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古特里克的杀生刀:十二经络图说--足太阳膀胱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23:34

十二经络图说--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1)。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2),循肩膊(3),挟脊(4)抵腰中,入循膂(5),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 6 ),循脾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7)之后,循京骨(8)至小指外侧。 [本经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三焦下合)、委中(合)、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络)、跗阳、昆仑(经)、仆参、申脉、金门(郄)、京骨(原)、束骨(输)、足通骨(荥)、至阴(井)。 [交会穴]曲鬓、率谷、浮白、窍阴、完骨、临泣、环跳(足少阳),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陶道(督脉)。

 

【注释】

 

(1)交巅——“交”者,交会之意;“巅”者,乃指头顶正中高点,当百会穴处。(2)项——后颈部。(3)肩膊——指肩胛区。(4)挟脊——指挟行脊柱两旁。(5)膂——挟脊两旁的肌肉。 (6)髀枢——当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所在。  (7)外踝——腓骨下端的突出处。(8)京骨——足外侧小趾本节后突出的半圆骨,即第五蹠骨粗隆。又为穴名。

 

【语译】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脉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加拔,脊痛,腰似折,脾不可以曲,腘加结,踹如裂,是为踝厥(1)。  是主筋所生病者(2):痔,疟,狂、癫疾(3),头囟项痛(4) ,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5)、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注释】  

 

(1)踝厥——指本经经脉循行小腿部气血厥逆的见症。   (2)主筋所生病——《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主说明阳气化生精微,内可以养神,外可以柔筋.太阳为巨,所以主筋所发生的病证。   (3)癫疾——癫痫等病证。   (4)囟——音信。即囟门部。   (5)尻——音考,平声。骶尾骨部的通称。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象被牵引,脊背痛,腰好象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象凝结,腓肠肌象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脚趾不好运用。

 

足太阳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实则鼽窒(1),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注释】

 

(1)鼽窒——鼻流清涕,窒塞不通气。

 

【语译】  

足太阳络脉,名飞扬。在外踝上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阴经脉。  足太阳络脉出现的实证,鼻塞,见鼻流清涕,头痛背痛;虚证,见鼻流清涕,鼻出血。可取足太阳络穴治疗。

 

足太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1)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复属于太阳。

 

【注释】

 

(1)一道——即一条或一支。

 

【语译】足太阳经别,在腘窝部从足太阳经脉分出,其中一条在骶骨下五寸处别行进入肛门,向里属于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着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部进入散布在心脏内;直行的一条,循脊部两旁的肌肉处继续上行,浅出项部,仍归入于足太阳本经。

 

足太阳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1),下结于(九页)。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于(九页)。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2),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注释】

 

(1)目上纲——约束目睫主管目之开合的筋称“纲”,上眼睑称“目上纲”,下眼睑称“目下纲”。 (2)脊反折——角弓反张。

 

【语译】

 

足太阳经筋,起始于足小趾,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下方沿足外侧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上向腘内侧,与腘部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向上夹脊旁,上后项。分支入结于舌根。直行者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位;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结于完骨(耳后乳突);再有分支从缺盆出来,斜上结于鼻旁部。足太阳经筋发病,可见足小趾支撑不适和足跟部掣引疼痛,腘窝部挛急,脊背反张,项筋拘急,肩不能抬举,腋部支撑不适,缺盆中如纽掣样疼痛,不能左右活动。

  

 

 

经穴

分布于眼、头、项、腰背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侧及小趾末端;起于晴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

 

