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乐平机场最新动态: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路向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21:21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路向问题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杨增岽

 

  [摘  要]在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以及与其它四个二级学科相比所具有的应用性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多学科借鉴性、学科的实践境遇以及学科科学发展迫切要求学科研究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要立足现实、瞄准对象、把握动态、扩充视野,在路向上注重超越单纯的“怎样教育”的问题,积极探索“为什么”、“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推进由主导性“学校型研究”的单向视角向综合性“社会型研究”多维视角的研究转向,不断彰显学科的特色,增强学科的科学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研究  研究路向

 

  伴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调整增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获得了崭新的历史机遇,学科研究日益在哲学社会科学之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当前,学科的深入建设与科学发展问题再次为学界所关注。鉴此,本文认为深入思考学科研究的路向与现存问题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和学科自身发展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应当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深入奠基学科理论基础,广泛探索和扩展学科研究领域,增强学科功能,凸显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成熟的标志之一。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可以深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是客观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所需,是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现时代价值的社会理性诉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这一重要作用落实在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与实践上的体现。这里,之所以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路向问题,主要是基于如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从学科关系上看,将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设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角度来看无疑是最为科学合理的,其初衷和本意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根本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点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然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和基础,明确学科属性、研究对象和学科边界,彰显学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其它四个二级学科的不同点就是学科理论基础的综合性和较强的学科实践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际上所关注的理论范围相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它四个二级学科更为广泛,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如果没有自己的基础理论,没有自己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它作为独立学科就立不住。”[1]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应注重拓展广度和深度,不断反思,适时调整研究取向。

  二是从学科理论的形成上看,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学科的理论基础,还要借鉴吸收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借鉴、包容和整合后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客观上要求学科自身仍需要进一步提炼、融合,而这一过程无疑需要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上深下功夫。这不是通过提出一些新范畴就能够实现的,也绝非创造一些原则、设计种种方法所能够达到的。

  三是从学科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不是自我封闭的学科,而是一个开放的学科。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性要求学科研究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也由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备上,而且应当在解决现实问题、推进学科运用性发展上展示其特有功能,彰显学科优势。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政治教育,而政治教育所不同于一般的学校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的特点就是具有实践上的社会性和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在学校这一特定的场域中实施,而且要面向大众,针对各类人群、不同社会领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要广泛关注社会现实,研究各类对象,把握动态,扩大学科视野。

  四是从学科功能的外显状况上看,学科的现实境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应追求广度和深度。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社会对本学科的评价与认同问题、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等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其有效解决依赖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应超越单纯“怎样教育(How)”的问题,注重探索“为什么(Why)”、“是什么(What)”与“应该是什么(Should)”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一直是教育哲学在不断探索的问题。无论是早期以认识论为基础的教育哲学,还是以政治论为基础的教育哲学都未能对这些问题作出令时代满意的回答。传统以认识论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要回答“是什么(What to be)”的问题,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教育哲学除了回答“是什么”,还对“怎么做(How to be)”也做出了回答。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为什么(Why)”和“应该是什么(Should to be)”的问题关注不够。如果从教育哲学的视野来回顾和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一些视角性问题,不难发现,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一个较为明显、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怎样教(How)”的问题。换言之,就是偏重具体实践原则、方法与途径等操作性层面的研究。对于这样一个特点,一方面,它确实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所应有且必须有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确实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给予关注和解决。但实际上,带有显著的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应当注重由“如何教育”转向对“为什么”、“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研究。而且,如果人们不理解也不清楚“为什么”、“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如何教育”本身也注定是徒劳的。认识不清、理解错误,再完美的理论也会被狭隘化和片面化。许多多年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学者都普遍感觉到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越来越热”了,表现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文章论著越来越多。然而“热”背后也应有冷思考,数量多未必都是真知灼见、华而有实。有学者曾撰文指出,有些研究是“满足于形式思维,为做文章而做文章,隔靴挠痒,不开动脑筋,制造一些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文章;或满足于‘异体思维’,平面文章越来越多,无用文章越来越多、玄学文章越来越多。”[2]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也确实客观存在,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难免于“为他人做嫁衣裳”。有些人以为什么人都可以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甚至凭经验、凭感觉就可以了。而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员却难以跨行去研究其它学科。同时,加之本学科实践领域的人员数量明显多于理论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经验类的研究成果多于理论性研究成果的局面。许多研究过程只凭经验感悟,而不注重学术理性分析,导致了研究成果中不少非学术性、非指导性成果的存在。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科理论根基不牢,学科基础理论难以或无力应对和解释时代发展变迁下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且也会滋生浮躁、不求真知的所谓“学术成果”。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如何实现由“怎样教育”到关注“为什么”、“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转向呢?对此,最根本、最首要的就是要回归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深入探索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端本源、本质、内涵等“元理论”。

