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娜大招无限使用口诀: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12:23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508 更新时间:2011/5/27 13:21:25    热     ★★★
一、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
社会思潮的出现体现了社会存在状况,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代表了不同社会阶段的不同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情感需要和思想愿望。在经济体制大变革、社会结构大变动、利益格局大调整、思想观念大变化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社会思潮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
1.社会思潮更加向现实利益问题转向
以往的社会思潮主要是从学术思想领域的抽象层面关注问题,通常很少直接关注现实的利益问题。当代社会思潮关注的视角大多从对元理论的研究转向对当下具体的现实利益问题的探索,试图从不同视角研究、思考和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例如:我国现阶段的一些社会思潮就是紧紧围绕着当下现实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所有制、发展方式、生态、民生问题等。其中新自由主义全力主张全球化,提倡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私有化,倡导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反对社会主义,主张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方式和方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新保守主义主张民族利益的最大化,拒绝全球化,反对市场化改革,发对激进的变革和革命,用原有模式和方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倡传统文化反对依赖。
2.社会思潮更加注重话语权的争夺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试图以自己的主张争夺话语权,进而深刻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变革。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加之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文化的觉醒,各种思潮都在试图争夺意识形态以及其他领域的话语权,试图影响中国的发展变革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例如: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思潮关于腐败问题解决方式的争论;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关于全球化、传统与媚外以及道路选择的激烈交锋等。
3.社会思潮更加体现交互性
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排斥、相互借鉴,为了更加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各种思潮在坚持各自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借鉴其他思潮中对自身有利的合理观点,对自身进行丰富完善。如新左派和民族主义思潮对拒绝西方模式等问题的某些看法趋于相似,开始出现融合迹象;新自由主义开始关注民族主义的相关问题;第三条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对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看法的相互影响。
4.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化、常态化、平民化
当前国内社会思潮十分活跃。由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单纯的公有制所有制结构,意识形态比较单纯,马克思主义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即使有各种学术研究和派别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一元化的色彩比较严重;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多元社会思潮并存的局面,特别是现阶段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各种利益问题如:分配制度、民生、腐败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出现了各种利益群体的不同声音,关注视角逐渐贴近百姓生活,社会思潮朝着多元化、常态化、日常化、平民化趋势发展,社会思潮异常活跃。
5.社会思潮更加全球化、复杂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化趋势增强,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的传播手段日益丰富,促使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国内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各种社会思潮相互影响,体现全球化和复杂化。积极的社会思潮可以活跃人们的思想,而一些消极的、偏激的社会思潮则会模糊人们对是非的判断,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依托强大的经济、科技、政治等优势不断加强对我国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其他领域的渗透,企图分化、西化我国,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致使社会思潮更趋复杂化。
6.社会思潮更加大众化
传统社会思潮更加局限于少数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少数高校教师等知识分子的研究,而当今社会思潮的关注群体逐渐大众化。知识分子仍是主导社会思潮研究、形成、发展、传播的中坚力量;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思潮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特别是高校师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种社会思潮开始转向于关注普通人的具体需求发表见解,通常借助新媒体如博客、播客、BBS论坛发表观点,传播思潮,以满足普通群众的心理需求的“代言人”面目出现,看似合理的解答,但是充斥着消极的西方的价值观念、歪曲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相背离,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7.社会思潮更加体现强弱差异、良莠不齐
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世界范围内体现了西强东弱现象,而当今国内社会思潮受到国外思潮以及国内现实矛盾的影响,出现了良莠不齐的发展状况。特别是私有化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朝、后现代主义思潮等与国内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鼓吹私有化倾向等思想一拍即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当今社会思潮进行良莠区分,提高警惕。
二、当前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当前社会思潮体现出与西化分化同生同长,与深化改革同生同伴,与社会发展时期同生同伴,与切身利益交织,学术思潮与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等特征。“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存在主流社会思潮、非主流社会思潮、反主流社会思潮三种流向;参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程度,也可以分为维护性社会思潮、弱挑战性社会思潮和强挑战性社会思潮三种类型。对不同社会思潮应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而必须加强建设,广泛传播;非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差异性和多样性,对它应该尊重和包容,并加以正确引导;反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现实生活中消极的、落后的方面,对它必须加以抵制和批判,化解它的负面影响。”[1]
1.当前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积极影响
