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监狱网址: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44:25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14 更新时间:2011/11/22 11:59:29    热     ★★★
经验和理性告诉我们:人类所有的实践活动都要追求活动的实际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自然也要追求自己活动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不同维度考虑自身的实效问题,诸如,方法艺术和途径技术的选择,甚至于教育者的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实效,但最为根本的则是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实效的工具手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的现实体现,同时,它也是教育对象直接接受、面对和评价的东西。显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追求实效,就必须在如何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下功夫。应该指出,以往的国家文件和教科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定体现为一种内容呈现模式,而笔者以为,社会要求、国家意志、对象需要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的一个思路。
一、还原社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把社会要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对社会要求进行适度凸显。虽然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非没有社会的要求,而是把社会要求和国家意志揉合在一起,没能给社会要求以应有的独立的位置。诸如在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把它规定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公民道德”,[1]即所谓的“三观、三义、三德”是我们普遍认可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其中既有国家意志,又有社会要求,但就是没有对二者进行适度区分。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对社会要求和国家意志进行区分是有原因的。现实中,人们经常把社会要求等同于国家意志,以为二者就是一回事;以为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意志可以代表社会要求。不能否认,我们的国家意志与其他性质国家的国家意志相比,确实能够体现和代表社会要求,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混淆二者的差异,必须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从纵向看,社会要求具有永恒性,它集中表现为社会规范,是一个社会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只要社会运行下去,就有社会要求即社会规范的存在,否则社会就无法持续运行。从横向看,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由于处在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共同的历史大背景,“道德论必然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2]。因此,社会要求具有非意识形态性或全社会性,它代表所有社会成员的意愿而不是一部分人的意愿,诸如,勿偷盗、讲卫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讲究诚信,就属于社会要求的范畴,它适用于所有的社会,因而必须在所有社会得到应有凸显。
同时,社会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立地位也可通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过程获得明晰。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还没有阶级的存在,但社会的运行必然要有社会规范即社会要求,并且要通过现实的有效的条件进行社会要求的认知和接受践履教育(这可以称之为原始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时期,社会要求代表所有社会成员的意愿,执行和维系这些社会要求的是社会中有影响的人物(氏族首领),但这种原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代表什么某人或集团的特殊利益。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和管理者,既行使着阶级的统治权,又行使着社会管理权。前者表现为维护自己统治政权的巩固,后者表现为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因而,统治者在获得阶级统治权的同时,也获得了对社会的管理权。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个统治政权都在行使这两种职能。维护统治是代表自己的阶级基础,维护秩序是代表社会的成员。尽管维护秩序也有助于统治权的巩固,但它更多的则是归属于社会的要求。与此相适应,在对社会实质性治理的同时,为了减少统治和治理的成本,统治者还要通过教育教化的手段去引导人们,让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和统治阶级的意愿,这就是阶级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状态。因此,尽管统治政权在获取政权的过程中施用过暴力或残酷手段,但不能因此消解其管理社会的职能,因为统治国家和管理社会是统一在一起的;尽管社会要求即社会规范的实施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并且社会要求是在统治集团管理下提出的,但这些都不能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社会要求的独立地位。
如前所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意志能够最大限度地代表社会要求,但国家意志终必不是社会要求的全部。基于此,我们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候,必须把社会要求明确地标识出来,让它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标识出一般社会要求,一方面是对社会要求的本质还原,即恢复社会要求的本来面目,体现着实事求是的风范;一方面确立社会要求社会代言人的形象,使社会要求更有亲和力,便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我们有理由相信,让社会要求回归社会的本来面貌,人们会由于认识到它的本质及其与自己的关系,会有助于对它的接受。同时,还原社会要求应有地位也助益于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因为生活逻辑表明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基本的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为起点的,这样还原社会要求在教育内容中的本来面目就有利于更好的对人们开展社会要求教育,以通过适应人们的品德发展规律而取得实效。实际上,长远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盘会逐渐扩张,甚至于在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未来社会,社会要求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
二、明确国家意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必须把贯彻国家意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或灵魂的内容
