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谎言最初的最美:广西南宁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53:47
开放分类:儒学
编辑词条分享
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添加摘要。
敷文书院

位于广西南宁。明嘉靖七年(1528)新建伯王守仁率兵至南宁,于南宁城北门口县学旧址建书院。日集诸生,讲学其中,论辩“致良知学”,相传王撰记,并手书匾额“以宣扬至仁,诞敷文德”,故名。时有正厅、后厅、东西廊房。在广西历史上影响较大,历代名人多有评述诗咏。如“南极文星耀,西荒武库雄,百年留古院,九郡息兵戎”(清周起岐《咏敷文书院》);“岭外有文能止武,堂上习礼致精禋”(清颜鼎植《谒文成书院复新》);“奕世一儒宗,功名着鼎钟。文成垂令范,新建懋勋庸。异地犹观感,谁人不景从。后来同志者,莫使若云封”(清闻人绅《重修敷文书院记》)。十六年南宁知府郭楠修。万历十一年(1583)左江道陈希美、知府陈纪等复修。前为大门,中为仪门,又中为大堂,两廊各有精舍18间,后为后堂,立王守仁石像,以资纪念。明末毁于兵。清康熙九年(1670)左江道宋翔、知府韩章等捐资重建。有大门1座、大堂1座,立王守仁像,规制焕然一新。十一年署知府周起岐重修。二十五年知府赵良璧、五十一年知府戴锦、五十六年知府沈元佐及同知闻人绅,先后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府刘梦兰、知县李天钰率士绅劝捐重修。至民国初年书院犹存,名为文成公祠、文成公讲学处。1926年改建省立第一中学校女子部,1927年改为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30年改为省立第三女子中学校,校内有王守仁(阳明)先生纪念亭,亭碑上有石刻王守仁画像。画像现移置南宁白龙园炮台内。旧址今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储备物资管理局。
王守仁在南宁为什么创办敷文书院?
摘要:(一 )明王朝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政策是歧视的 ,剥削与压迫也是残酷的。因此广西少数民族的反抗也特别多 ,尤其是正德以后 ,可以说是风起云涌。明王朝多次派兵镇压也镇压不了 ,到了嘉靖六年 ,再派一个所谓文武双全的王守仁为主帅来广西镇压反抗土司和流官的农民。王守仁是奉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最忠实的典型人物之一。在他的《处置平复地方以图久安疏》中 ,就把广西少数民族当成禽兽麋鹿、把土司官当成苑囿墙墉 ,把流官看成监守墙的人 ,从他这种思想和大量屠杀八寨大藤峡人民的野蛮行为去看 ,那有一点学者的气味。他一贯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一切皆从“心”派生出来的 ,大概这就是他所谓“知行合一”。王守仁为要摧毁和扼杀广西少数民族心中的反抗剥削与压迫的“念头” ,就必须采取攻心战术。除用强大的军事围剿屠杀之外 ,还要加强精神奴役 ,以“破心中贼”。方法是用孔孟之道对少数民族上人物进行“尽心训导” ,“使之礼让日新 ,风俗日美”永远服服贴贴做明王朝的奴隶。可是有些人认为王守仁在南宁办敷文书院是对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和贡献。这未免有点言过其实了。有人还说王守仁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文武双全、名声很大 ,影响...
