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十个男人七个傻:中国古代服饰的变化 0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8:11:10
清代服饰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此类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本图为戴暖帽的官吏。
下载 (25.88 KB)
2008-4-13 13:57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戴凉帽的官吏。
下载 (22.71 KB)
2008-4-13 13:57
    清代皇帝服饰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本图为朝服展示图。 下载 (44.3 KB)
2008-4-13 13:57
    清代皇帝服饰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本图为戴夏朝冠、穿夏朝服的皇帝。 下载 (30.52 KB)
2008-4-13 13:57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便帽,也称“小帽子”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俗称瓜皮帽。创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取其六合一统之意。这种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平顶大多为硬胎,内衬棉花;尖顶大多为软胎,取其便利。此图为戴小帽的男子。 下载 (19.25 KB)
2008-4-13 13:57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土为戴暖帽、穿马褂、行袍的男子。
下载 (15.67 KB)
2008-4-13 13:57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其中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样式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一般穿在里面,样式也比较窄小。清末时,有把马甲穿在外面的。还有一种多钮扣的马甲,称“巴图鲁看坎肩”(巴图鲁是满语,是“勇士”之意)。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称“军机坎”。以后,一般官员也多穿着,成为一种半礼服。本图为即一字襟马甲。 下载 (13.82 KB)
2008-4-13 13:57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春秋季节,用浅湖色缎,冬季用绒或皮,这种领子,又称“领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称“牛舌头”。质料用布或绸缎,前为对襟,用钮扣系之,束在腰间。还有一种披肩。形似菱角,上面绣以纹样,多用于官员朝服。本土为领衣实物。 下载 (17.87 KB)
2008-4-13 13:57
    清代服饰清代妇女发饰,分为满汉二式。初期还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后在相互影响之下,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各地风俗也不一样。清朝中叶,汉族妇女模仿满族宫女发饰,发饰品种繁多,各个时期流行的发式也各不相同。汉族妇女服饰,初期仍如明末之旧。经过不断的演变,终于形成一代特色。凡后妃命妇,用凤冠、霞帔。普通妇女除婚嫁及入殓时“借穿”一下这种服饰外,其它场合以披风、袄裙作为礼服。袍衫(旗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装束,也深受汉族妇女的喜爱,不过满族的女装没有汉族的宽大。满族女装一般为窄而瘦长,多在外面加坎肩。此图为梳旗髻、穿旗袍及梳平髻、穿袄裙的妇女。 下载 (25.05 KB)
2008-4-13 13:57
    清代服饰清代妇女发饰,分为满汉二式。初期还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后在相互影响之下,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各地风俗也不一样。汉族妇女的发式,在清代中叶模仿满族宫女发式,以高髻为尚。以后还流行过平髻、圆髻、如意髻等样式。清末,崇尚梳辫,初在少女中流行,以后逐渐普及。满族妇女发式,大多以为钿子为饰。钿子以铁丝为骨,也有用藤丝的,外面裱以黑纱,上面饰有翠翟。普通满族妇女,多为“叉子头”式,也称“两把头”、“把儿头”的。后来,受汉族影响,一般都将发髻梳成扁平的形状,俗称“一字头”。到了清末,这种发髻越来越高,逐渐变成“牌楼式”的固定装饰,只需套在头上,再加一点花朵即可,名为“大拉翅”。汉族妇女服饰,初期仍如明末之旧。经过不断的演变,终于形成一代特色。凡后妃命妇,用凤冠、霞帔。普通妇女除婚嫁及入殓时“借穿”一下这种服饰外,其它场合以披风、袄裙作为礼服。而满族妇女的主要装束为袍衫(旗袍),不过满族女装一般为窄而瘦长,多在外面加坎肩。本图为梳旗髻、穿旗装及琵琶襟坎肩的满族妇女。 下载 (23.95 KB)
2008-4-13 13:57
    清代皇帝服饰 清代男子鞋履,便服以鞋为主,公服才穿靴。靴子的材料多为黑缎,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本图为清代康熙绣钩藤缉米珠朝靴。
下载 (27.09 KB)
2008-4-13 13:57
    清代皇后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本图为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皇后(《清代皇后像》)。 下载 (49.67 KB)
2008-4-13 13:57
    清代后妃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本图为清代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头戴冬朝冠,外穿冬朝褂,内穿冬朝袍,周饰貂皮边。 下载 (41.58 KB)
2008-4-13 13:57
    清代妇女服饰清代吉服褂样式与龙褂相同,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口平直的长袍。根据人物的身份的不同,所绣图案不同。如镇国公夫人、民公夫人、辅国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的吉服褂,均绣花卉八团,为石青色。本图为清代孔子67代衍圣公夫人张氏画像,穿八团花卉吉服褂。 下载 (34.42 KB)
2008-4-13 13:57
