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他狭路相逢百度云: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村志.第二章:自然地理》--编著:陈家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2:46:44

 

第 二 章  自然地理

 

一  地质地形

 

(一)地质

 

1、地质结构

据资料记载,距今18亿年的早远古代至距今5亿年的寒武纪时期,本地处于浩瀚的海洋之中。寒武纪后脱离古海洋逐渐上升为陆地。早古生代末加里东期造山运动,形成横贯我国东西的秦岭山系,本区已具备现代地貌格局雏形。长期受外力的剥蚀,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早期,山前盆地逐渐堆积,这一较长堆积阶段形成了南北山区700米和500米以上两个侵蚀基准面。

进入早更新世以后,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地地壳松动频繁,经历了三个上升期和稳定期。上升期,河流强烈下切,形成河流的狭长地形;稳定期,河流侧蚀产生堆积作用,形成了山间小盆地的地貌。孙家湾村地貌恰好如此也证实了这一点。

2、地层岩石

元古界武当山群为变质中酸性,中性火山岩及夹沉积变质形成的白云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石英岩等,局部夹含石灰页岩,分布在汉水以南大部地区,本村即属这一地区。

在第四系,砾石岩、砂、亚砂土、亚粘土等,主要分布在丹江口、丁营、老营和六里坪地区,即本村大部地区。

 

(二)地形

 

1、地形趋势

孙家湾村地形呈“船”形。船头在新街上头、狮子头附近,船尾在彭家湾,原来山陕庙的千年古白果树(银杏)像是直立船桅杆。整个孙家湾村像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船体像是1.5平方公里由亚砂土和亚粘土构成的山间盆地,是极好的天然的蔬菜基地。村南有自西向东穿越而过的官山河,再向南是巍峨秀丽的武当山森林公园。有“一柱擎天”之美誉的武当之峰——天柱峰距该村的直线距离仅14.5公里。村的北部是丘岭状的五指山园艺厂。全村平均海拔高度为185米。

2、面积分布

村境内低山面积(300—700米)0.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14%,丘陵(300米以下)1.5平方公里,占21.42%,汉水河谷地0.9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8%,河滩地1.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6%,其余为官山河流经该村水域。

 

 

二、山脉水系

 

(一)山脉

本村地处秦岭山系的武当山脉。此山为秦岭山系的大巴山支脉,自西北向东南走向。孙家湾村正像母亲怀中的爱子横躺在武当山北麓的山下。境内的“磨盘山”、“大尖山”海拔均在500米以上。

(二)河流

境内长流河2条,由雨季形成小河或缓流,久旱无水的河沟有范家沟,内有南景沟,缓水流经范家沟三岔合而为一。还有火星庙沟共三条。

官山河(古亦称曾河)本村过境河,发源于房县马蹄山的猫子沟,由狭马洞流入官山镇的袁家河,经两河口与西河交汇,北流出外朝山与岗河水交汇,经六里坪有孙家湾的唐氏沟河、蒿口的水磨河、老营的箭河流入;向东有大芝河,小芝河,北流有黄沙河流入,经曾河口入汉水。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880平方公里。历来为官山、六里坪、草店、嚣川等地的灌溉源。丹江口水库建成蓄水后,自六里坪孙家湾以下已是水库的组成部分,流长仅69.2公里。如今,800里的官山河由六里坪下街的狮子头入境,环绕孙家湾的西、东、南,向东拐了一个90度的大弯后流入丹江水库。

唐氏沟河发源于武当南麓距本村10公里的黑洼,经唐氏沟、寨沟流入官山河,全长10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

季节河范家沟水流起源于范家沟脑,于三岔处与南景沟交汇,流经本村十二组、九组、八组、七组入50年代修的光明堰,过十四组彭家湾到东沟流入官山河。全长8公里,流域面积2平方公里。

火星庙沟水流起源于与狮子沟交界的五指山。每逢雨季不小的水流流经十组新街上头,入官山河,总长约1公里,承雨面积2.5平方公里。

三、气候物候

 

(一)气候特征

本村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酷热,降水量集中;冬季严寒少雨雪;春秋气候温和。四季分配:东长干夏,春秋相近。具有降水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的特点。

四季降水、气温统计表      摄氏度、毫米

季度

春 季

夏 季

秋 季

冬 季

月份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气温

9.9

15.7

21.2

26.2

27.8

27.2

21

17.0

10.9

5.1

3.1

4.4

降水

41.7

81.0

89.9

67.2

153.4

132.

