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北二环奔驰4s店: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14:46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743 更新时间:2009/12/29 11:55:31    热     ★★★
如何确定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是任何历史观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先考察了历史的现实前提,为唯物史观提供了正确的出发点。他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想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这是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深刻批判、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深刻反思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这种考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这是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的科学论断。这标志着哲学实现了从抽象人到现实人的转变,为马克思的现实个人理论提供了正确的出发点。马克思在这里所提出的“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极为丰富的深刻内涵,对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刻的阐释。他指出:“但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4]马克思在这里首先充分强调了人的客观现实性:“现实的个人”不是一种具有先定的和先验本质的存在,而是在客观的、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和确立自身现实本质的存在。“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么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怎么样,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5]
现实的个人首先要面对自身的现实。自身的现实包括既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就像小孩出生不能选择父母一样,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生活、去生产、去创造。也就是说,每个人总是既受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能够依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对外在环境及自身进行积极改造,从而推动着人自身及历史的前进和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进行创造。”[6]“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
从以上看出,马克思认为,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现实的个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受动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依存性,表现为受现实物质生产活动、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制约;能动性是指人的主体性,表现为自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的能动性,是受动性的提升和飞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实的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必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也正是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有机互动联系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强调人的能动性,忽视了受动性,就会陷入“精神万能论”的误区;相反,如果只强调受动性一面,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就会陷入消极悲观论的泥沼,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回顾以往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无外乎这两方面的原因所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外部制约过程与内在转化过程的辨证统一。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方面,我们既要注重积极引导受教育者立足自身实际,正确认识所面临的形势和客观条件,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及个人存在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更要充分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看,教育者在通过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向教育对象“灌输”社会主义主旋律时,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因为,受教育者总是以自己原有的思想认识为基础,对教育者的传播内容进行评价和选择,并通过主体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加以过滤吸收,从而进一步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动。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关系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教育者更要注意开展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接受需求、动机、兴趣、爱好等,坚持先进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从而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理论认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人的两个基本属性。所谓自然属性,主要指人的生存欲望、生活需求等等;所谓社会属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关系。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物质生产。马克思强调:“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8]马克思认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9]
人们要实现自己的各种需要,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进行生产劳动就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来进行。“他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10]人的生产劳动的实践创造人本身、创造着人的本质。因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1]
就个人的发展而言,也离不开社会,离不开集体。马克思强调:“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不过当然是处于既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之内的自己,而不是玄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12]“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13]个人在一定物质条件下活动所形成的生产方式,历史地规定着现实的个人,制约和规定着个人生产活动之外的全部社会生活、各种社会交往关系和思想关系;而这个由一定生产方式制约和规定的全部特点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的具体的现实的历史本质。因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不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生命生产,都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马克思说:“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存)——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15]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然属性是载体、是前提,而人的社会属性是主导、是根本。如果没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就失去了依托和基础;反之,如果没有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就可能近乎兽性。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从总的讲,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反映的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内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坚持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根本要求和体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16]“‘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7]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片面强调精神利益、集体、社会利益,忽视个人利益的满足,必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陷入“假大空”的尴尬处境,严重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形象。“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但是,利益一旦离开思想,同样也会使自己出丑。过于强调个人、强调物质利益,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私欲必然会急剧膨胀,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泛滥。就如孟子所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18]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引导受教育者实现物质满足与精神追求相结合,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属性必然表现为阶级性,因为个人总以一定阶级中的个人表现出来。作为属于某一阶级的个人的思想、观念等意识形式必然从该阶级的状况出发,反映该阶级成员的需要,从而打上该阶级的深刻烙印。“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9]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勇于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理直气壮地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指导意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论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谈谈民主革民时期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的含义 什么是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什么?为什么? 什么是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什么?为什么? 马克思主义对人生的启示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和平改造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的理论 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为什么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时期的理论内容和意义? 结合一个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与时俱进的。 用马哲的理论解释现实问题 比较社会冲突理论的理论渊源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价格决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价格决定里理论哪个正确啊?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论述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斯大林模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