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临时大总统:学海拾贝·人性善恶之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2:46:38

学海拾贝·人性善恶之辩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争论了两千多年,似乎还没有结论。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同是儒家,结论却大相径庭。细读孟子和荀子的文章,好象说得都有道理,但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荀子的性恶论应该更接近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孟子所说的人性,只是人性的一部分,即人的动物性,对人的社会属性并没有涉及。他们都强调对人的后天教育,孟子强调“保善”,荀子强调“去恶”。这样他们的出发点虽然不同,可殊途同归。因此,对人的社会属性的认识是基本相同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荀子·性恶》中,荀子认为人性有两部分:性和伪。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的礼乐教化,是善。性(动物本能)的实质是各种欲望,如果顺从性,人就会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圣人知道性是恶的,所以创制礼义道德,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

  达尔文进化论证明了性恶这一点,因为生物在进化历程中,只有进化出生存欲、占有欲才能存活。为了自己的生存牺牲他人,占有尽可能多的生存资源,消灭竞争者。这就是生物的本性,也就是荀子所说的是恶。

  关于人在后天社会性的善于恶《荀子·王制》中说:论力气,人不如牛;论速度,人不如马,然而人却驯化了牛马为己所用,这是为什么?因为人能组成社会,团结一致,而牛马等兽类不能。人为什么能组成社会?因为人有道德,有了道德,就能组成牢固的社会,使人的力量大增,人类繁荣发展,幸福生活。道德的作用就是维持社会内部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这就是“伪”的作用。伪(礼义道德)能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人类的生存。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由于孔子孟子的思想过于理想化,因此在以后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并没有真正的实行过,他们虽然被后世称为“至圣”“亚圣”也不过是为统治阶级和读书人装装门面而已。整个阶级社会的历史,充满着血腥和镇压,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一个字“吃人”而荀子的性恶论,则由于在强调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巩固政权利器。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法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高足韩非和李斯,后来都成了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笔者认为,人类在本性方面应该和动物一样,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本能。有满足本我七情六欲的“恶’’,也有天性中存在的“善”。母亲对子女的爱就是这种天性。母亲爱子女是无条件的,她可以忍饥挨饿,把自己口中的食物给孩子,在子女遇到危险时舍生忘死。这种天性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连最残忍的狼也不例外。至于人的社会性,的的确确是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形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品质。

 

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无论孔孟的理想主义,还是荀子的务实理论,都可以借鉴。在只认金钱、物欲横流的社会浊流中,光靠思想教育是不行的。一方面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让更多的人坚守精神家园,自觉抵制行行色色的诱惑,守善或去恶;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违法犯罪行为无可乘之机,把乱象丛生的社会真正治理成政通人和,人人向善的社会。201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