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哥微领袖创始人k65:【引用】读书三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48:25

【引用】读书三到  

人有愚智之别,读书亦有真妄之异,不同的人读同样的一本书,感受领会有可能天差地远。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领悟到书中的精义,学为己用?古人教人读书,有“眼到、口到、心到”三法。

眼到是指读书的时候要认真仔细。不少人读书追求敏速,以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为能事。但是,读书亦有要领,并非是一味求快,须边读边认清书中的真正意旨,方才能够应用所学。否则,即使书看得再快,纵然把文章读得倒背如流,却不知用处,也是涉宝山而空回,毫无收获。清人阮元有一段名言:“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认为一目十行地读书,其实是没有把书真正地读进去,过后不久就忘了,须十眼看一行书,细读慢品,才是最佳的读书之法。

南宋的朱熹也阐述过类似的理念:“读书须细看得意思通融后,都不见批注,但见有正经几个字在,方好。”意为读书要懂得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理解,一眼看去,无须再经书中的注释,就能从字面上理解其中的义理,方才是读书的深奥境界。这就是眼到。

口到是指通过反复诵读,将书中的章句和意旨牢记于心,随着学养的加深,到了应用之时就可以做到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高斋漫录》载,苏轼年方少年时,张方平有一次问苏明允:“令郎苏轼最近在看什么书?”苏明允答道:“他最近正在重读《汉书》。”张方平百思莫解,不明白苏轼为何要重读史籍。苏轼听说后,笑着说:“这已是我第三次重读《汉书》了。”

正是苏轼平时用功不辍,手不释卷,才有他日后的天才发挥。《爱日斋丛钞》载,苏轼还在家乡四川眉山的时候,眉山有个叫刘巨的老师,开馆讲学,门下的学生上百人。苏明允让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也前往求学。有一次,刘巨吟诵自己的新作《鹭鸶诗》,末尾两句为:“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苏轼在一旁插言道:“先生的诗固然佳妙,但我认为结句没有收好,若是改为'雪片落蒹葭’可能更好一些。”刘巨沉吟再三,觉得果真如此,遂惭愧地说:“我不配做你的老师。”

心到是读书过程最为重要的环节,指读书时随之而思考,进一步推求文章的立意和用心所在,由此晓悟贯通,心融神会。但是,也要避免过于执着书本所说,泥于成规或前人的说法,而不知道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诚斋诗话》载,苏轼考取进士时,欧阳修为考官,因不知苏轼文中的一个典故出自何处,就亲自来问。得知苏轼是由古书的典例,根据自己的想象而杜撰,于是判定,如此善读活用之人,他日文章必将独步天下。心到,简言之也就是构组思想体系的能力基础。

  (摘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青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