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侯勇演谁:绝世钧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38:02
 明朝中叶,万州有个茶商叫郑则如,这年清明节后去京城做茶叶生意。有天,郑则如闲来无事,就到酒肆饮酒消磨时光。正饮得兴起,忽有一人上前施礼,问:“这位客官可是万州府人?”
  郑则如一愣,此人我不认识呀,随口答道:“正是,你……”
  “我家老爷有请。”
  “你家老爷是谁?”
  “到府上便知。”
  于是郑则如随那人走进一座门卫森严的府第。一会儿,迎出来个五旬老者,互相换了名帖,方知这老者乃是当今吏部大臣郑中和。郑中和也是万州人,异地见同乡,分外亲热,郑中和便设宴款待郑则如。席间叙谈得知,两人在原籍的家仅相距五十余里,论宗谱,郑则如还长郑中和一辈呢。


  告辞时,郑中和口称叔父,向郑则如托付一事——帮他捎回一套瓷器。郑则如痛快地答应了。郑中和叫手下拿出一套茶具,郑则如一看,眼都直了。只见这套茶具件件蓝中带紫、紫里透红,色泽十分艳丽,彩釉细腻而光润。翻看底部,件件刻有“七九六”三个数字,便知这是北宋末年钧窑瓷器,是上乘佳品,价值万金。
  数日后,郑则如启程回家,一路不敢耽搁,半月后回到家中。稍事休息便准备去郑中和老家拜访,并送去瓷器。然而打开行囊一看,郑则如顿时傻了--这捎带的一套瓷器竟破碎了十有九八。究竟什么时候碎的,怎么弄碎的,他如坠五里雾中。其妻林氏见状,忙问:“老爷,这是为何?”
  郑则如喃喃自语:“天要败我,奈何?”言毕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


  林氏安慰他:“天塌下来有地顶着,有什么过不去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想开点,身体要紧。”
  郑则如点点头,便径直来到城中,寻遍了所有店铺,最后才在“陶记”老店看到一套钧瓷茶具。郑则如怕与自己捎带的那套差别太大,就一件件品赏,发觉件数、形状、颜色、花形竟同自己弄碎的那套如出一窑。翻看茶壶,底端赫然烧印着“七九六”三个数字,再看茶碗、碟子、碗盖,底端均烧印着“七九六”,可见是真品。
  于是郑则如开口问:“请问售价多少?”
  店主答:“一万二千两银子。”
  “可否有少?”
  店主捻须一笑,说:“钧窑绝品,决无二价!”


  郑则如回到家,和林氏反复商量后,遣散了仆人,变卖了店铺、茶园,加上多年积蓄,勉强凑够了一万二千两白银,买回了“陶记”的那套钧窑瓷器。第二天小心翼翼地送到郑中和家,然后匆匆告辞。
  从此,郑则如一蹶不振,再无本钱经营茶叶生意,只好用散碎银两购置了三十几亩薄田,以务农为生。
  次年七月,郑则如挑着新米去城中卖。卖完后正要往家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不消一刻下起暴雨。正巧路边有一酒肆,他便跑到里面躲雨。
  酒肆里客人不多,只见有一穿戴讲究的中年人,一脸愁容,长吁短叹。郑则如好奇,便凑过去探问。那人未张口,泪水先涌了出来,说:“我为人家办了件事,想不到会落个家败财空。”
  郑则如一惊,忙问:“这是为何?”


  那人说道:“我是做竹木生意的,上个月去了趟京城,归来时为一同乡官宦捎回一套瓷器,没想到昨日到家一看,全成碎片。刚才我去问了一下,类似这样的瓷器,每套竟要一万二千两银子,这岂不赔得我倾家荡产?”
  郑则如闻言一愣,想起往事,忙问:“敢问这位官宦可是当今吏部大臣郑中和郑大人?”
  那人十分惊讶:“你怎知晓?”
  郑则如也不回答,又问:“你要购的瓷器是否在‘陶记’老店?”
  “正是。”


  此时,雨过天晴,郑则如便拉着那人赶到“陶记”老店看那套钧瓷。一翻底端,件件有“七九六”三个字。
  郑则如什么都明白了,长叹一声,转身便走。
  那人不解,追上来问:“兄长这是为何?”
  郑则如轻声说:“家败为小,性命为大。我劝你快快破财消灾吧!”随即将自己的遭遇和盘托出。
  那人听罢,顿悟,说:“兄长归来时是否在夔州府四海客栈住过?”
  郑则如点点头:“是呀。离京时,郑中和要我给四海客栈也捎点东西。”
  那人冷笑道:“原来如此。我也是受郑中和之托,为夔州府四海客栈捎东西,顺便住了一宿。想必四海客栈有人趁我等不备,敲碎了我等带的瓷器,并以此令我等赔偿。”
  郑则如听后彻底明白了个中关节,回家后便让林氏赶紧寻出那套破碎的茶具。


