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往事 百度影音:功夫在诗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49:38

功夫在诗外--记驻马店市一高科研兴校之路

陶继新 李文忠

2012年02月19日10:46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人民日报:别把早期教育变早期摧残
  • http://edu.people.com.cn/GB/204387/204389/204408/17142187.html
  • "镀金"不成留学 少女孤单偷跑回国
  • 2011我国资助困难学生近900亿
  
编者按: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始于1927年育英中学,是一所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校。该校秉承“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位学生,追求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以课改促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师成长,以高素质的教师托起学校腾飞”的办学之路。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全国科研示范单位”。连年被评为驻马店市“教学质量先进学校”,并多次受到驿城区区委、区政府通令嘉奖。陶继新先生通过对该校的走访,通过与李文忠校长的对话,对该校的课改之路进行了一次多维梳理。

  ■陶继新 李文忠/文

  李文忠,1962年出生,河南省确山县人,河南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国家级骨干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全国第六届优秀校长,全国语文教改实践先进个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驻马店市“十大教育领军人物”,驻马店市“驿城功勋校长”,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动态校本语文课程开发实验研究”课题主持人。出版《动态语文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解读》、《文章谈片》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新课改大潮中的起步

  【李文忠】我认为学校的任务说白了两大项: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让教师享受职业快乐。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切入点非常重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从课程建设入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是学科教育的两翼,只有两翼都强健了,才能带动一个学校腾飞。所以,我校最初的改革走了从课堂到课程的道路。

  【陶继新】从课程建设切入很有道理,课堂改革改到深处,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二是教师以及学生不但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应当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三是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所能及地进行选课走班,从而让不同特长的学生各取所需,实现其生命的真正成长;四是要深入人心,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从而形成一种课程文化。

  【李文忠】我最初进行的课程改革是从动态校本语文课程开发开始的,感觉到国家统编教材容量太小,课文选择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校本语文课程开发,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也许当初我步子迈得太大,组织了一批教师自己编写了教材,叫作动态语文课程,取消了一切训练题,让学生集中精力进行阅读和写作。结果学生说突然不知道怎么学语文了;家长说孩子是要考大学的不是要当作家的,我们要的是分数;班主任拿着有关南京进行素质教育高考成绩下滑的报道对我说:语文是主科,如果考不好谁负责?面对各种质疑,我与学生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沟通:语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没有大量的读写作基础,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学语文一定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写作。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单一的,诸如积累语言、知识与思想,提高阅读能力(核心是对文本及媒体的理解能力)、吸纳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从功利的角度,时下学习语文是为了高考能得高分,这当然没错,关键是高考语文怎样才能得高分。做题只是完成了得分的一个方面的训练,即通过做题达到提高熟练程度的目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考试得分的问题。

  跟着我试验的老师也有了动摇。我们进行了广泛的沟通,我对他们说: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无法吸引住学生,就是因为我们把语文教学仅仅是当成了做习题。到底是什么在强拽着学生还能拿出语文课本学习语文,如果只剩下考试,那是语文教师的悲哀,也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教师拿什么吸引住学生,拿什么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唯有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开发全新的语文课程。

  我还通过开家长会,向家长解释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最终取得了家长的认可。家长们说:我们明白了,我们相信你,你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学校的课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

  【陶继新】赞同您的看法,一个学期教二三十篇语文课文,绝对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为什么很多学校、很多老师依然在那里盯住那寥寥无几的语文课文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呢?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科书是尚方宝剑,几十年都是这个样子,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大凡对语文教学有点真正研究的人,都会明白一个起码的常识,没有大量的读写,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没有一个人是通过学习语文课本而成为作家的;反而有相当多的人是通过学习语文课本而不愿意读书与写作的。语文有语文的特点,大量的习题训练,会让学生越来越讨厌语文,会让语文教学走进死胡同。山东省潍坊市有个韩兴娥老师,一本语文教科书只教两周时间,其余时间全部教学自选的相对经典的作品,其数量比同年级段的学生多了几十倍,其学生的读写水平也高了很多。她的“海量阅读”取得了成功,潍坊等地推广她的经验,全国各地学习者也是络绎不绝。我在听她的课时,发现她教得兴趣盎然,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语文学习,成了老师与学生的最爱。

  习惯势力是可怕的,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如果打破常规进行大量读写,会不会影响高考成绩,这必然成为人们的一种疑问与担忧。所以,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显然是要冒风险的。可是,是害怕承担责任,还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考量一个校长有无教育担当的重要标尺。

  您,是一个敢于担当者,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智慧者。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您破除了家长与老师们的顾虑。改革,没有从一开始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反而有了极其强劲的生命活力。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

