像她家乡太平县乡间一样的生活环境;草莱未剪、蟋蟀鸣于堂下,伊甸园似的。在她的散文集《绿天》中有着生动的描绘,不过其处所已经难以确指。另一处就是如今坐落在百步街的一幢。

由于对苏州幽静环境的留恋,想长期留住在苏州,张宝龄决定在苏州买地建屋。百步街的房子,是苏雪林1928年第二次来苏前建造起来的。

百步街苏氏故居的房型很有些怪,它不是我们习见的块状结构,而是东西向长长的一条。苏雪林对这幢房子一直耿耿于怀。她在文章里说过:“苏州有一座小屋倒算是我们自己的。但建筑设计出于一个笨拙工程师之手。本来是学造船出身的,却偏要自作聪明来造屋,屋子造成一只轮船,住在里面有说不出的不舒服,所以我我又不大欢喜。”(《家》)不过凭心讲,买下的地——酒厂旧址,就是狭长的一条,要充分利用地形,也只能建成长条状的。这样别致的建筑,倒很能体现作为商人子弟、受到美国实用主义熏陶的船舶工程师张宝龄的性格——追求最大效应。

房子朝北的一面临河,南面狭长的庭院留一条窄窄的砖块路,栽种了一点杂树,没有多少户外活动的空间。即使在楼上,从任何一个方向看出去,视界都不甚开宽,对苏雪林这样一位浪漫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女性说来,自然会感到不快。苏、张感情产生裂痕,终于分手与这所房子不无关系。

虽然苏雪林抱怨房子不好,但解放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仍然是苏州大学教授和担任一定职务干部的住所。这房子大概要住上五六家。我有一位同学也住在里面,因而对那里的环境比较熟悉。房屋建造得很牢固,门窗是绿漆的,虽然有些破败,但总的保养得不错。由于我在中小学读过绿漪女士的《秃的梧桐》、《溪水》,知道绿漪就是苏雪林,来到她的旧居,就不免多存个心眼,常想象她当年在这里生活的情景。苏雪林用过的家具之类似乎没有见过,有印象的是朝西的一间小房子里的搪瓷浴缸,大大的,没有水龙头,看来这里曾是苏寓的卫生间。小房间的新主人已经将它改为厨房,浴缸也改成洗菜盆。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原住户都搬光了。空房也要利用,于是成了废品收购站。原来钉着苏寓或张寓,后来钉着苏大教工宿舍的大门上,被红漆写上“回收废品”四个大字,庭院中铺摊收购来旧报纸、旧棉胎、锈蚀的铁管、红红绿绿的废塑料,夏天人走过,苍蝇嗡地飞开了。院心拉起几根绳子,从阳台下的立柱门口,晾晒着长裤、内裤、短袄、汗衫,像是露天的衣服市场,太阳一晒,霉蒸汽扑鼻。除了原有建筑以外,门口贴墙的地方又建了一间房,大概是收购站收货的地方。收购站的主人还养了一条狗,卧在路口。

这种情景比破壁残垣,似乎更加难受,恐怕任何一个对“集作家、画家、学者于一身的罕见的中国文坛女杰”苏雪林有兴趣的人,都会望而却步。

 

对苏雪林老房子念念不忘的,似乎大有人在。苏大文学院网页上,就有一篇校友秋水斋主人的文章,其中除了倾吐对苏雪林仰慕之情外,最后说:从友人电话中得知”苏大南门所有老房子都要被拆了,建设成新的公寓楼。得知苏雪林的寓所也没能幸免,刹那间有些怅然……“著名翻译家朱雯在《苏雪林在苏州》的纪念文字中也有类似的话,“时隔六十多年,不知这幢船形建筑物如今还留存在那里没有? ” 可以告慰这位苏大校友和朱雯先生的是,苏雪林的故宅仍在,

苏雪林故宅在拆迁大潮中得以留存,是个异数,是缘于大学领导对文物的重视,还是历史的偶然?也许是张宝龄这位“笨拙”的“自作聪明”的工程师,选中的这块狭长的地,这块轮船形状的屋子,成了一个鸡肋,没有多少开发利用的价值,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终于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名人故居之所以值得重视,不只是因为它是一个文化符号,标志着某个闻人在这里生活过,更是因为人们可以从老宅——名人生活环境中——推详主人的生活状况,揣摩这座屋子与他们命运的关系,把握他们性格发展的脉络,夸张点说,可以从这些故居中感受到他们的曾经有过的存在,不然人们为什么千里迢迢地去拜访肖邦家园、托尔斯泰庄园?

百步街苏雪林故居自有其意义在。

如果说,苏雪林初来苏州时,东吴大学校内住所,给予苏雪林以灵感。以幸福,催生了她的第一部散文集《绿天》,赢得文学上最初的声誉,那末百步街的住宅,结束了她青春爱情的梦幻,促使了对自己婚姻的反思,开始构思她的第一部以母爱为主题的中篇小说《棘心》。

也许因为个人生活走失了情爱,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苏雪林在这里撰写了《李义山恋爱事迹考》。此后她一生的古典文学的研究,从唐诗到楚辞,很大程度上,似乎都是集中在情爱奥秘的探究上。

苏寓的大门,并不缺少来访者,他们有的是文学青年、有的是女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浪打古城寂寞回”,在苏州没有太大的反响。文学青年们希望有人指导,或者说希望能有一个文艺沙龙似的组织。苏州文学青年陶亢德、王佐才、邵宗汉、舒湮、袁牧之、姚克等,后来在苏雪林的及门弟子朱雯的引见之下步入了苏寓。苏雪林还帮助朱雯和王佐才分别出版小说集《现代作家》和诗集《蝉之曲》,并为青年们的文学刊物《白华》撰文。女教育家中往来最为密切的要数王季玉和杨荫榆。王是振华女校的校长,杨是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被鲁迅口诛笔伐,终于下台来到苏州落户的,苏雪林和杨氏同在东吴大学和振华女校任课,往来很密切。苏雪林很受杨氏的影响,毕生反对鲁迅,未尝不是这时栽下的根子。这幢轮船形的房屋很有几处可以充当会客厅的,不能确指他们在哪里汇聚。

    如果真正尊重苏雪林,替曾经在这所学校工作过的教师保留点尊严的话,不一定营建什么纪念馆,更不必在学校网上“名人馆”中留一席之地。只要把可以利用起来的故居利用起来,不要沦为垃圾场。让对苏雪林研究有兴趣的人,能在这座故居追觅到一些遗踪,把握一些思想断片。再不然把她从“名人馆”里请出来,让人们忘却。免得揄扬有加的传记和霉气散发、苍蝇四飞的垃圾场相映成趣,成了对苏雪林绝妙的讽刺。

名望累人,说到底还得怪苏雪林自己,没有名气,谁来管你这幢连自己也不满意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