心学揭良知,忆当年息马投戈,顿化遐陬成泮壁;
教思追大雅,欣此日横经鼓箧,共歌乐职布中和。
清代叶绍本题敷文书院
七万人相庆更生,计农桑教化兵防,名世允推儒作将;
十五卷共尊遗集,兼道学文章经济,此邦尤愿士希贤。
清代李彦章题敷文书院
阳明书院

阳明书院,位于广西武鸣。明万历间,思恩府(今属武鸣)知府侯国治建于府治西,后兵燹塌废。思恩府城外东南两江合流处,相传为王守仁(阳明)讲学地,因多榕树,故名榕树园。后为土官岑氏园。清道光间,知府李彦章重建于榕树园,仍旧名。筑天一阁藏书,生徒达数百人。李彦掌自号榕园主人,曾率诸生333人作王守仁生日。咸丰间院园俱废。光绪间知府黄鸿藻复设书院,刻王守仁石像供院中。宣统二年(1910)改为小学堂,1912年改堂为校。随后改名为阳明高等小学校。1943年由蒙培勤、李宗儒、黄铭珊等筹办成私立阳明初级中学。1948年更名为武鸣县立第三初级中学。1969年9月改为武鸣县府城高级中学,办学至今。
服其教、畏其神,故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遍为尔德;
官先事、士先志,有君子之词,而无君子之行,莫入吾门。
清代李彦章题大门
合千里外东至屯所,西至田阳,俗喜儒风,今已见从游多士;
愿十年后家有洙泗,户有邹鲁,化行荒服,我又宗先世成公。
清代李彦章题大门
新会书院
   
新会书院,位于广西南宁市解放路42号。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前清时期,南宁商务已盛,各省商帮云集,新会书院是旅居南宁的广东新会籍人士集资兴建,作为商会及同乡聚会活动场所。之所以没有取名为“新会会馆”,一则避免用字重复,二则因为广东商人此前已在附近兴建了一座“粤东会馆”,不宜再建新的会馆。,主要用来给居住在南宁的广东新会籍经商人士的子女读书,并作为商人集会的地方。重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面积800多平方米。为招染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风格同新会当地的祠堂建筑一样,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庄重而显古雅,是南宁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能体现出岭南建筑艺术特色的一处古建筑。该书院已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南宁市博物馆。
书院平面呈长方形,分前、中、后殿,殿与殿之间以天井分隔,后天井两侧设廊,布局严谨,采光充足。前殿平面呈正方形,面宽3间,进深3间,通高9米,花岗石面台基高0.4米;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布缘包琉璃瓦;脊上鳌鱼正吻,彩绘浮雕,前殿立石檐柱8根,金柱4根,金柱柱径0.42米;抬梁式屋架,柁墩瓜柱均浮雕花鸟人物;前檐一列4根石檐柱,双束腰方形石柱基础,两侧上下石檐枋间置精雕石狮各一只;大门前台阶三级,门头上“新会书院”四个大字遒劲有力。中殿面宽3间,进深4间,硬山式砖木结构、盖绿色琉璃筒瓦;花岗石台基比前殿高0.8米,台阶5级;殿立石檐柱、金柱各6根,抬梁式屋架16架;椽屋前作覆瓦卷,檩梁之间作隔架科斗拱,出一斗三升;下架柁墩上加雀替,结构紧密,且精雕细刻,或通花或浮雕,精美异常。后殿面宽3间,进深4间,硬山式琉璃瓦屋盖;三面砌墙,花岗石台基比中殿高0.9米,台阶7级,两侧垂带设抱鼓石,石檐柱4根,金柱6根,柱径0.42米,石柱基础高0.4米,抬梁式梁架;16架椽,梁上施柁墩瓜柱,后檐双步梁一端砌于墙上,结构十分牢固;中殿与后殿之间的两条廊子,并用石制廊柱,琉璃瓦屋面。整个书院建筑布局紧凑,殿宇雄伟,高低错落,庄重古雅,具有江南古建筑轻巧秀丽的风格。
乌石书院
位于广西横县。明嘉靖间刑科给事中吴时来(号悟斋)弹劾兵部尚书许论宣、大总督杨顺。之后,又弹劾严嵩父子贪黩,被嵩所挤,谪戌横州驯象卫,因建书院于学宫西北乌石岭,故名。亲给诸生讲授,并撰记。置学田年收租谷270石,粮米5.59石,供给书院经费。嵩败,吴被召还,回京供职,官至都御史。诸生立石像于院内,并建吴公祠以祀,故名悟斋书院。后废。
