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当中的阿飞是谁:第二十七章 “有”和“无”的道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9:29:14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1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2;不善人者,善人之资3;不贵4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善于行走的人不会在路上留下痕迹,善于言说的人话语中不会有疵病;善于计算的人不会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人虽然不用栓梢别人却打不开;善于捆扎的人不用绳索别人却解不开。所以圣人常常善于救人,因为在他们眼中没有可以放弃的人;常常善于救物,因为在他们眼中没有可以放弃的物品。这就叫沿袭历来的明白事理的办法。所以善于作人者,如果不善于人们所效法学习的;不善于作人者,而善于利用人们的给济供给的;不崇尚、不重视人们所效法学习的,不爱护人们所给济供给的,虽然说有智慧然而却是大迷惑,这就称为幽深奥妙的道理。

【说明】本章还是就自然而然、顺应自然一直说下来的。既然不以社稷、国家、民族、家庭为重,必然就要失去根基和主宰;那么,以社稷、国家、民族、家庭为重,应该怎么办呢?老子接着举例说,善于行走的人不会在路上留下痕迹,因为不善于行走的人,走路便会留下痕迹,而留下痕迹后,别人就会知道你的行动,从而便会超越你或者是阻拦你,使你达不到目的。

善于言说的人话语中不会有疵病;因为不善于言说的人,话语中就会有疵病,而话语中留下的疵病就会让别人抓住把权,从而利用你所说的错话和语病攻击你,使你达不到目的。

善于计算的人不会用筹码;因为使用筹码便会让别人看见,从而便会知道你所计算的是什么。而知道了你计算的是什么,就会超越你或者是阻拦你,使你达不到目的。如果你是心算,别人就无从知道你所计算的是什么了。

善于关闭的人虽然不用栓梢别人却打不开;因为使用显而易见的或者是普通的栓梢,别人就会想办法打开它,从而使你无法关闭你想关闭的东西。如果你使用无形的栓梢,那么别人就无法打开你所关闭的东西了。现代的锁就是这样,只要有锁,就有人能打开,有再高明的锁,就有更高明的人。如果无锁,那么再高明的锁匠也无可奈何。

善于捆扎的人不用绳索别人却解不开。因为使用显而易见的绳索,别人就会想办法解开它,从而使你捆扎的东西散开。如果你使用无形的绳索而捆扎住,那么别人就无法解开你所捆扎的东西了。

这就是说,要以顺应自然的态度来待人接物,按自然规律行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实际上是老子借“有”来说明“无”的奥妙。不行走,又怎么留得下痕迹呢?不言说,又怎么会有语病呢?不计算,又怎么会使用筹码呢?不关闭什么,又打开什么呢?不捆扎什么,又解开什么呢?用现在的话说,我家里有保险柜,小偷必然要想办法打开它,或者干脆把保险柜抬走;如果没有保险柜呢?小偷也就无计可施了。

因为善于作人者,最善于效法学习人们所效法学习的,比如孔子,善于作人,他所效法学习的均是人民大众普遍效法学习的东西,也就是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他删诗书定礼乐,也都是承袭古人留下来的得到人民大众承认的东西。而不善于作人者,比如商纣王,利用人民给济供给的东西供自己奢侈的享受,而终于引起人民的反感和反抗而被推翻。所以,崇尚、重视人们所效法学习的,爱护人们所给济供给的,就是真有智慧,有真智慧;相反,不崇尚、不重视人们所效法学习的,不爱护人们所给济供给的,虽然说有智慧然而却是大迷惑,这就称为幽深奥妙的道理。这也就是“有”和“无”的道理,贪“有”反而会丧失一切,守“无”却能够得到一切。所以,淡然地对待失去,就会不断得到新的。低洼的满盈了,去掉它,又能再装再盛,用多余的财富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根据对等原则,被帮助的人必然也有好的和善的回报,这何乐而不为呢?衰败的丢弃它,又能成长出新的,才是人生正确的选择。

——————————————————

【注释】1.袭:《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孤愤》:“今袭迹于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后汉书·宦官传论》:“汉兴,仍袭秦制。”这里用为因袭,照旧搬用之意。

2.师:《易·师·辞》:“师,贞,丈人,吉,无咎。”《书·皋陶谟》:“百僚师师。”《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小雅·采芑》:“其车三千,师干之试。”《诗·大雅·常武》:“南仲大祖,大师皇父。”《诗·周颂·酌》:“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孟子·滕文公上》:“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荀子·正论》:“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玉篇·币部》:“师,范也。”这里用为效法、学习之意。

3.资:《易·巽·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庄子·大宗师》:“尧何以资汝?”郭象注:“资,给济之谓。”《战国策·秦策四》:“王资臣万金而游。”高诱注:“资,给。”《篇海类编·珍宝类·贝部》:“资,给也。”《集韵·脂韵》:“资,助也。”这里用为给与、供给、给济之意。

4.贵:《管子·牧民》:“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老子·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国语·晋语》:“贵货而贱土。”《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荀子·大略》:“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荀子·宥坐》:“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韩非子·初见秦》:“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吕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这里用为崇尚、重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