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邪黑花同人文:未来教育必然是智慧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5:12:33

在人类的大脑里,有两种后天得到的东西非常重要,人类就是依靠这两种后天得到的东西而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人类最重要的工作都离不开这两种东西,这两种后天得到的东西就是智慧和知识,但是,由于我们一直没有严格区分这两种东西,几千年来,没有智慧的人总是人云亦云,把知识当成了智慧或者智慧的一种初级形式。这个责任应该是有智慧的人去承担,他们没有严格区分开智慧和知识,让所有的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一直到死还以为自己是有智慧的。未来教育必须从严格区分什么是智慧与什么是知识开始,这是教育的根子。

什么是知识?

知识就是每一个东西的答案,如果一个东西有多个答案,就由统治者规定一个为标准答案,违反标准答案就算是错误的;如果一个东西无法人为地规定一个标准,这个东西就成为了艺术;由于艺术没有人为规定的标准,所以,人类总是出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一个东西一旦有了标准答案或者人为规定标准答案,人在接受知识教育的时候就形成了习惯,思考的时候服从标准答案,就难于突破标准答案。

只要记住了一个东西的标准答案,并且能按照标准答案去解决问题,就可以认为是掌握了它。

知识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统一了人的思想,稳定社会,方便统治;

什么是教师?

教师就是天天到一个叫学校的地方,把知道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的人。

什么是考试?

考试就是考察学生掌握标准答案和应用标准答案的能力。由于考试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左右,而且标准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所以,为了得到好成绩,学生就必须事先记住标准答案,记住标准答案最快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我们反对死记硬背,死记硬背阻碍了孩子获得智慧,但是,由于知识的价值巨大,而死记硬背是获得知识最快的办法,在衡量了“得到知识多而快还是去获得智慧”的利害后,“得到知识多而快”的利益远远超过了“获得智慧”的利益,我们和学生一起自然而然选择了死记硬背。

什么是小智慧?

小智慧就是自己想出来一个东西的答案,而不是别人或者书上告诉你的,但是,这个东西早就有答案了。这个过程就是再一次创造出来知识。

从这来看,知识和小智慧就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一个孩子依靠理解和记忆得到的每一个知识,他就同时失去了一次再创造知识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获得一个小智慧的机会。学习知识是无法得到智慧的,所以,孩子越小,依靠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知识越多,孩子将来获得智慧越是艰难。

什么是大智慧?

就是一个东西还没有答案,你把它想出来了,让它有了答案。如果你的答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它就变成了知识。

什么是大师?

大师就是具有大智慧而且还可以让人得到智慧的人,一所好的大学不在于建筑多么辉煌,有多少图书馆,而在于有没有大师。

有知识的不是人才,有智慧的才是人才。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有智慧的人的价值超越了三军。

对于同一个人,小智慧和大智慧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智慧,都是他通过创造活动而得到的东西,小智慧和大智慧都是创造能力,但是,对外界就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大智慧是创造,这是人人都想有的东西,而小智慧属于事倍功半的愚蠢行为,衡量了利害后,人人都不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由于人类的知识已经涉及了人的生活中所有的东西,一个人想具有大智慧是非常困难的,智慧的成长必须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没有一个个小智慧的积累,将来一定无法出现大智慧。

 

在人的大脑里,知识和智慧虽然都是后天得到的,知识和智慧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比如,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理,阿基米德的大脑里的浮力定理就是智慧,我们学习浮力定理后,我们的大脑里的浮力定理就是知识;牛顿发现了三大力学定理,牛顿的大脑里的三大力学定理就是智慧,我们学习三大力学定理后,我们的大脑里的三大力学定理就是知识;曹雪芹写出来了《红楼梦》,《红楼梦》在他的大脑里就是智慧,而我们把《红楼梦》倒背如流,比曹雪芹记忆得还深刻,可以流畅地默写整部《红楼梦》,《红楼梦》在我们的大脑里还是知识;所以,同一个东西,获得的途径不同,在大脑里的存在形式就不同,知识是通过学习中的理解和记忆而获得,智慧是通过创造活动而获得。现在,有一个孩子,我们让他去学习浮力定理、牛顿三大力学定理和《红楼梦》,他的大脑就有了知识,这是知识教育,如果我们让他去探索去思考,在思考中重新发现浮力定理和牛顿三大力学定理,自己在思考中写出来小说,他的大脑就有了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小智慧,这就是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小智慧。

