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成扮演者:关于一些对学易和修行的误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42:16
关于一些对学易和修行的误解 1.问:我发现古往今来的易学高手,下场或者结局都是很悲惨的,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翻开史书,我们可以发现古之京房和郭璞等易学大师,确实身首异处,让后人扼腕兴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我认为: 首先不可以偏概全,诚然,京房和郭璞等,英年早逝,但不是所有的易学高手,都是如此结局。有唐以来,举凡思想家、学问家,有几人不精研易学?在科举盛行和滥觞的时代,《易》是必考科目之一,所有的读书人都必须读易。故而,赵普说:“不知易不可为将相。”此言不无道理。这些思想家、学问家中不乏易学高手,如《周易虞氏学》作者虞翻、《皇极经世》作者邵雍、《梦溪笔谈》作者沉括、《日知录》作者顾炎武、《易学象数论》作者黄宗羲等,他们的结局,也可惨吗?
 其次,价值观念的不同,得出来的结论也大相径庭。古之文人雅士,倡“舍生取义”、“小生死,大道义”,乃真君子也。其实,京房何尝不知道,自己会因为易学占验之学术,而丧命呢?他是知道的。他的老师焦延寿曾经对京房说过:“得我术者,京生也;因我术丧命者,京生也。”但京房在明知自己会因易学之占验,而招来杀身之祸,依然置身官场,冒死进谏,原因何在?轻生死,重大义也。 再次,人生涉及到一个思维层次和认识角度的问题。比如说,站在山下之人,绝对看不到山巅之风景,我们也缺少立身山下而妄言评议山上风景之可信度。我们不是易学高手,所以,我们也无法知道那些能够研几知微的易学高手,对人生和宇宙,有什么看法,以及,他们缘何要采取为世俗之人所无法理解的行为方式。比如说,诸葛孔明,此人既然在未出茅庐之时,已经判断“天下三分”的政治大格局,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当初的判断,可谓睿智。但他为什么,七出祁山,身死五丈原?尘世间的事情,有两种情况,让人哀叹:一则是,明知可为,而必须为之;二则是,明知可为,而不可为之。诸葛孔明,何尝不属于前者?相对于孔明先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终老于隆中,还是扬名于青史,孰对孰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能留给后人评论了。
 2.问:“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代学易的,有几个有钱人呢?大部分都是穷光蛋。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学易和穷光蛋之间,是不是有着必然联系?还是存在一种因果关联?对此,您务必要弄清楚。我认为,学易不是因,穷光蛋也不是果。学易和穷光蛋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一个人穷困与否,时也命也运也,和是否学易,并无很大联系。放眼海内,富人芸芸,穷者济济,难道那些穷困之人都是因为学易才导致贫困的吗?我看未必如此。学易就可以发财,这种观点要不得,因为,学易属于一种文化行为,本身和发财没有直接的联系。当然,易学提供的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提升学易之人的思维层次提高,这不仅无害于发财,反而还有助于致富。但前提是,能不能真正地从易学中彻悟出真知灼见!
 3.问:“是不是修佛之人,敬佛礼佛的,都可以发财?为什么大年初一,第一主香,寺庙里卖的很贵,但争抢之人很多……” 答:以功利心敬佛、礼佛,不可取。若一柱香就可以换来荣华富贵,封妻萌子,那么,这种付出和回报之间明显不成比例。若一柱香就可以心想事成,也会滋长很多迷茫众生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坏习气。我不否定,有些人机缘巧合,因为敬佛礼佛,发财了,如愿了,但这仅仅是一部分或者说相当少的一部分,众生最容易犯上“以偏概全”的思维错误。如同看到身边的邻居买彩票中了奖,就顺理成章地认为,买彩票也是发家致富的好途径一样。真正的修佛礼佛之人,修的不是尘世之荣华富贵,而是“修清净心,断分别心,立平等心”,明心见性,自在通达,了了灵知,如如不动。诚如是,谈何尘世之荣华富贵?谈何发财?谈何心想事成?释迦摩尼佛当初都看淡个人荣辱,放弃帝王荣耀和人间富贵,遁身佛门,更何况修佛礼佛之人,夫何以求?至于有人问:“为什么遇到事情求观世音,往往可以实现心愿?”对此可以这样解释,观世音是菩萨,还不是佛。菩萨以神通显世,一方面增加传法的公信力度,另一个方面,在机缘成熟的情况下,普度众生,也不失为“方便善巧”之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