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少年行txt:闺怨诗例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7:32:09

初看郑愁予的《错误》其选材并不新鲜,仍没有跳出闺怨诗的题材,传统的古典诗歌中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闺怨诗在中国源远流长,上自《诗经》中的《邶风·谷风》、《卫风·氓》,《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下至清朝的     比较著名的有汉乐府《怨歌行》、《白头吟》、温庭筠的《望江南》:白居易的《长相思》等等。

 

《错误》写了一个女子等待心上人归来的主题。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这个美丽纯洁如莲花般的女子在等待着心上人的到来,意中人的马蹄声渐近,姑娘的心如莲花般绽放。却是人不归,怎的寐。女子的容颜又暗淡憔悴如莲花凋零飘落。寒暑轮回,物换星移,又是一年春好色,面对这片江南美景, “我” 的女子感不到拂面的轻风;三月的柳絮飘飞,只是加深了她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春帷不揭,就像那夕阳落山后的青石街道,在黑暗中寂寞而清冷……这不仅让人想到刘禹锡的一句诗“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时间悄悄的挪移了,只剩下衣带渐宽与容颜憔悴。

 

我们不妨举一首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错误》与古代的闺怨诗在题材上是一致的。但以上只是对《错误》第二段的解读,如果我们纵观这首诗我们就能发现《错误》有两点达到了古代闺怨诗难以企及的高度。一是在痴情女子的忧伤上更进一层抒写了“浪子”的情怀。

 

郑诗都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然而有情人终成眷属,却永远是一句美好的祝词。“我”达达的马蹄声打江南走过——一介过客。留给读者深深的遗憾,

 

”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一种认为“我”是主动者,错误是由“我”一手造成的。笔者以为,这些理解有其可取之处,但存在一些应当纠正、澄错误。

 

 

《错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这是正确的,但既然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那就不应当理解为描写了一个女子如何如何的诗,也就是说,描写的主体应该是男子而不是女子。既然如此,它也就不能说是承受了闺怨诗的传统,因为闺怨诗的抒情主体,无疑应该是女子。李白的《玉阶怨》、朱庆余的《宫中词》、杜荀鹤的《春宫怨》、金昌绪的《春怨》无一不是如此。

 

其实错误所写的是一种浪子情怀。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诗人这番话为我们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诗人郑愁予本身就因《错误》《水手刀》等被称为“浪子诗人”,尽管诗人自己认为“仁侠”要比“浪子”准确,但二者志在天下的情怀是相同的。《错误》就是以 “我”为主体的浪子宣言。“我”为女子爱慕、相思,“我”心里很清楚。他不但知道女子在寂寞中等待,也知道她已经等待了一段绵长的日子,已经等待得生命如同莲花开落般寂寞的消逝,已经等得心如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的小城般绝望,已经等得心如无声无息、春帷不揭的窗扉般空寂。诗一二节用逐层递进的手法,以男子的视角,渲染了女子等待的痛苦。这是在为第三节浪子言志铺张声势。“我”知道这一切,为什么不走进小城,敲开窗扉,与女子相见呢?为什么“我”的到来是个错误?只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郑愁予《情妇》),在《错误》中,“我”更变成了一个不回家的人——一个彻底的浪子。女子的有情,成了男子铁石心肠的陪衬。“我”或许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战士,要投入战斗;或许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要投入工作;或许只是一个志在走四方的仁侠之士、浪子旅人……总之,女子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

 

忠贞的女子爱上了铁石心肠的男子,这是“错误”的根源所在。这到底是由谁造成的?笔者以为应该是双方而非单方的。“我”在女子的生命里出现,是一个错误,反之亦然。这错误是双方的人生目标不同所造成的不可调和的冲突。这种冲突,自古就有,而且将会与人类共存。正因为这样,闺怨诗与浪子诗便成了一对双胞胎。《错误》的继承与创新就在于它是对闺怨诗的回答,这种回答并非儿女情长的相思,而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少有的男子汉的声音:对不起,我有我的选择!

 

错误为何美丽?表层来讲,从女子的视角来看,“达达的马蹄”会敲醒一段沉睡已久的感情故事,因为它触动了女子的心而美丽;而从男子这个视角来看,也自有它的美:“我”明了一切,然而却没有选择相见,这里面也自有一种刻骨铭心的遗憾。深层次来讲,应该是,“我”与女子的相遇,早已注定是一曲千古遗憾的恋歌。但 “我”传达给女子的,并非卿卿我我的“美丽”,而是要用一种男性的理智告诉女子:我们的相遇是一个错误,不管这错误是多么美丽,它终究是一个错误,希望你能忘掉我。

 

总之,笔者以为《错误》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一个浪子的情怀,也是对中国传统闺怨诗的一种现代式的回答:我是一个浪子,在你生命里注定只是一个过客,请你忘掉我……

 

…郑愁予是现代诗中最令人着迷的抒情诗人,二十年来一直是行云流水的象征,纵合古典与现代的美,镕融中国与西方的真,为我们创造出最镇静最永恒的现代诗。

 

有经验的人一定同意,愁予的诗最难英译,例如「错误」里愁予的节奏是很中国的,非英语节奏所能替代。他的诗、他的人是无尽的宝藏,静待大家一同探索、囚泳!

 

 

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上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短短四行绝句,描写一个宫闱女子的生活片断,却传达出了自古以来,闺怨的精神原委。这样的情节故事,换上了江南的背景,正是「错误」诗中那个主述者「我」所臆想的女子的故事。因此古今印证,古典新义,新义古典,正是文化延续的精神所在。事实上,这首诗也可作为古典闺怨新诗时代结束的代表,往后发展出来的「闺怨诗」已属于现代女性面临的新问题

 

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上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短短四行绝句,描写一个宫闱女子的生活片断,却传达出了自古以来,闺怨的精神原委。这样的情节故事,换上了江南的背景,正是「错误」诗中那个主述者「我」所臆想的女子的故事。因此古今印证,古典新义,新义古典,正是文化延续的精神所在。事实上,这首诗也可作为古典闺怨新诗时代结束的代表,往后发展出来的「闺怨诗」已属于现代女性面临的新问题在七、八o年代,这首诗曾造成风靡现象,原因是它浪漫丰美的抒情韵味,以及淡淡的悲剧色彩,再加上和谐的音韵之美,适合吟诵,深受年轻一辈的读者喜爱。这首诗的情节本事极为单纯:一个旅客骑马经过某地,因其浪漫情怀,遂设想城中可能有闺中人在等待归人的来到,等待的心情跌宕起伏,非常戏剧化--从冰冻的寂静,到盼望的喜悦,再由听到马蹄声的惊喜,转为发现错误后的失落。而旅客则抱歉地说明这原是个「美丽的错误」,因为他只是个过客。好的作品不需要多,一篇便足以独步文坛,占尽风情。这不仅让人想起欧阳修的那首《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诗的背景是狼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诗的主人公“你”在江南小城里寂寞地等待着亲人从战场归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两句使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容颜美丽如莲花,随着“我”的来而又去的脚步,这容颜经历了希望和失望,就像莲花绽放又凋零。

 

主人公在寂寞中等待。寂寞是无形的,诗人用“东风不来”“柳絮不飞”“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等意象来指代女主人公寂寞的心情。

 

结尾一段,“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以“美丽”为定语修饰“错误”,具有一种错位的美学意义,使主题更具有表现性,更能感动读者。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使用倒装语句,如“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紧掩”,比起“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这样的表达,显然在意境和语气上都有更加悠长深远的韵味。

 

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解读成情诗,表达闺中怨妇盼望归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