    清代后妃服饰清代龙褂,样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端平直的长袍。龙褂只能为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皇后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均为石青色:第一种饰五爪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两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纹,袖端各两条行龙及水浪纹。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端不施纹样。第三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加水浪江涯、寿山、立水纹。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龙褂与此相同。嫔所穿龙褂,两肩前后正龙各一条,襟变四龙。此图为清代光绪皇后石青缎地五彩绣缉米珠云龙八团,有水龙褂,即为第一种。
下载 (35.86 KB)
2008-4-13 13:57
    清代后妃服饰清代乾隆皇后朝褂,样式为对襟、圆领、无袖、开气,通身绣金立龙纹,但纹样有几种不同样式,本图朝褂纹样为自上而下分四层以金锦沿边分隔,上层两肩前后各绣立龙一条,2层、3层、4层前后各绣立龙10条、12条、16条,总计78条,上层有珊瑚扣5粒。朝褂领后均垂有明黄色绦,绦上缀有珠宝。朝褂穿在朝袍外面。此图为清乾隆皇后朝褂。 下载 (46.5 KB)
2008-4-13 13:57  继续清代 清代后妃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本图为清代乾隆皇后所穿的明黄缎绣五彩云金龙朝袍。 下载 (38.66 KB)
2008-4-13 14:15
    清代后妃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本图为清末宣统淑妃文秀大婚用金黄地绸绣朝袍。 下载 (44.89 KB)
2008-4-13 14:15 下载 (40.3 KB)
2008-4-13 14:15
   清代宫廷服饰清代龙褂,样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端平直的长袍。龙褂只能为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皇后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均为石青色:第一种饰五爪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两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纹,袖端各两条行龙及水浪纹。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端不施纹样。第三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加水浪江涯、寿山、立水纹。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龙褂与此相同。嫔所穿龙褂,两肩前后正龙各一条,襟变四龙。此图为清代乾隆石青缎绣五彩金龙有水八团纹龙褂,为第一类。 下载 (36.51 KB)
2008-4-13 14:15
    清代皇后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传世实物) 下载 (23.91 KB)
2008-4-13 14:15
     清代宫廷服饰 清代吉服褂,样式与龙褂相同,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袖口平直的长袍。根据人物的身份的不同,所绣图案不同。如镇国公夫人、民公夫人、辅国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的吉服褂,均绣花卉八团,为石青色。此图为清代乾隆石青缎地彩绣八团花卉纹吉服褂。 下载 (31.25 KB)
2008-4-13 14:15
       清代服饰清代女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气、袖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的明黄色的长袍。领与接袖、中接袖、袖端为石青色。纹样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饰金龙九条,间以五色云纹及福、寿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托前后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条,袖相接处饰行龙各二条。绵、夹、裘根据季节而定。皇贵妃龙袍与此相同为黄色,贵妃及妃龙袍用金黄色,嫔龙袍为香色。第二类为织绣五爪金拢八团,两肩、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条。襟饰行龙四条。下幅饰八宝立水,其它与第一类龙袍相同。第三类为下幅无纹样,其它与第二类龙袍相同。本图为内蒙古荣宪公主墓出土清代荣宪公主黄缎穿珠绣八团龙有水女袍。 下载 (42.42 KB)
2008-4-13 14:15       清代宫廷服饰清代女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气、袖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的明黄色的长袍。领与接袖、中接袖、袖端为石青色。纹样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饰金龙九条,间以五色云纹及福、寿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托前后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条,袖相接处饰行龙各二条。绵、夹、裘根据季节而定。皇贵妃龙袍与此相同为黄色,贵妃及妃龙袍用金黄色,嫔龙袍为香色。第二类为织绣五爪金拢八团,两肩、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条。襟饰行龙四条。下幅饰八宝立水,其它与第一类龙袍相同。第三类为下幅无纹样,其它与第二类龙袍相同。本图为内蒙古荣宪公主墓出土清代荣宪公主黄缎穿珠绣八团龙有水女袍。本图为清代乾隆二世皇后缂丝龙袍。 下载 (45.46 KB)
2008-4-13 14:15        清代皇后服饰清代乾隆皇后朝褂,样式为对襟、圆领、无袖、开气,通身绣金立龙纹,但纹样有几种不同样式,本图朝褂纹样为前后身各绣大立龙各两条想向戏珠。下幅为八宝寿山江涯立水、立龙之间彩云相间。朝褂领后均垂有明黄色绦,绦上缀有珠宝。朝褂穿在朝袍外面。此图为清雍正石青缎地五彩云水金龙朝褂。                                                  下载 (30.08 KB)
2008-4-13 14:15
    清代皇后服饰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菊花及蝴蝶。整件服装为湖蓝色缎地,衣身绣各种姿态的蝴蝶,蝴蝶中间,穿插数朵菊花。袖口及衣襟也以菊花及蝴蝶为缘饰。此服为后妃所穿着。本图为皇后所穿的百蝶袍展示图。 下载 (30.5 KB)
2008-4-13 14:15
    清代皇后服饰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此图为皇后所穿的凤袍展示图。 下载 (45.66 KB)
