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间谍杀青岛人:从苏州知府姚善的行踪判断建文帝的出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5:00:35

从苏州知府姚善的行踪判断建文帝的出亡

陈振鸽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率燕军从金川门进入南京,结束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这一天宫中火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有关建文帝的去向成了“明朝第一谜案”。种种迹象表明建文帝并没有烧死宫中而是出逃了,但如何出逃的,及出逃后的去向600年来却莫衷一是。本文试图从建文帝亲近大臣行踪来分析建文帝的去向。以期抛砖引玉。

一、黄子澄微服募兵

   姚善 (1360~1402年),明建文时忠臣,洪武三十年(1397年),任苏州知府。黄子澄(1350-1402),明分宜(江西分宜)人,洪武进士,授修撰,侍读东宫,累迁太学东卿,与齐泰同参国政,共商削藩事宜。建文四年初形势紧迫,黄子澄奉密诏微服来苏州募兵。《明史》列传第二十九黄子澄传:“及燕兵渐南,与齐泰同谪外,密令募兵。子澄微服由太湖至苏州,与知府姚善倡义勤王。”并将妻儿从江西迁来苏州,知府姚善将其儿子更改姓名落藉苏州昆山,并教会他们昆山方言,以躲避将来的屠杀。黄子澄遇难后,他的二儿子黄玉已改名为田彦修,又有昆山口音,谁也没有认出他的真实身份,终于逃过一劫。《明史》列传第二十九黄子澄传:“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一子变姓名为田经,遇赦,家湖广咸宁。正德中,进士黄表其后云”。

如此看来黄子澄、姚善对当时的形势非常清楚,对南京即将不保的判断也很准确。那么对建文帝的未来也是有所打算计划的,或许黄子澄的微服到苏州就是逃亡计划之一。

二、姚善奉诏带兵勤王

《明史》列传第三十姚善传:“时燕兵已南下,密结镇、常、嘉、松四郡守,练民兵为备”。五月份姚善奉诏带兵勤王出现在南京朝庭上。《明史》 恭闵帝本纪第四:“五月癸未。。。。。。壬寅,诏天下勤王,遣御史大夫练子宁、侍郎黄观、修撰王叔英分道徵兵。召齐泰、黄子澄还。苏州知府姚善、宁波知府王琎、徽州知府陈彦回、乐平知县张彦方各起兵入卫。”《明实录--明太宗实录》卷九:五月癸未朔。。。。。。壬寅。上驻师江北,于是朝之六部大臣皆图自全之计,求出守城。都城空虚,上下震悚,建文君乃下罪己之诏,遣人出征兵。苏州知府姚善言于朝云:“有文武才略可以扶颠济倾者,反置之散地不用,今事势狼狈,须速召之。”询其姓名,不对,再三询之,对曰:“于今人才岂有过于黄太卿哉?”

六月十三日南京城陷。《明史》 恭闵帝本纪第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那么南京沦陷时,姚善的勤王兵到那去了呢?史书上没有勤王兵与燕军交战的记录,却有姚善在南京沦陷后又出现在苏州,并且手中还有兵马!《明史》列传第二十九黄子澄传:“帝复召子澄,未至而京城陷。欲与善航海乞兵,善不可”。

三、姚善率兵守苏州

   《明史》列传第三十姚善传:“燕王已入京师,时子澄匿善所,黄子澄约姚善航海起兵。姚善不允,说:‘公,朝臣,当行收兵图兴复。善守土,与城存亡耳’。”黄子澄去后,姚善率兵死守。最后,因部下许千户反叛,乘姚善不备,将他缚住,献给朱棣。朱棣以高官相诱,劝他投降,辅佐自己。姚善至死不从,被杀,年仅43岁。其儿子姚节等4人被发配边疆。

