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县卡特挖掘机维修:【音画朗诵】《雨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5:29:09
《雨巷》——原作:戴望舒;朗诵:濮存晰;























【音画朗诵】《雨巷》戴望舒(背景音乐《此生不再》)朗诵:纪云梅
',1)">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具代表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有较大转变,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戴望舒从古代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1949年1月戴望舒与夫人杨静及子女在离港前合影

朗诵者:纪云梅,女,廿世纪七十年代生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电台编辑兼主持。在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中国经济时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海南日报、四川日报、扬子晚报、新民晚报、华西都市报、杂文报、今晚报、教师报、河南商报、新疆日报、中山日报、成都日报、宁夏日报、齐鲁晚报、贵州都市报、北京广播电视报等报纸,以及海燕、现代家庭、青年博览、雨花、人生与伴侣、百姓生活园、青年文摘、今日文摘、东西南北、涉世之初、分忧、女性天地、特别关注、小小说选刊、视野、知心姐姐、中外读点、中外文摘等杂志发表过文章。
[附] 朗诵:濮存晰     萧演奏:张维良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27f6d0102dt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