  课改的核心是以学立人

  【李文忠】课文只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如何用好这个例子,由对课文的解读扩展到广泛的阅读,需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把课文作为示范,通过课文的解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阅读的方法,课文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也就是这些。关键是怎样利用课文完成这些任务。比如,我给学生讲现代诗歌,课文讲完了,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补充了大量的现当代诗歌,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诗歌的王国。我决定举办一次现当代诗歌鉴赏会,结果学生自己去找材料,自己买书,自己吟诵,自己点评。一位家长给我打电话说:现代诗歌高考不考,可孩子读诗都快读疯了,他说是你让读的,这是不是在浪费时间?我告诉他:孩子爱学语文了,你应该高兴,如果整天做题语文又学不好,那才是浪费时间。学到古典文学部分,其中有一篇《群英会蒋干中计》,我给学生放“百家讲坛”录像《易中天说三国》。放完后,学生说我们想读《三国演义》,班主任说不准读课外书,怎么办?我给学生买了几十本《三国演义》,每本书上都盖上我的书印,我说,你们只管读,如果班主任把你们的书没收了,你们就说是借我的书,书上有印章作证。班里掀起了读书的高潮。后来,有的学生又自觉地去找《三国志》去读。我适时地引导学生,边读边写书评,我觉得这才进入到真实的语文学习状态。

  【陶继新】现代诗歌高考是不考,可是,学习优秀的现代诗歌,却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这对学习其他文体的作品,对于写作,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有的人多是看一些表面的现象,多是急功近利,而没有从深层去思考,没有从长远处考虑。人们经常说为了学生一生的成长,可到了与应试有冲突的时候,为什么就不再为了学生的一生成长了呢?

  特别赞成您让学生读《三国演义》。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没有图书馆,自己又没有钱买书,后来来了一位柴老师,他有一套《三国演义》,且借给我看。结果,这一看,完全着迷了。不但为其人物形象塑造与故事情节所吸引,也被其多是四字一句的异常精美的语言所折服。于是,开始了大段大段的背诵。没有想到,此后语文水平直线上升。如果不是遇到柴老师,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的阅读甚至背诵,也许我不一定爱上文学,也不会有今天的写作水平。可是,一般的老师并不了解其中的要义,因为他们也不太会写作,所以,班主任要没收课外书就不足为奇了。您的可贵之处在于,您为他们的阅读作了最为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去领略《三国演义》的奥妙。我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能够认真阅读一遍《三国演义》,比老师那种毫无情趣地讲上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收获还要大;如果再阅读《三国志》与写书评,就比老师教上两个学期的效果还要好。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不就是在语文课上让老师教学四大名著吗?由此看来,一个真懂语文教学且敢于为学生提供支持的人当了校长,不但是学生当下之福,也是其一生之幸。

  【李文忠】是的。读经典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可以为学生找到心灵的皈依与灵魂的栖息地。学生为什么不爱读经典,却去读玄幻、怪异、武侠之类的小说?就是因为老师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经典的奥妙、魅力和美丽。学生对经典的喜爱不是靠逼迫,而是靠引导。首先教师要热爱读书,尤其热爱经典。不但爱读,还要读出水平,形成对名著对经典的独特感悟,能给学生讲出使他们恍然大悟的东西,能把学生带进经典的奥妙之中,这是引导学生读经典的前提。我的学生读经典,大多是听了我的讲座后开始的。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热爱语文,热爱读书。把读书当成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对经典,对智慧充满敬畏。

  假期,在上大学的学生返校谈起高中的学习生活,学生说:高中三年最大的收获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读了几年书,养成了一个好的读书习惯,真的很怀念老师带领我们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世界里遨游的那些日子。

  【陶继新】《学记》上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生为什么不爱经典,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学;为什么没有很好地学?是因为老师没有将他们引上阅读经典的道路。开始读经典的时候,他们也许会感到有点深奥,也许有的还不会特别有兴趣;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以至背诵的多了起来,他们就会越来越喜欢经典,真正爱上经典。从本质上说,经典文化是可以改变人的生命走向的,因为其中充溢着无限的智慧,也有着思想的亮光,读得越多,思想境界就越高,心灵越净化,生命也就越优化。而且,这个作用还不止于当下,还有延续效应,甚至可以惠及人的一生。人的生命有限,如果让学生读一些没有多少思想与文化含量的书,无异于限制以至阻隔了他们的生命成长。只有阅读经典,才会让他们的生命越来越精彩。