在经典教科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这种界定突出的主体是社会和社会群体即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而并没有突出统治阶级的意志。虽然其中有“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但属于笼而统之的表述,并没有明确国家意志。一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统治阶级组织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被统治阶级无法在社会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虽在特殊的条件下,夺取政权的阶级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会利用特殊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它的规模和程度会受到限制。统治阶级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自己的意志通过有效形式变成国家意志,进而在实践中张扬贯彻,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应明确国家意志,以把国家意志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或灵魂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动态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存在就是通过有效的社会形式,把统治阶级意志为核心和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彻到社会现实中,让人们接受这些内容并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定应当明确国家意志。然而,经典教科书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3]这里虽然有了“思想政治品德”,可一是没有对思想、政治、品德进行区分,二是以一定社会要求对其给以限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灵魂的内容则是这个社会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志即国家意志。如果试图以社会要求的形式包装国家意志的政治要求,不仅淹没了统治阶级意志的阶级性,而且让人感到的是缺乏自信和真诚,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解中应凸显国家意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地位。
实际上,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中,不能回避教育内容中的国家意志属性,内容数量的多少不是本质区别,而有没有国家意志或能不能明示国家意志则是原则问题。我们即不能把国家意志淹没在社会要求当中,也不能以社会要求替代国家意志。从追求实效的角度看,公开地声明哪些内容是国家意志,哪些内容是社会要求,在客观上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接受社会要求,而不因统治阶级在那里主张,进而也不因统治阶级夺取政权过程的严酷性而据斥社会要求,同时也会有助于人们接受国家意志,因为人本质上是个政治动物。其实,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社会要求地盘扩大的同时,统治阶级意志即国家意志的成分会越来越少,而这些则根源于社会进步过程中国家意志被社会要求所吸收。虽然包装是一种艺术,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技术包装,不能抹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本质属性,即不能回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国家意志属性。只要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存在,只要承认阶级社会的阶级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就必须标识出国家意志的内容。承认和接受这一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体现阶级属性,也能为人们理解和接受,进而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人们所以理解接受这些,是因为人们理解社会现实、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同时也理解内容中国家意志部分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三、嵌入对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必须把教育对象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应涵括教育对象需要,而国家有关文件就有对对象需要的关注。虽在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科书里,并没有关于对象需要是教育内容的规定,然而并不是教科书中没有规定,教育对象的需要就不能成为教育的内容。实际上,在国家的有关文件中有些规定可以理解为就是对对象需要的关注。中共中央的16号文件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4]勿庸置疑,关注学生的问题,就是在关注学生的需要,而关注学生的需要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认真解决问题,而解决学生问题自然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
显而易见,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和实践中,对象需要已经在事实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但并没有明确对象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者说对象需要并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定中有所呈现。“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此,笔者以为,满足对象需要既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要求,那么就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有所呈现。
在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就来自于对对象需要的把握和对需要的满足,即解决实际问题。必须承认,关于解决对象问题的表述,在具体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取向,既可以把解决问题满足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追求实效的一种手段,也可以把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以为,满足对象需要,从根本上说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发展人、依靠人,而关心人和发展人就要不断满足对象的发展性需要。我们强调以人为本,自然要求我们努力满足对象的发展需要,解决对象的问题,促进对象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针对什么,其中的要义之一,就是要针对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只有针对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才能收到实际效果,而解决对象需要和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本质内容。因为,从实效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把对象的需要和问题解决好,这就是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把教育对象需要满足了,问题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层面就有了实际效果。不仅如此,当对象需要满足和问题解决之后,就为对象接受社会要求和国家意志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满足需要和解决问题而产生的亲近感和信任感的间接效果。这些,既可以从理性的推演中得到结论,又可以在经验中获得证明。因此,无论从本真的角度还是从功利实效的角度,把对象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构成部分,都具有其内在的根据。
总而言之,尽管我们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不能仅仅从实效的维度,但实效则是我们考虑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的内容体系建构,要考虑它本质性的规定,从根本上说,只有本质上的东西(真的东西)才会为人们接受,也才能有实效。本质和实效(真理和价值)有机结合是我们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