穴名取法功能主治备注晴明于目内眦的外上0.1寸陷中取穴。散风清热,明目退翳目赤肿痛、见风流泪、目眦痒、目翳、目视不明、近视、夜盲、色盲足太阳、督脉之会攒竹眉毛内侧端,眶下切[走亦]处取穴散风镇痉,清热明目头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润动 眉冲从眉头直上,入发际0.5寸,当神庭与曲差之间取穴散风清热,镇痉宁神痫证、头痛、眩晕、目视不明、鼻塞 曲差神庭旁开1.5寸取穴定喘降气,明目安神头痛、目眩、目痛、目视不明、鼻塞、鼻衄、喘息、心烦满 五处从曲差直上,入发际1寸,平上星穴取穴散风清热,明目镇痉头痛、目眩、目视不明、痫证、小儿惊风 承光在五处后1.5寸,五处与通天之间取穴祛风清热,明目降逆头痛、目眩、烦心呕吐、目视不明、鼻塞多涕、热病无汗 通天在承光后1.5寸,距头正中线1.5寸散风清热,宣肺利鼻头痛头重、眩晕、口喎、鼻流清涕、鼻塞、鼻渊、鼻疮、鼻衄、颈项转侧难、瘿气 络却通天后1.5寸,距头正中线1.5寸处取穴熄风平肝、清心安神眩晕、耳鸣、鼻塞、口喎、癫狂、痫证、目视不明、项肿、瘿瘤、头旋耳鸣 玉枕脑户旁1.3寸,当枕外粗隆上缘之外侧解表清热,明目降逆恶风寒、头痛、呕吐、不能远视、目痛、鼻塞 天柱哑门旁1.3寸,当项后发际内,斜方肌之外缘取穴熄风宁神,祛风散寒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鼻塞、不知香臭、咽肿、肩背痛、痿证、癫狂 大杼俯伏位,在第一椎脊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穴解表清热,宣肺止咳发热、咳嗽、鼻塞、头痛、喉痹、肩胛酸痛、颈项强痛、癫狂足太阳、手太阳之会风门俯伏位,在第二胸椎脊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穴解表宣筋,护卫固表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多涕、鼻塞、胸中热、项强、肩背痛督脉、足太阳之会肺俞俯伏位,在第三胸椎脊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穴解表宣肺、肃降肺气咳嗽气喘、吐血、喉痹、胸满、骨蒸潮热、盗汗、腰背痛背俞穴之一厥阴俞俯伏位,于第四椎下,两旁相去1.5寸宽胸降逆,宁心止痛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 心俞俯伏位,于第五胸椎脊下,督脉(神道)旁开1.5寸处取穴宽胸降气,安神宁心癫狂、痫证、惊悸、心悸、健忘、失眠、心烦、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引背痛背俞穴之一督俞俯伏位,于第六胸椎脊下,督脉(灵台)旁开1.5寸处取穴宽胸止痛,理气消胀心痛、腹胀、腹痛、腹鸣逆气 膈俞俯伏位,于第七胸椎脊突下,督脉(至阳)旁开1.5寸处取穴和血止血,宽胸降逆胃脘胀痛、呕吐、呃逆、气喘、咳嗽、潮热盗汗、各种与血有关疾病八会穴之一,血穴肝俞俯伏位,于第九胸椎脊突下,督脉(筋缩)旁开1.5寸处取穴疏肝利胆,安神明目癫狂痫、胁痛满急、少腹痛、疝气、转筋、多怒、黄疸、目疾、唾血、胸满心腹积聚痞疼痛,咳逆口干背俞穴之一胆俞俯伏位,第十胸椎脊突下,督脉(中枢)旁开1.5寸处取穴清热化湿,利胆止痛黄疸、口苦、胁痛、饮食不下、咽痛干、呕吐、骨蒸劳热背俞穴之一脾俞俯位,第十一胸椎脊突下,督脉(脊中)旁开1.5寸处取穴健脾利湿,升清止逆胁痛、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完谷不化、水肿、嗜卧、羸瘦、玄癖积聚、疟疾寒热、善欠、不嗜食、慢脾风背俞穴之一胃俞俯位,第十二胸椎脊突下,督脉两旁相去1.5寸处取穴和胃健脾,理中降逆胃脘痛、腹胀、翻胃、呕吐、完谷不化、胸肋痛、霍乱背俞穴之一三焦俞俯位,第一腰椎脊突下,督脉(悬枢)旁开1.5寸处取穴调理三焦、健脾利水腹胀、肠鸣、完谷不化、呕吐、腹泻、痢疾、小便不利、水肿、腰脊痛背俞穴之一肾俞俯位,第二腰椎脊突下,督脉(命门)旁开1.5寸处取穴益肾助阳,纳气利水遗精、阳痿、遗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白带、腰膝酸痛、水肿、洞泄、喘咳少气、耳鸣、耳聋、目昏背俞穴之一气海俞俯位,第三腰椎脊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补气益肾、调经止痛痛经、痔漏、腰痛、腿膝不利