  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课改的终极目标是形定于不教之学

  【李文忠】当然,阅读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方面。语文学习的另一个方面是表达。怎样让学生的写作充满个性、充满活力,是语文教改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我认为,老师有必须把写作变成学生的一种冲动,一种责任。这样作文教学才能找到根本的出路。学生写不出感人的作文,是因为他的内心世界不丰富,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缺少生活的积累,自己都感动不了还怎么能感动别人。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上就开始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阅读名著,勇于表达,培育情商,这样的一个路子。

  【陶继新】《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是,现在不少学生写作是无病呻吟,当然写不出好的作文来了。那么,怎样才能有这种感情呢?除了必备的生活储备之外,还要有意地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习惯,丰富的情感,这是作文的“诗外功夫”。为什么说文品如人品?为什么将做人与作文联系在一起?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作文不是为文造情,而是因情生文。人做不好,没有真情实感,是写不出好的作文来的。

  【李文忠】为了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高品位、有分量的作文,我精选了一部分优秀影视作品,比如《帝企鹅日记》、《肖申克救赎》、《千与千寻》、《活着》、《九寨沟风光》、《中国法治人物颁奖晚会》等,题材涉及面非常广泛,让影片将学生带入到广阔的社会、人生、自然之中去。借助影片,引导学生励志达才,关爱社会,敬畏生命,热爱自然。让影片作为引子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观看结束后,我组织学生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在互相的碰撞中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起,学生说起来滔滔不绝,我相机让学生把没有说完还要想说的话写出来。而且,我告诉学生,大家写的东西可以给我看也可以不给我看,没有硬性的任务,有话想说就写,无话就不写。结果学生写的比平时的硬性作文还要长还要精彩。后来,给学生放完影片,还没要求学生怎么去做,就有不少学生边哭边写起来。

  【陶继新】“要我写”与“我要写”的结果之所以天地之别,是因为前者是为文造情,后者是因情生文。为文造情要搜索枯肠,所以为文也难;更重要的是,长期为之,还会在学生心里烙印下一个很不好的思维定式,作文就是造假,甚至有人说,作假始于作文。为情造文者呢?则因有情在喉,不吐不快。由于皆系真情,也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作文就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久而久之,作文与做人也联系在了一起。您的高明之处在于,您不但知道这些作文之道,而且选取了有效的激发学生情感的载体——优秀影视作品。学生沉浸于影视片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感情情不自禁地被调动起来。而且,这些情感,都是与人生成长的美好品德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当学生执笔成文的时候,不但可以写出情感充沛的优美文字,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李文忠】影视资料、名家名作毕竟是间接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就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走进生活,“绝知此事要躬行”,直接体验和感受。就把民间故事、传说、典型方言等乡土文化资源和社会热点、家长里短、角角落落等社会现象引入语文教学。我给学生布置采风活动,学生走村串巷,搜集到大量的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研讨和再创作。学生有的写成了研究性论文,有的写成了社会调查报告,有的写成了时事评论,也有些学生写成了文学作品。一个学生在他们村里听说一个老队长很有故事,老队长解放前就给地主当大令(工头),每到麦收季节就让工人在地头一字排开,他高喊一声“开镰了”,然后麦收就开始了。解放后,他当队长,在麦收时仍然延续这种习惯。这些年实行了机械化,他就经常念叨:这还是麦收吗?有一天,麦子成熟时,他站在地头高喊一声“开镰了”就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学生以此为素材写成了一篇人物散文。里面有倒叙、插叙和补叙,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人物刻画非常细腻,在班里读了之后,大家都很感动。从文学创作上看俨然大家之作,问他每个地方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他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还有一个学生,采访了一位抗美援越老战士,也是采用好几种表现手法,写成了一篇很成功的人物通讯。学生在不自觉之中就学会了人物通讯的写作。这才是真实的作文教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是在应付差事,也不是在完成老师已经定好的作文题。各种写作技巧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运用自如了。

  【陶继新】写作需要技法,可是,如果没有“道”的支撑,大都显得苍白无力。那么,什么是写作之“道”呢?那就是文化积累与生活积淀。读书,特别是读好书,是积累文化;让学生开展采风活动,就是积淀生活。这两个方面做好了,写出好的文章就有了“道法自然”的美丽。现在不少学生害怕作文,写不好作文,有的还参加了这样那样的培训班,依然写不好作文,关键就是没有在“道”上下功夫,只是在“技”上做文章。这显然是舍本逐末。您则不然,您是让学生在“道”上做文章,尽管没有讲解多少方法,可很多方法尽在文中了。我有一个报告题目,就是《近“道”写作:开启审美之生之门》。重点在讲写作的时候,如何与“道”相接。如果接触多了,特别走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后,写起文章来就会游刃有余,而且感到写作原本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长期的写作,非但不会太累,反而感到是一次又一次的审美活动。它不但可以提高人的写作水平,也可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您说的两个学生写的作文何其美也!哪还有什么负担?完全是一种审美经历啊!