2008-4-13 14:15
    清代皇后服饰妇女的缠足之风,到了清代尤为盛行。汉族妇女以穿弓鞋为多。满族妇女不缠足,大多穿旗装穿木低的丝鞋,时称“高底鞋”。由于形似花盆,也有称为“盆底鞋”。有的像马蹄,称“马蹄底鞋”。鞋跟都用白细布裱蒙,鞋面用刺绣、穿珠等工艺,慈善太后穿的高底鞋,把鞋头做成一个凤头形,嘴衔珠穗,称为“凤头鞋”。此图为满族妇女所穿的高底旗鞋。 下载 (15.37 KB)
2008-4-13 14:15
    清代官吏朝服清代朝服清代服饰有衮服、朝服、龙袍、蟒袍、补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朝服分冬、夏二种,其形制为上衣连下裳的形式。皇帝的冬夏二式,都用明黄色。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亲王、郡王则用蓝色及石青色,此下官吏不能用黄色,都用蓝色及石青色或其它颜色,当然十二章纹样也不能用。本图为官吏穿的绣蟒朝服展示图。(传世实物)
下载 (29.7 KB)
2008-4-13 14:15
    清代官吏朝服清代朝服清代服饰有衮服、朝服、龙袍、蟒袍、补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朝服分冬、夏二种,其形制为上衣连下裳的形式。皇帝的冬夏二式,都用明黄色。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亲王、郡王则用蓝色及石青色,此下官吏不能用黄色,都用蓝色及石青色或其它颜色,当然十二章纹样也不能用。本图为官吏穿的素地片金缘朝服及披领展示图。(传世实物) 下载 (33.93 KB)
2008-4-13 14:15
    清代补服、补子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圆形补子有以下几种:皇子,龙褂为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团,间以五彩云纹。亲王,绣五爪龙四团,前后为正龙,两肩为行龙。郡王,绣有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贝勒,绣四爪正蟒二团(前后各一)。贝子,绣五爪行蟒二团,(前后各一)。本图绣有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为郡王所穿团龙补服。(传世实物) 下载 (48.69 KB)
2008-4-13 14:15
下载 (46.75 KB)
2008-4-13 14:15
武一品官补子(麒麟纹样)。 下载 (46.19 KB)
2008-4-13 14:15
本图为武三品补子(豹)。 下载 (46.97 KB)
2008-4-13 14:15
本图为武六品补子(彪)。 下载 (40.87 KB)
2008-4-13 14:15
本图为文官补服。 下载 (36.4 KB)
2008-4-13 14:15
本图为文一品官补子(仙鹤)。 下载 (37.53 KB)
2008-4-13 14:15
图为文二品官补子(锦鸡)。 下载 (39.27 KB)
2008-4-13 14:15
图为文三品官补子(孔雀)。 下载 (37.58 KB)
2008-4-13 14:15
文四品官补子(云雁)。 下载 (45.17 KB)
2008-4-13 14:15
文五品官补子(白鹇)。 下载 (38.32 KB)
2008-4-13 14:15
图为文六品官补子(鹭鸶)。 下载 (45.17 KB)
2008-4-13 14:15
图为文八品官补子(鹌鹑)。 下载 (43.27 KB)
2008-4-13 14:15
图为文七品官补子。 下载 (45.38 KB)
2008-4-13 14:15
图为文九品官补子(练雀)。 下载 (38.71 KB)
2008-4-13 14:15 继续是清代 清代补服、补子顶子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本图为吉服冠的顶,左为三品官用,右为一品官用。 下载 (17.62 KB)
2008-4-13 14:29
   清代补服、补子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此类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本图为暖帽实物。 下载 (16.16 KB)
2008-4-13 14:29
   清代补服、补子朝珠是挂在颈项间垂于胸前,由一百零八颗圆珠串成,无疑是源于佛教的数珠,也是随品级而挂用,质料也各不相同,朝珠用细条贯串,有后引垂于背后。朝珠上还附有三串小珠,其中二小串是男在左面,女在右面,一小串则女在左面,男在右面。本土为朝珠展示图(传世实物)。 下载 (15.3 KB)
2008-4-13 14:29
    清代蟒袍蟒袍是文武官员最常用的礼服,因袍上绣有蟒文而得名。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及《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其实不尽然。因为人们在各个时期对蟒和龙的概念并不是固定的。龙不完全是五爪,蟒也不完全是四爪。到了清代,尽管在名称上将龙、蟒划分得十分清楚,但在图像的反映上往往是一致的。地位高的官吏照样可穿“五爪之蟒”,而一些贵戚的到特赏也可穿着“四爪之龙”。至于,何时为龙,何时为蟒。主要在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比较严格,龙被视为帝王的化身,除帝后及贵戚外,其他人不得“僭用”,所以同样是一件五爪龙纹袍服,用于皇帝的可称为龙袍,而用于普通官吏时,只能叫蟒袍。在颜色上,只有皇族可用明黄、金黄及杏黄。普通人一般为蓝色及石青色。本图为蟒袍展示图。 下载 (42.55 KB)
2008-4-13 14:29
    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图为琵琶襟马褂。 下载 (37.23 KB)
2008-4-13 14:29
   清代马褂、凉帽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图为凉帽实物。 下载 (17.65 KB)
2008-4-13 14:29
  清代命妇礼服霞帔是宋代以来妇女的命服,随品级的高低而不同。《格致镜原》引《名义考》中称:“今命妇衣外以织文一幅,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间,谓之霞帔。”明代霞帔就是这种形式。清代命妇礼服,承袭明朝制度,以凤冠、霞帔为之。清代霞帔演变为阔如背心,霞帔下施彩色旒苏,是诰命夫人专用的服饰。中间缀以补子,补子所绣样案图纹,一般都根据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而定,唯独武官的母、妻不用兽纹而用鸟纹。本图为霞帔展示图 下载 (46.01 KB)
2008-4-13 14:29
    清代命妇礼服云肩为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五代时已有,为四合如意形。明代的妇女作为礼服上的装饰。清代妇女在婚礼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妇女梳低垂的发髻,恐怕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贵族妇女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的剪裁为莲花形,或结线为缨珞形,周围垂有排须。慈禧所用的云肩,有的是又大又圆的珍珠缉成的,一件云肩用3500颗珍珠穿织而成。本图为晚清云肩实物。 下载 (38.08 KB)