“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是知识教育,是事半功倍;反过来做就是智慧教育:“不背唐诗先做诗,会做诗后再背诗。”由于是反过来做,是事倍功半,就让人感觉是愚蠢行为。

智慧是无法传递的,每一个人的智慧是无法传递给下一个人的,每一个有智慧的人在传递自己的智慧的时候,一定会发现,自己的智慧到了别人那里,就由智慧变成了知识,随着有智慧的人死亡,他的智慧也就随着消失,能够留传下来的只能是他的智慧记录;而智慧记录就是知识,所以,知识是人类智慧结晶的记录,浮力定理、牛顿三大力学定理和《红楼梦》都是智慧的记录。

智慧具有不可传递性,而知识(智慧记录)具有传递性,这是知识和智慧最大的区别;人类总是认为智慧有时候是具有传递性的,比如,有一个有智慧的人把自己的智慧讲出来,听者豁然开朗,明白了一个道理,这看起来就是智慧在传递,其实,听者得到的还是知识,只是这个时候听者的大脑里已经有了一个含苞待放的智慧,恰好这个知识来了,触动了含苞待放的智慧,含苞待放的智慧就开花了,这样看起来智慧出现了传递;其实,如果听者的大脑里没有含苞待放的智慧,就不可能出现豁然开朗的现象。《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和悱就是含苞待放的智慧,而豁然开朗就是一个智慧的完成;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但是,现在的知识教育等不及,没有时间让学生去愤和悱,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就变成了“不愤而启,不悱而发”。

由于智慧是大脑生长出来的东西,是真实的东西,而知识是大脑理解和记忆的东西,是虚假的东西,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我把智慧比喻为玉玺,那么知识就是玉玺的照片,进行创造活动可以得到玉玺,学习知识可以得到玉玺的照片;我们通过再一次创造知识,可以得到智慧,而我们通过学习知识,可以得到知识,却无法得到智慧。玉玺的照片永远是照片,任何时候玉玺的照片都不可能变成真实的玉玺,知识永远不能变成智慧;所以,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得到智慧,就一定不能把玉玺的照片当成了真实的玉玺,一定要放弃玉玺的照片可以变成真实的玉玺的幻想,踏踏实实地让受教育者去进行创造活动,而最容易做的创造活动就是再一次创造知识。

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可以让学生快速得到知识,却阻碍了学生得到智慧;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实行知识教育?

这是因为智慧必须由大脑在创造活动中自然生长起来,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而理解和记忆知识可以跳跃前进,由于知识的价值巨大,我们在全面衡量了利害后,自然而然选择了知识教育。

 

那么,未来教育为什么必然是智慧教育?

获得智慧难而缓慢,获得知识易而快速,在电脑没有出现的年代,由于知识的价值是巨大的,社会又需要大量有知识的人,知识教育就成为了必然。知识就象是一个指挥棒,指挥着人去做事情;每一个社会都需要对许多事物规定出来一个最好的答案,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知识怎么说的,人类只需要按照这些最好的答案去做就可以,这样做最省心省力而且正确,这些最好的答案就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知识,谁掌握的这样知识多,能够做的事情就多,自然就成为了人才,所以,由于知识的价值是巨大的,知识就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尺子,几千年的人类教育都是知识教育。

