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枪神剧情简介:有效教学(一)-太平洋底-洋底轩-校讯通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2:38:30

第一讲   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节  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学习上。学习有有效性可用三个指标来考量:

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

学习速度:(学习效率):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同样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效果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越高。

学习结果:指经过学习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我们希望每节课,或者每次课之后,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主要表现在:从不知→知、从知之较少→知之较多、从不会→会、从不能→能,等等。这是考察有效性的一个核心指标。(传统的指标主要表现为学业成绩上)。

学习体验:(1)学习中伴随着的状态(过程兴趣)——是生气勃勃、喜气洋洋、其乐融融、愁眉苦脸、冷漠呆滞。(2)结果兴趣—— 随着某个学科学习的进展,或者说你的学科知识获得的越多,那么你对学习的兴趣是不是越来越强,这个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效率: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单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当然没有时间做保证,有效性也无从谈起)。课时 + 课外围绕本课程所花费的时间(预习、完成学案、作业、复习、竞赛)。其它学习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在课外校外自由学习的时间。非学习时间:休闲、玩、劳动、制作、交友等等。

学习结果:传统的学习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而学业成绩考试的题目中有两类题目,(一)知识型题目:靠时间、记忆、机械操练、复制即可获得成绩的题目。(二)能力型题目:靠思考、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自由学习及个性化的知识而等而获得成绩的题目。

现在很多高中生为追求高分已经没法过正常的人生活了。假如,过正常人的生活可以考600分,不过正常人的生活可获得610分、620分、非人生活可获得630分、640分(影响他的健康)。但是获得640所付出的代价太高了。现在整个国家的情况大体如此,有些地方已经有了好转。

学习体验:学习中的感情、感悟、思考。如果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他一定是主动与幸福的,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能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变成习惯、变成生活、变成品质。

所以学习的有效性应从三个指标综合考虑。

 

有效的教学的分析: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落在学生的学习上。

教师的教是促进学的。这种促进又分成两种,一种是直接促进,另一种是间接促进。

“直接促进”是指教师教现成的知识,就是教师授完课后,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深、更容易,如果没有教师的教学生可能学得很慢、学得很潜、理解不到位。

“间接促进”是指教师教的不是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老师的教,学生从中慢慢悟出学习的道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慢慢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状态。

直接的促进短效。间接的促进长效,它有后劲。教有直接促进和间接促进,这种都是有效的教。

 

无效的教学分析:无效的教是阻碍学生学习的。

无效的教也分为两种,一种显性阻碍,一种是隐性阻碍。

“显性阻碍”,有的教师讲课条理不清楚,课堂毫无情趣、死气沉沉,这种教就是很直接地阻碍学生学——学生越学越没劲。

“隐性阻碍”,教师讲的都是学生懂的东西,或者说都是学生看书都能看懂的东西,这个教也是阻碍学的,它阻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

有效教学意味着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这是新课程对教的有效性的定位。

一、发展的内涵

课堂上三维目标的融合,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这是新课程对教的有效性的定位。

二、发展的层次(人的发展水平有两层次:现在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

    现在发展水平:学生可独立完成自己的功课、自己的学习任务。授课提出的问题或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就能解决,这问题就在现在发展区;

    最近发展水平:学生刚刚接触这个问题,不能够独立解决,他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合作中、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个问题就在最近发展区。(通常所说的“跳一跳,摘桃子”)。

我们的教学就要立足于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展开,这样的教学才会促进发展。我们的教师要瞄准、针对学人发展区,通过教学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的转化为现在发展区,也就是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把不能的转化为能的。这种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就非常有成效,如果自己的教学老是停留在现有发展区里面,学生虽然获得知识,但是他的智慧不会有发展。(教学内容的把握与教学设计的进行,有理论指导作用)。

三、发展的机制

    学生发展按其内在的机制看有两种:一种叫预设性的发展,一种叫生成性的发展。

    预设性发展与生成性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可以预计得到的,并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学习完以后就掌握了,也就是说掌握与不掌握是可以预设的。但是也有很多发展是不可预料的,因此,学生是活的,生命与思维是流动的,有的发展无法预设,还有其它方面的发展。

    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关注预设性发展(可能是低效的,机械的、沉闷的),还要关注生成性的发展。

四、发展的时间

教学不能短视,要确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教学生3年,要为学生的30年的发展负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这三年的发展若看成是眼前发展的话,后30年的发展可认为是长远发展。(教师的备课要有整体性,某一节的授课内容要为以后某节学习打下基础,备课要有纵深(深度),我们的备要有全年性、单元性、章节性、课时性)。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在很长时间后仍有作用。

五、发展的主体(发展的落脚点)

    主要是学生,同时还有教师。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是教师自我提升、专业成长的过程,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学相长”)。教师不断从教学当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这是教学内在吸引力。

有效教学: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第二节  新课程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受教育部委托的素质教育专家调研组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课程改革使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本质的、积极的变化。

新课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变了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学生在课堂上爱发言了不时蹦发出精彩的语言、展现出精妙的思路、流露出欣喜的眼神、散布着美丽的笑容。

综合素质提高了。课改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

二、教师变了

教师的观念变了。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解释者,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学不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变了。新课程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进教学研究“共生互补”。坚持写教学反思或随笔,教师之间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让身边发生的、与教师密切相关的问题得到解决,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教学变了