2008-4-13 14:29
   清代命妇礼服清代凡后妃命妇,都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霞帔是宋代以来妇女的命服,随品级的高低而不同。《格致镜原》引《名义考》中称:“今命妇衣外以织文一幅,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间,谓之霞帔。”明代霞帔就是这种形式。清代命妇礼服,承袭明朝制度,以凤冠、霞帔为之。清代霞帔演变为阔如背心,霞帔下施彩色旒苏,是诰命夫人专用的服饰。中间缀以补子,补子所绣样案图纹,一般都根据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而定,唯独武官的母、妻不用兽纹而用鸟纹。另外,普通妇女在婚嫁及入殓时,可以“借穿”凤冠、霞帔。此图为凤冠实物。 下载 (31.48 KB)
2008-4-13 14:29
       清代满族妇女服饰马甲,或叫“背心”、“坎肩”或“半臂”。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旗装长袍外面常加罩一件马甲,这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装束。这种马甲与男式马甲一样,也有大襟、一字襟、对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长度多到腰际,并缀有花边。本图为琵琶襟马甲(传世实物)。                    下载 (26.87 KB)
2008-4-13 14:29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清代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长袄的特点是在领低及袖口镶有宽花边为装饰,并且不同时期袖子流行的宽窄也不一样,时而流行宽,时而流行窄。本图为低领镶阔边的长袄及低领镶边的长袄。 下载 (38.61 KB)
2008-4-13 14:29       清代满族妇女服饰马甲,或叫“背心”、“坎肩”或“半臂”。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旗装长袍外面常加罩一件马甲,这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装束。这种马甲与男式马甲一样,也有大襟、一字襟、对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长度多到腰际,并缀有花边。本图为一字襟马甲(传世实物)。 下载 (20.46 KB)
2008-4-13 14:29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清代妇女服饰中,裙子除朝裙外,一般妇女的裙子没有什么规定。清初崇尚“百裥裙”。在康熙、乾隆年间又流行“凤尾裙”。到咸丰、同治年间又出现一种叫“鱼鳞百裥裙”。到中期以后,有用西洋印花布为裙,此外还有“凤凰裙”、“百蝶裙”等。在汉族妇女中,红裙仍为喜庆时所穿着。婚嫁、节日庆典都可穿用。本图为红裙实物展示图。 下载 (42.41 KB)
2008-4-13 14:29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清代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边缘都装饰有花边。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裤子的样式也有变化,初为大裤管,后逐渐改为小裤管,裤口镶有花边。从光绪年间起,由于裤子的流行,妇女穿裙的逐渐少见。本图为绣金银花纹长裤。 下载 (22.07 KB)
2008-4-13 14:29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清代汉族妇女服饰,在“男从女不从”(即对汉族男子严格要求遵从汉族服制,而妇女则放宽)的规范下,变化较男服为少。后妃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普通妇女则穿披风、袄裙。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裙子的样式,初期尚保存着明代习俗,有凤尾裙及月华裙等。清末,在普通妇女中间,还流行穿裤。 下载 (44.47 KB)
2008-4-13 14:29       清代斗蓬清代斗蓬,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有长短两式,领有抽口领、高领和低领三种,又名“一口钟”,满语叫“呼呼吧”,也叫大衣,是从蓑衣演变而来的一种服饰,明清时期,冬季外出,不论男女官庶,都喜欢披裹,但有个规矩,即不能穿着斗蓬行礼。本图为缎地盘金龙斗蓬(实物)及穿斗蓬的妇女。 下载 (38.13 KB)
2008-4-13 14:29       清代宫廷妇女服饰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此图为晚清葡萄紫纳绣折枝栀子,金团寿纹加镶滚氅衣,袖口内缀接袖头。 下载 (31.29 KB)
2008-4-13 14:29       清代挂件清代的佩饰种类及样式都很多,形状小巧,材质多样,有翠玉、青金石、金嵌绿松石、檀香木、金铂、金星石珐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刺绣小品,其中有香囊、香袋、扇套、眼镜盒、表带、火镰袋、斋戒牌等。这些都是清代佩挂在腰间的佩饰,无论男女都作为随身携带的赏玩之物,晚清尤为盛。此图为荷包与搭链(实物)。 下载 (28.83 KB)
2008-4-13 14:29       清代服饰清代的佩饰种类及样式都很多,形状小巧,材质多样,有翠玉、青金石、金嵌绿松石、檀香木、金铂、金星石珐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刺绣小品,其中有香囊、香袋、扇套、眼镜盒、表带、火镰袋、斋戒牌等。这些都是清代佩挂在腰间的佩饰,无论男女都作为随身携带的赏玩之物,晚清尤为盛。此图为清代香囊(实物)。 下载 (19.27 KB)
2008-4-13 14:29 下载 (18 KB)
2008-4-13 14:29      清代服饰贵族女子留长指甲,以凤仙花或指甲花染指甲的风气由来已久。清代用金银做成指甲套,纹饰极为精美华丽,种类丰富。本图为清代的指甲套(也称“护指),从左至右依此为清代玳瑁嵌珠宝翠玉葵花指甲套、金护甲、清代玳瑁嵌珠宝花蝶指甲套、清代玳瑁嵌米珠团寿指甲套。(实物) 下载 (40.33 KB)
2008-4-13 14:29                     
    清代戏服清代的戏衣一般都用明代传统形式,故宫保存的戏衣中,很多做工讲究,纹样精美,如以明代的乌纱帽作为官帽、补报作为官衣等,并掺入了一部分时式服装,如箭衣、马褂、坎肩、及短袄等。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戏装的款式,大约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之多,各地区、各剧种、各时期及各戏班还有差异。但总的看来,以蟒、帔、靠、褶、官衣等几种最为常用。此图为清康熙戏衣刺绣女帔,样式为对襟,两侧开气,衣长及膝(实物)。 下载 (27.32 KB)
2008-4-13 14:29