114.1

67.5

36.5

14.1

14.1

21.0

 

℃;最低气温是1月,平均3.1℃,极端值零下12.4℃.丹江口库、

区蓄水后,由于水库的调节最低温度极端值零下9℃.

1.气温

平均气温摄氏度15.6—16.0℃之间,最高气温是7月,平均27.8

℃,极端值可达41.5度,形成了库区小气候,库区的平均温度提高了3.7℃.

根据划分四季气候平均温度的标准,10—22℃为春秋季,22℃以上为夏季,10℃以下为冬季。本地3月27日5月28日为春季(63天)。5月29日9月4日为夏季(99天)。9月5日11月17日为秋季(74天)。11月18日3月26日为冬季(129天)。

四季气温特点:春季气温回升快,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日差教大,冷暖气团交互容易出现“倒春寒”天气。夏季光照充足,雨热同季,进入盛夏,平均气温超过30℃的日数在8天以上。秋季气温逐月下街,“一场秋雨一场寒”,低温阴雨对秋作物影响较大。冬季因冷空气南下,降温幅度大,并伴有雨雪天气。

农业界限温度 ,本地海拔300米以下,气温稳定通过3℃的平均初进入日为2月20日至23日,终止日为12月13日至19日,持续294至303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进入日为3月27日至4月2日,终止日为11月12日17日,持续225至236天。气温稳定通过13℃的平均初进入日为4月23日至27日,终止日为8月17日至22日,持续113至121天。气温稳定通过20℃的平均初进入日为5月12日至22日,终止日为9月10日至16日,持续90至100天。

地温    底面温度变化与气温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最热月高于气温,最冷月低于气温。地面最高温度69.7℃,最低温度零下19.3℃.

2、 降水

本村年平均降水量和丹江口市大部地区一样,在750—900毫米之

间,年际间降水差别很大。例如1964年降雨1360.6毫米,1978年只有503.5毫米,变幅为857.1毫米,绝对变率103%。

时间分布    夏季降水量为年降水量的30—49%;冬季仅占4—6%;春季、秋季降水相近,各占年降水量的26%和30%。

降水日数    降水量0.1毫米以上累计日数90天左右,强降水集中在5、7、8、9月,9月最多。

降水强度    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日数年平均1—2天,暴雨多发生在4—10月,7—8月是暴雨高发期。

蒸发量    本村处于北亚热带湿润区边缘向半湿润区过渡的地带,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1倍,干燥度1.093,这是丘陵、库区夏季干旱频繁的主要原因。

3、日照

年日照数1950小时,日照率44%,每平方厘米土地全年接收104.8

千卡幅射能。夏季日照射居全年之首,冬季最少,日照射率冬季最低,秋季居中,幅射能6月最多,其次是7、8、5、4月。4至10月总幅射能每平方厘米74千卡,占全年的71%。

4、阴天、晴天日数

一年中,春季晴天为季日数的11%,阴天为55%,多云为34%;夏

季晴天为季日数的8%,阴天为54%,多云为38%;秋季晴天为季日数的22%,阴天为45%,多云为33%;冬季晴天为季日数的22%,阴天为40%,多云为38%。总云量(指高、中、低云在天空中所占成数)全年月平均6.8成。