课堂教学目标变了。

新课堂十分注重三维目标的融合。突出表现在:(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用教师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

课堂教学活起来了。

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传统课堂中的气氛沉闷、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流、思维呆滞的现象,只能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第三节  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

无效和低效的一些主要表现:

一、三维目标的割裂

   教学中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

比如:(1)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但是知识技能是基本的载体,离开了学科知识,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过程与方法就没有价值了

(2)出现了“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是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升华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是游离于教材之外,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这肯定是没有多少教学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弥漫、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而不是孤立的一个环节或一个阶段。

   (3)只关注知识的授受、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的泛化

    学科味不浓。学生连教材都没有搞清楚,教师却盲目的找其它材料进行补充、拓展延伸,甚至和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关联,而把材料抛在了一边。各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教学应通过挖掘学科自身的特点、价值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过多的联系生活实际、牵强的联系,还有过多的情境创设,花架子搞得过多,实质的内容却很少,造成低效或无效。

三、教学活动的外化

有的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主动性,但是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形式化倾向。或者表面上看很热闹,实质上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主变成自流,没有目的性的自主。

缺乏教师引导的自主,是一种肤浅的自主,甚至是一种虚假的自主。(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导致学生自主的目的不明确,自主学习动力不足而效率低下,或浪费课堂珍贵的时间。学生只有快乐,却没有收获。)(台湾有专家批评这种自由的课堂说“快乐学习,安乐死”。)

    第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合作学习的灵魂是大家通过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彼此的思考和彼此的智慧。(例如:几个学生坐在一起唧唧喳喳说几句然后就结束了。或者由于教师叫停绝大部分小组因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

第三、探究有形无实。

表面上有探究程序、形式,但是却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质疑,缺乏深度思考,这就是探究有形无实。

这些称为教学活动的外化。课堂有温度而没有深度,课堂让人感觉到热闹、喧哗,但很少让人怦然心动,这就是课堂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说到底就是没有深度,流于形式化,外在化。

第四、教学层次低下。

   高中实施新课程以后,课程容量、教学内容容量变大了,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老路,以讲解为中心,教学时间肯定不够用。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思考、练习能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就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引导、点拨、讲解、帮助的地方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预设跟生成的冲突。

    预设(教学设计、教案)的东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生成(设计难度太大、设计引导不合理、学生能力与预设相差太远、时间给予不合理、学生状态不行等等)。或生成太泛、无边无际、没有中心,没有关键,这都不是我们要提倡的有效教学。

 

    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这些低效和无效的现象?

    第一、针对三维目标的割裂或模糊,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弄明白本节课要达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是什么。(结合课标与教材)琢磨清楚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技能,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或者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目标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目标定位清晰,保证课堂教学方向,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提出。

    第二、注重学科特色。根据学科特点,结合课程资源,确定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中心、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不能泛化,要帮助学生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经过本节课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维和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强调深度,不是外在的形式。

    第四、提高教学的层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针对学生不懂的来教学,即针对最近发展区,这种教学就是高水平的。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发展、带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

    第五、预设与生成要统一。纯粹的预设,或者绝对的生成都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都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预设的内容,没有被学生体验到、感悟到、领悟到、思考到;没有被学会、掌握;仍不会学习,知识依然是老师讲解、仍是被动的学习,被迫掌握)。

 

第四节  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我们对高效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其追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教材也变得活起来,让整个教学活动、教学程序开放起来。

二、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

每节课都要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不断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高境界。

从教的角度学生角度来考察自己的课堂是否是高效课堂。

1、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情绪饱满,就会认真地投入学习,他的学习过程是非常愉悦的、非常开心的。萎靡不振、愁眉苦脸肯定不是优质学习了,甚至连有效都谈不上。所以老师要掌握调动学生学习基本的技能。(见下述)

2、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

(一)全程参与,学生自始自终都参与教学过程;(二)每个学生都参与;(三)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心理参与,身体参与,整个人融入到课堂中。(四)不仅参与学还要参与教。整个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看法,对老师也是一种启发。

3、合作状态 

新课程强调互动、合作和交往。(一)、倾听。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学会倾听(学生倾听学习惯要培养)。(二)、发表。听完别人的想法、意见后,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发表出来,大家都不说,就无法交流与合作。(三)、互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帮助、互相欣赏、赞美。

4、思维状态。

学生的思维是否有深度,回答问题是否击中要害;是否有广度,有不同的见解;是否有创造性及个性化的见解。

5、生成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提升,不仅认知的、思维的,而且情感的、个性的有所进步、提升。

从教的角度:

1、有思想。高效的课堂的关键就是教师有思想,对教学工作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我要让学生达到什么目标,我根据的分析理解怎么来教,选择什么样的方法。

2、有智慧。智慧高于技巧,有智慧的老师在课堂上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从而真正亲切自然、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序渐进、触类旁通、使课堂达到以灵性启迪学生悟性的最高境界。

3、有激情。教师的激性可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

4、有个性(或风格)。经过自己的实践、反思、提炼、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风格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5、有文化。有文化品位的教学,就是高层次、高境界的教学。用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学习。

      听得懂——学会——说明白——讲出来——讲透彻——讲新颖——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