继续清代 加上太平天国

现在知道发帖的人有多么辛苦了。。。。。

   清代铠甲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此图为清代黄缎铜钉铜叶甲,但没有护心镜。 下载 (38.8 KB)
2008-4-13 14:38
    清代铠甲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此图为清代乾隆皇帝御用蓝缎铜钉铁叶甲。 下载 (37.82 KB)
2008-4-13 14:38

     清代铠甲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本图为清代丁汝昌将军所穿铠甲。

                                                 下载 (48.21 KB)
2008-4-13 14:38 下载 (39.41 KB)
2008-4-13 14:38
     清代织物 清朝前期主要有绫、锦、绸、罗、绢、葛、刻丝、衲纱等。其中锦有毛锦;绸有茧绸;缎有花缎、闪缎、倭缎等,不同面料质感有所不同,并且花色也很多种类,纹样也有很多不同的讲究与寓意。

  清代服饰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制成。此服供大阅兵时穿用,平时收藏起来。清代除满八旗外,在蒙古设蒙古八旗,在汉族设汉八旗,参加大阅兵的实为二十四旗。本图为满清八旗服色,从左至右为:正黄旗、正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正红旗镶蓝旗。 下载 (25.56 KB)
2008-4-13 14:38

     清代太平天国服饰道光年间,国力渐衰,帝国主义趁机侵入,社会生产严重停滞。清朝政府闭关自守,腐朽没洛,激起人民反抗。1851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鄙视清朝衣冠,剪去辫子,留满额发。他们宁愿穿着戏班的服装出外行军打仗,而将清朝官服“随处抛弃”、“往来践踏”。他们对服装的选择非常慎重,并严明纪律,如纱帽雉翎一概不用“,”不准用马蹄袖“等等。太平天国是中国唯一具备服饰制度的农民政权。在服饰上,既继承了传统遗制,又有所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衣冠服饰制度。太平天国将领的冠帽有角帽、风帽、凉帽及帽额等制。角帽即为朝帽上饰龙凤图纹。此图为忠王所戴的朝帽图。

                                                 下载 (22.79 KB)
2008-4-13 14:38
    清代太平天国服饰太平天国是中国唯一具备服饰制度的农民政权。在服饰上,既继承了传统遗制,又有所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衣冠服饰制度。太平天国将领的冠帽有角帽、风帽、凉帽及帽额等制。角帽即为朝帽上饰龙凤图纹。朝服分长袍和马褂两种袍为圆领宽袖,上绣有纹样,并以纹样来区分职位。马褂有红、黄两种颜色,并以颜色来区分职位。此图为忠王龙袍展示图。 下载 (22.83 KB)
2008-4-13 14:38 下载 (33.86 KB)
2008-4-13 14:38 下载 (39.72 KB)
2008-4-13 14:38

    清代太平天国服饰清代太平天国的士兵平时只准扎巾而不能戴冠,临阵打仗时才许戴盔。这种盔帽大多用竹、篾、柳、藤编成,具有一定的防御性能,名为“号帽”,或叫“得胜盔”。一般在上面绘有各种花朵及彩云,并在正中写“太平天国”四字。士兵的平常服装,不甚严格,一般多穿杂色短衫。遇有行军打仗之时,则穿号衣。老年士兵可以不穿号衣,虽无官职,也允许穿着短袄。另有“腰牌”制度,凡天国兵士,都在腰带上佩挂一块长方形木牌,上写部队番号及官长姓名,并盖有火印,以此作为出入军营的凭证。本图为号帽图及号衣展示图。 下载 (32.08 KB)
2008-4-13 14:38
  清代太平天国服饰清代太平天国妇女服饰虽然有所规定,但并不严格。妇女一般不戴角帽及凉帽,大多用绸缎扎额,冬日也戴风帽。起义初期,大多数妇女都穿男服,也有穿着苗装的。定都天京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妇女多不穿男装,依身份地位的不同所用图案纹样繁简不一。普通妇女则穿由各色绸缎制成的长袍。样式以圆领为主,领口开得很小,腰身也比较合体,下摆部分较为宽松,衣长过膝,左衽。为了活动方便,常在下摆开衩,或开在两侧,或开在中间。本图为清代太平天国时宽袖女服展示图。 下载 (44.31 KB)
2008-4-13 14:38
   清代太平天国服饰清代太平天国妇女服饰虽然有所规定,但并不严格。妇女一般不戴角帽及凉帽,大多用绸缎扎额,冬日也戴风帽。起义初期,大多数妇女都穿男服,也有穿着苗装的。定都天京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妇女多不穿男装,依身份地位的不同所用图案纹样繁简不一。普通妇女则穿由各色绸缎制成的长袍。样式以圆领为主,领口开得很小,腰身也比较合体,下摆部分较为宽松,衣长过膝,左衽。为了活动方便,常在下摆开衩,或开在两侧,或开在中间。本图为清代太平天国时窄袖女服展示图。 下载 (42.72 KB)
2008-4-13 14:38

精彩而迷人的近代服饰登场

近代妇女袄裙民国初年,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本图为的红地绣银花高领、窄袖长袄(传世实物)。
下载 (36.67 KB)
2008-4-13 14:48
     近代妇女袄裙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本图为彩绣高领长袄、马面裙(传世实物)
下载 (35.89 KB)
2008-4-13 14:48
     近代妇女袄裙民国初年,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本图为窄袖、低领、直襟、低领、盘扣短袄(传世实物)
下载 (30.84 KB)
2008-4-13 14:48
     近代妇女袄裙辛亥革命以后,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本图为圆摆、低领、宽袖短袄套裙穿戴组合展示图(传世实物)
下载 (47.66 KB)
2008-4-13 14:48
     近代妇女袄裙民国初年,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当时与袄相配穿的裙子的样式有马面裙、套裙等。本图为彩绣马面裙(传世实物)
下载 (37.06 KB)
2008-4-13 14:48
     近代妇女袄裙 民国初年,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本图为低领、彩绣、圆角下摆短袄(传世实物)
下载 (27.01 KB)
2008-4-13 14:48
     近代妇女袄裙此图为缎光片袄裙穿戴展示图(传世实物)。这是一种礼服,具有中西合壁的特点:上衣的款式为对襟翻领,溶进西装特色;服装的纹样仍采用龙凤,不失传统风格。整套服装的图案,均以各种规格的料珠和五彩光片缀成,无论日光下或是灯光下,都能产生光彩夺目的壮实效果。
下载 (41.05 KB)
2008-4-13 14:48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民国初年,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左、中图为穿学生装的男子。右图为穿西装的男子。(传世照片)
下载 (29.33 KB)
2008-4-13 14:48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民国初年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左1图为戴瓜皮帽、穿马褂、长衫的清末男子。左2图为戴瓜皮帽、穿马褂、长衫的民初男子。左3图为穿马甲、长衫的男子。右图为戴皮帽、穿马甲、长衫的男子(传世照片)

                                                                   下载 (44.87 KB)
2008-4-13 14:48

(近代)二十年代妇女服饰二十年代的中晚期,是近代妇女服饰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

                  

    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中、右图为穿小马甲、大袖袄、筒裙的妇女。



下载 (24.95 KB)
2008-4-13 14:48

 

                  

     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1图为穿西式连衣裙的妇女。中图为小马甲、袄裙的妇女。右图穿喇叭袖、背带式连衣裙的妇女。

下载 (29.72 KB)
2008-4-13 14:48

 