5、风

主导风多为偏东风,年频率13%。春季大风最多,尤以4月为甚。

平均每3年有2次大风出现。年平均风速每秒2.1米,最大风速每秒20米

6.霜期

初霜期11月19日前后,终霜期3月10日前后,无霜期250—254

天,无霜期最长达277天,最短219天,二者相差58天。

7.冻期

正常年份冻期持续96.2日,初日最早在12月1日,最晚在12月15日,终日最早在2月28日,最晚在3月22日

8.降雪

年平均降雪13.9天,初次降雪一般在1月或2月初,终雪时多在

3月上旬但偶尔也有3月底或4月初仍有降雪的。俗话说:“三月(阴历)桃花雪。”

(二)农事节气

本地处长江以北,属秦巴气候。由于受地理维度和地形条件影响,其自然天气季节与24节气,东亚自然天气季节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两至、两分”日出日没时刻表

               

月 日

节气

日出

日没

天黑

天亮

昼长

夜长

3月21日

春分

640

1848

1915

609

1306

1054

6月22日

夏至

620

1910

2017

453

1454

906

9月23日

秋分

725

1800

1902

551

1351

1009

12月22日

冬至

735

1659

1805

700

1105

1255

   

 

 

 

 

在24节气中,有些节气有明显的指示性。“谷雨”后,本地气候在温度上趋于稳定,由冷转为热,降水由干期转为湿期。“秋分”结束。

 

谷雨到秋分主要气象要素统计

 

气象要素

单位

全年

谷雨到秋分

半年

降水

毫米

833.4

594.5

239.1

气温

摄氏度

15.9

24.4

9.0

暴雨

47

45

2

水汽压

毫巴

14.4

22.6

8.5

“夏至”、“冬至”,太阳直射北纬、南纬分别为23°27′,是北半球白天、夜间最长的一天。季节变化日出日没时间不一。

 

二十节气与农事活动

 

反季节蔬菜大棚栽培活动

 

节气

农事活动

节气

农事活动

立春(2月4日)

移植西红柿、黄瓜

立秋 (8月7日)

歇棚

雨水(2月19日)

西红柿、黄瓜定植

处暑(8月23日)

土地二次深翻

惊蛰(3月5日)

肥水管理

白露(9月8日)

定植前施肥

春分(3月21日)

除草治虫

秋分(9月23日)

定植芹菜

清明(4月5日)

抹红

寒露(10月3日)

肥水管理

谷雨(4月21日)

催熟

霜降(10月23日)

除草治虫

立夏(5月5日)

西红柿、黄瓜

立冬(11月7日)

准备移栽蔬菜

小满(5月21日)

出棚上市

小雪(11月23日)

西红柿、黄瓜育苗

芒种(6月5日)

歇棚,深翻土地

大雪(12月7日)

芹菜出棚上市

夏至(6月21日)

农药石灰杀菌

冬至(12月21日)

育苗期

小暑(7月7日)

芹菜育苗

小寒(1月6日)

育苗期,水肥

大暑(7月22日)

歇棚

大寒(1月21日)

温度管理

(三)农业的灾害性天气

 本地旱水保证率低,干旱频率高,4—7月份易出现冰雹、寒潮、

暴风雨等特殊气候。

1夏旱

本村属汉江周围的丘陵岗地地区,虽有小块平地,但范围很小,干旱频率

很高,平均在70—85%,大旱频率在25%以上。干旱一般开始早、结束晚。仅在编修本志的2008年,干旱从5月2号开始,一直到6月18日,本地区连续45天未下过1毫米以上的雨水。

2低温阴雨

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阴雨两种,春季低温阴雨是指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摄氏12度,最低气温低于摄氏9度的阴雨天气。本地低温天气多集中在4月上旬。

秋季低温阴雨又叫“秋风”。多出现在8月底至9月上中旬,平均气温(摄氏20度)连续3日以上,最低气温低于摄氏17度并伴有3天以上的阴雨天气。本村“秋风”多出现在8月底至9月上旬。

3暴雨

日降雨量50毫米为暴雨,100毫米为大暴雨,200毫米为特大暴雨。本地4—10月份均有暴雨出现,大暴雨主要集中在7、8月。1975年8月8日降雨量达179.6毫米,1982年7月29日,六里坪、官山出现降雨量450毫米的特大暴雨,最大降雨量6小时371毫米。降雨时雨柱挤走了空气,人在野外氧气供应不足,呼吸困难。