从以上信息可以得知:姚善南京失守前带兵在南京,在南京城陷后又带兵出现在苏州!如此忠勇之士显然不可能从南京临阵脱逃。如果建文帝没有离开皇宫,那么以姚善的性格必然率兵死守皇宫,保护皇上,与皇上共存亡,直至为国捐躯。能够安全回到苏州唯一可能就是姚善率兵保护着建文帝及其家人安全的撤到苏州,并安全的离开了苏州。从南京到苏州这条路对姚善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姚善完成了他的使命,所以他留下来选择舍身取义。

四、图浙江沿海起兵

那么建文帝一行来到苏州后又有何打算?他们在苏州并没有遇到黄子澄,因为黄子澄因奉诏赶往南京的路上。苏州之地不可久留,等黄子澄赶回苏州府时,建文帝一行已从阊门坐船沿京杭大运河前往浙江了。当时整个江南尚还在建文帝的掌控之中,但兵力实在有限,象苏州府的几千勤王兵实在难以阻挡几十万如狼似虎的燕兵,整个江南也难有实力相当的部队,只得先往浙江腹地逃遁,以图后计。当黄子澄赶回苏州后,便与姚善商议一起前往浙江,屯兵沿海,以图海上起兵。姚善拒绝了,选择了舍生取义。黄子澄来到浙江嘉兴与知府杨任密谋,不幸行踪暴露,与杨任一起被捉,诛连九族,凌迟处死。《明史》列传二十九黄子澄传:“乃就嘉兴杨任谋举事,为人告,俱被执。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辨不屈,磔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一子变姓名为田经,遇赦,家湖广咸宁。正德中,进士黄表其后云。
  杨任,洪武中由人材起家,历官袁州知府。时致仕,匿子澄于家,亦磔死。二子礼、益俱斩。亲属戍边。”

浙江宁波知府王璡造船募兵,力图海上举事。《明史》列传第三十一王璡传:“燕师临江,璡造舟舰谋勤王,为卫卒缚至京。成祖问:“造舟何为?”对曰:“欲泛海趋瓜洲,阻师南渡耳。”

从黄子澄在苏州与姚善图海上起兵,到浙江嘉兴与知府杨任密谋,再联系宁波知府王璡造船募兵,力图海上举事,脉络很清晰。黄子澄的目的就是浙江沿海起兵,建文帝就在浙江!由于黄子澄等人的失败,建文帝不得已选择了隐居。(详见《建文帝出亡永康考记》)

五、没有死守南京城的打算

金川门破时对整个南京城来说并没有整个被围困,各个门均是建文帝派的兵将把守。对于当时的南京城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明太宗实录》卷九:“ 辛酉。建文君闻缘江海舟兵皆降,又闻镇江降,忧郁不胜,徘徊殿庭之间。方孝孺称疾不起,遣人强起之问计,孝孺曰:“今城中尚有劲兵二十万,城高池深,粮食充足,尽撤城外民舍,驱民入城,足以为守。城外积木,悉运入城,彼无所据,虽来能久驻乎?”建文君从其计,乃役军民、商贾、工匠日夜拆屋运木。盛暑,饥渴劳苦不胜,死者相枕籍,嗟怨盈路。城外积木既多,兵民疲于搬运,私纵火焚之,火连日不息。西南城崩,役兵民修筑,未竟,东北城复连崩不已,兵民老壮尽夜不得休,咸有来苏之望。”面对着朱棣的几十万如狼似虎的燕军,内13外18城门,守军的严重不足和塌崩的城墙,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南京城的即将不保,方孝孺之计也只是虚张声势,安慰众人而已。《明太宗实录》:“方孝孺言……万一不利,车驾幸蜀,收集士马,以为后举。”

从上面分析可得出结论:建文当局非常明白当时的局势,并没有死守南京城的打算,也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出亡也不是仓惶之举,而是极为隐蔽有预谋、有计划的撤退,撤退的路线方向是明确的。帝师方孝孺终于在人生的最后谋划出了一个最英明的计谋,一把火烧得朱棣在皇位上如坐针毡22年,一把火烧出了个600年的历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