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保险钻石利益ppt:江苏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工作简报(2011年第34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02:38
发布日期: 2011-12-16
目   录
●镇江:共建和谐劳动关系  助推镇江科学发展
●昆山:争创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  争当“两个率先”排头兵
●常州:齐心协力让和谐创建工作“动”起来
【地区推进篇】
共建和谐劳动关系  助推镇江科学发展
中共镇江市委  镇江市人民政府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事关全市科学发展、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局。从2005年起,镇江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探索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实践,先后经历了从“阶段性活动”到“正常性工作”,再到“长效性机制”的发展过程。实践证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顺应了时代要求,促进了企业发展,保障了职工权益,为推进镇江“跨越发展、强市富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立足全市发展大局,科学谋划创建工作。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只有将创建活动融入大局,才能集聚更多的资源与合力,共创和谐企业。一是加强统筹谋划。镇江市把创建工作始终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统筹谋划、主导推进。市委每年召开工会工作会议,主题都是推进和谐创建工作。2009年,市委将创建工作列入全市科学发展考评体系,今年1月又将其写入了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二是加强政策指导。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5个指导性文件。2005年6月,市政府制发指导意见启动创建活动,2006年10月,市委、市政府联合部署全面推进创建工作,2008年9月,市委、市政府又联合下发三年行动计划,对深入推进创建活动作出安排。三是加强目标管理。2007年2月,市委确定将创建工作与辖市区党政班子政绩考核挂钩。市目标办和创建办研究制定了考核办法,每年进行考核。2008年2月,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将创建考核得分按5%的权重作为加分因素,纳入对各辖市区科学发展目标考核之中,2009年以来又将权重提高到10%。
二、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增强创建活动实效。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惠及职工与企业的“实事工程”。建立公正合理、富有激励性的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价体系,实现创建过程与创建成效的有机统一,一直是镇江市把握的重点。一是推出“三率”指标评价法。2006年,镇江市提出了“三率指标”评价法,即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使职工权益欠账率等于或趋于零、劳动争议上访率等于或趋于零、职工综合满意率等于或趋于100%。在具体实施中,镇江市又将其分解为劳动就业权等10大类28条考评细则,使考核更有操作性。二是突出保障职工经济利益。实现利益和谐,是深化创建活动的关键。镇江市通过实施工资协商“十、百、千、万计划”、实施劳动合同三年计划,开展社会保险征缴扩面等举措,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全市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水平近5年每年增长14%以上,2010年达到31042元,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6%,社会保险征缴率达98.3%。三是制定标准化评价规范。为了解决创建评价中定性多、定量少和柔性有余、刚性不足等问题,今年2月,镇江市抓住创新社会管理的机遇,按照标准化编写规程,制定发布了《镇江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评价规范》。今年8月,市政府下发了推进创建标准化实施意见,确定到“十二五”末全市达标企业不少于800家。镇江市还分担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价规范》江苏省地方标准草案的主要起草任务。镇江也因此已被中国标准化委员会确定为“国家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评价规范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区”。
三、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形成创建工作合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加强基层基础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加强左右协调、上下联动。一是强化部门联动协调。市委、市政府先后三次调整充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始终坚持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单位从最初的5家增加到13家,并建立了工作例会、目标管理、调研督导等9项工作制度,同时,具体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二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持将荣誉激励与制度约束于一体,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了创建工作从自发向自觉转变。参加创建的企业从2006年的800多家上升到今年的2498家,建会企业创建活动参与率达91.8%。各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数从2006年的51家上升为现在的1065家。三是引导职工积极参与。通过推动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和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有机整合,发挥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综合效应,强化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通过组织10万职工参加“我为创建说感言”、“我为发展献计策”等活动,调动职工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也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迄今为止,市级已经表彰的六批“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职工综合满意率都达95%以上。
【园区创建篇】
争创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  争当“两个率先”排头兵
中共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球资本、技术、人才集聚地、海峡两岸产业合作集聚区、中国对外贸易加工和进出口重要基地,综合发展实力连续10年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四。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1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50.4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70亿元,各项主要指标均保持了高位增长态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被命名为省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称号,今年8月又获得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荣誉称号。昆山的主要做法是:
一、在服务企业发展中维护职工权益,夯实和谐劳动关系利益基础。在全力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园区依法保障职工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权益,实现劳资双方和谐互动、共同发展。一是依法维护职工劳动报酬权。在企业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议签约率达96.9%。基本形成了与经济增长同步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近3年职工平均工资每年递增18%。二是依法维护职工社会保险权。实行“五险合一、一票征缴”运作模式,同步推进企业参保缴费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9.2万人。三是依法维护职工安全健康权。建立防范职业危害定期联席会议制度、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告知制度,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危害、重点人群的监测监护和专项检查,每年职业卫生监测超过900家,职业健康检查超过17万人次。四是依法维护职工民主管理权。706家企业单独建立了工会组织,其中,33家世界500强企业全部建立了工会组织。同时组建了68家区域型、园区型、社区型、街巷型、楼宇型等工会联合会,涵盖企业法人4308家,建会率达97.3%,实现了“二级组织三级管理”的工作格局,企业工会工作实现了全覆盖,职代会建制率达96%。