4、干热风

干热风多出现在5月上中旬,干热风容易造成境内小麦单产减产10—15%的幅度。

5、寒潮

受强冷空气影响,24、48小时降温分别为8度、2度,最低气温低于摄氏5度为寒潮。本地春秋冬三季寒潮活动多。

6、冰雹

春夏秋三季常有冰雹降落,老营本地一带常有出现,频率最高。最大冰雹直径约5毫米,据史料记载,1983年4月25、28日,本地遭受冰雹灾害,降雹时间在半小时以上,农作物油菜、豌豆、小麦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

7、冻害

受北极冷气团控制,1954年以来出现3次严寒气候,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1954—1956年持续低温,1月平均气温下降0.4—1.4度;1969年2月,平均气温下降0.5度,极端最低气温摄氏零下12.1度;1977年1月30日至2月初,低温持续7天,极端最低气温下降到零下12.4度,除极少数残存外,本村乃至全丹江口市果园场的柑桔数全部冻死。

(四)灾害史料

1884年(光绪10年)  大旱。

1887年  地震,太和山天云楼36间殿宇倾塌无余,震级4.5级。

1890年  大旱。

1896年(农历5月)  水灾。

1900年 大旱。

1912—1919年(民国1—8年)  蝗虫繁殖2次,盖满田地,庄

稼几乎绝收。

1929年  严重旱灾。

1931年 水灾,孙镇、本村、蒿口及江南大部、江北部分均受灾。

1932年5—7月  大旱,本村所在四区全部受灾。

1933年  水灾,旱灾。

1934年 大旱。

1935年 阴雨,年累计降雨量937.7毫米,仅7月份雨 量就达

438.1毫米。

1935年7月3—6日大雨不止,全县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官山河水猛涨,水位高于孙家湾西部小石桥及大部地面,石桥被冲毁,老街上、下部半条街被冲毁,全村大部被淹没,倒房300余间,禾苗被冲十之八九。受灾人数890人,受灾农田600亩,仅本村受灾面积达5.6平方公里。

1940—1943年          先是旱灾,后是雹灾、蝗灾。

1944年8月28日9月9日  阴雨连绵,山洪暴发,本村遭受

重灾。

1946—1947年          春夏间遭旱灾,武当、官山、白浪、天明、太和

乡(辖孙家湾村)灾情最重。

1952年5月28日(端阳节)下午4时,一条宽约5华里的气流

形成的狂风加冰雹横扫三区(六里坪区)等44个乡村。仅十几分钟时间刮怀草房3133间、瓦房913.5间,刮倒树木万余株,伤56人,死1人。受灾小麦17283亩,孙家湾五棵千年古树银杏树均被刮断主枝,树身严重受伤。

1953年2月25日6月15日,  未雨,秋旱又达两月。

1958年7月4日至6日,  连降暴雨,河水陡涨,新修建的官山

水库报警,下游的六里坪孙家湾等地群众全部冒雨、涉水撤离低洼区到较高处避水灾,俗称“跑水荒”。

1959年8至10月,不雨,遭70年不遇之大旱。

1962年6月,夏收割麦时,突遭风雹,官山、六里坪、孙家湾受

灾严重,当年粮食减产12.6%。

1966年夏遭风雹袭击。

1975年7月31日8月11日  特大暴雨猛袭全县,仅8月7日

20时至8日6时降雨量即达342毫米,13座10万方以上的水库翻坝,12座百万方水库溢洪。官山河洪峰高达13米,农业合作化以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毁于一旦。

1977年8月6日1时26分,  丹江镇发生3.8级地震,孙家湾有震感。

1982年7月28日至30日,  特大洪水袭击全县,降雨区1812平方公里,暴雨中心六里坪,雨区面积内总雨量1小时最大降雨量均超过1935年和1975年。

1985年7月19日17时20分至17时50分,六里坪等地11个乡51个村遭暴风雨和冰雹袭击。7月11日8月24日降雨极少,水库无水,饮水紧张,禾苗干枯,粮食减产。

