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贵祥弹道无痕下载:坚决打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2:07:34
坚决打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 2012-02-17 16:54:03 http://www.gmw.cn 来源:《辽宁日报》  0发送给好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的进步,更集中体现为创造实物的能力,只有扎扎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才有实力、才有后劲。当前,辽宁发展实体经济,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好“三个并重、三个并行”。

    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内资外资并重。当前,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新形势下,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将更趋深化,而我国东部、南部发达地区民间资本充裕,吸引内资空间广阔、大有可为。这就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 “南资北上”的战略机遇,坚持把扩大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有机结合,把引进内资摆在与引进外资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泛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投资的质量、效益和水平,努力创造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民资国资并重。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在辽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随着辽宁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间资本也已成为扩大有效投资、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带动力和开拓市场能力强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国有资本投资,推进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改革重组,提高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在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和一般竞争性领域等方面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决策机制灵活、应对风险挑战能力强的优势,加快推动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努力形成大国企大民企转型升级、竞相发展、互促共赢的发展格局。

    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优势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不断升级产业和优化结构是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产业内部通过技术创新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是升级和调整,用新产业代替旧产业也是升级和调整。城乡区域优势各不相同,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是辽宁经济的突出特征,决定了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将长期并存,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长期并存。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通过创新优化存量,进一步提高产业丰厚度,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率先突破,重点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并尽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走出一条富有辽宁特色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之路。

    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并行。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和加速器。当前,辽宁的经济社会已经总体进入到工业化的中后期,由此带动的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化为动力,立足战略层面统筹城乡的空间布局,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把城市发展和城镇发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把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的产业集群发展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城市产业向高附加值、高端化延伸,把劳动密集型的一般生产加工性产业链条转移到城乡接合部和城镇发展,走城市与城镇利益整合、良性互动的城镇化建设新路子。

    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二产业三产业并行。辽宁作为工业大省,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推动二产业三产业协调发展,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然选择。辽宁要加快发展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就要大力发展与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等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销售、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业与现代工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推动辽宁经济从以生产加工为特征的低端发展模式,向以研发、品牌经营为特征的高端发展模式转变,走上二产三产“双轮驱动”的发展道路。

    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轻工业重工业并行。轻工业作为消费品工业的主体,承担着繁荣市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吸纳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目前,辽宁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重还不够协调,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着眼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业布局,充分利用辽宁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等重化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加快推动轻工业重点装备自主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和生产原料本地化,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丰厚度和产品附加值,推动辽宁轻重工业并举并重、优势互补。

    发展实体经济,归根结底就是要加快项目建设。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出。当前,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必须以项目为龙头,加大“外引内培”力度,努力做到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同时,要以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益为重点,扎实推进项目的“兑现工程”,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率、竣工率,千方百计变“纸上项目”为“落地项目”、“围墙项目”为“建设项目”、“空巢项目”为“达产项目”,以项目大建设推动实体经济大发展。

[责任编辑:张丽娜]

相关报道:

·信托业服务实体经济须“内外兼修”
·王兆国: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实体经济
·郭树清:改善资本市场结构 促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重视推动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