大肠俞俯位,第四腰椎脊突下,督脉(腰阳关)旁开1.5寸处取穴通降肠腑、理气止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疾、腰背疼痛背俞穴之一关元俞俯位,第五腰椎脊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培补元气,通调二便腹胀、泄泻、大小便不利、遗尿、消渴、腰痛 小肠俞平第一骶后孔,督脉1.5寸,当后上棘内缘凹陷中取穴通调二便,升举津液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痔疾、疝气、消渴、腰腿痛背俞穴之一膀胱俞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清热利湿,疏经活络小便赤涩、遗精、遗尿、淋浊、女子瘕聚、阴部肿痛、腹痛腹泻、便秘、腰脊强痛、膝足寒冷无力背俞穴之一中膂俞平第三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通降肠气,益肾健腰痢疾、疝气、消渴、腰脊强痛 白环俞平第四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益肾固精,调理经带白带、疝气、遗精、月经不调、腰腿痛 上髎在第一骶后孔中取穴调经种子、益气固脱月经不调、阴梃、带下、遗精、阳萎、大小便不利、绝嗣足太阳、少阳之络次髎俯位,在第二骶后孔中取穴清利湿热,理气调经腰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疝气、小便赤淋、腰以下至足不仁 中髎俯位,在第三骶后孔取穴通降二便,调经止带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便不利、便秘、腰痛 下髎俯位,在第四骶后孔中取穴清热化湿,通调二便小腹痛、肠鸣、泄泻、便秘、小便不利、腰痛 会阳尾骨下端两旁,督脉旁0.5寸取穴益肾固带,通调二便带下、阳痿、痢疾、泄泻、便血、痔疾 承扶俯位,在臀横纹正中取穴消痔通便,舒筋活络痔疾、腰、骶、臀、股部疼痛,大便难 殷门在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六寸取之疏通经络腰脊强痛、不可俯仰、大腿疼痛 浮隙微屈膝,在腘窝上方,股二头肌肌腱内侧,委阳上一寸取穴清热镇痉,舒筋活络臀股麻木,腘筋挛急、不得卧、霍乱转筋、小便热,大便坚 委阳在腘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肌腱内缘,屈膝取之通利水湿,调理气机胸膨满、腹气满、癃闭、遗尿、腿足拘挛疼痛、痿厥不仁、腰痛引腹、不得俯仰、水肿胀三焦之下合穴委中在腘窝横纹中央,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央,微屈膝取穴清热醒脑,理血消肿腹痛、吐泻、遗尿、小便难、中风昏迷、疟疾、癫疾反折、衄血、丹毒、叮疮、发背、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筋挛急、下肢萎痹、发热无汗足太阳之合穴附分平第二胸椎脊突下,督脉旁开3寸,于肩胛骨脊柱缘,俯位取穴疏风散寒、舒筋活络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不仁、风寒客于腠理 魄户平第三胸椎脊突下,督脉(身柱)旁开3寸,于肩胛骨脊柱缘,俯位取穴肃降肺气,舒筋活络肺痨、咳嗽、气喘、肩胛背痛 膏肓俞平第四胸椎脊突下,督脉旁开3寸,于肩胛骨脊柱缘,两手抱上肘取穴益阴清心,止咳定喘肺痨、咳嗽、气喘、吐血、盗汗、健忘、遗精、完谷不化、肩胛背痛 神堂平第五胸椎脊突下,督脉(神道)旁开3寸,于肩胛骨脊柱缘取穴宽胸理气,宁神定喘咳嗽、气喘、胸腹满、脊背急强 