  有意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阴

  成绩是课改的自然之果

  【李文忠】学生的兴趣提高以后,自学的能力也上去了,成绩自然也就有了。在我做课改第一轮试验将要结束的时候,赶上河南省中学生作文竞赛,我们学校三个年级共有十一名学生获奖,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就占了八名。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们都很吃惊。但是课改能不能进行下去,能不能带动更多的老师投身课改之中,没有高考成绩是不能让众人信服的。2000年高考结束后,在等待成绩的那些日子里,我一直忐忑不安、提心吊胆。我明知道学生肯定不会考砸,但是我还是放心不下。成绩下达的那一天,我偷偷地跑到教务处把全年级的成绩拷贝了一份,自己先核算了一遍,看到我所带班级的语文平均分高出全年级50分(标准分满分900分),而且有个学生考了895分,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其实我想,即使我班学生和其他班级考的成绩一样,试验也是成功的,因为我用了同样的时间,却让我的学生得到了分数之外更多的东西。

  【陶继新】尽管高考作文的评价没有客观的标准,主观色彩比较大,可是,阅卷者在总体评价的时候,还是会看出作文水平高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有这样一个高考结果,当在情理之中。其实,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作文水平原本差异是不大的,为什么您教的学生考得这么好呢?我想,就是遵循了作文教学之道,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应试。一般人认为,为了应试当然可以考出高分了。其实不然,那种急功近利之法,是不可能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只有学生自己拥有了写作的内功,才能在面对不可逆料的作文题目的时候,以不变应万变。您明白这个道理,您更是为了学生一生着想啊。

  【李文忠】试验的成功,为大家趟出了一个语文教改的路子,也树立了其他教师的信心。动态语文试验的成功也证实了:语文试卷只能是一种检测形式而不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也由此全面铺开。几乎每天都有老师去听我的课,有些课我在讲,有些课学生在讲,有些课干脆就是学生在阅读在写作。有时我不得不事先提醒来听课的老师:今天不讲课,是学生自读。有老师说:自读,我也就陪着你们班的学生读书吧。

  有老师想模仿我的课,但是模仿不成。他们说:你与学生对话,一堂课下来,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而且能将话题不断引向深入,在我们班为啥不行?我说:问题其实很简单,从学生角度来说,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也没有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思考时间,老师又先给学生布置一大堆问题,把学生的思维给框住了。要想办法突破阅读定式,放开阅读视野。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自身的储备不够,对文本的理解不透,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备课只是把教参的东西搬到教案本上,再从教案本上搬到学生笔记本上。课堂没有思想冲击,没有感情参与,没有思维的激活,课就成了死课。

  【陶继新】人们多看结果,特别是多看高考的结果,这不是什么好现象;可是,对于您的改革,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时候,不再需要您苦口婆心地宣传动态语文改革的好处,一个又一个的老师却已经是“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了。老师们的这个转变,其实还有功利思想的因素,他们是在探求您取得高考高分的某种“秘方”。正是因为这个认识上的错位,加之平时没有写作教学的真正研究,往往是只能学其表,而不能学其里。这说明一个问题,要想教好作文课,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来,就不能急功近利,就应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您所说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然,就不可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而老师呢?就更应当多读书,不然,就不知道文章的妙道在于何处,也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精彩语系。同时,我还赞成叶圣陶先生关于老师写“下水文”这个要求。很多语文老师,一年甚至几年不写一篇文章,即使给学生布置了作文题目,自己也未必写得好。相反,如果经常写作,在学生作文的时候,也同题作文,且有远远超越学生之上的佳作,再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且让学生心服口服。