1991年2月,倒春寒,最低温度摄氏零下13度,持续时间达7小时,大大超过柑桔树耐受最低温度的极限,造成80%以上柑桔树根上部分死亡,20%的柑桔树连根死亡,当年柑桔几乎绝收。

2000年7—8月,暴雨成灾,汉十高速公路孙家湾段工程建设受阻,由于堆积的土石造成大量积水,仿佛四川纹川地震后的堰塞湖,积水冲毁了新街十组5户的房屋,25间房屋倒塌,10余亩菜园地被冲。

2005年8月3日9月4日  中雨连绵不断,河水猛涨,3组丁建国两间房屋、5组刘东海两间房屋倒塌,30亩沿河稻田无收。

2008年元月,和南方各省一样,雨雪冻害百年不遇,气温摄氏零下6度持续25天,滴水成冰,道路冰雪覆盖,交通严重受阻,油菜和其它蔬菜遭受严重损失。

 

四、土壤植被

 

(一)土壤成因、种类、分布

1、土壤成因

本地成土母质有:第四纪粘土沉积物,近代河流冲积物,白垩纪石英质岩风化物,白云岩、白云质岩等。这些成土母质分别形成黄泥土、亚砂土、亚粘土及部分壤质土。

2土壤种类、面积分布

丹江口市农业局土肥站土壤普查统计,村境内土地总面积7平方

公里,耕地面积1452亩,占总面积的13.8%。

本村土地总面积中,潮土类780亩,占总面积53.7%,分布在1—10组的可耕土地中。棕壤土类80亩,占总面积5.5%,分布在二组和三组俗称“台子地”的地方。其余592亩为黄棕壤土类,占总面积的40.8%,主要分布在11—14组的可耕土地中。

(二)土壤特性利用

土壤质地主要分为砂壤、轻壤、中壤,占土地面积的78.38%。重壤土、砂土次之,分别占15.68%、5.43%。土壤大部分呈中性偏酸,少部分偏碱。本村土地一般缺钾,土壤PH值5.5—7.5的占64.59%,PH值少于或等于5.5的占11.81%,PH值大于或等于7.5的占23.6%。

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均分为6个等级。有机质含量等级(一级含4%以上,六级含0.06%以下)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5%、1.99%、10.95%、28.93%、26.74%、27.89%。

全氮含量等级(一级含0.2%以上,六级含0.05%以下),分别占土地面积的2.7%、4.43%、12.13%、20.37%、20.63%、39.73%。

全磷含量等级(一级含0.1%以上,六级含0.02%以下),分别占土地面积的1.3%、0.11%、20.1%、14.21%、52.32%、30.05%。

速效磷含量等级(一级pap大于或等于40,六级pap小于或等于3),分别占土地面积的0.01%、0.11%、0.68%、3.29%、9.05%、86.68%。

全钾含量等级(一级含2.5%以上,六级含0.5%以下),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67%、5.22%、12.67%、25.52%、27.91%、25.01%。

速效钾含量等级(一级pap大于或等于200,六级pap小于或等于30),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67%、5.22%、12.67%、25.52%、27.91%、25.01%。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水田—林荒地—旱地—经济林地;全磷和速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水田—旱地—经济林地—林荒地;速效钾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水田—经济林地—旱地—林荒地。

本村速效钾、速效磷和钾缺乏严重,pap小于10的面积占53.7%,多为第四纪粘土、红砂岩、泥质岩、基性岩发育的土壤。

(三)植被类型和分布

本村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水青桐、锐齿栎。

经济林以蜜桔、茶叶为主。

森林覆盖率38.4%,绿化程度60.1%。

二高山区、磨盘山、大土地、二土地梁子、寨沟分布主要是马尾松杉及少量灌木,这些马尾松是上世纪70年代大集体时发动全村群众栽植的,苗木是由武当山林场提供的,如今已成长为成年林,可用材达70%。