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妻录方玲情史:这个世界没有拖拉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0:20:43
这个世界没有拖拉的人
已有 133 次阅读 2011-8-30 11:19 |个人分类:读书| 拖拉, 自我价值, 应对焦虑, 恐惧
“你拖拉吗?”面对这一问题,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惭愧地低下头?
 
有数据说明:如今有80%的人,判定自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拖拉症”患者。在这一特殊群体之中,有一些人是永远无法按时上交工作报告,而另一些则是经常发现自己“忘了”给一年前准备寄出的贺卡贴上邮票——不管形式上的差异如何,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在对自己的拖拉恨之入骨的同时,又深感无可奈何。
 
于是,市面上不断涌现出各式图书,为“拖拉”做出各种流行的心理学解释,诱导人们尝试一种又一种新鲜或老套的方法,去鞭策自己行动起来,提高效率——但效果呢?常常也就是那么回事,还误导不少公众给自己贴上“懒惰者”和“意志缺乏者”的黑标签,****旗鼓地自我批评。
 
可是,问题的关键真的是“懒惰”吗?
 
换句话说,我们的天性果真如此糟糕吗?
 
“没有人是为了感觉糟糕而懒惰,懒惰只是为了暂时缓解深层的内心恐惧。”早在20多年前,美国的心理学家尼尔·菲奥里博士就在他的《THE NOW HABIT》一书中指出:“拖拉,是我们在应对某些任务产生焦虑时形成的一种习惯,一种并不成功的问题解决方法;如果人们可以运用其他策略来消除焦虑、恐惧和自我怀疑,自然也就不必再用拖拉这个蠢办法来进行逃避了。”
 
看看身边的孩子们,除了睡眠,他们几乎从来不让自己休息,总是兴高采烈地投入到每一个“此时此刻”的活动之中。长大之后,即使是在某一问题上最为严重的拖拉者,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同样充满了动力和积极性——他们运动、阅读、游山玩水、听歌跳舞,或者投资和谈论政治。当然,还有我最热衷的上网、逛街和白日做梦。
 
事实上,绝大多数相信自己是拖拉者的人,也都能在最后期限之前赶完任务,也没有受到过想象中严重的惩罚。但是,这不等于说,拖拉没有让我们带来N多麻烦。在拖拉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感到异常的忙乱、压抑和不快乐。它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痛苦,更多是来源于因耽误事项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源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的任务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来源于因此失去人生中的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悟。
 
按照菲博士的观点,想要战胜拖拉,首先需要我们停止毫无益处的自我攻击,而是对当下的自己充满同情,需要我们理解“拖拉不是一种性格缺憾,而是一种用以应对某些恐惧的尝试(尽管效果常常并不让人满意);拖拉本身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另外一些更为深层的问题的征兆和表现。”
 
这就好像扔一块木板在平坦的草地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踩着它走到对面。可是,如果情况是有人要求你“必须”这样做,很多人就可能会有所犹豫,用拖拉表达对抗或自主。再如果这块木板是悬在两栋高楼之间,离地百米——哪怕一次失误就足以导致生命危险——还有多少人能够毫不犹豫地迈出第一步?
 
菲博士提醒我们注意,这种“危险”的感受不一定需要有现实基础,我们自己常常就是将木板升离地面的那个人。不是经常有人把一项简单的任务视作对自我价值高下的考验、是否能让别人满意的考验、甚至人生成功或失败的考验吗?在这种把做事和考验相混淆的情况下,一次可能的错误的确就会让人感到世界末日,常常会导致我们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于防止摔倒,而不是做事本身。
 
我们经常会担心很多事情:害怕失败,相信即使最微不足道的错误,也能证明自己一文不值不可救药;害怕缺憾,把别人做出的任何批评、反对和评判,都理解为对自身完美的威胁;我们甚至害怕成功,担心即使付出了艰险的劳动,实现了最初设定的目标,唯一的回报也不过是越来越高、越来越难的下一个目标……正是这些隐藏在内心的各种恐惧,牵扯着我们明知将来定要后悔,却也迟迟不肯开始采取行动。
 
另外还有一些人喜欢站在这木板的一端发呆,内心却暗自期许脚下的大楼突发火灾。至少,在这样的时刻,他们就没有时间再去做多余的担心,也不必再考虑是否会不小心跌落,或者前进的步伐姿态是否完美,反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手脚并用、连滚带爬也不要紧——他们需要“制造”出一种更为严重的事情,让自己体验到更为强烈的恐惧,才能暂时忘却对缺憾和评判的恐惧,才能开始行动。
 
我猜,那些大部分号称自己“只有在最后一个小时才有动力”的人们,运用的就是这样一种小小的把戏。而且,这看似绕了大弯,代价巨大的小伎俩,也的确帮助了很多人克服完美主义以及对失败(或成功)的恐惧。而结果,就是等到下一次任务来临,他们又会继续故伎重演,用拖拉创造自己的“高峰体验”。
 
这世上原本就没有拖拉的人——他们只是因为无法放下这样或那样的担心,而暂时还不能分出精力采取实际行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