  潮平岸阔催人进 风好扬帆正当时

  成功在于不断将课改引向深入

  【李文忠】我很赞同您的看法。为了能够使语文课改在全校推开并延伸到全校各科,我把语文教师组织起来做了几件事。一是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学习外地的课改经验,吸纳专家学者的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师的观念。转变没转变观念,就从考察学习和报告听后写的汇报材料上看。二是开展读书活动,不但读教育教学理论书,还要读文化历史书,让教师有宽阔的视野和文化积淀。三是鼓励教师写读书随笔。几年下来,语文教师写的读书随笔积攒下来出了一本集子《众里寻她》。四是举办教师沙龙活动,每周一个话题,提前一两周通知各位参会教师,并要求带一名本班学生,校长或业务副校长参加。老师们针对话题纷纷发言,改变了以往研讨乱无主题、只说教案、只研究试题的做法,对教学中的问题往往能够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短短几小时沙龙活动中,有些问题不能立刻解决,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课题让教师拿出更长的时间进行专题研究。学校申报的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大多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陶继新】您太用心了!请进来走出去既可以让一部分老师开阔视野,还可以让全体教师领略专家的教育智慧。老师读教育理论的书当然需要,可是,如果只读这方面的书,对其他类的书所知甚少的话,往往会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怪圈里。而读书的范围广了,深了,就可以走进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高层境界里。这样,再教学和看各种各样教育现象的时候,就会有了另一种视角,另一种心怀。教师不但要读书,还要会写文章,这两个方面,是教师生命成长的两翼,缺一不可。特别是写读书笔记,会让老师更好地读书,更多地读书,读更好的书。这样,读与写就会互相促进,让教师拥有更高的文化品位。教师沙龙可以让教师“各言尔志”,说者在传达自己的思想与智慧,听者在享受这种思想与智慧。而且,有的时候也可以有讨论甚至争鸣,从而让思想在这种参与中碰撞与升华。

  【李文忠】动态语文在全校铺开以后,我们就把动态语文作为一个全校性的课题进行研究,给老师进行分工,购买图书资料,制定了科研计划。在这之前,跟随我试验的教师,往往有始无终,坚持到底的寥寥无几。为了保证课题的进行,我想了个办法:每个人选一个点,签字画押,愿意参加就参加,不参加可以退出。我每周对开展情况监督和协调,以至于有老师说:你催催,像要狗肉账,上研究生也没恁难!我开玩笑地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既然签字了就得完成。后来当教师的成果汇集到一起,我们出版了一个册子《动态语文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当散发墨香的书送到大家手里的时候,大家高兴得眉飞色舞:李校长,下一步我们往哪走?过去是逼着老师做科研,现在是老师喊着要课题。

  【陶继新】“签字画押”当是无奈之举,但却可以看出您的拳拳用心。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时候也是需要一定的强制手段的,当然,要让老师慢慢地体会到这种强制背后的良苦用意,并最终尝到这种强制之后的甜头。而采取出册子的办法,则是一个更加高明的办法。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可是,这种希望往往是不能实现的。而您,让大家实现了这个愿望。况且,这个册子是可以传递的,每个教师都要阅读,也就是说,一个老师的文章见诸册子之后,就有了全校老师这个群体的读者。同时,每一个教师也可以在阅读他人的文章中,汲取有用的营养,从而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甚至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与心灵境界。所以,再做科研的时候,就不再是逼他们,而变成了他们积极主动的搞科研了。

  【李文忠】有了语文教改的成功经验,其他学科的教改就容易多了。实际上,有些学科是在学校没有安排的情况下自主进行的,像政治组、历史组,分别开展了“动态政治”实验研究、“动态历史”实验研究,甚至化学学科也进行了“动态化学”实验研究。由于学科的特点不同,这些实验研究在操作过程中、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虽不尽相同但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注重了课本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课程生活化、课程社会化,师生共建课程,已经成为我校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课程改革收获的不仅是分数

  【李文忠】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的科研、教学并重局面的形成,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河南省教研室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组建后,让各地市推荐兼职教研员,在全市推荐的九个学科教师中经过省教研室的审核,我校占了六名。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级教科研课题和国家级项目我校占据全市高中半壁江山。我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全国科研示范单位”、河南省校园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驻马店市社科教育基地、驻马店市教科研五星级学校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走进了全市的先进行列,学校连年被评为驻马店市“教学质量先进学校”,并多次受到驿城区区委、区政府通令嘉奖。这些成绩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路走来的新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建设。

  【陶继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动态语文改革的成功,必然带动其他学科的改革,而且,这种改革还不只是学生的考学成绩好了、大家科研的水平提高了,还有一点就是,老师们的课程意识普遍提高了。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主动积极地向教科书之外要课程资源。由于这些课程多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学生的发展而诞生的,所以,有着特别强的生命力。教师的开发与实施有着持续的热情,学生也在这种课程中有了更好的成长。开发课程会占用老师一些时间,可是,由于是主动快乐的,所以,就有了“工作是最大的休闲活动”的良好生命状态。

  世间有一个看不见的规则,那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们播种下教师成长的种子,也就结下了成熟的果实。有的人也许对你们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任何学校这样做都会收获相应果实的。而且,老师们在收获这些成果的时候,会更加自信,更多喜欢上科研,还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责任编辑: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