  林氏不解,问:“一堆碎片找它何用?”
  郑则如火道:“休要罗嗦,快快取来!”
  破碎的茶具取来了,郑则如细细察看,终于看出了问题。这茶具虽做得极为精细,但从断裂的碴口看,是江津一带仿造的赝品。郑则如不由恨恨骂道:“郑中和,你的心也太黑了!”
  两年后,京城传来消息,吏部大臣郑中和被人弹劾,罢官回乡了。林氏知道后,便怂恿丈夫去郑中和家讨个说法。郑则如摇摇头:“算了,吃亏是福啊!”
  此后连续三年,万州一带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市面上十两银子买不到一碗米饭。郑则如家这几年存了些粮食,倒可以聊度饥荒,对上门乞讨的人,他还往往会施舍一些。


  这日,郑则如正在厅堂的竹凉椅上小憩,猛听得门口有人唱莲花落:“万州府,好地方,十年倒有五年荒,百姓个个饿断肠,求求菩萨给口粮……”
  郑则如睁眼一看,门口站着一个穿戴尚算整齐的乞讨者。只是那人头发很长,脸因多日没洗而满是污垢。郑则如觉得此人有些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他因乐善好施,家中存粮不多了,便对那人说:“请见谅,家中没有余粮了。”
  那人“扑通”跪下,磕了三个响头,喃喃说:“可怜可怜我吧,我已四天粒米未沾,就快饿死了。”说罢,解下背上的包袱,“如肯施舍我两碗饭吃,情愿以祖传之宝敬献。”
  郑则如于心不忍,便叫林氏盛了两碗米饭给他。那人如饿狼一般,张开大口,几下便吞了下去,随后又磕了一个头,打着饱嗝晃晃悠悠地走了。


  望着那人的背影,郑则如不住地叹息。突然他发现那人的包袱还放在门边,便要去追赶。林氏拉住他,说:“先看看这是什么祖传宝贝。”
  郑则如打开包袱一看,不由倒吸了口冷气,里面竟是一套钧瓷茶具。他急急翻看瓷器底端,件件都烧印着“七九六”。再细一检视,这两碗饭所换来的,竟是不折不扣的真品。
  郑则如恍然大悟,刚才那乞讨者不是别人,正是被罢官还乡的郑中和。
  林氏大喜,说:“苍天有眼,终于将我家失去的财物归还了。”
  郑则如端详着茶具,久久无语。忽然,他高高捧起包袱,用劲地掼在地上。“砰”的一声,这绝世的钧瓷,顿时成了一地狼藉。
  林氏大惊,说:“你疯了吗?”
  郑则如哈哈大笑:“我没疯。我想,这万金之物如今有何用,仅抵区区两碗米饭而已。况且,我不能再让这东西害人了!吏部大臣郑中和为了钱,费尽心思设下陷阱,逼得一个个老实人家败财尽。结果呢,苍天容不得罪恶,最终将其罚为乞丐!”


《至若明诚》
    古人常用金石比作情谊,金兰之交、金石之谊,意蕴情比金坚、金石难断。古往今来,确实很多至情
重义的故事温润着历史,激荡起人性的潮声。
    千古流传的二十四孝图、古书里的英雄传记,那些或平凡或伟大的人们,以自己的生命写就了人性的
光芒和璀璨,读来潸然。嵇康一曲广陵散绝,阮籍撒酒相送,两人刑场相识一笑,各自归去,这种洒脱,千载之下何人能堪?岳飞含冤风波亭,部将五代守护英雄墓,终老山林。此等忠义百年之后任由风尘湮没,谁人能知?国难当头,抬棺赴死,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热血豪情千年之后仍然震耳发聩;江山风雨如晦,一书生豪气挡百万外敌,史可法铁骨铮铮,慷慨赴义,留得扬州百年梅花层林尽染。
    记得归元寺的一副对联“五官长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此联较之泉州开元寺五观堂
的石门楹联“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更进一步,透着浮世淡看、身我两忘的超然,带着佛偈禅味了。人性是一个千古难断的命题,人性即天堂,它可以大义凛然,至情至真;人心即地狱,它也可以尔虞我诈、奸险狡猾。所谓良知,存乎一念之间。
    为人之道,存乎于心。心正则世间浑浊我自澄明。佛家讲求因果圆满,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儒家讲求
和光同尘。于某看来,都存于念,本根在于心。世界无界,心容则容,戒除人的贪嗔痴怒怨,五官审视清白是非,则千金于前而心不为所动,身外之物而以心御物,则无欲而刚。贪念怒念怨念不祛,三心未了,即使滴水之怨,百年难消。
    想起早年借鉴前人之学,拟写的一副座右铭“心怀家国天下事,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慈仁
世间万物情,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写的就是这种五官长存而三心已了的期望和自勉.某终是凡人,恐难以企及,附庸风雅聊作闲适玩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