     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

下载 (24.25 KB)
2008-4-13 14:48

 


近代妇女发式演变之一(图)

                  

                  

    (近代)妇女发式演变自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曾经流行的发髻,有螺髻、包髻、连环髻、朝天髻、元宝髻、鲍鱼髻、香瓜髻、空心髻、盘辫髻、面包髻、一字髻、东洋髻、堕马髻、舞凤髻、蝴蝶髻等等。年轻的妇女,除了梳髻以外,还有留一绺头发覆于额上,俗称“前刘海”。前刘海的样式,也不完全一样,有一字式、垂丝式、燕尾式等等。本图为民国初年的发式。

                  

近代妇女发式演变之二(图)

                  

                  

    (近代)妇女发式演变自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曾经流行的发髻,有螺髻、包髻、连环髻、朝天髻、元宝髻、鲍鱼髻、香瓜髻、空心髻、盘辫髻、面包髻、一字髻、东洋髻、堕马髻、舞凤髻、蝴蝶髻等等。年轻的妇女,除了梳髻以外,还有留一绺头发覆于额上,俗称“前刘海”。前刘海的样式,也不完全一样,有一字式、垂丝式、燕尾式等等。本图为二十年代的妇女发式。

                  

近代妇女发式演变之三(图)

                  

                  

    (近代)妇女发式演变民国十二年左右,流行剪发。三十年代烫发流传到中国,曙山著《女人截发考》,时间在一九三三年前,就已讲道了烫发。从大量的画迹来看,也是这个时期。一九三三年以后,中国大城市的妇女,发式多模仿西式,有的还把头发染成红、黄、棕、褐等各种不同颜色,以此为时髦。本图为三十年代的妇女发式。

还是近代

这次的图片是直接粘上的,不晓得可以好好显示不                                            

近代服饰之一(图)

                  

                  

    近代服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步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日趋扩大,衣冠服饰随之而发生变化。清末,大批青年出国访问留学,受国外进步思想的影响,掀起剪辫易服的风潮。军服也作了一些改革。本图为改革后的近代军服(传世照片)

                  

近代服饰之二(图)

                  

                       近代服饰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日趋扩大,衣冠服饰随之而发生变化。清末,大批青年出国访问留学,受国外进步思想的影响,掀起剪辫易服的风潮。军服也作了一些改革。本图为改革后的近代军服(传世照片)
                  

近代服饰之三(图)

                  

                      近代服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步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日趋扩大,衣冠服饰随之而发生变化。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中山装、学生装及西服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本图为穿马褂、马甲和长袍的男子(传世照片)。
                  

近代服饰之四(图)

                  

                      近代服饰自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曾经流行的发髻,有螺髻、包髻、连环髻、朝天髻、元宝髻、鲍鱼髻、香瓜髻、空心髻、盘辫髻、面包髻、一字髻、东洋髻、堕马髻、舞凤髻、蝴蝶髻等等。年轻的妇女,除了梳髻以外,还有留一绺头发覆于额上,俗称“前刘海”。前刘海的样式,也不完全一样,有一字式、垂丝式、燕尾式等等。本图为梳“燕尾式”前刘海的妇女(传世照片)。
                  

近代服饰之五(图)

                  

                       近代服饰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日趋扩大,衣冠服饰随之而发生变化。出国留学的人很多,青年妇女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合体的旗袍,发式也有较大的变化。本图为烫发妇女(传世照片)。
                  

近代服饰之六(图)

                  

                      近代服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步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日趋扩大,衣冠服饰随之而发生变化。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本图为梳旗髻、穿老式旗袍的妇女(传世图片)。
                  

近代服饰之七(图)

                  

                      近代服饰中国近代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二十年代以后,汉族妇女也模仿穿着,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改进,终于变成了中国妇女的主要服装。旗袍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妇女的普遍喜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经济便利;二是美观适体。本图为烫发、穿短袖旗袍及高跟鞋的妇女(传世图片)。

近代刘海演变(图)

                  

                  

    (近代)“前刘海”的演变自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曾经流行的发髻,有螺髻、包髻、连环髻、朝天髻、元宝髻、鲍鱼髻、香瓜髻、空心髻、盘辫髻、面包髻、一字髻、东洋髻、堕马髻、舞凤髻、蝴蝶髻等等。年轻的妇女,除了梳髻以外,还有留一绺头发覆于额上,俗称“前刘海”。前刘海的样式,也不完全一样,有一字式、垂丝式、燕尾式等等。从左至右为一字式、垂丝式、燕尾式、满天星式。



(近代)旗袍清末的旗袍样式,主要源于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此图为缎地绣花镶宽边的长旗袍,为清末满族妇女旗装的样式(传世实物)。

                  

                  

    本图为彩绣阔边旗袍,为清末满族妇女旗袍样式(传世实物)

                  

                  

    本图为二十年代初期的样式,从纹样刺绣上,比前一时期要简略,衣身也略短一些。(传世实物)

                  

                  

    (近代)旗袍辛亥革命以后,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本图为银绣云龙纹高领中袖旗袍,为二十年代中期的样式。(传世实物)
                     
  (近代)旗袍 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本图为彩绣曲襟低领旗袍,为二十年代末期的样式。(传世实物)
                      (近代)旗袍 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左图为垫肩双襟绢花装袖旗袍,是三十年代初期的样式。中图为无袖紧身前开衩旗袍,是三十年代中期的样式。右图为织锦缎无袖双襟旗袍,是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期的样式。(传世实物)
                     
(近代)旗袍清末的旗袍样式,主要源于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左1为清末民初旗装。左2为穿牙型花边长袖旗袍的妇女。左3为穿花缎中袖旗袍的妇女。右图为穿方格纹中袖旗袍的妇女。
                  

                      左1为穿花缎短袖旗袍的妇女。左2为穿素色短袖旗袍的妇女。左3为穿高领短袖斜格纹旗袍的妇女。右图为穿短袖长旗袍的妇女。(传世照片)
                  