噫嘻平第六胸椎脊突下,督脉(灵台)旁开3寸,于肩胛骨脊柱缘取穴理气止痛,清热宣肺咳嗽、气喘、季胁引少腹痛、目眩、鼻衄、疟疾、热病汗不出、肩背痛、胸痛 膈关平第七胸椎脊突下,督脉(至阳)旁开3寸取穴宽胸降逆,顺气和胃胸中曀闷,嗳气、呕吐、饮食不下、脊背强痛 魂门平第九胸椎脊突下,督脉(筋缩)旁开3寸陷中取穴疏肝健脾,降逆和胃饮食不下、呕吐、肠鸣泄泻、胸肋胀痛、背痛、筋挛骨痛 阳纲平第十胸椎脊突下,督脉(中枢)旁开3寸取穴疏肝利胆、健脾化湿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意舍平第十一胸椎脊突下,督脉(脊中)旁开3寸处取穴健脾利湿,和胃利胆腹胀、肠鸣、泄泻、饮食不下、呕吐 胃仓平第十二胸椎脊突下,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腹胀、胃脘痛、水肿、小儿食积、脊背痛 肓门平第一腰椎脊下,督脉(悬枢)旁开3寸处取穴理气解郁,清热消肿上腹痛、痞块、便秘、妇人乳疾 志室平第二腰椎脊下,督脉(命门)旁开3寸处取穴益肾固精,清热利湿遗精、阳痿、阴痛下肿、小便淋沥、水肿、腰脊强痛 胞肓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清热利湿,通降二便肠鸣、腹胀、大小便不利、阴肿、腰脊痛 秩边胞肓直下,在骶管裂孔旁开3寸,俯卧取穴清利湿热,消肿平痔痔疾、阴痛、大小便不利、腰?痛、下肢痿痹 合阳委中直下2寸,腓肠肌二头之间,当委中与承山连线上取穴散寒导气、调经止崩疝痛、崩漏、腰脊引腹痛、下肢酸痛、阴暴痛 承筋在合阳与承山连线之中点,腓肠肌肌腹中取穴调理中焦,清泄肠胃痔疾、霍乱转筋、小腿痛、腰惫拘急 承山在腓肠肌两侧肌腹交界下端,伸小腿时,当肌腹下出现交角处取穴理气止痛,消痔舒筋痔疾、便秘、疝气、腹痛、癫疾、鼻衄、腰背痛、腿痛转筋、脚气 飞扬在承山穴外下方,当昆仑上7寸取穴祛风清热,宁神却痔痔篡痛、癫狂、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软无力 跗阳在足外踝外上方,昆仑穴直上3寸取穴祛风化湿,疏经活络头重、头痛、腰腿痛、下肢瘫痪、外踝红肿 昆仑在跟腱与外踝高点之间凹陷处取穴清热截疟,镇痉止痫小儿痫证、难产、疟疾、头痛、目眩、项强、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足太阳经之经穴,妊妇刺之落胎仆参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当跟骨凹陷处,赤白肉际处取穴调和中焦,镇痉舒筋霍乱转筋、癫痫、下肢痿软、足跟痛、脚气膝肿足太阳、阳跷申脉外踝正下方,赤白肉际处取穴镇静止痫、安神宁心痫证、癫狂、失眠、目赤痛、项强、头痛、眩晕、腰痛、足胫寒、不能久立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金门外踝前缘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中取穴安神止痫、疏通经络癫痫、小儿惊风、腰痛、外踝痛、下肢痹痛隙穴京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取穴镇静止痫、明目舒筋癫痫、头痛、善摇头、目翳、鼻衄、项强、膝痛脚挛、腰腿疼原穴束骨足小指外侧,第五跖趾关节后,赤白肉际处取穴宁心安神,清热消肿癫狂、目黄、耳聋、项强、头痛、目眩、痔疮、腰背痛、下肢后侧痛、痈疽、背生疔疮输穴足通谷足指外侧,当第五跖指关节前凹陷处之赤白肉际中取穴宁神安神,清热截疟癫狂、头痛、项疼、目眩 、鼻衄、善惊、痎疟萦穴至阴足小趾外侧,距爪甲角约分许的爪甲角根处取穴。通鼻疗目,舒筋转胎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足下热、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难产、小便不利,转筋。井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