(1)开阔高校师生视野,提高全面思考以及系统分析的能力,使之更具世界眼光 当代社会思潮纷繁多样,内容涉及广泛。“从思潮所研究的内容来看,既有以全球的视野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现实境况,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描绘社会发展蓝图的,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球化思潮、信息化思潮;又有从社会具体视角关注社会经济制度和体制、政治制度和体制、文化制度和体制的现状及不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对策,解决现实问题,如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和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等;另外还有从价值伦理的角度探讨社会公平与正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善与恶、美与丑、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等,从反思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进行质疑和颠覆的后现代主义更是风靡全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整个肌体。”[2]社会思潮的多角度性、关注内容和领域的丰富和复杂性、关注趋势的前瞻性、战略性、超前性无疑会丰富高校师生的眼界,拓宽思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具有战略眼光。
(2)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波涛汹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也企图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同化。不断争夺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其所谓的“自由”、“民主”价值理念。对于中国的民主、内政、主权和国家领土完整等问题进行无端指责和干涉。同时,他们还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文明冲突论”、“文明和谐论”等思想,并支持“藏独”、“疆独”等民族分裂主义,企图妖魔化、分裂、拖垮中国,大力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另外,随着民族主义思潮、后殖民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等在我国的兴起,广大师生的爱国心、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定了爱国情怀,并深深的培育了民族自豪感。
(3)更加关注现实和社会发展,促进理性思考 随着社会思潮关注逐渐向具体现实问题转向,并伴随国情、社情、民情的不断变化,高校师生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并不断思考。如更加关注生态和环境问题。高校师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表达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民生等问题的看法和思考,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关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管理如社会保障养老、医疗、教育、腐败、道德等社会问题和住房、就业、分配制度等民生问题。并通过理性思考,正确认识到通过社会发展、变革相关问题会迎刃而解,对未来充满信心。
(4)丰富了现代观念和意识,培养了高校师生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当代社会思潮针对当今现实问题的研究和阐述,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思想和元素,如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科学、民主、进步、改革、发展、创新、绿色、和谐等等,这些正确的思想元素影响着高校师生不断更新自身的价值观念,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思维、与世界接轨,以更加全面、更加先进、更加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各种问题,不断根据社会发展、现实状况、时代特征调整自身的行为行动,融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2.当前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消极影响
(1)动摇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随着意识形态淡化论、意识形态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的不断涌入,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和意识形态终结、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理论的影响,我国思想理论界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杂音、噪音,“如: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领域的指导地位,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有人歪曲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诋毁马克思主义;有些学者对中国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有人在经济上宣扬私有化,政治上宣传多党制,思想上宣扬西方新自由主义;有人对改革开放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等”[3]这些社会思潮借助网络在校园里广泛传播,致使广大高校师生中出现理想信念淡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产生怀疑,对共产主义理想丧失信心。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2)动摇师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这种变化中分享了改革带来的成果,得到了极大实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寄予厚望。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分配失衡、地区差异、贫富差距、贪污腐化、住房医疗、物价上涨等,这些现象本身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中由于政策跟进不及时所带来的个别问题,但受社会中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宪政民主思潮、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泛滥的影响,再加上广大师生由于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不足和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不能正确的分析这些错误社会思潮背后的不良动机,从而出现混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感到渺茫,进而最终否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3)消解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代主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原有的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思潮对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出了挑战。比如,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出现的“全球主义”思潮,以“地球村”概念、超国家共同体意识等具体事实为依托,使得有些师生错误地认为互联网已经打破国家界限,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国家会随着跨国公司等全球性机构的出现而逐渐灭亡,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无需再提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利益。有些人认同西方社会炒作的“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国家主权无能论”、“全球民主化论”等观点,淡化民族国家界限和民族国家意识,对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造成了极大的挑战。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对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它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消解了部分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自由主义的影响下,一些人开始困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是走错了,是不是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有人主张中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也搞“三权分立”;有人认为,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多个政党轮流执政有利于民主,能更好地反映民意,更有利于防止腐败等等。这些错误的认识都是在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妄图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来取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利用民族关系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借助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的传播,利用“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或打着其他旗号,极力煽动民族分离,鼓吹“西藏独立”、“东突厥斯坦独立”的政治纲领,妄图把西藏、新疆甚至内蒙古从祖国大家庭中分割出去,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安全,影响着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4]