                      左图为穿双襟无袖开衩式旗袍的妇女。中图为穿横条锦缎无袖旗袍的妇女。右图为穿改良旗袍的妇女。(传世照片)
                  

                  

     左1图为穿开衩领旗袍的妇女、左2图为穿荷叶袖旗袍的妇女、左3图为穿背带式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披肩式旗袍的妇女。

                  

                  

     左1图为穿绣花袄裤的妇女。左2图为穿翻领短袖连衣裙的妇女。左3为穿短外套及短袖旗袍的妇女。右图穿荷叶袖旗袍的妇女



(近代)妇女首饰 近代时髦的妇女,除衣着华丽之外,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首饰。她们颈间挂着项链,耳上戴着耳环,腕上套着手镯或手表,手指上戴着戒指,胸前还佩着别针。在外出时,一般还拎着小巧玲珑的提包及制作精致的布伞。

                  

本图为当时佩戴的水晶项链(传世实物)

                  


                     
  本图为宝石耳环及嵌宝戒指(传世实物)

                  


                     
  此图为嵌宝手镯(传世实物)

                  

                  

此图为嵌宝手镯(传世实物)

                  



                  

               

 

                  

                  

近代上海服饰之一(图)

                  

                  

    近代服饰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上海是我国的通都大邑,自海运开放,西方服饰对上海影响很大,而当时清代的服装旧俗,遗风未尽。本图为二十年代上海传统女装,低领、窄袖、收腰旗袍,下穿裤。

                  

近代上海服饰之二(图)

                  

                  

     近代服饰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上海是我国的通都大邑,自海运开放,西方服饰对上海影响很大,而当时清代的服装旧俗,遗风未尽。此图为二十年代上海传统女装。

                  

近代中式婚礼服饰(图)

                  

                  

    近代服饰辛亥革命以后,男子礼服一种为西式,一种为中式。分担礼服与常礼服,大礼服分昼夜两种。昼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腕齐,前对襟,后端开衩,黑色,穿黑过踝的靴;晚礼服类似西式燕尾服,穿短靴,前缀黑结。穿大礼服高而平顶的有檐帽子。中式长礼服为长袍马褂;西式常礼服样式与大礼服大同小异,惟有不同的是戴较低的有檐圆顶帽。女子礼服服制为下摆与膝齐,有领、对襟、左右及后下端开衩,周身加锦绣。下着马面裙,前后有马面,左右打裥,基本为清代汉族女装。女子婚礼服装有中式风格的大红绣袄、绣裙;也有西方引进的白色灯笼袖拖地连衣裙。此图为二十年代中式婚礼服,男子穿的是常礼服,长袍马褂;女子则穿的是带水袖的戏曲刺绣服装,头戴凤冠。



                  

    近代服饰辛亥革命以后,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坎肩、中山装、学生装及西服等等。而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则是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这种情形,是由不同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本图为二十年代北京市民服装,在,有穿旗袍的,有穿旗袍坎肩的,有穿马褂坎肩的,也有穿袄裤的等等。本图为二十年代穿长袍马褂、坎肩及长袍的北方百姓在市场上购物。

                  

二十年代商人服饰(图)

                  

                  

     近代服饰 辛亥革命以后,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长袍坎肩、中山装、学生装及西服等等。而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则是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这种情形,是由不同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劳动妇女服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裤为主。本图为二十年代小商人一家。



                  

近代服饰20年代中晚期,旗袍逐渐在城市妇女中流行,至30年代,在样式上经过改良的旗袍广为普及。20年代中期旗袍腰身较为宽松,袖口宽大,长度及脚面,并作滚边镶边。30年代旗袍已经盛行,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本图为三十年代穿高领、窄袖长袄、长裙上海时髦女子。

                  


                     
  本图为三十年代穿高领、窄袖长袄、长裙上海时髦女子。

                  

                  

                  

三十年代上海时装(图)

                  

                  

     近代服饰 本图为三十年代上海时装(连衣裙)。连衣裙是二十年代有一部分留学生及文艺界、知识界人士,留学回国带进了中国的。三十年代穿着者逐渐多了起来,连衣裙的样式也不断丰富起来,成为上海流行一时的时装。