紫澜书院
位于广西永淳(今属横县)。明嘉靖初年建义学于城南门内。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五十八年知县凌森美迁义学于旧学宫之后殿,题额“紫澜书院”。乾隆四年(1739)又迁院于城西门长兴街堂字园地,秋七月兴工,至五年落成。三十八年重修,以纪念凌森美,易名凌邑侯书院。道光十五年(1835)再修。咸、同间停办。
正谊书院
位于广西南宁。原名孙公讲院。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士民建知府孙明忠生祠于苍西门内乌龙寺旁,中祀文昌像,后设义学于内。雍正九年(1731)知府黄其炳易名正谊书院。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县万廷莘迁于式南书院旧址。嘉庆八年(1803)知县高廷枢,购得南门正街杨姓屋改建。计有屋三进9间,讲堂3间,周有围墙。道光七年(1827)署县闻宝桂重修。十七年知县柳济清查出学庄租谷13980斤和鱼塘1个,又于节孝祠旁造铺3间,出租取息为书院经费。宣统元年(1909)改为自治研究所。二年改为高等小学堂。三年改为女子学堂。民国间曾改为法政学校。
淮海书院
位于广西横县。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州柯宗仁建义学于驯象卫旧署,常亲自训迪诸生。督学靳让题额为“浮槎堂”。雍正二年(1724)知州刘斌重修,请本州举人陈翊熹、金嗣英主教。乾隆十一年(1745)知州谢钟龄重修,增至学舍10间,额题“秀林书院”。四十年知州宋思仁又增置田产,收租以为书院经费,请本州举人蒙武贲掌教。嘉庆六年(1801)广西巡抚谢启昆令知州杨学贻于院右建屋3间,祀宋绍圣间贬至横州的秦观(淮海),遂改名淮海书院。后复名“秀林”。咸丰、同治间,停学10多年。同治十三年(1874)知州杨椿、掌教邓岳霖建试场。光绪二十五年(1899)掌教施献璜募捐重修院内桂香楼,添建两厅,左名“尚志堂”,右名“崇实堂”,东西各增设学舍5间。每年春考取生童各2名。二十六年知州武传缄改定每年春考取生童26名住院就读,每名每月津贴伙食灯油费钱1000文;掌教每月考试院内生童,评为甲、乙等者酌给奖励。三十年知州赖宏与地方绅士会议,决定分上、中、下户募捐,拆毁试场,改建为师范讲习所。三十三年改为两等小学堂。民国间改建县立第一高级小学。1929年改建县立中学。1958年改为横县中学。淮海祠至今尚存。
蔚南书院
位于广西南宁。原名式南书院。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府沈元佐捐建于西城皇庙大街节孝祠旁,中祀巡抚陈元龙。雍正三年(1725)知县赵成章划分其半建节孝祠。乾隆十五年(1750)提学使罗源汉改名蔚南书院。三十八年知府杜琮迁建于城东育婴堂。置田年收租谷240.76石,塘租银34两,充作经费。光绪十六年(1890)巡抚马丕瑶命知府彭銮、知县陈凤楼,建藏书楼于头门内,并奏颁书籍数万余卷,藏储以供众览。三十一年与左江书院合并,并添购院左邻民房20余间,改建南宁初级师范学堂。宣统元年(1909)改为第三初级师范学校。民国初为省议会。
宾阳书院
位于广西宾阳。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州陈之鹃迁学宫于州之东北,以学宫故址建书院。嘉庆十六年(1811)知州徐楩辀请复建学宫于此,乃就旧学宫之右改建书院,未竣去职。二十五年知州袁植修与县绅改建于城门文昌门外,知州耿省修续成之。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州陶锡圭重修,并捐置田租以增书院经费。咸丰八年(1858)毁于战火。光绪元年(1875)知州许泽洋从士绅请,改建于州治东北旧学宫故址。分上、中、下3座,中座为文昌宫,对面为魁星阁;后座正厅为讲堂,左右翼以学舍,规模宏敞。二年知州叶茂松与县绅等变卖前书院旧址,得款建筑门楼1座,于巽方题额“聚奎楼”。光绪间,复于院之东北隅建藏书楼。巡抚马丕瑶、县人方璧光先后捐赠书籍,藏书颇丰。永淳县进士杨怀震、县举人陆生兰、吴运鹏、谢宝树、赖干臣等先后任山长,主讲书院,就学生徒甚众。三十三年在书院原址创办师范讲习所,并开设两等小学堂1所。民国初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1934年小学分乡设立,此校停办。书院旧有田租产业归宾兴馆业。校舍划归省立宾阳初级中学校,后改宾阳县中学,今为宾阳中学。
