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蒋介石纪录片:开国大将粟裕(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15:09
开国大将粟裕(下)作者:2010-10-16     天津网-数字报刊  1947年12月至次年1月,粟裕又一度指挥过中原野战军将领苏振华、谢富治、杨勇、王宏坤。
  1950年7月,东北边防军成立时,萧华、李聚奎、邓华、赖传珠、洪学智、韩先楚等原林彪麾下的战将,均被毛泽东安排为粟裕的部将,有几位后来做了副总参谋长,直接归总参谋长粟裕统领。
  1954年总参谋部时期,归粟裕统领的副总参谋长还有西北野战军彭德怀麾下的战将张宗逊、彭绍辉、王震,华北军区聂荣臻的战将杨成武及红色“特务”头子李克农等人。
  以上将领共29人,占正式授衔的9名大将、57名上将的44%。
  粟裕统领的大将、上将如此之众,中将级别及其以下的将领则更不消说。他统率的三野最强盛时有八十万之众,兵多将广,仅次于林彪的四野,中将级别的将领原本就“人多势众”。
  这自然是陈赓所说的“元帅般神气”了。不过,有些元帅因为未能直接统兵的缘故,还不曾指挥过如此众多的战将作战。事实虽如此,但与陈赓性格迥异,又十分低调的粟裕,当然不会说“比元帅神气”,哪怕只是闲聊间的玩笑。
  正因为粟裕如此“风光”过,他和其他七位元帅一样,也获得了“粟总”或“粟老总”的雅号。
  解放军总部及各个方面军里,有八位统帅级人物常常被部下或同仁称为“某老总”或“某总”,并一直沿用至解放后,成为比他们的职务或军衔更令世人景仰的称号。
  朱德:红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被称为“朱老总”。
  贺龙: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被称为“贺老总”。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被称为“徐总”。
  彭德怀: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野战军(一野)司令员,被称为“彭总”或“彭老总”。
  林彪:东北野战军(四野)司令员,被称为“林总”。
  陈毅:华东野战军(三野)司令员(实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中野做副司令员),被称为“陈总”或“陈老总”。
  聂荣臻:华北军区司令员,被称为“聂总”或“聂老总”。
  粟裕:华东野战军(三野)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代司令员,被称为“粟总”。
  “文革”中,江青处处飞扬跋扈,对许多元帅颐指气使,大为不敬是家常便饭,但对解放战争常给毛泽东和自己带来惊喜的粟裕,一点也不敢小觑,常常以“粟总”称呼他。
  显然,“某老总”或“某总”这一称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们在军中的统帅地位,与后来的元帅地位是相当的,只是粟裕因为又一次谦让,失去了元帅这一军衔而已。
  与领袖知己的交往
  毛泽东、朱德之外,最高统帅部里还有一个粟裕的知己——刘少奇。
  刘少奇与粟裕的认识较晚,是在“皖南事变”前夕的1940年。后来,刘少奇对粟裕的信任与推举也是不遗余力的。“皖南事变”后,刘少奇担任了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成为华中战略区的一把手,一师师长粟裕正式成为他麾下的战将。
  刘少奇在新四军的时间并不长,一年后的1942年3月就奉毛泽东之命返回延安,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三位书记之一(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进入了中央核心领导层。但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就敏锐地看出了粟裕的出色才干。离开新四军前的1月20日,他在华中局扩大会议总结工作时,给予粟裕和他的一师非同一般的评价。粟裕与其他师长们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对这位军部最高负责人的嘉许,他当然由衷高兴,也深感任重道远。
  苏南的新四军六师打得不够好,有不能立足之势。刘少奇当即向毛泽东提议,由粟裕统一指挥一、六两个师。毛泽东很快予以批准,粟裕也就独挑大梁,成为唯一同时指挥两个师的师长。毛泽东原本和粟裕有井冈山同吃红米饭的渊源,刘少奇又如此力荐这位“黑马”,自然印象更深了。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由刘少奇代理其中共中央主席一职。从这时开始到第二年春天,刘少奇一直主持中共中央工作。这期间,在东北,刘少奇决定“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力量”,并成立了以彭真为首的东北局;在华中,他又在10月8日批准了华中局的建议,“同意粟裕留华中任司令”。同时,刘少奇还决定让年长粟裕九岁、曾参与组织福建西部农民暴动、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老资格领导人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
  华中军区管辖原来新四军的区域,与陈毅任司令员的山东军区平级,刘少奇此举,无疑是对粟裕相当信任与重用。但粟裕认为,由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更有利于工作和团结,因此向华中局建议,改任自己为副职,张鼎丞为正职。在华中局未同意的情况下,粟裕直接致电中共中央,陈述自己这一建议和理由。刘少奇接到电报后,认为粟裕担任正职是适当的,也依然坚持原来的决定。
  当天深夜,粟裕第二次致电中共中央,重申自己的理由,恳切地说:“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中央给予之光荣任务。”刘少奇深为粟裕不计个人名利的公心与谦让品格而感动,接电后进行了慎重研究,最后决定采纳他的建议,但同时决定在华中军区组建野战军,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负责前方打仗事宜。决定之后,刘少奇亲自起草了回电。