二、在推动整体创建中注重改革创新,形成和谐劳动关系昆山特色。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贵在社会推动,重在企业落实。一是营造普遍参与创建的氛围。园区始终将创建国家、省级和谐工业园区与创建省、市、开发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五位一体”地整体推进,同时把职工满意率作为最关键的衡量标准。目前,有258家企业被开发区评为和谐企业,188家企业被昆山市授予和谐企业,25家企业被授予苏州市级以上和谐企业称号。二是营造履行社会责任的氛围。在企业的倡导和主动参与下,开发区先后成立了以爱心助学为宗旨的“江苏秉龙基金会”,以扶贫帮困为宗旨的“昆山祥和帮困基金会”,以职工养老为宗旨的“江苏中大公益基金会”,以支持社会公益为宗旨“江苏捷安特自行车文体基金会”。三是营造关爱外来员工的氛围。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生产和生活,努力使他们享受昆山市民的同等待遇。先后免费培训各类技术人员达97600多人次,技术等级员工21100多名。目前,已建成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开发区职工活动中心和29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职工俱乐部,逐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就医困难,有3400名特困职工得到及时的救助帮扶。
三、在有效化解矛盾中优化制度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长效机制。消解劳资矛盾、调处劳动争议,这是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责所在。一是“动态监控”,及早发现劳动争议隐患。积极推进以“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体制为重点的新型劳动保障监察模式,通过网格责任的全面落实和网络信息的及时传递,建立用人单位及劳动用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将普法宣传、信息采集、用工备案、业务指导、矛盾排查和纠纷处置等职能向基层延伸。二是“联动排查”,发动社会力量关注劳资矛盾。多渠道了解企业社保资金缴纳情况、公安部门执法过程、法院资产保全动态、银行工资发放信息、工商部门企业登记信息,对企业欠薪、欠缴保费等情况进行重点监控,做到企业“天天查、天天报”,掌握工作主动权。三是“三级预警”,做实劳资纠纷防控措施。建立健全功能齐全、责任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实施红、橙、黄三级预警机制,并实行分级联动处理,确保劳资纠纷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解决。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保障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
【三方推进篇】
齐心协力让和谐创建工作“动”起来
常州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
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发挥自身作用,努力探索创建工作思想观念、载体机制、组织形式、方式方法创新,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了全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党政主导,高起点组织发动。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两次调整充实常州市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两办先后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工作行动计划(2009—2011年)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工作的通知》,召开了全市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工作推进大会和表彰大会,市委书记范燕青同志亲自作工作动员。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权益作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正是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注重社会共建,强配合部门联动。在创建过程中,市三方委员会逐步拓展创建参与部门。目前,市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工作领导小组由18个成员单位组成,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履职,做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加强服务、提高水平,共同做好创建工作。成员单位每年都对全市创建工作进行调研,全面了解各辖市区及基层创建工作总体情况、工作特色、创建经验,明确下一步推进工作方向和重点。今年,制定下发了各成员单位《任务分工》、《工作规则》、《2011年重点工作项目汇总表》等,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在创建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完善了目标管理机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合作态势。各成员单位对创建工作的积极参与形成了合力推进创建工作的“大合唱”。
三、发挥各级作用,一盘棋共同推动。在各级三方委员会的推动下,形成了市、辖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创建领导机构,领导辖区创建工作。武进区将创建和谐企业列入“和谐武进建设”七大工程,钟楼区将创建工作作为建设“实力钟楼、优美钟楼、幸福钟楼”的内在要求,设计开展了创建工作系列年活动。金坛市、新北区、天宁区通过调研、交流等方式认真指导基层开展创建工作。溧阳市、戚墅堰区建立了“工商会谈”制度,联合工商联组织开展创建工作,戚区还针对辖区内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情况,与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州开展异地共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市地板行业等行业协会与工会建立了和谐劳动关系协商制度,大力促进行业发展。各级的创新工作为全市创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四、明确创建主体,抓关键企业行动。创建工作,企业是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企业的创建积极性,才能真正达到创建目的。围绕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协调企业劳动关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广大企业迅速行动,按照创建要求执行法律法规、规范各项制度、落实职工权益。市三方委员会建立了企业联系点制度,全市企业职代会、集体合同、厂务公开制度运行平稳,在独立建会企业推行职代会、集体合同、厂务公开制度的同时,针对大量的非公有制小企业,重点推行和完善村(社区)职代会、集体合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常州四药制药公司、江苏正昌集团有限公司、常州艾贝服饰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推荐为全国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近40家企业(园区)获省模范企业。截止今年11月底,全市参与创建活动企业数达到3万多家,占建会企业总数的90%。创建工作促进了企业平稳发展,职工也分享了企业发展的成果。
五、探索载体创新,持续性示范带动。为了使创建工作标准明晰,利于企业操作,常州市开展了企业社会责任贯标达标工作,以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为主体,吸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有关职能部门组成“常州市企业社会责任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常州企业社会责任(试行)标准》(简称CSA8000),并以规范的地方标准形式正式发布,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了《常州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实施意见》,确定了工作目标,提出了工作要求,并建立了激励机制,把企业贯彻执行常州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表现及评价结果作为评选“劳动保障诚信企业”、“五一劳动奖状”、“五一劳动奖章”、“模范职工之家”等各类奖项的必备条件,给予达标企业享受有效期内的工商年检、劳动保障年检免检待遇。市政府还安排了专项经费,对20家优秀达标企业颁发“常州市企业社会责任奖”。目前,全市共有150多家企业达标,其中2010年以来新增达标企业30多家。《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共创和谐劳动关系》被评为“江苏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创新实践成果”一等奖。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立足于指导和帮助企业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做到了把工作基础打在企业、把工作目标定在企业、把工作成果留在企业,提高了创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