(4)淡化师生的集体主义和改革创新时代意识 随着社会思潮中关于人的自身的自由解放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很多高校师生开始以个人为本位,看待问题,接触事物,开展社会行为。盲目追求自身发展、冲动不冷静、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自由放纵不受约束。爱校、集体、团队、合作等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认同感。造成了师生关系不和谐、同学关系冷漠、集体参与意识不强、竞争非常规等现象的出现。受西方消极思潮和现实的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教育问题、民生问题、腐败问题等影响,弱化了对“公平公正”的坚信。部分高校师生面对自身和社会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消极厌世、愤世嫉俗。对人生缺少积极目标,对生命缺少尊重,特别是部分学生存在对于生命意义消极的态度。对社会和他人缺少正确的态度,抱怨社会不公、社会成员冷漠,缺少对自身错误和缺点的理解。一些学生沉迷网络和黄赌毒不能自拔,部分师生抱怨学校和社会情绪加重。受保守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因循守旧,坚持国家长久以来的既定发展模式,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缺少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致使部分师生的奋斗进取意识不强,人生观灰暗扭曲。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泛滥,及时享乐思想盛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5)混淆师生的道德荣辱观念 当前,民族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生态主义、愚昧迷信等社会思潮由于关注视角和易于接受等特点,引起了高校师生广泛关注和留意。腐蚀大学生思想,冲击传统的道德观念。又因社会转型过程中,信仰建设和伦理道德教育方法和维度的缺失,职业道德的丧失,社会风气的物欲膨胀,娱乐至上,盲目崇拜,学习研究的动力不足。对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开始判断不清,荣辱观念混淆,诚信缺失,社会公德差,文明沦落,感恩传统等道德沦丧,道德水平滑坡,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形成不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念的形成。造成了“学术腐败门”、“我爸是李刚”等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促进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在全社会实现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其中包含着爱国进取、创新自强、信仰坚定、理想远大、自由民主、公平公正、平等正义、文明和谐等内容。爱国进取、创新自强体现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信仰坚定、理想远大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由民主、公平公正则体现了对目标的认同、科学的视角和方式的选择;文明和谐体现了荣辱观念的判断。
1.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一元统领,反对多元化
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传播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牢牢把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领导权、话语权。只有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然把谬误同真理混为一谈,其结果,绝不是为当代中国发展寻找什么新的理论支持,而是否定、消解真理的指导作用。这种思潮的泛滥,必然动摇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进而动摇我们的整个事业。因此,要不断加强形势政策课教育,党委常委、各党总支书记都要担任主讲教师讲授《划清四个界限》、《七个怎么看》、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等,使广大师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和当前我国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对师生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不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批判,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因此,我们必须高扬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发挥统领作用,占领思想文化的制高点。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要主动应对和回应,不断探索疏导、预测、评价、传播的引领方式和机制。“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是简单取代多样化社会思潮。是要通过自己的理论及其实践的影响,使主流思想观念在众多的社会思潮中不断壮大实力和声势,不断抵制和削弱错误思潮的影响,在多样化思潮中确立主导地位。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是简单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说明先进思潮之所以先进的根据,分析落后思潮之所以落后的原因,揭露错误思潮之所以错误的本质。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要善于包容,也要善于批评和借鉴。要区分各种思潮内容的优劣、真假、是非、美丑。只有旗帜鲜明地澄清是非,引领才能远行。”[5]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和谐思想文化氛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师生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增强信心,促进高尚的道德品行和良好风气的形成。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各种社会思潮互动新特点,积极探讨教育引导的新方式,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分层次有针对的进行教育引导,加强社会舆论环境建设,为高校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营造良好环境。
3.利用多种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利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的传播和覆盖,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牢牢把握社会思潮的主流方向。在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同时,还要积极创新传播途径,广泛利用网络、手机、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一方面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创先争优的氛围,树立榜样和典型,引导师生增强时代感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等新媒体上的思潮、观点和言论。要特别注重预防由于一般性的社会事件和个体事件利用网络上升成为意识形态的对抗性事件。
4.注重师生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的解决,使他们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高校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师生的能力,积极解决师生最关心的现实民生问题和现实利益问题,注重预防和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学术不端和贪污腐化问题,使师生对学校、社会充满信心,进一步坚定和践行核心价值体系。诚如胡锦涛同志对社会管理的讲话中指出:“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6]高校要主动立足满足师生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师生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如:青年教师的待遇及人文关怀、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就业问题等。使广大师生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