  在执行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做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过程中,华中局和陈毅提出新四军除三师全部调往东北以外,其余部分抽调去山东或东北。这样,不管是调往山东、东北的部队,还是留在华中的部队,都将打破各部原有的完整建制。粟裕认为,这不利于部队的建设和作战,而应尽可能保留主力部队的原有建制,以保持传统的作风和战斗力。因此,他多次向陈毅和华东局(华中局改称)建议,但没有得到同意。粟裕不得已冒着“本位宗派主义之嫌”,再次直接向中共中央陈述自己的意见。刘少奇出于对粟裕的信任,从谏如流,支持粟裕的意见,他为中共中央起草回电说,“其(粟裕)提议是有理由的”,“各师建制应尽可能不分割”。华东局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方案。粟裕的建议与刘少奇的纳谏,均为后来华东野战军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成为全国战区战绩第一的野战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46年8月,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取得了七战七捷,刘少奇为这位老部下的辉煌战果兴奋不已,特意邀请了朱德、彭德怀等人来喝酒,庆贺胜利。1948年5月,毛泽东调离陈毅,让粟裕接任其职,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坚持谦让后,改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这一决策的运筹过程,除了战局需要与毛泽东的信任外,刘少奇的及时建言,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与《传檄到中原》两书,曾披露陈毅突然被调离华野的真实原因:“中央有人说:‘陈毅在山东,有很多有能力的干部也没有充分用起来,很多事情他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结果这些事情没有做好。’而这人和饶漱石的关系密切。”这个人是指刘少奇。解放后,刘少奇虽然短时间兼任过军委副主席,但主要工作在地方,不分管军队的具体事务,不久又相继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因此与从未脱下军装的粟裕交往不多,但他并未忘记这位老部下。
  1951年11月12日,粟裕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进京之前,他请假半个月,到上海治疗右臂内残留弹头处的发炎。
  11月25日晚上,正在上海视察与疗养的刘少奇得知这一消息后,偕夫人王光美突然造访粟裕的驻地。粟裕的秘书鞠开马上进屋报告。
  刘少奇时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军委副主席,可谓位高权重。粟裕深感意外,连忙到大门口迎候,说:“少奇同志,应该下级看上级,岂有上级看下级之理。真是不敢当啊!”刘少奇接过粟裕的话,爽朗地笑道:“怎么没有啊?今天,我和王光美同志来看你,不就有了吗?”
  粟裕也笑了。随后,两人互相慰问,畅谈甚欢。
  有来当有往,尽管相隔久远了一点。1954年5月19日晚上,粟裕也到刘少奇家拜访。
  不久,刘少奇要求粟裕将所负责的各兵种、各部门及有密切关联部门的情况和问题,向他和中共中央汇报一次。
  粟裕随即向刘少奇提交了报告,分别汇报了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防空部队、公安部队及全军装备的现状、五年计划和远景,存在的问题和措施,并且汇报了1954年作战部的情况。
  报告中,粟裕还建议:“今后应主要加强海、空军,而最近十年或十余年内尤以加强空军为主。”
  1955年全军授衔,在粟裕早已提出辞帅并获毛泽东批准后的9月9日,负责决定元帅人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即后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员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召开会议,有关元帅军衔授予问题成为议题之一。两天后的晚上,中央书记处又召开会议,再次专门讨论元帅军衔授予问题。会上,刘少奇提出对陈毅授衔元帅的异议。
  此前的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为常务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并“准备做外交工作”。1955年5月,国务院再次分工,确定陈毅分管第一、第二办公室,民族事务和科学、卫生工作。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因工作重心在地方而不授衔的标准,陈毅显然也可以不授衔。
  而如果陈毅不授衔,那么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及华东野战军(三野)必然要有一位其他代表授衔元帅,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将再次成为当然人选。显然,刘少奇在给粟裕争取授衔元帅的最后机会。
  但这两次元帅人选最后确定的会议,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的周恩来均因正在北戴河疗养而未参加,当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征求他的意见时,周恩来主张给陈毅授元帅衔。
  据《周恩来年谱》记载:“1955年9月11日,周(恩来)致函杨尚昆,主张给陈毅授帅,认为给陈(毅)授帅,对陈(毅)现在和将来的工作都没什么影响。”周恩来还引用了苏联布尔加宁的例子。他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的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因为周恩来的坚持,刘少奇的异议未被书记处通过,粟裕也因此与军人的最高荣誉——元帅军衔再次失之交臂。
  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