过去的统治者往往是世袭的,不劳而获的他们喜欢学习知识而不愿意努力去获得小智慧,这些统治者成长起来后,当然无法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是无法理解智慧的,就不知道智慧是多么的宝贵,他们在与有智慧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就象是鸡和鸭在交流,很难沟通;交流不下去,无法实施智慧,有智慧的人也就容易产生不满的情绪,容易产生矛盾;所以,智慧教育往往培养出来反叛之人,统治者就不愿意推行智慧教育。越是没有智慧的统治者越是容易自以为是,越是不喜欢别人比自己有智慧,就随意处置人才,自毁长城的事情经常发生;人才无法发挥作用,整个社会的创造能力自然就弱了,社会的发展速度就慢了。但是,由于电脑和网络的出现,社会已经无法封闭,在拥有知识和应用知识方面,人类的大脑已经远远比不上电脑,在记忆知识和计算速度上,人脑比起电脑差得不止千万倍,而且电脑可以代替人脑做许多工作而没有疲劳,而人脑是非常容易疲劳的,这样,电脑就夺去了大量的知识岗位。电脑和网络已经让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几千年来的人类教育必然要发生巨大变化。

电脑和网络可以代替人脑做许多复杂的工作,又快又好,这样,知识就贬值了,电脑就把人类从知识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也让有知识而无智慧的人失去了价值而失去了工作,有知识的人寻找工作就越来越困难;但是,电脑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创造,人只有在创造方面超越了电脑。这样,随着电脑越来越普及,学习知识的价值就越来越小,而智慧的价值就越来越大,培养学生的小智慧就不是事倍功半的愚蠢行为,而是让学生将来获得大智慧的必然之路,人们也就在全面衡量了利害后,愿意放弃投机取巧之心,踏踏实实去获取小智慧,社会的需求决定着教育的变化。现在,推行智慧教育越早越好,整个社会的创造能力上去了,社会的发展速度就快了。

根据历史的记载,世界上第一个推行智慧教育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一定知道自己的智慧是无法传给学生,所以,他用了“反问法”,就是不给学生答案,有问必反问,逼着学生自己去思考答案,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疑难,结果,他培养出来了一个有大智慧的学生,这个学生就是柏拉图。而柏拉图又用了“反问法”,培养出来了一个有大智慧的学生,这个学生就是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就是因为推行智慧教育,而被诬陷引诱青年、亵渎神圣,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所以,柏拉图就写了《理想国》,希望有智慧的人当国王;而亚里士多德推行知识教育,普及知识,他的学生就没有出现大智慧者。

在中国,最有名的教育家是孔子,他推行的也是知识教育,有问必答,而且提倡不耻下问;在当时,没有电脑和网络,社会需要大量的有知识的人去工作,知识的价值是巨大的,推行知识教育是普及知识的最好途径,知识教育在当时就是正确的。判断一个事情的正确与错误,是根据当时产生的价值的大小来决定的,随着事情发生变化,判断的标准也会发生变化;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不“过”就是正确的,“过”了就是错误的,好的事物“过”了头就孕育出来坏的东西,坏的事物“过”了头就孕育出来好的东西,福祸相依。谁能掌握好这个“度”,就可以让好的事物不“过”头,让坏的事物“过”头而孕育出来好的东西,谁就是一个理想的领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个境界就是人得到智慧的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苦学;第二个步骤是苦思;第三个步骤是一个人的含苞待放的智慧得到开放的绝妙描写。

苦学得到知识,苦思得到含苞待放的智慧,但是,由于知识和小智慧就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苦学的人必然要受到知识的约束,许多人过不去苦思关而失败,无法进入第三种境界。而且,由于苦学是投机取巧的行为,人人都喜欢走这一条路,竞争就必然十分惨烈,苦学又让学生人云亦云、一模一样;没有不同又必须超越别人,这就是当前高考的残酷景象。

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不让他苦学,而直接让他苦思,由于没有知识的约束,他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含苞待放的智慧,也就容易进入第三种境界,不过,他得到的都是小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理解大师的大智慧,再自愿苦学,就容易超越前人,成为新的创造者。这样,实施智慧教育的步骤就是:第一个步骤是苦思;第二个步骤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得到的是小智慧。第三个步骤是自觉苦学,用自己的智慧去理解大师的大智慧,在热爱中去探索发现新事物,第四个步骤还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得到的是大智慧。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小,判断的标准也就发生了变化,知识教育就变成了不好的教育,智慧可以创造出来新的工作岗位,社会越来越渴求智慧,教育就必须适应社会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