  具体来说,一要着眼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外延的考察。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需要做动态的考察。其中,需要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这棵“大树”的“主干”与“枝叶”的关系。“主干”抓牢了,“枝叶”作为本质的必要补充,其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说,尽管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有了“教科书式”的一致认识,但在实践上却不一定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和外延所能涵盖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日益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和特征,最突出的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三种主要实践形态,即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这带来了人们认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旨是出于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抑或两者兼有”等一系列“发问”也随着而来。回答不了或回答不好这些问题就无法在个体价值的多样性追求与社会价值的主导性需要之间寻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要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与个人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进一步阐释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其中,要重点诠释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价值,揭示个人和他人、群体、整个社会的交互关系。要让人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客观需要,也是公民个体成长发展的必然需要。过去我们很少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价值,习惯于从宏观的社会本位角度诠释和论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以不少人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认为“离自己很遥远”。无疑,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这方面的研究应当加强。三要着眼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个体思想状况以及社会思潮、社会意识等方面的研究。要探索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帮助对象创设便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与思想空间。要加强对当代各种社会意识、社会思潮的衍生,变化、发展、疏导规律的研究,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观点、源流和弊病,有效做好应对和疏导工作。

  此外,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探究。任何学科除了有基本原理、实践方法、学科史三个主体外,学科研究方法理论也应当构建起来。目前国内除了武汉大学余仰涛教授《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一书比较具有代表性外,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这方面基本还是空缺。如果没有科学的学科研究方法理论作指导,就难以形成科学的学术成果,提升学术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应走出主流“学校型研究”的研究重心,广泛推进“社会型研究”,扩宽研究视角,避免学科研究视角的单向化与自闭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当寻求更多的社会作为,彰显更多的时代价值和功能,而不可只限于其中某个领域或某一对象。长期以来,我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学科理论的建设,在治党治国、理论创新、咨政育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社会都需要。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往往是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专门人才的培养。通过考察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成果和文献后,不难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本学科研究中占有很大比例。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并不相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也不匹配。

  目前,已经明显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其他教育对象的研究偏少,如关于城市务工人员、流动党员、下岗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就研究得较少,无论是研究论文还是著作文献,都很少取得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样的丰硕成果。这将意味着学科本身功能的社会性和广泛性的渐失,而把学科研究的视角局限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此,有学者曾指出:“由于所有高校都毫无例外地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首先和主要的任务是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服务,但是又不能把这个首先和主要的任务看作是唯一的任务”。[3]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立场,进而使之自觉地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根本任务。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广泛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人民群众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每个人都必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同时,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历史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它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单位和领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在着眼重点的、微观的层面和特定领域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一般的、宏观的领域的研究。目前多数研究者习惯于以学校为圆点,“由内而外、由点构面”来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研究范式。有不少研究围绕讨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法、课堂组织形式、校园文化建构、网络思想教育、校园网络建设等问题。但作为一种惯用的主流研究模式,有时难免会对继续深入研究产生一定阻力,更何况是就问题而论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过于集中的“学校型”研究思路无疑同宣传、教育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广泛性和群众性不相适应,也无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最终,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力,反过来加大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影响,妨碍学生思想认知外化为良好的、合乎社会主义要求的行为。只有首先关注作为人才摇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同时不断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领域,深入思考一些现实问题,积极关注党政军部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城市社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科建设,促进学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社会矛盾的解决是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的,离开了这些问题与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没有存在的可能。事实上,我们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不是多了,恰巧是少了。不少问题单纯依靠行政法律手段是无法彻底解决的,甚至有时更会因为解决问题方式的过于刚性化而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唯权威主义、科技至上主义以及工具理性的思维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往往会由于忽视人的思想、心理、情感等因素而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现实中,有一些问题常常会因为缺乏这方面工作的主体、管理者或组织者而不去挖掘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例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城市化中的农民工、城市下岗人员、党外知识分子、辍学青年等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解决都应当成为学科研究所关注的领域。尽管这些领域由于较强的实践性和特殊性不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心和焦点,但不应该以此为由而不给予足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7-8).

  [2]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与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