榜山书院
位于广西隆安。初始创于县城北门内,名阳明书院。后设于西门之内,改名兴文书院。后毁。建置不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县张树绩改建于县城东门外学宫之右侧、王文成公(王守仁)祠故址,名榜山书院。中建讲堂,后为杰阁,上祀魁星,下奉王守仁神主。阁后建屋3间,为院长居所。讲堂之前设门两重,左右翼学舍共36间。置有经费田200亩,年收租谷银12.1两,又宾兴馆田7亩,每年可收租谷银4.9钱。1931年改为隆安县立初级中学校。旧址今为隆安中学。
岭山书院
位于广西武缘(今属武鸣)。清道光元年(1821)知县张显相捐廉购买县城西北隅薛、黄、刘三姓地基,与县举人阮修诵、职员李琛园倡建书院。知府汪云任、知县慈士衡董其事。建有头门、二门各3间,讲堂、后堂各3间,凉亭1座,厨房2间,东西学舍共27间,周筑围墙。七年知县申及甫添建文昌阁,加开小池塘,增建学舍8间。咸丰间为难民借住,后崩坏殆尽。光绪三年(1877)知县孙德元以修学宫余资并筹捐重修。二十二年知县周颂声复修西斋1所,捐俸购置书籍,以供研读。三十三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1941年为武鸣私立鸣山中学。后曾先后改名为武鸣县鸣山初中、武鸣一中。今为武鸣中学。
辣丁书院
位于广西宣化(今属南宁)。又称法文书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法国驻南宁天主教教士罗思思(Lauest)建于南郭巷,专门培养教会神甫。学生在全省男性教徒中择优选录,年龄在15岁左右。每3-4年招生一次,分初、高中两班,每班约15人。学习及生活费用均由教会供给。课程有国文、数学、历史、地理、拉丁文、教理等。有教职员3人,中文各科教员聘请兼职教师担任,拉丁文教员由院长兼任。学制7年,毕业后,有志为教会终身服务者,由教会保送外地神学院深造,6年毕业后,能遵守终身不婚者,经主教核准,方准任神甫。历任外国院长有:陆文思、文式仪、丰永超、卢安德、唐定球、和为贵、戴天恩等。1936年后始有中国神甫任院长。1942-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停办。1946年恢复,1949年停办。辛亥革命时,曾为同盟会与广西会党通讯联络点。旧址今为南宁市康乐路小学。
广西南宁斑峰书院

位于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为当地群众于1878年集资创建,翌年落成。1885年,钟德祥奉命视察在镇南关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清军,便道回乡,住宿在斑峰书院内,与乡绅、砚友罗立亭、黄皎湖等谈文道故,共叙乡情。黄、罗等请钟德详撰写书院碑记,书题大门匾额,钟欣然答应,钟视书院完毕,返回北京后,便差人把《斑峰书院记》和“斑峰书院”题字捎回。书院负责人当即聘请名匠镌刻石碑,留传至今,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斑峰书院建筑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呈前、中、后三进,两边包厢为合院式结构。整个建筑古朴雄伟,历经沧桑,现仍留有前座、中座,前座古迹基本保存原貌。一百多年来,斑峰书院及其后来的斑峰中学,培育了不少人才。清代斑峰书院芸窗下曾出过一榜三举人:1885年科省试,钟德祥、谭莜园、梁润堂三人同榜中举,之后,刘圩街钟家得一门三进士(钟德祥、钟德瑞、钟刚中)的美誉,为广西独一无二。民国时期,学生梁大年、李洪春曾考取北京大学。
斑峰书院后改为斑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