下面没图了,来个总结吧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有人说是为了护身、为了御寒,这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的;有人说是为了遮羞、为了礼貌,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的;也有人说是为了好看、为了吸引异性,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解释的。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住。商代遗址中出土过许多骨质的发笄。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以带束腰。而胡人的服饰是短衣窄袖,左衽长裤,革带皮靴。赵武灵王把胡服引进中原,这对战国秦汉时期华夏族服装的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做深衣。《礼记·深衣》孔颖达正义说:"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深衣连衽钩边,穿时要束腰带。贵族用丝织的绅带,故称绅士或缙绅。皮带已经流行,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和环相连接,叫做钩络带或蹀躞带。皮带上可以悬挂或佩带刀剑、弓箭、印玺、荷包等各种物件。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礼记》曰:"衣不帛襦袴。"这是因为襦和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而到了六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释名》曰: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在宋初的《盘车图》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连裆的短裤,叫做裈。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垆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男子的外衣亦统称为袍。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紧窄的袖口叫袪。袍有衬里,是夹衣。单衣叫。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两种,曲裾就是深衣。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 褕所取代了。女子穿连体的深衣或者分体的襦裙,汉代女装的式样与男装差别不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
                      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释名》曰:"衫,衣无袖端也。"就是说衫的袖端没有,因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这样走起路来甩手的时候就显得更加潇洒了。秦汉时服色以青、紫为贵,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而六朝一反常态,服色尚白。由于经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儒家的冠服制度也动摇了,不仅服装的式样、颜色都突破了汉代的规矩,而且穿法、打扮也常常标新立异,或科头跣足,或坦胸露背,或袍裙襦裤,或奇装异服,都突破了旧时的礼仪。
                       妇女服饰也崇尚褒衣博带,有的把裙摆放长,裁剪成三角形,叫做;有的在肩臂间搭一帔帛,走起路来大袖翩翩、华带飞,显得格外飘逸。
                       胡人的裤褶和皮靴已经被汉人普遍接受。胡服的裤是作为外衣穿的长裤,裤腿宽松,膝盖处用带束缚,叫作缚裤。褶是与裤相配的紧身齐膝短衣,裤褶和皮靴都适合于骑射。
                      隋唐时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开元以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中唐以后衣衫又趋于宽大。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唐代女裙的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样的红裙,诗人称之为石榴裙。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要的服饰,靴已成为士庶通用的鞋了。
                      宋代把单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没有袪。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下摆加接一幅横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夹衣和绵衣叫襦和袄,襦袄是平民的常服。宋代还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横襕的宽大外衣,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女装外衣以襦衫和裙为主,上衣趋向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裥裙。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种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有短,有长袖有短袖,其特点是两边的衩一直开到腋下。
                      建立辽、金、元朝的都是少数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的服饰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契丹族的服装,不论男女,都穿左衽、圆领、窄袖的长袍,袍里面衬衫袄,下身穿套裤,裤腿塞在靴中。妇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女真族的服饰和契丹族相似,由于北方气候寒冷,衣服以毛皮为主。元朝时,汉人保持原来的服饰。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长袍和套裤为主要服饰,但由于受汉人影响,多改为右衽,而妇女的袍服还是以左衽居多。
                      明代官员的袍服为团领衫,系革带,带上镶有玉片,这就是所谓的玉带。职官的服色和花纹按品级高低而异。前胸和后背各织一块方形的纹饰,叫做补子。文官的补子绣飞禽,武官的补子绣走兽,纹样按品级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镶黑边的蓝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带的软巾,又称儒巾。皂隶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虽然能穿绫罗绸缎,但是只许用青色或黑色。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
                       朝廷命妇的礼服为凤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为袄衫和裙,很少穿裤。背子穿得更加广泛,合领大袖的背子可以作为礼服,直领小袖的背子则为便装。还有一种无领、无袖、长至膝盖对襟的马甲,叫做比甲,深受青年妇女喜爱。
                      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用武力强迫汉人接受了满族的服饰。男子的服饰有袍、衫、褂、裤。清代的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人开两衩,一般市民不开衩。袍的袖口装有箭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因其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职官朝服的胸背正中也各缝一块补子,称为补服。补子也沿用明制文禽武兽,但是花纹与明朝不同,而且由于清朝的补服是对襟的,所以胸前的一块分成两半。有一种长不及腰、袖仅掩肘的短褂,叫做行褂,又叫马褂。马褂以黄色为贵,非皇帝特赐不能穿。还有马甲,北方称为坎肩或背心,是无袖短衣,男女都能穿。男子下身穿裤,穿裙的已不多见。
                      清初改服易冠规定"男从女不从",所以妇女的服饰有满汉两式。汉族妇女的头饰有簪、钗、冠子、勒子等等,满族妇女则以高如牌楼的"大拉翅"最具特色。满族妇女的服装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马褂,但一般比较紧窄,不像汉族女装那么宽大。汉族妇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装,以裙衫为主。以后满汉服饰慢慢合流,衣衫渐趋短小,外面罩一件齐膝的背心。女装特别讲究用花边来装饰衣缘,于是花边越滚越多,形成宽宽的衣缘。晚清流行穿裤子,穿裙子的渐渐少见了。

完结篇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中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时期。阶级对立、等级制度在此时已经基本形成,这在服饰穿戴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奴隶主服饰质地优良,色彩艳丽;而平民和奴隶的服饰粗糙低劣,色调单一。从文献记载结合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发现的大量的玉人、石人、陶人和铜人等文物上,可以看出,代表等级观念的服饰制度也已初步形成。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该时代服饰的文字记载。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服有饰,周代贵族常服形式为上衣下裳,佩饰黻带,另外持笏佩玉也是当时贵族服饰的一种风尚。当时不同场合要穿戴不同的服饰,计有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严格区分了天子与官僚、贵族与平民等等级差别,形成了一整套的冠冕制度模式,影响了自商周以来三千年封建社会的服饰文化。
  春秋时期,诸侯坐大,礼崩乐坏。战国之时,七国崛起,各自独立。服饰文化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彩的景象。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它六国在衣冠制度上有较大的差异。山东六国也均因各国诸侯的爱好和奢俭,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其地方风格与文化风采。如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皆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婢妾均被绮披纱;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鲁国的儒者孺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
   秦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相继了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崇信“五德始终”,常服通天冠,非周代六冕之制。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带。
  汉代代秦而立,衣冠制度多“因循而不革”。汉初服饰,与民无禁。随着经济的繁荣,对外交往的扩大,朝野上下追求奢靡生活欲望日炽,服饰穿戴也逐渐丰富考究,形成了公顷百冠和富商巨贾竞尚奢华、“衣必文绣”、贵妇服饰“穷极丽美”的状况。东汉明帝时,“博雅好古”,以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和朝服制度,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都有严格等级差异。习尚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服饰带到了这一地区,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服饰文化出现了一种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互相融合的局面。魏晋南朝衣冠,一方面仍尊秦汉旧制,这主要表现在官服等级上面;另一方面也由当时文化和风气的影响,如魏晋名士高冠博带、大袖款衫,成为贵族服饰的一种风尚。北朝各族,纷纷推行汉化运动,仰慕汉族衣冠服饰,形成了“群臣皆服汉魏衣”"的状况。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礼服之内的衬衣衫。这是一个追求时髦、款式多样、奇装异服盛行的时代。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流行,女服色彩艳丽。五代十国享祚日浅,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紫衫、毛衫、葛衫、鹤氅等。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襉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襉更多。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一般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形制多样,儒生文士则以襕衫、直裰为常衣。妇女服饰主要有袍衫、袄、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